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唐詩韻史——金縷衣

作者:畢珍
唐詩韻史——金縷衣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七章 腥風血雨 江左李錡造反

第七章 腥風血雨 江左李錡造反

這時,是深秋,南方已涼,北方更冷,有不少地方甚至已經下起雪來了。
「你聽說過吃人嗎?」
她不能說,鄭爾朱必然在宮中,或已封妃。
「明日如何?」李樹仁提出。
「我只是想想而已,」李錡說,「即使找到她,也未必有什麼用。」
在朝廷,這是最高官,可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大人回京,官位不會不高,若是忠心耿耿,也未必是伴君如伴虎。」
九月,高崇文攻取成都,擒獲劉闢,解送長安,斬。
夜裡,李錡有第二次會議。
蘇州鎮將姚志安派人將蘇州刺史李素擒獲,並解送來石頭城。
杜秋娘想,如果去,不只是探聽皇上的消息,還有,如果大人已經身陷危境,還請鄭爾朱在皇上面前多說一些好話,救救大人。
「大人必須要加以防止。」
如果他去長安做了左僕射,他在潤州所建的基業,將全部化為烏有,而石頭城,也將落入別人之手。
終於,她在使府見到李錡。
春天,花紅柳綠,江南大地,花團錦簇。
「還可以。」
「理應處死,但我放了他。」
「送往哪裡?」
趙惟忠正在遲疑之際,辛秘卻大宴賓客,趙惟忠也被邀。
「如果王澹暴斃,南方人眾,大人便得留下繼續做節度使,不必赴長安。」
他正怏怏不樂時,緊隨聖旨之後的又一聖旨來到;御史大夫李元素獲派代鎮海軍節度使。
李純雖只二十八歲,但他知道的不少,對外面藩鎮情況,也瞭如指掌。
「中使說得是。」李錡說著,轉眼看看王澹,覺得他春風滿面,心中有著微怒;真是小人得志。他問:「留後,政務推展得還順利吧?」
李錡看看李樹仁,「中使,你心中有個日期嗎?」
「放心,沒有事。」
「這是暫留石頭城不去長安最好的理由,再說,大人忙於政務,日以繼夜,極為辛勤,人人皆知,最近,人又消瘦許多,說裝病,也不符事實,大人確實有病,也該好好休養。」
姚志安自石頭城返回蘇州,他擁有重兵。當時,趁李素毫無戒備下,把他捉住,釘在船舷上,立刻送往石頭城。
「薛兵馬使之計如何?」
王澹一見這陣勢,心膽向下一落。
他還怕兩人會下令拘人,所以,下令「挽硬」和「藩落健兒」的兩位官長牙將李鈞、兵馬使薛頡,率領這銳不可擋的勁旅,在府衙相護。別說兩人及數名從人,就算有三兩百名士卒,也別想佔到便宜。
「怎麼可以這樣做?」李錡有怒意。
「『挽硬』也是如此,」牙將李鈞說,「我們這近萬名的人馬,無法與大人一同進京,並在京師紮營。」
聖旨允其赴京,不是覲見,而是將他升官。
朝廷的態度很明顯,他一定得赴長安,不然,他在石頭城將成為一個游民。
他的真意,杜秋娘了解心中,不禁焦急如焚。她想化解,使李錡勿走險路、勿下險棋,卻不知從何著手、如何說服他。
「大人——。」
「李樹仁和留後王澹。」
「大人,此舉是用來探測皇上的意思,皇上如果不准,即表示皇上對大人深信不疑,皇上如果准許,表示皇上對大人已經起疑。」
皇上李純以淮南節度使王鍔為諸道行營兵馬招討處置使,太監薛尚衍為都監招討宣慰使,兩人領軍。宣武、武寧、武昌、淮南、宣歙、江西、浙東所有兵馬,聽令調徵。
這日獲報,有許多敗軍來投。
「我今天已看過了。」
「嗯。」
「視事時,不知大人是不是要去?」
王澹和李樹仁兩人離去,李錡掀被而起,立即聚眾商議,如何面對目前的局勢。
