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中國人史綱

作者:柏楊
中國人史綱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八章 紀元前第六世紀 六 魯國的三桓政治

第八章 紀元前第六世紀

六 魯國的三桓政治

他們死守著那可憐的儒書

引起無謂的紛爭
本世紀(前六)最後第二年(前五〇二年),季孫斯向陽虎反攻勝利,陽虎逃亡。三桓對孔丘拒絕跟陽虎合作這一點有深刻的印象,於是任命孔丘擔任中都(山東漢上)縣長(中都宰),開始孔丘的政治生涯。
注意「賓相」這個位置,中國的「宰相」制度起源於此。我們在本書一開始時就使用宰相一詞,但事實上要到下世紀(前五),賓相才由純禮儀事務性的顧問,而蛻變為政治性的宰相;才從臨時性的雇員,蛻變為國君專任的高級助理。不過中國正式官稱上並沒有「宰相」一詞,宰相只是民間的口語,歷代王朝對它的名稱不斷改變,有時候更奇形怪狀,花樣百出。當我們敘述時如果一一寫出,不但無聊,而且更加糊塗。所以我們自始至終都使用宰相一詞,以保持對此一職位清晰的印象。
多少年都不清醒
春秋時代,對中國歷史發生最大和最悠遠影響的封國,不是五霸,而是一個其小如豆,位於山東半島泰山腳下的魯國。它跟齊國和*圖*書緊鄰,為了爭奪交界處汶水一帶農田,不斷跟齊國衝突。衝突的結果,總是魯國吃虧,因為它既小且弱,而且迂腐顢頇,不求進步。
魯國第十五任國君姬允(死於齊國姜諸兒之手的那一位),有四個兒子,長子姬同是嫡子,繼承國君的寶座。次子、三子、四子,都是庶子,只能擔任政府的高級官員。姬允被尊稱為桓公,即威武的國君,所以他的三位庶子,被稱為「三桓」。三桓的後裔,分別改姓(封國內全體貴族和全體官員,都是國君的後裔,跟國君同姓。所以庶子的後裔必須改姓,否則熙熙攘攘,擠來擠去,全國只有一個姓,分辨起來就很困難)。次子姬慶父的後裔改姓仲孫(有時候也稱孟孫或孟),三子姬牙的後裔改姓叔孫,四子姬友的後裔改姓季孫。
本世紀(前六)初,仲孫蔑(仲孫覺的父親)當宰相,他引進叔孫和季孫兩家,由三大家族輪流掌握政權,世代相傳,遂開始魯國著名的達四百年之久的三桓政治。三桓從國君手中奪取到政權和廣大土地的所有權,並在自己的封地上建築都城,即表上所稱的三都。魯國國君遂跟周王國的國王一樣,被冷落在一旁。八〇和_圖_書年代時,第二十六任國君姬裯,曾發動一次軍事攻擊,討伐三桓,結果被三大家族趕走,在國外流浪至死。
周禮的內容很多,僅只儀式程式這一部分,就有祭禮、葬禮、婚禮、冠禮(男子成年時戴帽子)、笄禮(女子成年時戴簪子)等等,以及階級性專用的國王之禮、國君之禮、貴族之禮。——沒有平民之禮。因為禮只是為貴族而設,不是為平民而設,對貴族才用得著禮,平民根本不被看在眼裡,奴隸更不用說了。這是一種專門知識,必須專家才能勝任。從事這種以主持典禮為職業的專家,當時被稱為「儒家」。他們按照古老的規定,辦理各種重要儀式,小自埋葬死人,大至國君訪問。國君訪問時或國君相見時,通常都聘請儒家擔任「賓相」,他的任務跟二十世紀結婚典禮時被稱為伴郎或伴娘的「賓相」,完全相同,服侍在國君左右,隨時提醒國君應該做什麼或應該說什麼。在普通的貴族場合,儒家則被雇擔任司儀、總管之類的職位。我們在此可以了解,儒家的原始意義就是典禮儀式的顧問人員,他們最榮譽的高位是在外交場合,被雇為國君賓相。
