退出閱讀

新人生觀

作者:羅家倫
新人生觀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十五章 文化的修養

第十五章 文化的修養

若是「文化」這個名詞是譯西文culture這個字的話,我認為不但非常滿意,而且格外優越。中國先哲對於人生的教育和社會的文化,是認為要文質並重的。「質勝文則野」是孔子的名言。必須要「文質彬彬」,然後能成為「君子」。這個「文」字有很博大的意義,包括豐富的生活方式在內,決不是「文縐縐」的「文章之士」所可竊為己有的。「化」字的意義尤妙。聖哲固須達到「大而化之」的境界,就是普通的人也可以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可見文化是瀰漫浸淫在整個民族之內的,更非一個特殊階級的人所可假借。文化是民族心靈的結晶,文化也是民族精神方面的慈母。要提高民族道德,非提高民族文化不可。道德雖然可以說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他卻是硬性的、直徑的部份,文化的全部是含煦覆育,如春陽一般,溫暖到每個人內心的。
中國文化是最注重修養的。讀書的人固要有「書卷氣」;就是將官也以「儒將」最能使人敬服,否則祇是勇將、戰將,不過偏裨之才。在這擾攘偏狹,傾軋排擠的人群中,能有大雅君子,抱著恢曠的襟懷,汪汪若千頃之波,澄之不清,撓之不濁,豈不可以讚佩?在這爭名奪利,庸俗鄙俚的場合裏,能有人如仲長子昌所說,「清如水碧。潔如霜雪,輕世賤俗,獨立高步」之人,豈不可以廉頑立懦?
我們要每個人都能注重到文化的修養,從而擴大到整個民族文化的修養。這是沒有問題的。現在的問題是如何能進行個人文化的修養?
麻木橫潰和悲觀固然要不得,但是做人到粗俗獷悍鄙吝僿野的境地,也是十分的可厭。若是祇講物質文明的享受,而無精神文化的修養,結果一定到粗俗獷悍鄙吝僿野的境地。
再進而討論繪事藝術的修養。雕塑和音樂一樣,在中國並不發達,但是畫卻達到了非常之高的成就。這正是因為中國畫與中國文學不曾分家。畫家的修養與文學家的修養大致相同。中國的畫家也大都是文學家。中國向不重視匠畫https://www.hetubook.com.com。這分別蘇東坡論吳道子王維畫詩,說得最清楚:「吳生雖妙絕,猶以畫工論;摩詰得之於象外,有如仙翮謝樊籠。吾觀二子俱神俊,又於維也斂衽無間言。」摩詰固然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作家,吳道子也是一位畫中傑出的天才,東坡猶於其間有所軒輊,這種好尚的風氣,也就可想而見了。畫不祇是表現自然,而且表現心靈;不僅是表現現實,而且表現意境。若是畫祇是自然和現實的複寫,那有照像就夠了,何必要畫。但是名畫可以百看不厭,而照像則一望就了,正是因為畫上的自然和現實是透過心靈而從意境裏流露出來的。東坡謂「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正是此意。「此謂形之不足,而務肖其神明也。」所以這兩句詩,斷不是現在獷悍的時髦畫家,那些畫美人說不像於是改成鍾馗,說鍾馗也不像又可改成怪石的畫家,所能假借的。畫家不但要有精妙的技巧,而且要有高尚的修養。姜白石說:「人品不高,落墨無法。」同時讀畫的人,也要有這種修養,才真能心領神會,與畫家的心靈融成一片。所以歐陽修說:「蕭條淡泊之難畫之意,畫者得之,覽者未必識也。故飛走遲速意淺之物易見,而閒和嚴靜之趣,簡遠之心難形。」中國名畫之難於為一般人所了解,亦由於此。苟能深入,則在塵囂溷熱之中,未始不是一服清涼散。惲南田論山水畫說:「出入風雨,舒卷蒼翠,模崖範壑,曲折中機。惟有成風之技,乃致冥通之奇。可以悅澤神風,陶鑄性器。」真是很精闢獨到的話。
現在中國文化方面,有一個絕大的危機,就是高尚的中國文化,漸漸的少人了解,而優美的西洋文化同時又不能吸收。縱然學會了西洋一點應用的技術,或是享用物質文明的習慣,但是對於西洋文化在人性上表現的精微美麗之處,絲毫沒有得到。中國文學的修養尚且沒有,何況西洋文學的修養。向他奏舒伯爾特(Schuber和圖書t)叔班(Chopin)或華格納(Wagner)的樂譜,自然無動於中,若一聞黑人的「爵士」音樂(Jazz music),便兩腳發癢。到外國美術館去,古畫中恐怕祇有魯奔斯(Rubens)所畫的肥胖裸體女人或者能邀賞鑒,至於鄧納爾(Turner)的落照,戈羅(Corot)的深林,便覺無味了;何況倪雲林的枯木竹石,沈石田的漠漠雲山呢?縱然也有一部分在都市裏的大腹賈和留學生冒充風雅,家裏掛一兩張吳昌碩或王一亭的畫,以為是必要的陳設,以誇耀於同類的外國人,殊不知外國人之中,也有懂得比他更多的。於是趨時圖利的畫家,竟以獷悍為有力,以亂抹為傳神,於是已達高峰的中國繪畫美術,也就有江河日下之勢了。這實在是很傷心的事!
