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睇色,戒

作者:李歐梵
睇色,戒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代序 《色,戒》的迴響

代序 《色,戒》的迴響

李安改編張愛玲小說《色,戒》的影片公映後,引起巨大迴響。在香港成為「全城熱話」台灣的反應更強烈,美國影評家譭譽參半,歐洲譽多於譭。中國大陸的情況,據聞北京的知識份子對此片大加批評,上海的情況尚不明朗,可能會較北京正面一點。新馬的情況有待了解。此片在新馬和大陸放映的應是刪節本(由李安親自執刀),情況當然不同,甚至可以說,那是另一部新電影。
我在此特別選了一篇一位年輕學者郭詩詠的文章,她以齊澤克(Slavoj Ziżek)的理論作為照明,卻不照本全搬,因此言之有物,我讀後覺得是所有看過的討論《色,戒》影片的論文中最扎實而細緻的一篇,所以特徵得作者同意,放在本書附錄,以便有心讀者參照。
只有一位我的美國友人(在某大學出版社任人文學科書籍的總編輯)在來信中談到片中的「感情」 (emotionality)時間,是否太過壓抑,或時放時收,吞吞吐吐?這位朋友也是特別喜歡香港電影的美國影迷,他認為《色,戒》還比不上王家衛的《花樣年華》!這個觀點是否有代表性,則不得而知,可能有些美國人認為此片比不上《斷背山》。
還有一類歷史論述者則以政治正確、主題先行的立場,直斥張愛玲和漢奸胡蘭成的夫妻關係,指責李安竟然把愛國青年和漢奸壞蛋同樣描寫得如此有人性,甚至動了真情,真是匪夷所思,從而大加撻伐。當然還有少數人認為此片或可引起為「汪政權」翻案的風氣。歷史歸歷史,幾番滄桑雲煙散後,也許可以用較持平的態度來重新評價。說不定京滬的某些知識分子會有此看法。
綜觀所有我所收集到的不同看法(當然以香港的反應為主),大略有下列幾個方面:
其實並無完全客觀可言,人文主義的基本態度還是欣賞(甚至批評分析也包括在內),為的是「照明」(illuminate)一些相關的文化因素和背景。至少對我而言,這種方法不是「上綱上線」或主和-圖-書題先行式的評頭論足,更不是文化研究學者常施的「故技」——套用一大堆西方理論來證明自己的思想「正確」對我而言,理論並不能先行,而是用來幫助我思考和求索,也許有「照明」的作用。《色,戒》原著的文本絕對可以用理論來分析它,影片亦然,但我故意不用這類「武功」,在此點到即止,為的是不讓先行的理論影響我的看法。說來有點對理論不敬,我生平最不喜歡服從權威——特別是理論的權威。所以我只能算是個「雜家」,寫出來的文章(即使是學術文章)也大多是雜文。
就是因為這篇小說有漏洞(lacunae),反而可以改編搬上銀幕,因為它提供了不少可以發揮的空間。李安玩出的「花樣」可能並非人見人愛,但實在值得細品,因為他拍這部影片不是「玩票」的,而是態度嚴肅,做足準備功夫的。幕後合力協助的也是第一流的中外人才,將此片一筆勾銷或一棒打倒,我覺得對於這位嚴肅而又有才華導演不公平。不論此片是成功或是失敗,至少它可以作為一個「經驗教材」:如何把小說改編成電影?文學和電影的關係究竟如何?這兩種不同的媒體如何「接軌」?如何進行比較分析?我所堅持的一個觀點是:兩者是對等的,而且是「辯證」的,至少在讀者/觀者的面前是如此,而不應該一切以文學「原著」為準繩。
另一類不屬於「張迷」,但有歷史癖的人(當然也包括既是「張迷」又是歷史專家的人),則從影片中去找尋上海日據時期汪精衛政權的點點滴滴,按圖索隱,反覆引證片中與史實不合之處。特別是兩個主要人物:易先生和王佳芝,在長相、身世、風度、作為等等方面與「原型」不同,更有人指出不少細節不妥之處,諸如汪偽政權的國旗設計,當年上海女人的旗袍式樣、打的麻將是否十六圈等等。這種考證功夫,我做不到,但我對於片中的部份場景(如平安戲院、凱司令咖啡店和香港的中環)也有挑剔,但不屬於「https://www.hetubook.com•com索隱」派。