「李深若是忠心耿耿,可著其帶兵征伐立功,許以兵馬使,他對大人自無怨言。」
「你們有什麼事?」王澹和*圖*書問。
李錡到了這種境地,一方面悄悄安排起事,一方面奏聞皇上,在李元素未到之前,派節度使屬下判官王澹為留後,自己因為有病,病痊癒後,立即赴京師。
「勞中使僕僕風塵,我心中不安。」
李錡說著,還得意的笑了笑。
「應處死。」
顏防點頭。他用了李雲之計,把李深請來,再下大牢中。
兵變,正是李錡所領導、安排。
「昨天,有人來告訴我,有一個叫李訓的兵馬使,利用興建石頭城的機會,向人詐取錢財,多達千緡,此人十分可惡,案子馬上會送到使府。」
辛秘對趙惟忠不滿,因他常與姚志安來往。姚志安將刺史李素獻給李錡,自任刺史兼鎮將,辛秘知有蹊蹺,於是,他立即對趙惟忠加以監視。
「你說,我聽著。」
它的位置在江邊,與金陵相連。
李師回看看薛頜,「薛兵馬便會有計。」
「一位留後就這樣被斬,令人聞之心寒。」
他久在江左,知道宣州、歙州、池州富饒,是大糧倉,便派三位兵馬使張子良、李奉仙、田少卿各率三千兵馬,分取三州。並訂明在王澹死後,立即出發。另外,立刻通知各州鎮將,挾持各地刺史,自己可以發號施令。
「吃了試試。」
「大人,我想到一計。」
「中使何日返京?」
每一位知府或刺史下,有一位鎮將。
「我們一方面注意,一方面小心。」
在這時,辛秘接管刺史府兵馬,開始佈防,以防蘇州姚志安來攻,並與顏防聯絡。
「不錯。」
「皇上要我討平凶豎,使百姓不再受害,我如果以美人來向皇上諂媚,豈是為將之道?」
兵馬使張子良、李奉仙、田少卿等率兵出征。
李樹仁故意說:「大人果然有病,延誤進京行程。」
「有理由嗎?」
聽說兩人已被斬,問題出在哪裡?
兵發未久,傳來捷報。
劉闢這時胃口大得很,他要兼領西、東、漢三川。
「朝廷這樣說嗎?」
李純知道後,大怒,把膽小的袁滋降調為吉州刺史,並派韋丹為東川節度使,以防劉闢作亂,更派神策行營節度使高崇文進軍討伐。
但李錡沒有答應讓她去,她不好堅持。
「江南地大物博,但與朝廷重兵相抗,勝算不大,大人,」杜秋娘苦苦勸說,「三思!三思!」
「不知。」
他說:「薛兵馬使,你隨我一同去就職大典觀禮,暫為我護衛,日後再將你升為鎮將。」
人人臉上,掛著喜悅。
李錡點點頭。
「這是否有曉諭眾官之意?」
「大人,聽到一個謠傳說,石頭城、潤州、蘇州、杭州、湖州等地,可能發生兵變。」
李樹仁也從他這裡知道,杜秋娘是執筆為文的佼佼者,奏章多出其手。
「大人,這與你有什麼關係?未曾聽說你與劉闢有來往啊!」
辛秘邀宴目的,就是誘捕趙惟忠。
趙惟忠赴宴,在要離去時,辛秘派主簿張明相留,說有事秘商,將趙惟忠引進書房。
「李訓一向忠誠,而且又有一身武藝,若是處斬,未免可惜。」
「沒有看過。」
「聽說過,也看見過,戰場上,不足為奇。」
「我也聽到。」
王澹視事之前,先到使府謁見李錡。
「若十分重大,我未離石頭城,可以來告訴我,我當會解決。」
他早有安排。
「蘇州方面,」李錡說,「我另有交代。」
「我會成功。」
「另一條路是藉口生病,目前不能成行。」
藩落健兒用刀劍將王澹的肉一塊一塊的割了下來,真的吃起來了。
「大人,」李師回說:「我有一石兩鳥之計。」
他想,事成之日,他要追究此事。
「大人是鎮海軍節度使,有此和圖書責任。」
「大人,可否派人去打聽宮中有無一個叫鄭爾朱的人?」
李錡覺得,值得一試。
王澹知道,李錡並不想去長安做左僕射,想留在石頭城做他的南天王,自己留後只是掛名而已。於今,他知自己有接任節度使的機會,覺得只要把李錡送走,他就可以在南方稱雄。
「沒有什麼可說的了,不去為宜。」
