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改變歷史的書

作者:唐斯
改變歷史的書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社會與人文類 心臟地帶與世界島——麥金德及其「地緣政治學」

社會與人文類

心臟地帶與世界島
——麥金德及其「地緣政治學」

根據麥金德論文中歷史性的分析,歐洲與世界其他各地,數百年來都一直受到來自「樞紐地帶」的壓力。他說——
「有些謠傳說,我引發了浩斯霍弗的想法,由他再傳導給海斯和希特勒;所以希特勒的某些有關地緣政治學的觀念是從我這兒得到的。這是一連串的三個環節,可是,關於第二個第三個環節,我實在一無所知……我在皇家地理學會的演講是四十年之前的事,當時根本還沒有所謂納粹黨的問題。」
但是,無論麥金德的理論有多少缺點,他的判斷仍得到有力的理由作為後盾。蘇俄在共黨攫取政權以來的五十年間,向外擴張的路線,正是以控制「心臟地帶」為首要目標的。
在「民主的理想與現實」裡面,他對於上述觀念再作進一步的闡釋說——
麥金德宣讀他有名的論文那一年,正當四十三歲的盛年,他的父親是英國鄉下的醫生。他於一八七四年入伊普薩姆學院讀書,然後到牛津大學深造。由於他在學時成績極為優異,畢業後任地理學講師,以兩年時間分赴各地,作為牛津大學巡迴講學運動的一部份。之後膺聘為牛津大學正式的講師,仍教授地理學;由於他使用的教學法頗為生動,吸引了數百青年學子受教於門下。又因他的奔走與發動,促使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同意撥出基金,在牛津大學成立了全英國第一個地理系,並聘麥金德為第一任系主任,時在一八九九年。他一方面致力於研究和教學,一面仍能從事戶外運動,尤其是爬山。他是攀登了東非洲肯亞大山的第一人,在當時是轟動世界的新聞。
「世界島,彷彿是立於地球的肩頭——緊靠在北極。由北極沿著亞洲大陸上的中央向南極測量,在西伯利亞的北岸,有一千哩戴著冰帽的海水,然後是五千哩的陸地直到印度的南端,再其後又是七千哩的海洋,到達南極戴著冰帽的陸地。但是,如果沿若孟加拉灣或阿拉伯海的頂點量去,亞洲大陸不過是三千五百哩而已。由巴黎到海參崴的跖離是六千哩,由巴黎到好望角,距離亦大致相同。」
麥金德將他的理論應用到二十世紀的情勢之後,他認為,「樞紐地區」的經濟力量與軍事力量都在增長,在世界局勢中所佔的分量也在繼續增加。他從歷史觀點去分析,認為這種情形的造成是由於「某種持久的歷史關係」。他指出,歐亞大陸這一個「世界政治舞台上的樞紐地帶,任何船舶無法直達其腹地;可是,在古代可任由騎馬的游牧民族馳騁往來,在近代則又有鐵路網四通八達。因此,過去與現在,這個地區都具有極大的機動力,使其軍事力量與經濟力量可以無遠弗屆,不受限制。」麥金德指出,「俄羅斯已經取代了蒙古帝國的地位。俄國四出侵略,對於芬蘭、斯堪底納維亞半島國家、波蘭、土耳其、波斯、印度、乃至對中國,所施的壓力,都已經取代了飄忽如風,四出擄掠的草原民族。就世界全盤形勢來講,俄國佔據了中央的戰略位置,正如德國在歐洲居於中央位置一樣。俄國除了北方以外,可以向任何鄰邦進犯,但也可以受到來自各方的攻擊。」
麥金德理論中的另一個大缺點,是他過分強調了歐洲的重要牲。其實,當他寫「民主的理想與現實」這本書時,他剛剛經歷了第一次大戰,也看到了美國如何越洋馳援,使民主陣營危而復安的事實。但他對於「心臟地帶」的假說過於執著,始終將新大陸視為世界的邊緣,「祇不過是舊大陸的衛星」。這種評斷當然是不合事實的。

