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6 破除成績與智力的迷思
「聰明」有許多含義,不要被誤導
高中老師不斷地告訴我們,大學先修班和資優班常被認為是身分的象徵。他們說,有些父母認為,要讓孩子上進階課程才好,即使孩子從來沒展現過進階的能力,或是孩子的行程滿到根本排不進去,父母還是這麼做。但結果卻顯示,上進階課程的學生得到了較低的分數。如果他們上普通班級的話,或許可以拿到更高的分數。那麼,何必要逼孩子呢。
「聰明」一詞常用來形容人的特質,而這類詞彙卻有著推論的意涵。學生可能會描述某一群人是「聰明的孩子」,指的是他們拿到高分;成人可能會形容自己的同事「聰明」,指的是「有創意」或是「有效率」。即使孩子的成績沒特別傑出,父母還是可以形容孩子「聰明」,也就是說,這個詞不單指學業表現。線上字典(www.dictionary.com)將聰明(smart)定義為「具有或表現出敏捷的智能或是心理準備能力」,所以多數人會認為「聰明」與「智能」是同義詞。
三天後,他害羞地回家告訴我們,他需要我們在他的考卷上簽名,這樣老師才知道我們看過考卷了。
*和老師討論如何提高孩子的成績(如果有其他選擇的話,孩子也應該參與討論)。
別怕犯錯!「國中」是實踐階段
雖然孩子常會以佩服的語氣說起班上聰明的孩子,但對父母而言,「我的孩子讀資優班」是比「我的孩子放學後被老師約談,因為他少交了一次作業,必須看怎樣才能拉高成績」更容易啟齒。殊不知與老師約定時間、補交作業等事,都需要有溝通能力、計畫和執行力,而這些能力可以讓孩子終生受益,也能顯現他們未來成功的指標性格特徵。
「嗯,好,那你這次可以試一試不念書到底行不行得通」
孩子升上國中後,要學習如何分配各種學科的讀書時間,並達到老師的要求,是相當具有挑戰性的。此時,父母和老師溝通的機會不如小學時多,學生要懂得自己管理課業。而父母如何引導孩子度過這幾年,對孩子的思考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有深遠的影響。
——達琳博士&羅恩博士
高中也是個讓父母亟欲拯救孩子的時期。很多父母會開始告訴自己,能幫孩子的時間只剩下這幾年了。就因為他們「認真地數著」能幫孩子的日子,所以拯救孩子的欲望達到了高峰。這些父母認為,如果他們可以盡力推著孩子前進,孩子就可以準備得更充分。但事實上,這只會讓孩子準備不足。因為這樣的救援會讓孩子的努力付之一炬,也會帶走孩子建立在技巧上的自信。而對自己技巧有信心的孩子,才能在面對新事物的挑戰時,保持更開放、興奮的態度。
切記!此時孩子的大腦正面臨發展性的挑戰,也就是在第五章中所討論的執行力的發展。所以,孩子升上國中的第一個月(或前幾年)會跌跌撞撞,是可以預料的。而我們將國中階段稱為「實踐歲月」,便是因為如此。
正如我們在第三章所討論的,對父母而言,很難不去重視評估孩子成就的客觀指標,其中包括閱讀程度、測驗成績、段考分數,以及資優班排名等等。然而,這些指標都只是結果,為了達到目標所做的努力、規劃、組織才是過程,而其中所用的技巧與能力,也才是完成任務或是學習上所必需的。
學習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教養idea/別急著出手拯救,讓孩子自行處理
如果孩子的國中老師有似乎不合理(或是真的不合理)的要求,可藉此機會教導孩子以成熟又適當的方式來處理。
首先,先確定老師的言行是否不當,例如,貶低、以話語或行動傷人等等。若真有如此狀況,就該支持孩子;若是沒有,就和孩子討論該如何處理,例如問孩子:「你覺得應該怎麼做?」或是「你打算怎麼處理呢?」以下是更詳細的步驟,可供參考:
第一步:先讓孩子找老師釐清問題。如果老師同意的話,就可進一步討論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第二步:如果老師無法接受,便和孩子一起寫封電子郵件(很多老師沒有聽留言的習慣)。這封電子郵件應該提到孩子已經了解這個問題、他在這個問題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以及提出解決問題的計畫。這封信可能沒辦法直接解決問題,但卻可以顯示孩子想承擔責任的決心。例如,即使作業遲交會沒有分數,孩子還是要完成作業,因為這可以顯示出他很負責任。