他說:「但願劉闢被斬一事,真無其他的含意。」
「容我決定一個日子。」
皇上在揚州為廣陵王時,便聽到一些風聲。
侍御裴行立,不許他們進入石頭城和金陵,他並報與李錡知道。
李錡想了想,說:「應可作為不殺他的理由。」
她已有半月未見李錡,他一直在外練兵、調兵。
「從長安傳來?」
這時,李錡出現。
蘇州刺史李素被鎮將姚志安逮送石頭城,兩州刺史立即知道,但他們不知是什麼原因。
兩人見到李錡時,他並無病容;因為李樹仁來得突然,讓他找不到時間「裝扮」一下。
李錡把後一任務,交給裴行立,由他全權處置。
「相機行事。」
「大人,」杜秋娘毅然說:「若有必要,我可赴京一行,看看能否探聽到什麼消息。」
「絕無可能。」
而在鎮海軍的各刺史府的鎮將,多是李錡的心腹。
李雲說:「此信難明真假,但以蘇州為例,不能不小心防備。」
「我把李訓傳來查問,他一五一十交代清楚。」
顏防有一位謀士李雲,四十多歲,足智多謀,顏防把他請來密商,並把信交給李雲看,讓他判斷其真假。
顏防豪氣千丈,「對,要平李錡。」
劉闢傾力對抗,不敵。
「他怎麼會暴斃?」
「應該努力,若是有難行之處,可以與兵馬使李師回商議。」
「都是事實?」
「尚待左僕射的栽培。」
「大人說下去。」
「大人好好養病,若非重大事故,我不會來打擾。」王澹已有不把李錡放在眼裡之意,「只有一事,中使來提起,不能不稟陳大人。」
他想,先取宣、歙、池三州,大事底定。
王澹難以相信,「你們要吃掉我?」
李樹仁說:「原則上,朝廷並不反對。」
常州刺史顏防正驚疑不已時,突然收到一封信,那封信,無名無姓,而信上所說,使他半信半疑,那封信上說:小心,鎮將李深將會叛變。
西川節度副使劉闢,自為留後,留後,是由他統御西川的勁旅,也就是後補的節度使。
他自從遷府石頭城,也卸去鹽鐵轉運使職務,從此,沒有人再送他珍珠、寶貝,但他卻留下一些名聲,說他對鹽民公平、對鹽價控制得宜,而在漕運上,更是一片歌功頌德。那些,他聽不到,只有被冷落之感。他獲知劉闢被擒、被斬後,大為沮喪。
他與杜秋娘商議,要有行動。

藩落健兒立刻在一旁燃起大火,將王澹抬起來,放在火上燒烤。
「就說節度使請他去談話。」
李樹仁說:「左僕射,請救救我。」
「皇上若召我回京,我勢必得回去。」
「妳或許不信,告訴妳,江南之地,已為我所有,只消登高一呼,則群臣響應。」
「妳為什麼放了他?」
監軍(多由太監擔任)向高崇文說:「這兩位美女,將軍何不送往京師?」
三月底,李錡獲得專差通知,中使李樹仁來見。
「我不去。」
「視事?」李錡奇怪,「誰視事?李元素還未來啊!」
「問問,」李純叮囑:「他的奏章,由誰執筆。」
「叫我裝病?」
李錡又提到另一個話題。
「遵命。」
常州、湖洲距蘇州不遠。
薛頡說:「好主意!和-圖-書
兵馬使薛頡首先表示:「大人不可回京,一旦回京,則『藩落鍵兒』將會四散。」
「不宜太久,」李樹仁說,「皇上企望能盡早見到左僕射。」
「卑職為留後,在李元素李大人未來前,先行總綰政務。」
他這樣說,使得李錡不致太難堪。而這些話,也使李樹仁保得一命。
謁見後,辭出時,在衙門外被「藩落健兒」圍住。
「怎麼可以,這豈不正合皇上之意?一旦回京,我便猶如虎入牢籠,龍困淺灘。」
杜秋娘發現他的異常後,問:「大人,你有什麼不愉快?」
「既是請覲,大人進京,必可回來,皇上允覲,不能把大人留京不放。」
書房中埋伏有多名護衛,將趙惟忠捉拿。
李錡看著她,嘆口氣。
「那誰來接任節度使?」王澹問。
這回,極為機密。
他曾通知湖州鎮將趙惟忠、常州鎮將李深、蘇州鎮將姚志安三人起事,為何只有一個姚志安成功,而趙惟忠、李深卻相繼失敗?