新月帶與世界島

到了第一次大戰結束時,麥金德說,那一場戰爭「增加了而非改變了我原有的觀點。」在「民主的理想與現實」中,他對於「樞紐地區」的觀念再加闡釋和-圖-書,並且給予一個新的名稱:「心臟地帶」(Heartland);這心臟地帶恰位於他所謂「世界島」(World─Island)的中央。
「我且舉個例子,假定說,中國人經日本人組織起來之後,推翻俄羅斯帝國並征服其領土,他們必將成為影響世界自由的一場黃禍;因為他們在廣大的大陸資源之外,又得到了海洋線之便利,那是過去俄羅斯人居住在樞紐地區時所不曾享有的。」
當然,浩斯霍弗祇是麥金德理論的一個「私淑者」;有人因此批評麥金德曾幫助了納粹黨軍國主義的設計,麥金德對此極為憤慨。他在一九四四年的一次演說中曾說——
麥金德的論文,最初的目標是在敦促英國以及其他民主國家的國民,若不徹底瞭解地理的現實條件,則民主制度就無法獲得安全。所以,麥金德對於世界以及各區域的觀念,乃是現代地理學的基礎所在;其可貴亦在於此。
■統治東歐者,即可控制心臟地帶;
■統治世界島者,即可控制整個世界。
在一八九〇年代,美國有一位著名的歷史學者杜納(Frederick J.Turner)曾發表與麥金德相似的意見。杜納對於有限空間的範圍,定得較為狹小,他是以美國史為限的。他說,美國已經無所謂邊疆地帶了;然後他就分析這一現象在美國歷史上的重大意義。麥金德則更進一步,他說,全世界上的所謂邊疆地帶都已經消失了。
麥金德在他的論文中,曾使用了五幅地圖來作說明;最後的一幅標題是「強權的天然位置」,描繪出了「樞紐地區」的概貌。麥金德所注視的樞紐地區,乃指歐亞大陸的北部及其腹地,由北極向南伸展到中央沙漠,再西向到達波羅的海與黑海之間的地峽(Isthmus)。
浩斯霍弗醉心於麥金德的理論,所以深信德國必須控制心臟地帶。他的藍圖稱之為「超洲際集團」,這一個集團起自萊茵河,直達長江。在他的計劃中要包括德國、日本、中國、蘇俄與印度,與大英帝國對抗。他的主張獲得德國參謀本部強有力的贊同與支持。一九三九年簽訂的所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似乎正是將浩斯霍弗的夢想付諸實施。但是,後來局勢突變,希特勒下令對蘇俄用兵,使浩斯霍弗的夢想為之粉碎。在第二次大戰結束之後,浩斯霍弗及其妻子,雙雙自殺於巴伐利亞家中。
他在牛津任教時,又兼任倫敦大學經濟地理學的教授。由於這層關係,使得他自一九〇三年到一九〇八年間,擔任了倫敦經濟學院的院長。
不過,與現代史實來對照,麥金德的臆度並不高明。他所建議的緩衝區並未真正能達成緩衝的目的。德國與俄國先後打破樊籬,重新造成了緊張的局面。

