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林廣記》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顆燦爛的明珠,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它形成於清代文字獄最嚴酷的乾隆年間,全書具有較強的批判精神和社會認識價值。作者為清朝的游戲人生,真實姓名已無從考證,但僅從筆名的字譯,就可以深感其冒生死之危,編撰《笑林廣記》,已是透徹人生,超出尋常,以出世態度談入世生活,以無為之心述有為之事。正如魯迅先生所言,社會諷刺家究竟是危險的,尤其是在有些文學家明明暗暗的成了五的爪牙的時代,人們誰高興做文字獄中的主角呢,但倘不死絕,肚子里總還有半口悶氣,總要借著笑之幌子,哈哈吐他出來。
《幽夢影》是一本筆記式、格言式的小書,內容豐富多元,係張潮將平時生活的感懷隨手錄下,最後集腋成裘的書。共219條格言短句,內容包羅萬象,讀書心得、治學方法、品德修養、友朋交往、遊歷見聞、人生經驗等,均有透徹的體悟。大體而言,可分為生活品味、人生體驗、讀書雜感等三大類。該書思想開闊,眼光獨到,能從平淡無奇中發掘細微之美。
清代筆記,浩如煙海,其中李光庭的《鄉言解頤》,可以說是另闢蹊徑。
《鄉言解頤》流傳不廣。解放前,《鄉言解頤》在坊間偶然可見,但卷三均有缺頁,致被周作人嘆為原來的版缺,而引為憾事。
《鄉方解頤》五卷,為道光三十年庚戌原刊無缺葉本。此書為點校者解放前在北平隆福寺街寶會齋書鋪所得。十年浩劫,點校者所藏蘭歸歸烏有,此書袖珍易藏,得以倖存。現即據以標點印行。
漢學家史景遷說:「明朝滅亡時,張岱四十八歲,爾後他得去面對一個殘酷的事實:讓他活得多姿多彩的輝煌明朝,被各種競逐的殘暴、野心、絕望、貪婪力量所撕裂,土崩瓦解,蒙羞以終。他反覆追思回想,事情愈是清晰,如迷霧籠罩的路徑,于眼前重現,諸多遺忘的嘈嘈低語,也咆哮起來……」
嘈嘈低語,是張岱娓娓展開的敘事方式;咆哮,是文字背後痛定思痛后的心情。
「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作者在《陶庵夢憶》的自序里,一句蒼涼的低吟奠定了全書的基調。但是八卷本的《陶庵夢憶》作者寫到的則都是自己往昔快樂的經歷,品茗、賞花、觀劇、訪古、宴飲、雅集……奢華而不失優雅的場景,將種種世相展現在人們面前,往事並不如煙,張岱在娓娓的敘述中,寄託了自己的家園之悲,故國之痛。
《浮生六記》是清代沈復的散文集。沈復,字三白,號梅逸。其性格爽直,落拓不羈,不事科舉,不慕仕宦,以行商、書客、幕僚、名士終身。娶妻陳芸,字淑珍,原是三白的表姊,與他同歲。天資聰慧。頗能詩文,是一個有才而且生性灑脫的女子。清朝王韜之妻兄楊引傳在蘇州的冷攤上發現《浮生六記》的殘稿,六卷只剩四卷,交予上海主持《申報》尊聞閣的王韜,以活字板刊行於1877年。
《浮生六記》記敘了作者夫婦間平凡的家居生活,坎坷際遇,和各地浪遊聞見。文辭樸素,情感真摯,前人曾有「幽芳凄三角,讀之心醉」的評語。本書文字不長,但向為文學愛好者和研究者所重視,影響廣泛。
《人間詞話》是晚清以來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短短五六十頁的一本小書,卻是一部近代文學評論的巨著,也是閒來無事作為詩詞欣賞讀物的一本好書。且看作者在書裡寫的許多高論之一: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且聽書中引用的許多絕妙好詞之一:「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平沙,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國學大師王國維在這本書裡,以嶄新的眼光看中國的舊文學。從表面上看,《人間詞話》與中國相襲已久的詩話、詞話,並沒有顯著的差別;實際上,它已初具理論體系,在詞論界裡,許多人把它奉為圭臬,用它的論點作為詞學、美學的根據,影響既深且遠。
《了凡四訓講記》是凈空法師於2001年4月16日在鳳凰衛視攝影棚啟講的,這是將原文逐段闡釋的一個講座,自然是閱讀《了凡四訓》的基礎入門書。《了凡四訓菁華》是凈空法師於1999年5月17日啟講于澳洲凈宗學會的一個關於《了凡四訓》的講座,簡明扼要地講述了《了凡四訓》的精神。
《了凡四訓》,是明朝袁了凡寫給兒子的家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具名的善書,也是華人社會備受稱道的經典之作。
本書用的典故很多。了凡先生先是明朝的人,所以說的都是明朝的制度。到了現在,就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了。還有講到佛法的地方,也是不容易明白的。所以作者把那些不容易懂的話,一樣一樣用白話解釋,讓讀者能更方便的從中學習到佛法及因果教育。
《了凡四訓》本為明代思想家袁了凡的訓子書,該書由四部分組成,分別是「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和「謙德之效」。融合儒釋道三家思想,以親身經歷闡述命由我作、善惡報應之理,使得該書一問世就成為最受歡迎的家訓之一,風行四百多年。時至今日,其思想和智慧依然鮮活。
《戰國策》是彪炳千秋、影響深遠的一部謀略寶典、論辯寶典,它最初是由戰國縱橫家們為了提高遊說效果、為了揭示社會人生規律而集錄的策士們的成功遊說辭、書信及言行錄,最後的編定者是西漢末年的劉向。他按戰國的東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個國家次序,刪去重複,編定一書,定名為《戰國策》,共33篇。