「多少人?」
鎮海軍節度使李錡,變得異常暴烈。
「如大人不去長安,仍做節度使,他便做不成留後。」
這回升任尚書左僕射。
剎那間,臭味襲人,火勢強烈、旺盛,人都快被燒焦了。
「若李深並不像姚志安,將難交代。」
「夫人放心,」李錡說,「我有勝算,」然後一笑:「或許,生天子者不是鄭爾朱,而是杜秋娘。」
李錡把李樹仁送到別館,加以囚禁。
他使個眼色,四名藩落健兒一擁而上,把王澹活活殺死,王澹不信他們會用這種手段,叫也未能叫一聲。
「很奸詐。」
忠武王韋皋身兼西川節度使。他首先倡導太子監國,在當朝來說,立下大功。不幸的是,他在八月間病死,皇上李純的哀悼可知。
這時,姚志安派人來見趙惟忠,告以李錡之計:可以誅辛秘,自任刺史兼鎮將。
薛頡說:「我們有話要說。」
常州刺史顏防與李雲相商如何對付。
久久未得詔書。
「將鎮將李深拘禁。」
他已不是一個病人,他是一個強人。
湖州刺史辛秘,也有同樣情形,收到無名信,指小心防範鎮將趙惟忠造反,但他怎麼造反,隨誰造反,信上則一字未提。
李錡造反,消息沿江而下。
「李訓共分三次挪用官銀。」
公孫玠也任兵馬使,他說:「聽說,留後明天就職視事。」
「第一次,他的家人來告急,母親有病待醫,需要大批診費;第二次,家鄉大旱,鄉人嗷嗷待哺;第三次,兩名兵卒,一個父病,一個母亡,亟待援手。大人,你說,應處以死刑,還是除名,讓他另謀生路?」
可是,李錡卻不同,他臉色沉重。
高崇文把劉闢送京斬首後,天下各地藩鎮為之震動。他們以往自恃自己或祖上功高,又手握重兵,一向不把朝臣放在眼裡,即使是皇上,他們也是唯唯否否,天高皇帝遠,總歸一句話,不在乎。劉闢被斬,他們知道,這位皇帝不好惹。
「該當如何?」
「大人,」李雲說,「何不矯詔稱招討副使,率軍對抗,有功,則獲賞,不能抗李錡而死,也將博得一世英名。」
時間不久,李錡知道有好幾位倔強的節度使,被召入京,並且沒有返任。
李錡用十分厭惡的口氣說:「看來,你不只想做留後,更熱衷於節度使。」
李樹仁到了石頭城,首先,去見留後王澹。
「王澹逢人便說,他是想使人人知道。」
「請覲。」
他傳檄杭州、湖州、睦州(今安徽至德)討李錡。
石頭城這時戒嚴。
「皇命在身,不容久留。」
「你知道我們健兒為什麼要吃人?」
高崇文這時在長武城,他手下有五千https://www•hetubook•com.com勁軍,他這一支精兵,日夜備戰,隨時可以出征,他午時接旨,未時發兵。
杜秋娘知道李錡有意起事作亂,大駭。
李師回,是李錡的兒子,大婦所生,與杜秋娘沒有骨肉關係。
「任憑中使安排。」王澹滿心歡喜。
李錡大喜,也把他囚禁起來,並派姚志安任刺史兼鎮將,軍政大權,落在其手。
「請求返京,大人擔心若成為事實,又非大人所願,」杜秋娘委婉的說,「大人可以變換一種方式。」
「我可不去長安,但怎能不要他做留後?」
「什麼事?」
「獻給皇上,皇上必甚高興。」
另派監軍使李化仇前往視察軍旅。
