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而離居
人生在世,有許多悲苦無奈的事。同心而離居,應該算得上是其中之一。從下面這首古詩,你可以感覺到這份悲苦無奈吧!
三十年前我讀這篇小說,當我讀到這對夫婦臨老得子,不禁會心一笑。臺灣光復後幾年間,大陸來臺夫婦意外得子的事情常有所聞。有的夫婦在大陸久婚不育,但是一到臺灣,竟然懷了孕;有的夫婦的孩子都進了高中大學,但一到臺灣,竟然又生下一兩個比哥哥姐姐小了十來歲二十歲的小弟小妹。我的熟人當中就有幾個這種例子。我想大概是寶島的水土氣候飲食容易使人懷孕吧!這許多意外來到人間的男孩女孩,如今也已個個年近「而立」了。
我認爲最理想的夫婦生活是「同心而同居」,這毋須解釋。其次是「離心而離居」。既然已經「離心」,不如協議分手,我走我的陽關道,你走你的獨木橋,各自尋找幸福去。如果落到「同心而離居」這刻骨的相思,如何消受?更不幸落到「離心而同居」,這悠悠歲月,如何挨過?
我想,這篇小說的作者多半讀過這首古詩,並且爲「采之欲遺誰」這句神來之筆所吸引。我甚至想,這位作者根本就是從「采之欲遺誰」獲得了靈感,構思了這個故事,這也不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接着,當我讀到這位父親恢復到銀行上班的第一天,忘了他的愛子早已離開人世,依然在巷口小店習慣地買愛子喜歡吃的奶油巧克力,準和*圖*書備回家逗逗他,我的心就往下沉。我先是爲這位無法承受失子之痛打擊的父親難過,接着我佩服這篇小說的作者賺人熱淚的一招眞高明,終於我的心頭顯現出兩句詩句:「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只是原詩所思之人雖在遠道,無論這遠道是如何漫漫浩浩的長路,終究還是在同一世界上,說不定能有相逢的一天。而這篇小說中的遠道,却是幽明殊途,人天永隔!
這是一首描寫客居遠方的遊子思念妻子的詩。短短八句,含蘊着無邊的離情憂思。但在詩的頭二句,作者暫時把離情憂思藏起來,不讓讀者察覺。芙蓉卽是荷花,生長在水裏。蘭也多長在水澤邊;第二句的「芳草」,指的就是蘭。一二兩句共用一個動詞「采」字。這兩句寫一位男子在涉江的時候,採起幾枝荷花;在走近澤畔的時候,採起幾枝蘭花。古時有採香草贈佳人結恩情的習俗,所以單看頭兩句,還以爲這位男子採花是爲了獻給心上人,這不是挺幸福的嗎?直到第三句「采之欲遺誰」一問,第四句「所思在遠道」一答,立卽峯迴路轉,幸運兒變成了傷心人。原來這位男子是個背鄉離井的遊子!「我採了這些花要送給誰?我想念的妻子在老遠老遠的故鄉!」轉念之間,離情憂思就像海浪一般一波又一波襲來。他情不自禁回頭向妻子所在的故鄉方向望去,望不到故鄉的雲,望不到故鄉的樹m•hetubook•com•com,展開在他眼前的只有漫漫浩浩無盡的長路。「長路漫浩浩」是相當奇絕的句法。「漫漫」「浩浩」本來都有無邊不盡的含義,這裏却把「漫漫」由叠字省成單字來形容「浩浩」,又用「漫浩浩」來形容「長路」。而「長路」之「長」,本來就已含有無邊不盡之意。這一來,眞顯得這條路長之又長。就是這條長之又長的路阻隔了他和妻子,使他們各在路的一端不能相會。在電影裏,導演爲了要表現一個人的孤單寂寞,常用無垠的大地爲背景,讓此人像一個小黑點似地在無垠大地緩緩移動。「長路漫浩浩」所展示的,也就是這幅畫面詩寫到這裏,遊子的離情憂思已表現無遺,全詩就在遊子的感嘆聲中結束:「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夫妻同心,理應共相厮守。但他們却長久分開兩地,會合無由,在這有生之年,怎不憂傷終老!