第三步:如果電子郵件沒收到效果,父母、學生和老師三方應該見面討論。
第四步:如果孩子和老師的討論沒有成功,表示他們之問的配合度很差,請盡量以負責任又相互尊重的方式來「度過」這個討論。之後,對孩子所做的努力表示讚美,再指出孩子這個學期做得很棒之事。不要和孩子一起抱怨老師,反而應該討論教學方式和學生喜好之間的差異,例如對孩子說:「我明白了,雖然你不喜歡老師不過,因為你負責又盡力做到最好,我真為你感到驕傲!」
和_圖_書——達琳博士
身為父母,過度掌控孩子的計畫是很冒險的。而這一點,也正是「實踐歲月」的有趣之處。雖然孩子真的得到了「F」,也讓他的平均分數下降了許多。不過,這在國中時期並不會造成長遠的影響,反而經驗所帶來的影響會更加深遠。
孩子升上國中以後,成績可能會落後,或是在面對種種變化與期望時不知所措,父母可以一致又具體的引導方式來幫助孩子釐清頭緒,例如,上網、使用行事曆、建立做功課的習慣順序等等。對大多數的學生來說,如何有效管理時間是新的挑戰,需要我們的教導(在他們開始工作以後,這些都可讓他們終生受益)。不過,請記得,在他們犯錯時,不要試著拯救他們。以下列出幾項拯救孩子而不是指導孩子的例子,請一定要避免:
在我們兒子升上六年級的第二個月時,他告訴我們,明天有小考。對話如下:
對父母而言,要引導這一切並不容易,但還是要以積極的角度來看待此事。以下是個讓孩子在上高中以前可以犯錯、理出頭緒、用不同方法做事的實例:
「沒有。不過,我都已經了解了。」
*代表孩子打電話給老師——國中生應該自己寄發電子郵件給老師,或是自行與老師約談,不需要父母干預了。
從小學開始,不論是父母或學生,都會忍不住利用這些客觀衡量標準來作比較,如果孩子做得沒有同儕好,心裡便可能產生不安全感。所以,即使會有比較的狀況,卻可引導孩子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些差異。
家瑋的父母會告訴她:「妳要自己負責追蹤這些作業成績。妳https://www.hetubook.com.com
沒有寫作業而得到零分,也會影響到成績。在妳的成績沒進步之前,不能和朋友出去玩。」
當孩子要升上高中時,對學業的焦慮感會直線上升。但我們毫不訝異地發現,父母通常比孩子更焦慮,在考慮上(或逼著孩子上)先修班時尤其如此。事實上,如果孩子已經準備好上先修班的話,老師會鼓勵他去修習入門以外的課程,孩子自己對這門課程也會感到特別興奮。如果先修課程適合孩子的學習風格,而且他也喜歡這樣的環境,那就太棒了!但請記住,上不上先修班都不能作為孩子的智能指標,也不代表孩子在大學階段會成功。
*為孩子找藉口,向老師解釋為什麼沒交作業。
*打電話到學校說要更改孩子的課程表,或是想要換老師。
那麼,父母該如何在這些充滿挑戰的時期,為孩子建立承擔學業與工作責任的能力?以下讓我們以一個實際的情況來說明不同的經驗、教訓所會產生的差異:
這樣的結果可以讓分數提高,家瑋會如釋重負,父母也可能因為問題解決了,而感到滿意。然而,這個方案並沒有教會家瑋如何自行解決問題事實上,這還給了她一個不寫作業的理由,因為只要靠著老師在網站上的疏忽就行了。並且,她不用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只要告訴父母,就可以馬上幫她解決問題。
其實,得到好成績須經過規劃,要具有主動性、積極性和毅力,而這也是建立執行力所應具備的因素。但是,即時滿足的世代容易陷入便利、快捷的陷阱,將「聰明」一詞與「不勞而獲」劃上等號,這個觀念不但不正確,還會誤導人們。
教養idea/把孩子逼太緊了?從學習狀態來判斷
有資深老師與輔導員分享了以下建議:「兒童應該上嚴格的課程,不過,放學後,他們仍然可以去練足球、在樂隊裡玩樂器;回家後,全家人圍著餐桌,家庭互動良好,這些情況都要達到平衡。」
這是很好的指引,因為不僅可以滿足孩子的個人需求,也可作為執行能力的練習,讓孩子能夠考慮到其他人,都是所謂的「學習重點」。
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發育的步調,如果不和別的孩子比較,父母又怎會知道孩子發育得如何?這裡有些指引提供參考,想想是不是將孩子逼得太緊了:
*孩子是怎麼提及自己的功課覺得太難還是太容易?