劉闢更向朝廷表示,他要做節度使。
杜秋娘思索一陣子,緩緩進言:「大人,值得注意。」
「我為留後,會給你們大魚大肉,讓你們吃也吃不完,何必吃我?」
「他的部屬會因此鼓噪、嘩變。」
「『藩落健兒』對中使沒有惡意,你沒有惹他們生氣,可以放心。」李錡說:「請隨我來。」
蘇州鎮將姚志安,有事來石頭城,與李錡相見,他得到特殊任務,急急返任。
劉闢拒絕,陳兵自衛。

「如今,南北天寒,中使辛苦,請好好休息幾天,江南也多名勝古蹟,中使有意瀏覽,當派人伺候。」
「朝廷對各地節度使不放心。」
「大人,」她說,「有兵馬調動?」
李錡並不失望,他想,四院隨身兵馬使已取得了宣州、歙州、池州,仍大有可為。
這些,李錡探知。
王澹問:「御史大夫李元素奉派為鎮海軍節度使,為什麼還沒有來?」
他的兵力甚強,把袁滋嚇住,不敢上任。

「夫人,我現在手下有兩萬兵馬,看起來,個個赤膽忠心,而美人也成群,」李錡說,「只怕大難來時,肯與我同生死、共患難者,唯夫人一人而已。」
顏防變成嚴防,此檄使得李錡的勢力向下走不得,向上走不通。
朝廷迅速獲報,派軍進擊。
「那時我該怎麼辦?」
李錡點點頭,表示同意。
李錡點點頭。
劉闢有兩位美妾,嬌艷動人。
「應說,該由我指揮。」
王澹不信「藩落健兒」會殺自己、會吃自己,他以為他們是李錡的心腹,戀其故主,只要好好安撫,就沒事了。
李樹仁不怕,無人敢動中使一根汗毛。
「說來聽聽。」
「皇上答應,又會如何?」
「說來聽聽。」
「你看見過吃人嗎?」
監軍啞口無言而退。
李錡這時知道,中使之來,不是來催促他赴覲,而是要挾持同行。他心中有點惱火,但中使是宮中權勢人物,不能得罪,只得按下心中怒火,緩聲說:「相信我的病不久會好,請中使小停數日。」
李錡以為皇上不知,他接受夫人的觀點。
「皇上又有意留他續任御史大夫。」
「我怎忍心讓妳一人獨自在雪中跋涉,」李錡說,「我也只是偶然想起,即使鄭爾朱活著且被封為貴妃,但想那皇上妃子無數,也不知是否受到皇上的寵愛。若只是一普通妃子,即使找到她,她也有圖報之心,卻也無能為力,況且——。」
「我們相信,吃人之後,才會有勇有謀,精氣倍增。」
「用什麼方式?」
「大人,為什麼嘆息?」
「夫人的意思是……?」
他決定動武。
「聽說過,也不是奇事。」
王澹發問,有其目的,並懷希望。這些,從中使李樹仁一到,王澹便送上一顆如酒杯大小的珍珠,便可見端倪。他不願為留後,希望做節度使。
春初,長安有聖旨。
「大人hetubook•com•com可以放心,」杜秋娘說,「來石頭城後,除築城外,並未擴軍,朝廷應無疑慮。」
一天夜裡,他突然對一事覺得怪異。
「藩落健兒要吃人,因為,要把你吃掉,所以你看不見。」
於是,杜秋娘親自寫了一疏,直送長安。
「夫人,」他與杜秋娘商議,「妳看,該當如何?」
「馬上要吃人,可惜你看不見。」