我個人的方法與郭詩詠的不盡相同,因為太雜,當然弊病不少,未免太過主觀,偏見更在所難免,可以說這種主觀作祟的看法,出自我個人的文化經驗——包括閱讀和觀影經驗——的積累,甚至牽連到個人的性格。我一向珍重情感,看文學作品或電影時,往往先從普通人的「感性」去接觸它,然後再反覆重讀重看,繼續思考。在其過程之中就滲雜了別人的觀點和理論上的借鑒和照明,但最終還是以個人的好惡為依歸。李安的導演風格,恰合我的口味;對於其他人,可能相反,就是不對勁,原因之一可能就是他太重感情了。(據說拍完《色,戒》最後一場戲,他甚至忍不住哭了,要主角梁朝偉來安慰他。)
一般人看文學作品或電影,大多用的是一種常識性(common sense)的態度:喜歡或不喜歡,全靠個人感性或經驗上的認同,其基線是作品的人物和故事是否「合理」(make sense)——情節是否連貫,人物是否可信。這種方法,學者認為是「印象式」的,不足為訓。當然,即使是“common sense”或「常識」也要靠累積而來,甚至學者也不例外。有時候我寧願看影迷(movie buff,不是捧明星的影迷)寫的文章,因為在看了無數影片之後,他(她)們的電影常識是有來歷的,往往還夾雜看一股可遇不可求的觀影熱情。文學的情況亦然,可惜目前一般的「小說迷」只會看通俗小說。我個人對於文學並非科班出身(原來專攻的是思想史),對電影更是外行,但的確看過無數古今中外的影片,堪稱是一個標準的影迷。影迷的論點可能不夠深刻或所謂的「專業化」但大概不會太離譜或鑽理論的牛角尖而胡說八道。
然而不論如何,我還是應該對於我的主觀傾向和雜家方法有所解釋和交待。
還有不少香港的影評人和藝術家,則完全不顧歷史因素,而以當代人的眼光大談片中的三場床和_圖_書戲。有人戲言易先生和王佳芝在三場「肉搏戰」之中誰勝誰負;有人暗譏內中不少性動作暗藏同性戀傾向;有人認為李安擺佈兩位演員太過份,使得這三場床戲毫無「性」趣可言,而最不可饒恕的是沒有充份表達「女性主體」的慾望。我認為這些觀點皆是當代文化理論,特別是「性別」(gender)理論影響下的產物。有不少創意,因為在理論推引之下,對於王佳芝這個角色的心理有更深一層的見解,因此也顯示出李安「媚俗」(討好一般觀影大眾趣味)的痕跡。事實上,我並不認為李安媚俗,此片在美不太叫座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一般美國人覺得太過沉悶,甚至網上人士還說除了三場床戲較刺|激之外,無甚可觀。當然美國人(包括影評家)不會想到中國的歷史問題,甚麼Wang Ching-wei〔汪精衛〕可能連聽都沒聽過,在美國學界研究這段歷史的學者真的鳳毛麟角。
走筆至此,才發現這篇序言竟然寫得太長了,超出預期的篇幅,廢話少說,言歸正傳,在此請各位「看官」不吝批評指正。
二〇〇七年十一月十四日
於九龍塘
本書雖以《色,戒》為主要分析的主要文本(文學和電影,兩種「版本」),但也有不少旁敲側擊、引述其他作品之處,這是我一向的「比較」作風。因為作為一個人文主義的觀賞者,一部作品時常在腦海中引出其他作品,構成一個人文的網絡。然而我也知道,個人主觀的興趣和愛好,往往也會影響我對一部作品的「客觀」看法。
在過去數月,我不知不覺之間竟然一口氣寫了多篇文章,仍覺意猶未盡。在茶餘飯後與不少友人閒話之間,談的又不離《色,戒》,大家熱烈討論,有時還爭得面紅耳赤。我當然從不同的意見中獲益良多,覺得自己寫過的文章內容太過膚淺,實在有深入修正的必要,於是一不作二不休,在吾妻鼓勵之下,動了出版這本小書的念頭。在此要先和-圖-書向我聽過和看過的與我持不同意見的朋友和專家致謝,因為這些意見不僅令我心神振奮,我喜歡言論「眾聲喧嘩」的場面,而且更刺|激我的思緒,本書中的一部份內容,皆是在這種刺|激之下寫出來的。巧的是本書的編輯林道群就對這部電影的改編有所保留,但仍為我火速出書,在此要向他特別致謝。