*孩子談到學校生活時,是否覺得壓力很大?
*孩子在學業上是否容易受挫?
*孩子是否時常胃痛,或有其他身體狀況,在學期問尤其如此?
*孩子做功課時,是否抱怨連連?
*孩子是否說過自己不聰明,或是成績不好?
我們常聽到老師們有這樣的評論:一位小學一年級的老師說,他常常告訴父母,給孩子的讀物必須是孩子可以記得與理解的,而不是像他們帶到課堂上那些高於他們程度的書籍。
如果依照這樣的邏輯推論,遇到困難的孩子難道就不聰明?孩子們肯定以為大人是這麼認為的。然而,這概念不僅不適合傳達給孩子,還加劇了即時滿足的情況:
他說,父母會因為孩子閱讀進階教材而感到驕傲,卻沒考慮到這會讓孩子失去學習整合與理解自己所讀內容的機會。
我們採訪過的老師幾乎都說,自己面臨過的最大挑戰,是父母在面對孩子對老師的批評時,時常不先問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就表示認同。這一點會如此常見,和*圖*書也是因為孩子基於自己的利益,在描述事情時,可能會有所偏頗。
教養idea/讓孩子理解成績不代表一切
有些孩子非常努力,但成績卻與他們的努力成反比。這可能會令他們感到沮喪,自覺不如同儕。所以,在與孩子討論到學業時,給他們一些具體的例子作參考,是相當有用的。以下便是一個實例:
學生拿到什麼樣的成績,其實與他們的聰明程度沒有絕對關係,只是顯示他們在這門課業上表現得如何罷了。所以,如果一個孩子的數學成績得到「A」,並不表示他比其他人聰明,只是比較擅長數學罷了;一個學生的歷史成績得到「A」,也不代表他比別人聰明,只是比較擅長歷史罷了;學校足球隊的隊長並不比其他人聰明,只是擅長足球罷了;在生物這門科目上得到「A」的孩子,並不比你聰明,只是比較了解生物這門科目罷了。
*孩子忘了帶作業,就幫他送到學校。
這個測試的結果,只是找出較善於以視覺辨識來解決問題的學生;反之,不善於以視覺辨識來解決問題的學生(例如,以口語或聽覺方式學習)就沒辦法得到這個頭銜。因此,不要鼓勵孩子去探討和利用其他的學習方式,因為他們接收到的會是自己並不聰明的訊息,他們會認為這些客觀衡量標準可以代表他們的智力。父母在與孩子互動時,也要注意別傳遞或加強這樣的訊息,反而應該向孩子解釋每一個衡量標準,例如,「這些資優班的孩子善於解決視覺問題」或是「這個班級的孩子碰巧有很好的數學技巧」。
當然,我們之前也可以叫孩子一定要念書,或是告訴他,如果沒得到好成績,他就要被禁足。不過,因為他認為自己的做法可行,我們便給他一個機會練習做決定。如果他因為被我們強迫,才去念書,就永遠學不會為了得到想要的事物,應該怎麼做。
一個認真、用功,成績得到優等的學生,不能算是聰明的孩子;只期待事物唾手可得,而不努力獲取的孩子,卻得到了讚揚,「輕而易舉等於聰明」的概念支持了即時滿足的欲望,也不利於執行力的建立。
教養idea/獎勵孩子的「進步」,而不是獎勵好成績
在討論成績時,不要獎勵「好」成績,而應該獎勵「積極」的成績。例如,孩子擅長數學,那麼,得到「A」就算積極;但若數學對孩子來說是個大挑戰,要相當努力才能得到「B」的話,那麼,這個「B」對他而言,就算得上積極。此外,如果老師相當重視細節,每個小錯都扣分的話,那麼,孩子在學期初得到「C」,但學期末卻得到了「B」,也算是積極。
「你念書了嗎?」
