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山逢故夫
只有人與人之間和諧友善,這世界才是人類理想的生活場所。這首古詩中,連業已仳離的夫婦都能在邂逅相逢時坐下來友善地談談,不由得我不喜歡。但願你看後能有同感。
古代沒有新式標點,因此當我們替這首詩加上新式標點時,把「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閤去」兩句標成這位女子的話,還是標成故夫的話,有待我們審慎選擇。如果把這兩句看作故夫的話,那麼這首詩就變成只有「新人復何如」一句出自這位女子之口,下文全是故夫的答詞,不免顯得單調。而且把這兩句納入故夫的答詞之中,那就變成了普通的敍述,那裏比得上把這兩句當作這位女子的話,使她在如怨似訴中表現出複雜的情緒來得感人。
文學的語言,最忌落實解釋,詩句如此,文句亦然。從前我敎左傳,教到「鄭伯克段於鄢」就遇到過這種情形。鄭武公之妻姜氏,因生長子鄭莊公時難產,受盡驚嚇,從此憎惡這個兒子。漸漸地,母子之間意見越來越深,到了互不相容的地步。鄭莊公曾發下誓言:「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後來他接受了孝子潁考叔的奉勸,願與母親相見,但格於當初許下的誓言,不得不曲解誓言,掘了隧道,在「黃泉」之下與母親會見。左傳記載母子在隧道中相會的情形說:
「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閤去」兩句,完全是文學的語言。當時的事實絕不是「當新人堂堂皇皇從正門進來,故人只好暗中從旁門離開了」。休妻在前,再娶在後,中間應該有一段日子的間隔。也就是說,故人離去,新人入門,不可能在同一時間發生。但是作者爲了表現故人的悲淒與新人的榮寵,故意把兩事對比而言,甚至把「新人從門入」置於「故人從閤去」之上,這一來,榮寵的更榮寵,而悲淒的更悲淒。再者,新人之來固www.hetubook.com.com然是「從門入」,故人之去也並非絕對不能「從門去」;如果這家人家有門無閤,根本非「從門去」不可。但是作者爲了加強對比的效果,偏讓故人「從閤去」。閤,旁門也。連正門都不讓她走,直接的作用是使悲淒的更悲淒,間接的也就顯出榮寵的更榮寵。當然,上句用「門」,下句用「閣」也含有使字面不重複的考慮。這情形正如前文「新人雖言好,未若故人姝」的「好」和「姝」。
這首詩寫到「新人不如故」就戛然收住。可以想像的,這位女子和他的故夫將相對唏噓,然後站起來各走各的路。固然是「新人不如故」但故人究竟已經被休,這既成事實誰也不能改變。現代男女的婚姻自由得很,有些少不更事的歡喜冤家,一高興就結婚,不高興就離婚,結結離離,離離結結,渾不當一回事。但是在古代,社會有禮俗,家庭有家法,那能允許如此胡鬧?
曾經有一位同學問我:「鄭莊公唱着歌從隧道的一端進入,母親姜氏唱着歌從隧道另一端走出,他們母子如何會面?」這位同學就因太落實而引起誤解。「公而賦」,是指會面前莊公的喜悅,而姜氏的喜悅亦暗含在內;「姜出而賦」是指會面後姜氏的喜悅,而莊公的喜悅亦已暗含在內。一「入」一「出」,時間有先有後。只是作者爲了渲染這一次「黃泉」相會帶給母子倆的無比歡欣,將兩者相提並論,彼此烘托而已。
上山采蘼蕪,下山逢故夫。長跪問故夫:「新人復何如?」
「新人雖言好,未若故人姝。顏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閤去。」
「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餘。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
——古詩八首之一.玉臺新詠卷一
https://www.hetubook.com.com「新人雖言好,未若故人姝。顏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閤去。」
「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餘。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
——古詩八首之一.玉臺新詠卷一
這首古詩所寫的是一位被休的女子邂逅故夫時所作的一段交談。作者不詳,大概產生於東漢時代。
故夫的回答,多少替這位女子帶來了一絲勝利感:「嘿!我道新人有多好,原來還比不上我!」這一絲勝利感剛自心頭掠過,懷疑和委屈也隨之而起:「他說的是眞話?還是爲了不使我難堪,故意這樣說?」「如果我眞的比新人强,爲什麽我會落到被休的地步?」終於,她忍不住幽幽地口吐怨言:「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閤去!」彷彿說給故夫聽,又彷彿說給自己聽。
現代男人比較兩位女士的優劣,一定會從學識、性情、品行、容貌各方面着眼。而這首古詩中的故夫比較前妻後婦優劣的主要着眼點,竟然是她們每日織成布帛的質與量。這當然是由於時代不同,生活情況不同,觀念亦隨之而異。在這位故夫的時代,一般家庭娶個媳婦,主要就是爲了生產。生男育女是生產,織布也是生產;前者爲了傳宗接代,後者爲了衣食所需。一個媳婦如果肚子不爭氣,生不出一個兒子來,那就犯了「七出」之條第一條「無子」重罪,非接受被休的命運不可。如果織布的技術差,產量少,也算不得好媳婦。因此女子嫁到夫家之後,一方面得曲意奉承夫君,祈求早日懷孕生子,好在夫家立定脚跟;一方面得努力做個織布機器,爲夫家帶來衣食,增加財富。你看,產生於漢末的孔雀東南飛一詩中的那位苦命女子劉蘭芝,還不是「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嫁到焦家之後,還不是「和_圖_書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所以這位故夫以前妻後婦織布的成績來評定那一位妻子好,在當時毋寧說是正常的現象。事實上,即使到了近代,務農人家娶媳婦還有着眼點在增加勞動人口的哩!