有限空間的理論

由以上的見解,麥金德主張,在第一次大戰結束後,應該阻止任何一個國家——特別是俄國或德國——成為控制「心臟地帶」的超級強權。他建議,應該在由波羅的海到黑海一帶,建立若干緩衝國家。在麥金德的心目中,這些獨立的緩衝國家,包括愛沙尼亞、立陶宛、波蘭、大|波希米亞、匈牙利、大塞爾維亞、大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希臘——他所建議這些國家的名單,與後來巴黎和平會議的決議大體相同。
論及「世界島」與其他各地的比例與關係時,麥金德又說——
一九〇四年一月廿五日,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在倫敦舉行大會,麥金德在會中宣讀了他的有名的論文「歷史中的地理樞紐」(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在那樣一個學術環境中,提供一種具有革命性的理論,似乎是難於想像之事。麥https://www•hetubook•com.com金德這篇論文,印刷出來一共二十四頁,祇不過是一本極普通的小冊子而已;但他以深刻謹嚴的方法,剖析了地理與政治之間的關係,由過去到將來,條分縷析,由而引發了新的觀念,使得全世界的軍事政治領袖以及經濟、地理和歷史學者們的思路,都受到極大的震撼。
最重視麥金德理論的地方是納粹統治下的德國。希特勒手下專門用地緣政治學觀點發表論文的作家浩斯霍弗(Karl Hausnofer)曾說,麥金德有關世界島與心臟地帶的理論,支配了德國的政治思想二十年之久——從一九二五到一九四五年。
自麥金德提出「世界島」理論之後的五十年間,航空工程的發展一日千里。現在不僅有各種長程飛機,又有了各種能在太空飛行的人造衛星,陸地的縱深已經不再成為一種保障。而且,即以「心臟地帶」而言,如何在空權時代獲得充分的自衛,就是難以解決的問題。這倒正應上了麥金德所說的話,「心臟地帶」可以向任何一方出擊,但也可能受到來自任何一方的打擊。過去,北極那一面是安全的;現在連那一面也可能隨時為戰略空軍所突破的。

支配了納粹德國

麥金德的理論引起的辯駁甚多,事實上缺點確乎不少。尤其站在現代人的立場去看,麥金德竟完全忽視了空權的潛力,不能說不是一個嚴重的缺點。在他晚年的作品中,曾經承認航空事業與空軍的發展,已經迫使世界形成一種新的統一形式。不過,他堅持說這種發展仍是加強了他「心臟地帶——世界島」的理論。但是批評他的人都認為,飛機已能橫越大陸和海洋,使世界渾然為一體,所謂「心臟地帶」的觀念,已經失去了戰略上的重要性。赫瑞克提出的說法最為有力,他說——
「我們近來曾到達北極,發現北極是在一片深海之中;我們又到達了南極,發現南極是在一片高原之上。在獲得這些新的發現之後,可以說探險者的書已經完成了。此後,人類縱使繼續冒險,亦無法再發現廣大而前所未知的肥沃土地或重要的山脈與長江大河,作為探險的報酬了……傳教士、征服者、農人、礦工,再加上近年興起的工程師,都緊緊追隨著旅行家們的足跡;我們必須紀錄下各地政治主權統轄的編年史,然後才能確定世界的疆界。在歐洲,在南北美洲,在非洲,在澳洲,幾乎都沒有甚麼地區無所歸屬的了;要改變領土的主權,除非是在文明國家與半開化國家之間作戰的結果。」