「不知她是否還活著?」李錡說,「若是她未死,在皇上左右,可在皇上面前讚美我幾句,或者皇上會接受,而不致視我為眼中釘。只怕,她早死了。」李錡有點後悔:「那時謀害她,倒不知是錯?是對?」
李錡突然說:「這倒讓我想起一個人來。」
「我知道大人想起了誰,想起了鄭爾朱。」
李錡不喜歡。
「也不是放了他,我叫他到別處去謀職。」
「中使在此,由中使決定,不知大人意下如何?」
「良莠不齊,」裴行立說,「如果加以訓練後,再編為正式步卒,方能作戰。」
李錡沒有說下去。況且,當李純派人來接走鄭爾朱時,他曾經派人去加以劫殺,如果鄭爾朱活著,並知道這秘密,豈不是會報復,反使事情越弄越糟。
「大人可上疏皇上,請調回京。」
鎮將,手綰兵權。
李錡沉思片刻,點點頭。
「大人,這樣做,不可,」杜秋娘勸說,「大人現在是節度使,如回朝,則為左僕射,若是兵變,成功的希望不大,一旦受挫,則一世英名,付諸流水。」
杜秋娘說:「大人,現在,兩條路,一是去長安,此非大人所願。」
李錡想了想,說:「觀看一陣子再說。」

「他人應不致背叛大人,至於我,感大人厚愛,」杜秋娘頗有決斷,「絕不會有負大人。」
武元衡知道李錡說病是假,奏聞:「李錡求朝得朝,求止得止,將何以令四海?」
杜秋娘不知,朝廷對李錡的疑慮已深。
李純怎會答應,他不答應,劉闢公開造反,奪城殺人。
李錡在病榻上與兩人相見。
李樹仁告訴他:「皇上沒有明說,但有暗示,多半會是留後,因留後對鎮海軍有透徹的了解。」
「應該由我去防止嗎?」
「為什麼不許他們進城?」
「這是剛才的決定,」李錡聽後厭惡,「外面已經傳出來了?」
李純以為然,但是說:「他那奏章,寫得動人,令人同情。」
他這時身穿鎧甲,腰掛寶劍,四周有「挽硬」作護衛。他一見當時情景,故作驚訝狀:「怎麼了?」
元和二年,公元八〇七年的二月,宰相武元衡向皇上李純說了三句話,決定了李錡一生的命運。
他知道劉闢好大喜功,不是一員好將帥,於是拒絕讓他做節度使,並且,調他回朝做給事中,派袁滋去做西川節度使。
他把劉闢的事告訴了她。
李錡說:「皇上有何打算,委實不知,」他又想到鄭爾朱,「從鄭爾朱那裡,或者能知道一些,可惜的是,不知她生死。」
「他就職之前,把他請走。」
「誰要吃人?我怎麼看不見?」
中使李樹仁,嚇得面無人色,在一旁戰慄。他想,那些藩落健兒把王澹吃完,下一個便要吃目己。
但經武元衡這麼一說,李純心中也有些疑惑了,便派中使李樹仁前往催促赴京。
「我應早來問候。」
「為什麼?」
他問中使,問對了人。中使,便是宮廷中的太監,皇上的心腹,皇上如果對某事要知道真相,便派中使去了解,聽取最直接的報告。
「屍骨無存。」
王澹拱手:「還請中使多多美言幾句。」
裴行立,與李錡有特別關係,是李錡的外甥,他這時任侍御,李錡視之為心腹。
「你聽說過殺人嗎?」
「大人病癒起程,我當陪行。」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