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柏林繼續叛逆

作者:陳思宏
柏林繼續叛逆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Teil 2 不用歸還的自由 關鍵字:獨立,愛Lily Braun Oberschule

Teil 2 不用歸還的自由

關鍵字:獨立,愛
Lily Braun Oberschule

我問,你們幾點到校,何時放學?他們答,早上八點到校,下午兩點以後就放學了。但他們現在已經十二年級,課後還有社團、額外課程,所以大約是五點左右離校。這以台灣的教育體制來看,簡直不可思議,兩點就放學,之後還沒補習班,那到底能學到什麼東西呢?但把時間拉長,就會發現德國人並不因為這麼早放學就在全球化的競爭裡敗下陣,在校時間長短,顯然跟智能、知識的發展沒有直接關聯。
我開始回想自己在台灣的中學生涯。我的文科突出,但數理成績讓我相信人生沒希望。國中的Y姓導師常說:「你們現在會恨我,但以後會感謝我。」國中畢業旅行後,她不准我們加洗男女生的合照;體罰時刻,她把竹鞭遞出,請男生女生互打手心;她舉辦「我最討厭的人」投票,在黑板唱名計票。她完全沒教導「愛」,於是我們學會了「恨」。高中時,威權的教官與訓導主任處處挑剔,放學後,我們被教官留下,在操場練唱和圖書那些歌詞空洞的軍歌,喊著「雄壯、威武」,軍人在教育裡威嚇,我們完全不知有抵抗的能力。

我與中學生對話
德國的教育體制跟台灣差別很大,國小四年級之後就開始依照學生的能力、性向分組,進入「一般中學」(Gymnasium)或者著重職業訓練的「合併中等學校」(Integrierte Sekundarschule)。「莉莉.布朗中學」是一所九年制的「一般中學」,學生們必須通過畢業考(Abitur),才能申請大學。基本上「一般中學」旨在培育菁英學生,讓這些學生們在語言、科學、文學等各方面接受完善https://www.hetubook.com.com教育,以後進入大學鑽研高等知識。進入職業訓練的中學其實也不丟臉,因為這些學校注重技職,是企業需要的人才培育地。但,這麼早放學,這樣能培養菁英或者技職人才嗎?
所以,我看著這群德國中學生下午兩點半就放學了,情侶熱吻,我想寫信給我就讀過的中學:「請把青春還給我。」
我的中學青春要不回來了。但我現在至少懂得,青春不是分數,不是名校。青春的關鍵字,是獨立,是愛。
是的,青少年,也可以一個人旅行。
學校教育,無論是什麼學科,都著重互動與討論,老師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養成個人思考,自己對自己負責。
我身邊幾個德國朋友,都在十五、十六歲時,就獨自或者跟同學搭火車穿越歐洲,父母沒有阻擋。難道父母不擔心嗎?當然會,但,父母以前在中學也是帶著睡袋,一路搭便車去各國旅行。
我到達柏林「莉莉.布朗中學」(Lil和圖書y Braun Oberschule)時,是下午兩點半。這所中學提供中文讓學生選修,老師是從台灣來的劉放君老師,於是我得以進入參訪。放學時間,校門口聚集許多中學生,喧嘩道別,有不少學生情侶忘情吻別。沒有家長聚集接小孩,學生們都各自離校。不需穿制服,大家身上都是繽紛衣衫。學生大部分是白人,但也有亞洲人、黑人與戴頭巾的穆斯林學生。
我想起自己成長過程當中的那些老師們:國中的Y姓導師說恨,高中的教官說男生只能「雄壯」否則就是「娘」,高中的三民主義老師對著全班大聲說:「愛滋病是上帝對同性戀的天譴。」他們從來不懂得愛,不懂寬容,卻為人師。
其實,德國中學教育當然也有不完善,畢業考是壓力來源。但學校重視自由,尊重學生的性傾向、信仰、種族,所以學生比較早熟。我發現他們也愛臉書、推特,語言用詞充滿青春氣息。但他們關心世界,好幾位去過中國,有驚人的世和_圖_書界觀,有位女生暑假在綠黨實習,對政治充滿熱情。在我眼中,他們比許多台灣大學生還成熟。

「莉莉.布朗中學」,放學時刻
畢業考的壓力,到底有多大?一位男生說:「當學生的壓力,應該跟職場差不多吧。這就是人生。」
我覺得,他們有愛。不只是有談戀愛的自由,他們愛自己,愛朋友,愛家人。對世界充滿好奇,學習中文,翅膀張得很開。
這是傳承獨立,世界是你的。
放學後,他們通常是跟要好的同學做功課,熱愛運動的就去打籃球、划船。德國青少年跟台灣青少年一樣,都愛聽流行音樂,對新潮事物感到好奇。但他們沒有KTV文化,晚上也沒夜市可逛,接觸hetubook•com•com大自然的機會比台灣青少年多很多。放學時間早,於是有很多時間跟家人相處。我問,跟父母關係如何?大家都露出真心微笑,顯然都在和諧的家庭裡長大。其中一位女生稍微抱怨說,她今年暑假跟爸媽一起去蘇格蘭度假,但其實她根本想一個人去旅行。
我進入學校,與劉放君老師的學生們聊天。這些學生們很大方,樂意分享生活點滴。面對提問,他們都能說出自己的想法。好幾位學生戴著牙套,身體姿態有些尷尬,很愛說「Krass」(接近中文的「酷」),跟世界各地的青少年一樣,青澀未熟。但仔細聽他們,就會發現他們充滿個人的想法,不盲目尋求群體認同,對於未來,樂觀以對。
我離青少年階段,很遠了。我其實不是那麼全盤瞭解,現在台灣中學生的現況。但我記得,今年一月我在台灣速食店,店裡許多穿制服的中學生,把課本攤在桌上,接著把頭也攤在桌上,沉沉睡去。青春在速食店裡度過沉睡的時光,會不會,就錯失了,學習愛的時機呢?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