魯國是手創周王朝一切文物制m.hetubook.com.com度的姬旦的兒子姬伯禽的封國,所以收藏的圖書和文獻最多,貴族們的文化水準也最高。周王朝的首都鎬京(陝西西安西)於紀元前八世紀被犬戎部落攻陷後,圖書文獻全部失散,只有魯國的圖書文獻仍在。它的首府曲阜(山東曲阜)遂成為當時全世界唯一的文化巨城。再加上魯國從沒有遭受過劫掠焚燒的惡運,對周王朝初期的文物制度,保持的也最完整。這些豐富的文化遺產中,最重要的是一些周王朝初期所實行或擬定的各種法令規章和各種典禮時使用的儀式程式。——被人總稱之為「儀禮」。各國知識份子和知名的文化人,都必須到魯國親自查考,才能了解。因為就在本世紀(前六),這些複雜繁瑣的老古董,已無人記憶。
儒家因職業上的需要對產生「禮教」的那個古代,有一種強烈的崇拜感情,對於非古代的事物,則加排斥。問題是古不能復,在小場合的典禮上,人們還可以勉強遵守。但在大場合的典禮上,便格格不入,因而產生出許多不必要的笑柄和糾紛。用一個例子可作說明,下世紀(前五)紀元前四七八年,齊國國君姜騖跟魯國國君姬蔣在蒙邑(山東蒙陰)舉行高階層會www.hetubook.com.com議,二人見面時,姜騖向姬蔣叩頭(在八世紀之前,中國人席地而坐——正確的說,是坐在自己的小腿上。所以所謂叩頭,只是深深的把頭俯下,跟八世紀後必須屈辱的先行雙膝跪地的叩頭不同),這是所有禮節中最尊敬的一種。可是,魯國國君姬蔣卻雙手一拱,只作了一個揖,這情形跟現代社交場合你伸出手,對方卻不伸手,只微微點一下頭一樣。姜騖跟他的隨從大臣,都怒不可遏,魯國賓相引經據典的說:「按『禮教』的規定,國君見國君。不過作揖,國君只有見國王時才叩頭,你們怎麼連這都不懂!」齊國確實不懂,不過不久就懂了。四年後紀元前四七四年,兩國國君又在顧邑(山東鄄城東北)會盟,齊國早就準備妥當,屆時一聲令下,跳出幾個壯士,抓住姬蔣,強迫他向姜騖叩頭。這時「禮教」排不上用場,姬蔣只好叩頭。齊國為這件事,曾編了一首詩歌:
問題是,三桓雖然聯合起來奪取了魯國國君的權力,但三桓也各有他們自己的助手和幹部,當時稱為「家臣」,這些家臣的力量,也日形膨脹。其中最傑出的一位是季孫斯的家臣陽虎,他代表一種反對割據的力量,不但把季孫壓下去,把其他二桓hetubook.com.com也壓下去。陽虎在稍後出任魯國的宰相,負責實際政治三年之久。他謙卑地延攬專家,曾親自拜訪過孔丘,邀請孔丘任職,但孔丘懷疑他政權的穩定性,沒有接受。
儒書,即儒家賴以吃飯的書——專門記載古代繁瑣複雜禮儀的書。
我們試在下面列出魯國三桓政治系統的簡表:(缺)
魯國人冥頑不靈
就在這種濃厚的崇古社會中,中國古代思想家之一,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丘誕生。孔丘是宋國貴族的後裔,紀元前八世紀九〇年代因妻子太美而喪生的宋國宰相孔父嘉,就是孔子的六世祖父。孔父嘉的兒子政變後逃到魯國住下來,遂成為平民。孔丘的父親孔紇曾在魯國軍隊中當一名軍官,但他逝世的太早。孔丘是一個遺腹子,在母親顏征辛苦的養育下長大。孔丘年幼時,刻苦地學習儒書,成年後即成為一個十分淵博的「禮教」專家,而且聲譽鵲起,後來甚至得到三桓之一的仲孫覺的注意。仲孫覺臨死時,曾囑咐他的兩個兒子仲孫無忌和仲孫敬叔,去向孔丘學習這種知識。這是一個契機,使孔丘跟魯國特殊形態的「三桓政治」結合。
使我們難以為情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