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一場論述的狂歡宴

作者:王浩威
一場論述的狂歡宴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三輯 友善的法西斯 商業化的臺灣和醫生的發財夢

第三輯 友善的法西斯

商業化的臺灣和醫生的發財夢

隨著選舉的熱潮,原先聲勢浩大的反毒活動似乎一下子就被拋在腦後了。對於這些曾經一度是媒體寵兒的新聞議題,如今,再也沒有人去注意了。這真是應了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的話:每個人都可能是媒體英雄,但只能占住講臺過癮十五分鐘。
一套活動的公式也就浮現出來了。首先,你必須尋找到足夠刺|激的材料(通常越驚悚越好);然後,適當地注入媒體的各種管道裏,並且注意到媒體要的是前所未有的體驗,必須以截然不同的方式來激起這些管道的主動反應;然後再配合整個流行文化中的偶像崇拜之歇斯底里,再刺|激達到適當的效果時,利用各種晚會和影歌明星,讓這一羣好不容易聚集起來的羣衆,立刻陷入集體出神的那種既是飄飄渺渺的也是及時行樂的狂樂。最後,當活動結束,人們什麼記憶都忘了,只有享受盡了各種官能刺|激的神經細胞,開始「渴求」(craving和_圖_書)下一次更大的刺|激。於是,當其他更具刺|激活動來臨時(譬如選舉),再也沒人理會類似反毒音樂會的活動了。
對於近三分之一的五年級醫學生選擇了「成功的企業家」爲偶像,其實只是反映了整個臺灣社會日益深化的商業傾向罷了。這樣的結果,值得誇讚的是,越來越多的醫學生能擺脫刻板形象的束縛,敢於承認自己不過是消費社會的縮影而已。然而,所謂「成功」的企業家,還是意涵了淵源深遠的「發財夢」,卻又是令人擔心的。
整個反毒的活動,結果是淪爲和以吸毒同樣的心理模式來進行;大家意識上彷彿是聽到了一些口號,行爲卻制約學習地陷入更多刺|激才能喚起的癮頭了。這些花大把的銀子就如此被一些主辦的娛樂公司和影歌星瓜分掉的反毒活動,不知道其主事的法務部等單位可曾知道其惡果?喜歡慢跑的馬英九,不知道領悟了沒有;反毒應該m•hetubook•com•com是像慢跑而不是瞬間即過的晚會,是一種對慢性挑戰的耐性訓練,而不是快速的生理亢奮呀!全民反毒,結果卻成了全民陷入像吸毒般的一次又一次的亢奮。哀哉!
全民反毒還是全民吸毒?
醫生做爲少數的知識份子而成爲社會良知,是所有第三世界未發展狀態的共有特色。關於這點,如果能統計一下二次戰後亞非等國新獨立國家的總統,就會發現他們的出身近乎一半是醫生。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這情形已有所改變,只是醫生職業的特殊性質和歷史背景,使得現實中的實際情況和理想的刻板印象越拉越長,長至連醫師誓言中的要求都不可及了。
眞正長期進行反毒運動的,譬如花蓮主愛之家之類的團體,他們的困境其實並沒有因爲這一切反毒活動而改善。在選前花蓮舉辦的某場活動裏,原先應是他們爲主導的晚會,因爲有太多的「長官」和「明星」急著要輪https://www.hetubook.com•com流上臺做秀,最後只賸下五分鐘的時間給他們,連上臺都還來不及站穩就被趕下來了。
在社會商業化的同時,各種專業技術人員也同時崛起,而醫生只是其中一種。專業技術人員不是資本家,而是受雇於國家資本或財團資本的高級工人。而今,這些高級工人的預備軍都錯把資本的化身——企業家——視爲自己的偶像,普遍存在了「工人變頭家」的虛幻希望,才是令人擔心的。因爲這樣的幻覺,使得醫生存有發財翻身的夢,各醫院依然盛傳著收紅包的風聞。
如果學過有關吸毒的生理或心理學的,必然會敏銳地察覺我描述這一切辦反毒活動的方式,其實是從藥癮之行爲模式套用過來的。事實上,從「刺|激→反應→學習記憶→更大的刺|激」行爲模式來看,這一年多以來,投入最多心力的活動,其實是和吸毒的行業模式沒什麼兩樣:都是製造最大的刺|激,都是尋求快速的狂歡。
m•hetubook•com.com厚生基金會發表了最近完成的「現代醫學生的偶像」調查,整個結果披露以後,引起了許多醫學界前輩的微言。報紙並未詳述整個調查涉及的取樣問題設計和完整的結果,焦點只是對準了「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偶像是『成功的企業家』,只有兩個人選擇『享有盛名,是一名醫』,沒有人選擇『受人稱讚的良民』」這樣的結論。
醫生的社會地位是該重新定位的時候了。過去以知識份子良知爲己任的英雄主義是該捐棄了,但所謂「成功的企業家」也是同樣引入歧途。醫學院裏的醫學倫理,也許應該談談專業技術人員的職業道德,以及日後社會結構中的位置可能遭遇的被管理,甚至被剝削的困境。就像一位工人,應該有他的職業道德教育也應該知道他的社會位置。
十五分鐘醺醺然的短暫而強烈的勁頭,又能留下什麼美好的記憶呢?一切來得快,也就忘得快;但是,人的神經細胞的記憶能力卻又多了新的制約學習了:和-圖-書所謂反毒的各種警惕,原來是伴隨著強烈的聲光色彩和大衆媒體的密集攻擊,才能夠再次激發的。
這些醫學界先進的譴責是有道理的。正如黃伯超教授所提:「當初實習醫師發的誓言好像都在說謊。」臺灣一般民衆對醫師理想形象的要求,的確是相當脗合希波克拉底誓言中的要求:「一位提著出診醫包,披著白衣,匆忙奔波在鄉間小路的醫師。」像這樣的畫面,一直都是對所謂的「醫者情懷」的期待;只是大家並沒注意到,曾幾何時,這畫面背景的寧靜鄉間是昨日情景了,幾乎不再存在於而今普遍都市化的臺灣了。
——原載民國八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自立早報》
事實上,隨著這些年來公益活動的發達,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擅長媒體運作的社會工作人員,他們的角色幾乎和公關人員沒啥兩樣了。於是,所謂的公益活幾乎是和選舉之類的造勢活動沒有什麼兩樣了。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