有幾位西洋的文化哲學家,常是給文化(culture)與文明(civilization)兩個名詞,以不同的涵義,至少他們把這兩個名詞的著重點看得不同。德國人所謂文化(Kultur)的涵義,固帶日耳曼文化特殊的彩色,但是他們看得「文化」與「文明」的分際,似乎格外明顯。他們用這兩個名詞的時候,於不言而喻之中,總覺得文明是偏重物質的、外界的,而文化是精神的、內心的。一個民族儘管沒有許多物質文明的發明和享用,但是他卻有優美文化的表現和享受。人們能在不知不覺裏,流露他持身處世的德性,超凡越俗的領會,美麗和諧的心靈,這一切都是民族文化和個人浸淫在自己民族文化裏的結果。縱然他沒有飛機旅行,沒有電梯代步,沒有抽水馬桶使用,但是我們能不尊重他嗎?能說他沒有文化嗎?
我們不能不接受機械文明,我們更不能抹煞工業社會,祇是我們的靈魂也要文化的慈母去撫摸他、安慰他。我們可以使物質供我們享用,我們的性靈卻不可以像機械一般的輪轉。至於粗俗、獷悍、鄙吝、僿野的惡影響,我們更應當滌蕩無遺。
且讓我先談文學的修hetubook.com.com養。文學不僅是說理的,而且是抒情的;不僅是知識的凝合,而且是願望的表現;不僅是個性的暴露,而且是悲歡的同感;不僅是通情達意的語言,而且是珠圓玉潤的美術。文學不僅可作發揚情緒的烈燄,而且可作洗滌心靈的淨水。「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祇不過是昔聖對於一部份文學的讚美。文學是要提高人生「趣味」(taste)的;具有修養的文學家,有些事決不肯幹;他卻不是持道學家的態度而不去幹,乃是因其屬於低級興趣而不屑幹。所以真正的文學修養可以提高行為標準。最好的文學家是他人想說而說不出的話,他能說得恰到好處;他人表現不出情緒,他能表現得盡情愜意,使人家難得到其他的方式表現。沒有經過退守南京,展轉入川的人,不能體會到灶少陵「𧃍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北)斗望京華」兩句詩的妙處。許多受難同胞有過家破人亡痛苦的,讀到白香山「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的句子,也一定感覺到這種痛苦的經驗,不祇是我們現代的人才有的。戰爭時代的煩悶,若是得到古人與我們心心相印,俱有同感,也就因此舒暢多了。祇是創造文學困難,欣賞文學也不容易。遇到好的文學作品,必須口誦心維,到口中念念有詞的境界,才能心領神會。孔子說:「依於仁,游於藝,」這游字最妙。所以對於優美的文藝作品,應當把自己的心靈深入進去,和魚在水裏一樣,悠哉游哉,才能真正有領悟。現在的青年日日處於甚囂塵上,苟能得到一點文學的修養,一定可以消除煩悶的。學社會科學的人應當以文學培養心靈,學自然和應用科學的人尤其應當如此。天天弄計算、弄構造,而無優美文學作精神上的調劑,必致情感乾枯,腦筋遲鈍,性情暴躁而不自覺。文學的甘泉,是能為你的心靈,培養新的萌芽的。
當然學問是修養的要素。中國古話說:「學問深時意氣平」,正是學問能影響修養的一種表白。當然經驗是修養必經的過和_圖_書程,不經過種種的磨鍊和波折,那能陶鎔出人生真正的修養?然而我現在著重的不是這顯然的真理,祇是大家常常忽略的部份——情感,也可以說是由情感影響到心靈的部份。