忽視空權的潛力

被稱為「一支筆勝過聯合艦隊」的馬漢將軍,以「海權論」一書,激發了列強爭相擴展強大海軍的企圖,從而影響了現代歷史的方向。可是「海權論」的體系在馬漢筆下建立起來之後,不過十年多就因受到兩個新因素的影響而聲光大減。
浩斯霍弗嶄露頭角,始於一九〇八年,當時,他被派往日本,出任德國參謀總部的軍事觀察員。他集中心力研究遠東問題,一時居然博得了專家之名。由於特殊的語言天才,他能說六種語言,包括中國語、日語、韓語和俄語。他更常常四出旅行,遍遊中東與遠東各地,以獲取第一手的知識。在第一次大戰期間,浩斯霍弗晉升甚速,後以少將退休。自第一次大戰德國戰敗投降後,他改行致力寫作,並在慕尼黑大學任教,主講政治地理學和軍事史。自他的筆下寫成了無數的書籍、小冊式文章,他創造了兩個名詞,成為納粹思想的支柱。這兩個名詞,一即「地緣政治」(Geopolitik),討論世界政治變遷的動力,一即「生存空間」(Lebensraum),主要在講德國人民需要更多的領土,和_圖_書更多的空間,以便生存與發展。
■統治心臟地帶者,即可控制世界島;
在「樞紐地區」之外,麥金德又定了兩個「新月地帶」(Two crescents)。在內新月形地帶上,包括德國、奧國、印度和中國;而在外新月形地帶上,則包括英國、南非、澳洲、美國、加拿大和日本。兩相對照,所謂「樞紐地區」的實力,仍還不足與兩個新月形地帶上的國家相抗衡。不過麥金德指出,「如果德國與俄國結盟的話,便將造成勢均力敵的局面。」他說,如果那樣的話,樞紐地區的國家便將跨越歐亞大陸的邊緣,「使用其強大的大陸資源,致力建造海軍艦隊,如是則一個世界帝國的崛起便將在望了。」
一九四三年第二次大戰仍在進行中,距麥金德逝世之前僅有四年。麥金德第三度檢討了「心臟地帶」的理論。他認為他的理論「遠比二十年前或四十年前更為有效。」他並且預言說,「如果在戰後蘇俄竟成為德國的征服者,則她將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強大的陸權國家,而且,她將是居於最易防守的戰略位置上的強國。心臟地帶乃是地球上天然造成的強大堡壘。」
「自今而後,在此哥倫布以後的時代,我們勢必要與一個有限型的政治體系相處;而這一體系的規模卻是世界性的。社會力量的每一度爆炸,不再像過去那樣消失在不可知的空間,而是將從世界遙遠的一方獲得尖銳的反應。世界上政治經濟之機體中的脆弱的環節,將因這種爆炸而震恐……人類的每一個行為,都將得到回響與再回響,環繞世界,交響不絕。」
儘管他從事多方面的活動,但他生平主要的志業仍在學術,尤其是對於用科學方法研究地理學,用力最勤,用他自己的說法,是「由人的觀點」去研究地理學。
但是,自二次大戰以後,儘管蘇俄已經控制了東歐,而且控制了東德,至今仍未能達成其完全掌握「世界島」的目標,當然更談不到統治世界。
浩斯霍弗透過了他的朋友海斯(Rubolf Hess),與希特勒結識。希特勒於一九二三年為啤酒廳事件下獄之後,浩斯霍弗曾數度到獄中探視。希特勒在接談之後,也頗受他的影響,因而在希特勒「我的奮鬥」一書中也融匯了若干浩斯霍弗的意見在內。十年之後,納粹黨掌握了政權,浩斯霍弗躋身於參與決策的內圍。希特勒任命他為納粹地緣政治學研究院的院長,他網羅各方人才,搜集有關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經濟地理等資料,致力研究地理對民生及文化的影響,尤其是在軍事上的重要性。