因為成績似乎是明確又客觀的,也可輕易地看出孩子的程度。而透過孩子的計畫、組織能力、主動性,或是其他綜合學習能力來衡量則比較困難,因為需要用時間、精力來實現;孩子在學習這些技巧時,可能會心情沮喪、氣餒焦慮,尤其在他們覺得自己可能不會成功時。
老師可能會回答自己忘記輸入一項作業成績,是她的錯,可以讓家瑋加分;也可能會承認她雖然沒有時常更新網站上的內容,卻總會在課堂上交代作業。甚至,她可能會讓家瑋有機會補上其他作業。
國中生家瑋有個做事不太細心的老師,她有時會弄丢學生的作業,也不會按時更新自己的網站。因和*圖*書為家瑋這門課的成績得到了「C」,父母在網站上看到她的成績單時,發現她有幾項作業沒有成績。家瑋便告訴他們,她確實有做完其中一項作業,但不知為何會顯示零分,這讓她不知道其他作業應該怎麼辦,因為老師並沒有把成績公布在網站上。她還告訴父母,老師做事雜亂無章,其他同學沒有作業成績,也都是因為她的錯。
——達琳博士&羅恩博士
姑且不論這場智能辯論的結果如何,孩子們得到的訊息是:聰明是好事,成績優秀的孩子就算聰明。而且,他們時常告訴我們,那些不用學習的孩子是聰明的,因為學校課業對他們來說很簡單。
同樣的概念,也可用在數學上。大家會認為能最快做完簡單數學習題的學生,是最聰明的。不過,有些學生在做題目時,可能會想到它背後的數學原理,這也會讓解題的速度慢下來。這些學生的思考能力更好,卻沒有人說他們聰明。不論是資優測驗、閱讀程度、學生多快能做完數學題等等,小學階段充滿這些評斷學生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客觀衡量標準。
「是呀!」
而後,家瑋便可以和老師討論,將誤植為零分的成績補上;老師也可以提醒她,自己總是在課堂上交代作業(可能會給她補交作業的機會),讓她了解不能只依靠老師在網站上的疏忽。家瑋也能更進一步地在行事曆上規劃出交作業的時間。這件事會讓她學到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如何化解衝突,如何溝通、策劃、組織,並重拾自尊與信心。
*沒有先跟老師討論,就直接去找校長。
*以孩子的角度看待事情,完全不考慮老師的立場。例如,當孩子告訴父母,老師有多不公平時,父母不釐清事情的始末,便自動站在孩子這邊。
這些學生只需要參加一個資優教育測驗。換句話說,也就是一個測驗的單一分數,卻讓部分父母、老師和學生延伸出許多假設:有資優生頭銜的孩子,未來一定會更光明、更進步,可以做許多同儕無法做到的工作。
有趣的是,我們訪談過的老師、教育行政人員和父母,在提到成功的成人生活時,都沒有以「智能」、「聰明」等詞來形容。然而,許多父母和孩子卻常用這些詞彙來討論在校的期望。其中有父母隨意舉了幾個聰明的孩子為例,認為他們之後會是成功的大學生,所用的字彙中含有許多假設。
「真的嗎?有三個章節,包含所有的筆記、單字表」
狀況1/父母出面為孩子處理難題
先修班不是「高中」階段的唯一選擇
*抱怨老師不聽學生的話。
那麼,什麼是智能?要如何衡量?認知心理學對於這個問題已經爭論了幾十年,也有許多智能理論已經發展了許多年,學者們試著以不同的方式來定義智能,包括以單一衡量方式來定義智能、以綜合能力衡量方式來定義智能、以智力或情緒衡量方式來定義智能等等。到底形容一個人「聰明」,指的是什麼呢?是指他們讀萬卷書、有生存智慧、是社交高手或萬事通,或者,以上皆是?