你可曾想過:一位被男方逼迫離了婚的現代婦女,在百貨公司購物或在電影院前排隊買票時,驀地望見她過去的丈夫迎面而來,她會有怎麼樣的反應?掉轉頭眼不見爲淨?狠狠瞪他幾眼表示積憤未消?還是關切地上前問問他的近況?我想,前兩種情況比後一種情況更爲可能吧!可是,這首詩裏的這位古代女性却表現了後一種情況。你看,她「長跪問故夫:新人復何如?」
然後,這位被休的女子以一句「新人復何如」開始了和故夫之間的交談。從這句問話裏,你不難體會到一絲關懷之情。雖然她面對的人已另有新人,但究竟過去曾是同牀共枕的夫妻。一夜夫妻百夜恩,這種恩情豈是有生之年所能輕易忘懷的!當然,這句「新人復何如」,多多少少含有與那位接替她的位置的新人比一比的念頭,但這種念頭的產生,仍然是基於對故夫的一絲舊情。
一對夫妻能够白頭偕老,恩愛不移,自是人世一大幸福。萬一情不投意不合,中道仳離,至少不必變成仇敵,尤其不該彼此傷害。這是我對婚姻的看法,也是我愛讀這首古詩的原因。你看,詩中女子邂逅故夫,依然流露着關懷之意;雖然想到自己被休種種,不能無怨,但却怨而不怒。再看故夫的回答,也是十分誠懇坦率。我同情這位女子,也不責怪這位故夫。頗有人對故夫的休妻别娶不諒解,我却不作如是想。因爲我們既不知道這位女子被休是犯了「七出」中的那一條,也不知道把她休了是故夫的主意還是故夫家人的主意,如此,我們怎能貿然責備故夫?
我第一次讀和圖書這首詩在初中時代。當我從國文課本讀到「長跪問故夫」這一句,心裏立刻有一種不平之感。她幹麽要向他下跪?那時據我所知,下跪是行大禮;求神,拜佛,祭祖,向長輩賀年拜壽,都得下跪。但是一個已經被休的妻子,幹麼還要向故夫下跪?當然不可能是爲了求求他再把自己娶回去。那時候,我在班上以勇於發問出名。等國文老師講完這首詩,我立即舉手把我的不平之感說了出來:
接下去,是故夫的答詞:「新人雖說好,但還是不及故人好。容貌倒相差不多,只是手藝及不上你。」姝,好也。習慣上用來形容女子貌美,但從下文看來,此處的姝字並不專指容貌美好,而是泛指。顏色,當然是指容貌。手爪,指手爪上的功夫,特别指下文織素而言。如果你把手爪解作手爪本身,可以是可以,在古代男女授受不親的社會,的確也只有做丈夫的才能知道前妻和後妻的「手爪不相如」。只是這樣講的話,和下文織縑織素的比較連不上關係,所以還是把手爪引电爲手藝較妥。
我這一問,可把那位只有高中畢業學歷的國文老師問住了。年輕的讀者可能會覺得奇怪,怎麽高中畢業就能教初中?如今在臺灣,就是大學畢業要謀一個國中教師的職位還真不容易哩!但我說的是四十年前的事情。那時候,在我家鄉要找大學畢業生,大概找不出多少位。如果他大學畢業,早已到各大都市「高就」去了,誰還回到小縣來敎初中?因此之故,請高中畢業的來教初中,也就成了常有的事。你想,高中畢業,能讀多少古籍,能懂多少古事。難怪那位國文老師和我一般見識,把「長跪」當作跪下來要叩頭講,因而對這個女子爲何向她的故夫長跪一事百思不得其解。過了幾年,讀書漸多,才知道古人席地而坐,坐時兩膝據地,臀部放在https://www.hetubook.com.com脚跟上;如果把腰股直起來,上身聳起彷彿加長了,就叫「長跪」。民國三十六年我來到臺灣,住的是日本式房屋,於是也親自體驗了席地而坐和長跪的滋味。長跪固然比坐要有禮貌,但絕不是爲了要向對方叩頭拜拜。詩中女子對她的丈夫長跪,只是爲了便於多聊幾句而已。
「老師,這個女人爲什麽要向她的故夫下跪?」
「唔,唔,這個……這個……」
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遂爲母子如初。
題外話就此打住,言歸正傳。詩中這位女子所說的「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閤去」,含有懷疑故夫所說的「新人雖言好,未若故人姝。顏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是否由衷之言的用意。這一點,故夫察覺到了。爲了表明他說的完全是由衷之言,他加上了一段具體的說明。他以「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餘。」來比較,得到「新人不如故」的結論。縑是黃絹,素是白絹,就質而言,素精於縑。一匹是四丈,就量而言,五丈多於一匹。新人善於織價值較次的黃絹,日產四丈;故人善於織價值較高的白絹,日產五丈。兩相比較,說「新人不如故」,一點也不虛。
詩的第一句「上山采蘼蕪」,重點在「上山」,不在「采蘼蕪」。因為有「上山」,才有下一句的「下山」。至於「上山」採什麽,無關宏旨。蘼蕪是一種香草,風乾後可做香料。這位婦人「上山」可以採茶,可以採桑,但她偏是「采蘼蕪」,我想主要是爲了押韻。
第二句「下山逢故夫」,重點在「逢故夫」,不在「下山」。如果這位婦人「下山」而不曾「逢故夫」,就沒有下面這一番對白,當然也就沒有這首詩了。所以,「下山逢故夫」一句是整首詩的關鍵,而「逢故夫」三字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