對地緣政治學的重視自不限於德國。俄國人幾乎也像德國人一樣地重視這一門「學問」。莫斯科有一個世界經濟政治學院,便是研究地緣政治學的機構。其主要研究的問題,便是美國與世界島之間的衝突——這世界島也正是蘇俄所要控制的地區。當人們回憶起麥金德於一九一九年所發表的關於俄國的評論時,都會感到十分有趣。當時共產黨政權剛剛在俄國立足不久。可是,麥金德預言,「豹子身上的花斑是永遠也不會變的。」他指出:「英美式的政治體制以及國際聯盟式的理想,與在東歐和心臟地帶建立極權統治的政策,是絕對不能和容的,無論這種極權統治是帝俄式的還是布爾什維克式的。他指出,布爾什維克式的專政,可能是對沙皇專政的一種極端反動。但是,俄國、普魯士與匈牙利的平原上,由於其社會條件極為一致,都大有利於軍國主義的推行與工團主義的宣傳。」
麥金德對於實際政治,亦頗有興趣。一九一〇年至一九二二年之間,曾數度當選為議會中的議員。
至於南北美洲和澳洲,不僅面積較小,而且,人力資源與天然資源亦皆遠不及「世界島https://www.hetubook.com.com」之豐富。麥金德問道,「如果世界島全部或其大部份,將來統一起來,成為一個強大的海權基地,又將如何呢?」雖然在第一次大戰時德國已遭擊敗,但仍有復起的可能。他問,「如果世界島的大部份統一在一個強權之下,並由是建立起一支強大海軍的基地,又當如何?」麥金德警告說,萬一不幸而德國獲勝,則「德國必然要建立在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海權實力與強大無比的基地。」
麥金德對於他自己的理論可能導致的影響,曾作如下的說明——
麥金德的「心臟地帶」與他以前所講的「樞紐地帶」擁有的疆界,實際上是一樣的;亦即歐洲與亞洲的中央地帶,遠離海岸,因而不受任何海權的控制。這一地帶,包括了「波羅的海、適於航行的多瑙河中段與下游、黑海、小亞細亞、波斯、西藏、與蒙古。在這一地帶之內,已經包容了布蘭登堡(Brandenburg係德國東部的一省)、普魯士、奧匈帝國、以及俄羅斯——這個大三角地帶擁有廣大的人力資源。」麥金德將波羅的海與黑海也包括在內,是由於照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情形,這兩處水域非外來的海權勢力所能到達,更不致受到外來海權國家的控制。
這兩個新的因素,一是一九〇三年美國的萊特兄弟製造飛機,首次試飛成功;另一個則是一九〇四年英國地理學家麥金德(Halford Mackinder,1861~1947)所發表的一篇科學論文,此人後來被尊崇為「地緣政治學之父」。這兩件事情發生之當時,世人都沒有體會到它們的重要性,然而,由於這兩個新因素的作用,終於使得整個地球的面目為之一變。
他的理論歸納為簡單的公式,這三句話後來常常被人們引用:
回溯早期歐洲歷史的興衰變化,麥金德又指出——
「唯有空權可以阻遏空權……空權根本不承認心臟地帶的觀念……今天的戰略公式是,控制飛機者,就能控制基地;控制基地者就能控制天空;控制天空者就能控制世界。」
在我們這個時代,由於具有有限體系的特性,而又由於人的機動性無限,由陸地,由空中,都可以互相接近。因此,在麥金德看來,海權稱霸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如果他這一理論是正確的話,他認為,接下去應該便是陸權時代的到來。這一新的陸權時代的自然中心何在呢?當然是在世界上最大的陸地,也就是歐亞大陸(Eurasia),麥金德把這一廣大地區定名為「世界政治之樞紐地區」。
麥金德理論雖有若干瑕疵,但其立論的基本重要性則是不容抹煞的。溫南特(John C.Winant)指出,麥金德是在討論世界問題時,「提供了全球觀念的第一人。」