本書有33篇,每篇有幾個主題,每個主題有【提示】、【原文】、【譯文】及【評析】。
《韓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之傑作,是我國古代政治學方面的名著,在古代哲學、文學史上也享有盛譽。韓非的文鋒犀利,議論透闢,推證事理,切中要害。值得一提的是,書中記載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諱疾忌醫」、「濫竽充數」等,至今仍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道德經》即《老子》,又稱《老子五千文》或《五千言》,春秋戰國時期道家學派奉之為典籍,自漢景帝起此書被尊為《道德經》。
原文上篇為《德經》、下篇為《道經》,不分章節。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八十一章。《德經》在前是謂先修自身心意,《道經》在後是謂身心精進後,再體悟道之所傳,本書另收錄之註解文字為魏晉時代王弼所注。
《道德經》乃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數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老子(生卒年不詳),姓李名耳,字聃。為春秋時代的思想家,其著作《道德經》乃道家的經典之一。其學說後被莊周、楊朱等人發展,於是後人奉老子為道家學派之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亦曾記載孔子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
相傳老子西出函谷關之前,被關尹求留,於當時總結了思想著述,留下五千言著作(即《道德經》)後,倒騎青牛而去。
《西遊記》的故事雖以西天取經為主軸,但其中的主人翁並非唐三藏,而是孫悟空。全書從石猴誕生開始,便充滿不凡的氣勢。「目運兩道金光,射沖斗府」並驚動玉皇大帝。人們讀到這裡,自然被這種不凡的氣勢所吸引。自孫悟空誕生之後,歷經拜師學藝,大鬧天宮,以至後來保護唐三藏到西天取經,終於得成正果。
《水滸全傳》具體而生動地描寫了以宋江為首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將的農民起義發生、發展直至失財的整個過程,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腐朽和統治階級的種種罪惡,熱情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精神和正義行動,塑造了一大批梁山好漢的光輝形象,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社會「官逼民反」的客觀真理和農民起義失敗的內在原因。小說故事情節曲折、語言生動、人物性格鮮明,是一部描寫英雄傳奇的典範。
北宋末年,朝廷腐敗,對外卑躬屈膝,繳納歲貢;對內橫徵暴斂,盤剝百姓,一時間民不聊生。許多有血性的好漢被逼無奈,紛紛佔山為王、落草為寇,他們反抗壓迫、替天行道,演繹了一段英雄傳奇。
《水滸傳》是元末施耐庵的作品,在中國古典小說中是著名的鉅作。《水滸傳》的版本很多,故事也長短不一。依據最完整的故事架構,《水滸傳》的主要內容,是敘述以宋江、李逵、林沖、魯智深、武松、吳用等為主的一百零八位英雄,在各地受到貪官汙吏、土豪劣紳的迫害之下,紛紛集聚在「梁山泊」,形成一股具有實力的武裝團體,與宋朝相對抗。宋朝雖然派遣了軍隊加以討伐,卻一一吃了敗仗。這時候,宋朝面臨著外國入侵及各處強盜作亂的困境,於是,便用「招安」的方式,收編了梁山泊的人馬,要他們為國家效命。
宋江率領梁山的兄弟,先是征討敵國大遼,然後平定了田虎、王慶的叛亂,建立了很大的功勞。最後,他們奉派去消滅在南方作亂的方臘,經過了幾十次慘烈的戰爭,雖然平定了亂事,但梁山上的兄弟,也都犧牲得差不多了;而立了大功,僥倖生還的少數英雄,卻也在奸臣的陷害下,一一喪生。
《水滸傳》寫的是英雄的悲劇,「義」與「忠」,是小說的兩大主線,前半段在強調各個富有生命活力的英雄,如何在同心協力、義氣相結的友情中,對抗政治、社會的黑暗勢力,開創出一片新的天地;後半段則企圖以理性化的方式,將這股力量,導向於效忠朝廷,為國家奉獻犧牲。實際上,在俠客的生命中,「義」與「忠」往往是相互衝突的。「義氣」的本質,與既定的法律、道德規範,勢必發生衝突;更何況,「忠」字背後隱藏的詭計陰謀與權力鬥爭,也絕非這些草莽英雄所能承受的。悲劇,正是英雄註定的下場。
《三國志演義》這是根據三國時期的史實和民間傳說創作而成的優秀歷史小說。它的內容豐富多彩,為讀者留下了深厚多而的認識價值。故事遠起漢靈帝年間劉、關、張桃園結義,描述了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近百年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和眾多的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作者通過真實動人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黑暗和腐朽,控訴了統治者的暴虐和醜惡。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