看到他得了個「F」的成績,我們便告訴他:「好了,你現在知道這麼做行不通了,你之後就不會再用這個方法了。」
從「小學」起,建立正確學習概念
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兒子是唯一沒閱讀適合小學以上書籍的學生。他的老師說,有這麼多學生閱讀進階讀物是不尋常的,但這樣的事情卻越來越普遍了。她說,這並不是閱讀的最好方式,因為即使學生已經可以閱讀超過他們年級程度的書籍,但是大多數的學生並不懂得他們所閱讀的內容。她認為儘管學生有能力讀出困難的詞彙,但閱讀時能同步理解才是最重要的。和*圖*書
在兒子上小學一年級時,我自告奮勇主持他班上的晨問閱讀。每天課堂開始的二十分鐘,學生都會大聲朗讀給我這個義工媽媽聽,然後回答與他們的閱讀內容相關的問題。
看到孩子在客觀指標上得到好成績(例如,測驗成績得到優等),父母肯定會為他們感到驕傲。然而,事實上,這些以成績為基礎所做的整體假設,對孩子的自我觀感卻有著不良影響。例如,加州資優教育計畫——如果學生在某個鑑定測驗上得到高於特定分數的成績,便可根據學區得到更高水準的作業。
狀況2/引導孩子思考「該怎麼做?」
一位常與我們討論的國中輔導老師經常告訴父母:「如果你擔起了責任,孩子就不用負責,以後也不會想要負責。」
家瑋的父母會因此對老師感到失望,然後寄一封電子郵件給她,抱怨她做事不夠仔細。
家瑋會驚訝地說:「這不公平!因為弄丟作業不是我的錯。」父母便可以問她:「好吧,如果妳覺得不公平,那要怎麼做?」
如果父母期待孩子的程度更進一步,就逼著孩子閱讀較困難的書籍,孩子會難以理解,也沒辦法學習閱讀所帶來的解決問題的技巧。
有些學生在高中時沒有上先修班或是資優班,也不要緊。正如我們在第二章討論過的,父母不要逼著孩子上先修班或是資優班,將這些當作是身分的象徵,只重視最後的結果,這麼一來,只會讓孩子遠離學習。
閱讀理解力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需要整合事實、連結他們所知的事物、準確分析、記得他們所讀過,且能夠討論的資訊。適當地閱讀書籍,可讓孩子練習這些基本的技巧,不論書籍「簡單」與否,都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若孩子出現以上跡象,就表示他不在最佳學習狀態,此時,父母應該進一步評估原因為何?
教養idea/「成績」與「智力」不能劃上等號
我們曾為許多在小學時被大家公認是聰明孩子的青少年做諮商,他們可能很小就會認字,或是對他們而言數學很簡單。但一上中學要面對倍增的課業,對他們來說,卻變得很困難,因為他們不僅要學習教科書中的知識,還要準備許多專案作業、兼顧多種學科,為更全面的考試而學習;也因為之前學業對他們來說很簡單,所以從來不用練習上述那些技巧,結果當然困難重重。簡單來說,就是他們小時候認為學業太簡單,所以沒有學會怎麼做個好學生。
對於這些學業成績優秀的學生,要稱讚他們在作業或是報告上所做的努力,而不要將成績和他們的聰明程度連在一塊兒。以下有些例子可供參考:
*「宥翔,你念書念了好長一段時間,這表示你相當有毅力。」
*「瑞希,妳很早就開始做報告了,我真以妳為傲。」
*「因為你花時間將所有資訊融會貫通,得到優等成績可說是實至名歸。」
*「我們知道你有多麼努力做準備,就算這次測驗只得了C,我們也覺得沒關係。也許你可藉由這次經驗學習到怎麼念書,下次就可以準備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