歐亞大陸與強權

到了第一次大戰結束之時,麥金德將其論文中所提出的主張,再予擴大充實,成為另一本著作「民主的理想與現實」(Democratic Ideals and Reality);書中與其論文中的基本意見一致,並無任何重要的修正。這本書與他的論文,被稱為現代「地緣政治科學」的基石;所謂地緣政治學,乃指由地理學與政治學結合而成的一門學問。
浩斯霍弗何時才讀到麥金德的作品,現已無可考,可能是在一九二〇年代,但他一經拜讀之後,立即承認麥金德乃是「我思想上的主人」,並公開表示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在一九三七年寫的文章中,讚揚麥金德的論文,是有關地緣政治學「最偉大的著作」。兩年之後,他大力鼓吹德國應與蘇俄結盟,他引述麥金德的議論,並指出麥金德乃是反映英國的觀點——英國最怕的就是德國與蘇俄結盟。浩斯霍弗常常引用歐威德的名言,「向敵人學www.hetubook.com.com習是我們的責任。」他曾將麥金德的世界島心臟地帶的地圖重印了四次之多,並且毫不遲疑地承認,他自己有關地緣政治的觀念都是以麥金德的理論為基礎的。
麥金德在他的論文中,首先提出了有限空間的理論,這個觀念在四十年之後也就是二次大戰期間,因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威爾基(Wendell Willkie)提出「天下一家」的口號而大為流行。麥金德相信,在人類歷史上的「哥倫布時代」,即人類勇往直前,進行地理上的探險與征服的種種壯舉,自哥倫布以後歷時約四百年,到二十世紀開始之時應已告一結束。他說,「在那四百年之間,世界地圖的大要,已陸續完成,而且相當精確。」
麥金德深信,這一片「心臟地帶」便是「世界島」的關鍵地區。這一地帶大體說是由喜馬拉雅山到達北冰洋,由伏爾加河到長江,從南到北是二千五百哩,從東到西也是二千五百哩。由於這一地帶遠居內陸,為海權勢力所無能染指的。因此,「心臟地帶」如加適當的組織與發展,便可成為足以左右世界大局的強權之所在地。
「一千年來,一系列精嫻騎射的民族崛起於亞洲,他們經過由烏拉山脈到加斯北安海的寬闊大路,躍馬而經俄羅斯的南疆,直達歐洲半島心臟地帶的匈牙利。在歐洲,為了要反抗這一股入侵的敵人,乃形成了這一地帶周遭各民族的前期歷史——包括俄國人、德國人、法國人、義大利人與拜占庭希臘人。」
麥金德在他論文的結尾處,特別強調他是以一個地理學者的身分發言。他指出,「在任何特定時期,真正政治力量的平衡,一方面是由於地理條件的產物——包括經濟的與戰略的要素;在另一方面則要看參與競爭者的人民,他們的相關數量、活力、裝備以及其組織。」照他的估計,「地理條件的數量,遠較人的條件容易測度,而且是一恆常不變的數值。」所以,他認為,那「樞紐地區」所居住的如果不是俄國人而是另外一個種族的人,並不會減少其「樞紐」的價值與重要性。麥金德在一九〇四年時說過——
如果從長遠的後果作為立論的觀點,蒙古民族於十四世紀十五世紀打到歐洲的史實,在當地確曾留下了最深刻的影響。蒙古人的鐵騎,不僅縱橫於歐洲的中原,也先後侵入俄國、波斯、印度和中國。這些侵略的行動,都是自麥金德所稱的「樞紐地區」所發動的,而且,「所有舊世界已定的疆界,遲早都會感受到來自那些草原地帶具有機動武力之民族要求擴張的壓力。」
據麥金德的看法,歐洲、亞洲與非洲不能說是三個洲而應是一個完整的大洲,他定名為「世界島」。由於人類過去的觀念一直為海洋所局限,而這一大片土地不可能由水上繞著航行一周,因此過去都不曾將它看成一座「島」。麥金德卻破除了這一習慣上的說法,他指出,「世界島」除了面積特別廣大之外,它也是海洋中的一片土地,與一般的島嶼並無分別。不過,世界島的面積與島上的人口,都超過了世界其他部份。以陸地來說,世界島佔了全世界陸地三分之二,南北美洲和澳洲,以及其他島嶼一共不過佔三分之一。以人口來說。世界島上各國國民佔了世界人口的八分之七。所以,麥金德強調,世界島所在的舊世界,「是地球上無可倫比的最廣大地區。」
「正由於外來的蠻族入侵的壓力,歐洲方始得以進入文明時期。因此,我要請大家注意歐洲與歐洲歷史乃是亞洲與亞洲歷史的附屬品。因為歐洲的文明,就其最真實的意義而言,乃是純然為了抵抗來自亞洲的侵略之後果。在現代歐洲的政治地圖上最顯著的對比,便是一方面由俄國佔據了歐洲大陸的一半,另方面是一些較小的國家,由西方列強所分居。」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