進而講到音樂的修養。音樂不僅是娛耳的,音樂是心裏發出來的一種特殊語,有節奏有旋律的語言,和諧而美麗的語言。是他聯貫許多感覺、概念、意境,而以有波動的音節發出來的。雍門琴引說:「須坐聽吾琴之所言,」正是這個微妙的道理。中國從前禮樂並稱,因為禮與樂是聯起來的。後來禮樂分家,所以禮淪為乾燥的儀式。本來是活潑潑有節奏的動作規律,後來變為死板板無生命的贊禮單子。原來文學與音樂也是合在一起的,所以上古的人可以撫琴而歌。到宋朝飲井水處都可以歌柳屯田詞;豪放的名士可用銅琶鐵板唱大江東去。姜白石的「自作新詞韻最嬌,小紅低唱我吹簫」,是更柔性的了。乃自南宋以後,詩詞與音樂又分了家,這實在是文學上一大損失,也是民族的文化修養上一大損失。文學的流行不普遍,正在於此。譬如哥德在德國文學上和一般國民文化上的影響大極了;但是請問現在的德國人之中,有幾個讀過哥德全集或是他重要的作品?然而哥德的詩,山邊海曲,田舍漁莊裏都有人唱,這正是因為他譜成了音樂的緣故。中國音樂祇有旋律(melody)而無和聲(harmony),因此感覺單調。所以祇有川戲中滿台打鑼鼓的人來「幫腔」,而不能有男女高低音配合得很和諧的「四部合奏」。前幾十年西洋音樂,是經過日本轉手——不高明的手——遞過中國來的,所譜的大都是簡單的靡靡之音。抗戰以來,國人的音樂興趣轉濃,從事音樂的人也轉多,是一件可欣慰的現象。但是一般還是粗糙簡單,不免截頭去尾的模仿。有意的高亢,時或聞之;而渾成曲折的樂章,很少聽見。其中還有以「小放牛」一類的小調之音,譜為抗戰歌曲,聽了令人神經麻痺。現在中國的音樂教育,正可因為大家音樂興趣轉濃而提高、和圖書而普及、而改變作風,但是這不是短期內勉強可以做到的事。我們只是存這種希望,要向這條路上走。我希望將來從音樂的節奏與和諧,達到民族精神和行動上的節奏與和諧。
我們要倡導強者哲學和主人道德的話,更應當輔之以文化的修養。我們不要忘記,在夾谷會場裏劍佩鏘鏘的聖人,同時也是「溫良恭儉讓」的君子!
知識的訓練要緊,生產的方式要緊,工作的效率要緊,但是感情的調劑至少也同樣的要緊。一張一弛的道理,不祇是適用於調弓,而且適用於人生。人生的弛是必需的,但是這「弛」不是等於放縱,不是等於懶惰。要求「道德的假期」是無補而且有害於人類心靈的。讓我們把眼光轉移到文化的修養上去罷!
要陶冶情感,莫過於美的教育,所以我從這方面提出三件特別有關美育的文化來講。
當然文化的修養,不祇這三方面,凡是可以使人「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都有關修養。如祭遵雅歌投壺,謝安石在臨陣時還下圍棋,都是他們增進修養的方式。祇是這三方面的修養,最容易陶冶性靈,調劑情感。
在現代機械文明工業社會裏面,誰都容易感覺到生活的緊張乾枯和單調;因此而更感覺到厭倦煩悶和不安。有的是情感的刺|激,無的是情感的安慰。刺|激多了,不是神經麻木,就是情感的橫潰,甚至於由厭倦而悲觀。在平時如此,在戰時為尤甚。
更具體一點說罷。找一個非洲的卜絮曼(Bushman)族的人來,把他放上飛機他一樣能旅行,拖上電梯他一樣有代步,拉到新式的廁所裏他一樣能使用抽水馬桶,若是教會他如何撳那簡單機紐的話。但是把他請到歐洲的大美術館裏看拉飛耳(Raphael)的名畫,他就要覺得反不如他們山洞裏的馬面牛頭;到著名的音樂院聽貝多芬(Beethoven)的音樂,他就要覺得反不如他們賽神跳舞時的木鉦戰鼓;到圖書館裏看莎士比亞的名著,他更要覺得不如他們祭司的神符鬼籙。可見文明的結果是容易享受的,而文化的結晶是難於領略的。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