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澳門老故事:慢時光小旅行

作者:Cindy Wei
澳門老故事:慢時光小旅行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Chapter 2 觸覺.一面牆一座屋的歷史節奏 百餘年的建築群,充滿葡式風情

Chapter 2 觸覺.一面牆一座屋的歷史節奏

百餘年的建築群,充滿葡式風情

沿著瘋堂斜巷的葡式碎石路往上走,我們回到婆仔屋,「現在婆仔屋由著名土生葡人建築師馬若龍管理,這裡有葡國天地百貨、時裝設計工作室Lines Lab、及葡國餐廳ALBERGUE 1601。」璟琳說。

綠意盎然地婆仔屋入口。


舊大屋裡地新鮮事,時裝設計工作室Lines Lab。
hetubook.com.com和_圖_書
走出和*圖*書望德聖母堂,我看見對面的大瘋堂藝舍,為古典風格的獨棟建築,採用科林斯式柱體與圓拱式窗門,精緻華美。過目難忘的建築,我想起了它曾在電影《放.逐》中出現,而夾在望德聖母堂與大瘋堂藝舍間的瘋堂斜巷,也曾是《游龍戲鳳》的場景。建於1918年的大瘋堂藝舍,過去是慈善家崔https://www•hetubook•com•com諾枝為了本地失學兒童創辦的「華童教育輔助會」,到了60、70年代曾是公進學校。而從1992年起由書法家蔡傳興管理,舉辦各種藝文展覽。
「為何叫婆仔屋?」她說:「因為過去住著信奉天主教的華人老婆婆,所以稱為婆仔屋。」婆仔屋反映著廣東自梳風俗與天主教的結合,自梳和_圖_書源自於廣東順德地區,女性不願意被迫盲婚啞嫁,一生不幸,寧願終生不婚,與有同樣信念的姐妹自食其力生活。於是婆仔屋成為進教圍的「自梳女之家」,她們為臨終者祈禱和協助殮葬,也與男信徒平起平坐參與傳教事務。到了抗戰時期,大量内地難民來澳門避難,婆仔屋曾成為暫居所之一,也被稱為「貧窮者之家」。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