寫到這裏,我想起了我在大學時代讀過的一篇短篇小說。由於年代久遠,休說這篇小說題目是什麼作者是誰我已說不出來,連在那裏讀到的我都忘了。但是因爲我認爲這篇小說可能使用了「采之欲遺誰」的手法,它的故事我始終記得。下面就是這個故事的要點:
我愛讀這首古詩,並不是想設身處地品嚐品嚐「同心而離居」的滋味;那種滋味不嚐也罷。我是由於喜歡這首詩的寫作技巧,才把它收入「晚鳴軒愛讀詩」,你看第m.hetubook.com.com三句「采之欲遺誰」,這不是神來之筆嗎?首兩句這位男士沿途採荷採蘭,完全是習慣性的動作。以前他總是順道探些鮮花帶回家贈送妻子。這次直到他已將荷和蘭握在手中,才猛省自己已是天涯游子,和妻子隔了「長路漫浩浩」無從相見。這首詩首兩句告訴我們江蓮旣開,澤蘭亦放,一片美麗風光;末五句却爲我們帶來滿紙愁雲慘霧。這轉捩點就在第三句「采之欲遺誰」。清代周濟曾在介存齋論詞雜著裏稱讚南宋吳夢窗的詞,他說:「夢窗每於空際轉身,非具大神力不可。」我願借用這兩句話,來稱讚這首古詩。「采之欲遺誰」不也是空際轉身的絕妙功夫嗎?晉代張華的情詩有句云:「佳人不在茲,取此欲誰與?」明明就是「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的翻版。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願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古詩十九首之六.文選卷二十九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願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古詩十九首之六.文選卷二十九
就因爲這一首古詩,使我永遠記得這篇小說的故事。每年,我在教室裏講到這首古詩,總忍不住要把這個故事重述一遍。
某君夫婦於臺灣光復後來臺。某君一直供職銀行界,物質生活相當富和*圖*書裕,但精神上却十分空虛。因爲他們結婚快二十年,就是沒有生育。到臺灣不到一年,某君夫人出於意外地懷孕了。第二年,生下了一位白白胖胖的男孩。這一對夫婦對生育原已絕望,沒想到年近半百,竟然天賜麟兒,這一份興奮與喜悅,眞非言語所能形容。孩子滿月周歲,他們都大宴親朋,不在話下。孩子成了這個家庭的中心人物,有吃不完的營養品,穿不盡的新衣,玩不及的玩具。可惜好景不常,在孩子四歲那年,霍亂流行,奪走了孩子的生命。某君承受不住這麼沉重的打擊,終於精神錯亂,被送進了療養院。在療養院住了將近一年,康復出院,並且恢復到銀行上班。銀行忙碌的工作,同事友好的態度,復職後第一天,他過得很起勁。下午下班了,他搭行裏的交通車回家,完全回復到過去的生活情況。他在巷口下車,到巷口小店去買一包奶油巧克力。這是他的孩子愛吃的,以往他每天下班回家,總要在巷口小店買一包奶油巧克力。小店老闆娘不必等他開口,就會自動把奶油巧克力拿給他。但是這次,老闆娘不但沒有拿奶油巧克力給他,反而用驚訝的眼光朝他看。他覺得自己身上並沒有什麼不對,也就不會理會。他買了奶油巧克力興匆匆回家,按了兩長兩短電鈴。這是他從前和孩子約好的暗號,兩長兩短,就表示爸爸回家來。他把拿奶油巧克力的手高高舉起,以前他總是以這樣的姿勢逗開門m.hetubook•com.com出來的愛子玩。結果,門開了,出現的不是愛子,而是妻子。他正想問:「孩子呢?」發現他的妻子愣住在那裏,而且接着哭出聲來。他吃了一驚,趕緊問:「哭什麼?孩子病了?」不是孩子病了;孩子早已「走」了,不會再病。是他自己病了。可憐的他,又被送進才出來幾天的那家療養院。
「同心而離居」足以使人「憂傷以終老」誰也能够想像。但是反過來說,「離心而同居」如何?據我的想像,一樣是人生悲苦無奈之事,足以使人「憂傷以終老」。你試想,一對情不投意不合的男女,只因爲某種錯誤的因素,例如家庭干預,利害關係,或一時感情衝動等,結成了夫婦;到了實在不堪共同生活的時候,偏偏又因其他種種因素,例如宗教信仰、家族顏面以及别的利害關係,不能考慮離婚一途,這該有多痛苦!遇到必須携眷參加的應酬,兩口子不得不雙雙出動,並且在他人面前做出伉儷情深狀。沒有第三者在場的時候,兩口子立刻換上一副「撲克」面孔,誰也不理誰。即使是在陽春三月,這個有名無實的家也冷如冰窖。這種生活,誰受得了?所以說,「離心而同居」一樣的「憂傷以終老」,其程度可能還較「同心而離居」有過之而無不及,只是沒有詩人來把它描寫一番而已。「離心而同居」屬於夫妻間的隱私,卽所謂家醜。家醜不宜外揚,這也許就是不見描寫「離心而同居」的悲苦無奈的詩歌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