此片在香港公映時我第一次見到李安,一見如故。事後思之,可能因為我們有某種共同的文化背景:都是在國民黨統治下的台灣長大的,當時的黨文化對我們不免產生相當的影響,此種「陰影」仍然存在於我們這一代(我比他虚長十歲左右)心靈的深處,所以構成一種共通的「感情結構」,因此我喜歡他的大部份作品,《色,戒》外,尚包括《飲食男女》(卻不太喜歡《喜宴》),《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和《斷背山》也頗喜《臥虎藏龍》但連看數遍後,並不認為《臥虎藏龍》能稱得上是一部曠世傑作。我對《色,戒》的評價,顯然較不少影評家高得多。
寫此書的另一個動機,當然是張愛玲。海峽兩岸三地至今出版的有關張愛玲的各種書籍,雖不能說車載斗量,但相當可觀,我自己最近也寫了一本(《蒼涼與世故》牛津2005)。我與張愛玲曾有一面之緣,至今印象猶新,但我不能算是一個資深的「張迷」,她的作品我並不是篇篇都喜歡。《色,戒》這篇小說,我初看時幾乎沒有耐心看下去,後來讀過數遍後,才逐漸覺得「有味」。但還是不太喜歡,只覺得它在技巧上頗為獨特,但仍不如她早期作品的熟練。這當然又是我主觀的看法。
這畢竟是一個引人爭議的觀點,我只能在文章中闡述我的看法。
張迷和學者圈中對於這篇小說的評價也不一,觀點各異,其中的一個主要分野,就是前文中所說的冷峻和殘酷,內中似暗藏情慾,但欲語還休,這倒不是它的致命傷。令我在初看時感到不快的是:張愛玲用了這段歷史和當年的兩位真實人物作為「模型」卻和-圖-書在敍述中對之輕描淡寫,反而把重點放在打麻將的幾位師奶身上。「前景」壓住「後景」歷史的辛酸和殘酷也被幾筆輕輕帶過了。這當然也可以視為一種「反歷史觀」,或者可以說此篇小說中也深藏不少歷史因素,但故意不浮現出來,否則她不會向胡蘭成討資料,一改再改。但改動後的文本是否比前更好,收錄或壓抑得更多?我不得而知,因為目前只看到她一種手抄本,手稿和刊行本改動不少,刊出後的文本加多了不少細節,我在本書中會加以討論。但即使如此,我認為小說本身還有不少明顯的疏漏之處。張愛玲寫出了一個精彩的故事輪廓,然而在敍述的細節上,反而比不上早期作品中的創意和巧思。可以猜到不少學者會從敍事學理論入手,對之大作文章,但張愛玲作品的長處還在於細節(detail),這是香港學者周蕾(Rey Chow)的洞見,我十分贊同。我個人對於這篇名著的看法,詳見本書下文。
當然還有其他我尚未讀到或聽到的觀點(謾罵的文章我一向不看)。這真是一件幸事:一部影片能夠引起如此眾多的爭論,如果我是李安,一定額手稱慶。為甚麼會產生這個《色,戒》現象?
也有少數「張迷」(包括我個人在內)認為《色,戒》並非張愛玲最好的作品,用老友劉紹銘的話說,就是這位「祖師奶奶」在小說中欲語還休,吞吞吐吐,把「色」情藏在幾個意象(如乳|房)中;鄭培凱則認為「故事粗枝大葉,只有一個輪廓,可以編出很多花樣」。從這個對原著有所保留的立場看來,我實在對李安編出來的花樣大表激賞。
典型的「張愛玲迷」大多認為此片比不上原著小說,而且脫離原著小說的精神和藝術成就甚遠。內中學者型的論者甚至對李安的過度感情化的處理手法不表贊同,因為原著小說是張愛玲作品中最冷酷無情的一篇,豈能將之改編成一種浪漫的愛情故事?李黎的〈失色之戒:李安vs張愛玲>文章是出色的作品。這就牽涉到如何解讀這篇名著的問題,我在後文中還會評論。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