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先生被公認為華語世界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師之一,他的「雅舍小品」在海內外廣為流傳。梁先生曾言此書為「長日無俚,寫作自遣」,但這些文言文與白話文相濟,追求「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優美小品,融人生經歷的感悟、待人處世的智慧與雅緻脫俗的情調於一爐,溫潤平和地展現一個時代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至今仍不失閱讀和品賞的價值。
本書精選了梁先生各類小品文、散文。
文學大師梁實秋唯一的美食散文集,從生活中最平凡的「吃」談起,以食材為題,用字淺顯而雋永,他很少正面講述食物的味道,卻讓人感受得到那滋味的美好;並不直接懷鄉,字裏行間卻流露出濃濃的鄉愁與故國人情。在這本書中,不僅讓人看見美食,看見感情,也看見生命。本書新增七篇文章,讓大師談吃的紀錄更完整;收錄梁文薔談父親的真摯文章,美食名家朱振藩為序推薦;搭配精緻插畫,更洋溢復古情懷。
《田園之秋》以日記方式寫成,分為《初秋》、《仲秋》、《晚秋》三篇。描述著作者歸隱田園之後的生活實錄,透過農村四周景物的描寫,充分反映台灣本土所縕藏豐富的美,是作者對樸實生活的緬懷,和對昔日農村自然之美的謳歌。同時也是一本台灣少見的博物志,因為作者是一位「每事問」的農夫,他將所見所聞的野生動植物、生態環境、氣象景觀、農村的生活習性等面貌呈現出來。
全書充滿了他對單純田園生活的熱愛,以細膩的觀察、凝鍊的文字,寫下人和自然之間的和諧,是作者對台灣田園生活的緬懷和讚歌,蘊含了許多人文的思考和觀照。初秋篇的九月七日,描述一場西北雨的開始到結束,從起雲、打雷、閃電、降雨到放晴的經過,正如一場大自然的戲劇饗宴——高潮起伏、結局圓滿。文中又以人的渺小,來託大自然力量的偉大,以欣賞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大自然的傑作。最後以貝多芬田園交響曲末樂章的牧羊人之歌來呈現雨過天晴的安詳、平和。這是知識份子重返自然、融於自然的真情結晶,它以樸拙凝練的田園日記式,描寫農家四周景物,充分反映台灣這塊美麗大地所孕育的內藏之美。
在歷史的燈影裏翩然起舞,歡樂裏有一股世紀悽酸。
《泰晤士河畔》是陶傑早年旅居英國16年的作品結集,主要評論及介紹當年英國的社會、政治、文化及潮流等狀況,曾獲「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散文組獎。
蘇豪的妖嬈、蘭開夏的牀與早餐、蒲香坊的歷史盛宴,社會、政治以至潮流無所不包,《泰晤士河畔》是陶傑筆下的終極「大英文化全書」。
《書名篇》中的三十二位作者,年齡從四十一到八十八歲,中間橫跨四十七年,將近半世紀不同風格的作品集於一書,也算是本書的一種特色了。
《散文教室》選收上下兩代王鼎鈞、余光中、林文月、陳冠學、楊牧、張曉風、黃碧端、陳列、阿盛、劉克襄、莊裕安、簡媜等十二位知名作家的散文,是一本精緻的文學讀本,有助於讀者研賞優美的文辭、技法,觀摩雍容的人生陶養、深刻的社會體驗。
書中富生氣、活力的名篇範例,或彩色絢爛,或氣象崢嶸,或於老熟平淡中抒發世事婉曲周到之義理。不僅抒情、記事,還有論說,當代文學的特與成就,於此可見。
新版增訂石德華導讀,讓讀者更能了解這十二位散文家的作品意涵與寫作風格。
作者一貫地以樸質平易近人之筆,寫他對親人、師友的懷念;童年、鄉土的眷戀,日常瑣事的感受,文字如風行水面,而自見功力,尤其透出東方人真摯、溫厚的情操。
舊文學的根柢與新文學的洗禮,琦君的散文承先啟後,深厚的中國人情味與練達的人生觀並陳,早被文學評論家夏志清肯定為:與李後主、李清照同屬中國的抒情傳統,而成就卻比二李高。
本書選收旅美台灣女作家琦君散文作品多篇。
琦君的散文以懷鄉憶舊獨樹一幟。她把對故鄉、親人的縷縷情思凝于筆端,感情濃烈真摯,文風質樸平實,筆調清麗雅潔,于平淡中見深沉。
在林清玄的創作生涯中,除了後期最負盛名的「菩提系列」十書,其早期的散文作品,也因文筆清麗、情感醇厚,而深受讀者歡迎,屢獲台灣各項文學大獎。
林清玄散文藝術風格中最為醒目的創造性貢獻,是他將東方的審美智慧和佛家的哲學情懷引進至散文藝術中來了,本書收錄了深受讀者喜愛的眾多散文,以期在給成年讀者帶來安寧與回憶的同時,也給青少年讀者向上的力量。
讓我們以本書作舟,與林先生一起,「循著時光的河流向上游前進,兩岸花樹宛然,群山微風依稀,好像重活了一次。」
安徒生的童話故事,伴隨著我們同年的成長,也帶來生命當中的激勵,而琦君的小說和散文,帶給了我們少年時期的夢想與純真。從琦君細膩多情的文筆,不但可以看到她童年時期以來的種種生活,也可以發現原來平凡的生活裡,累積著許多情感和思念,靈感也是從這裡發出的。
本書輯錄郁達夫有關人生雜感和風景記敘的散文作品。
郁達夫的作品普遍帶有「自敘傳」的性質,而其散文比之小說尤甚。在散文裡,他不加掩飾地吐露他的身世、思惟、激情、癖好,將自己的崇奉、習慣、性格甚至病態也大白於全國,以一己的身世、感應感染,集中默示了在當時社會的搾取、梗塞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悶,從而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的散文特色。他的文章老是給人一種真實直白、坦誠率真的感受。
「言為心聲」,而郁達夫的坦誠率真首要默示在三個方面:
一是骨子裡的感傷情懷。 「小春天色」表達了作者油然而生的感傷情懷,但這種油然絕非偶然,像這一類的憂傷在郁達夫的散文中各處可見。郁達夫在「一封信」中將那時自己的鬱悶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恰是這種鬱悶傷感的空氣再加上富於韻味的筆調,使郁達夫散文發生出了一種無法抗拒的藝術魅力。
二是直抒胸臆,毫無保留地表達自我。「海上通信」、「給一個文學青年的公開狀」等均屬此類文字。在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感應到他的慨氣呼號、直言率語,敘述自己餬口遭遇時的悅耳肺腑,報復現實漆黑時的字尖句利。文章沒有涓滴掩飾,向我們揭示的是一個真實且獨一的郁達夫。
三是敢於自我嘲弄與自我分解。「還鄉記」毫不掩飾地寫出了一個留洋回國的知識分子「還鄉」的困境,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留洋知識分子毫不留情的自我嘲弄和自我分解,真實又發人深省。
即使澳洲人的祖先都是囚犯,他們所流傳下來給與後代的並不是玷污,而是一份精神的財產……
民國五十八年,聯合國亞太理事會文化社會中心,由中、澳、紐、日、韓、菲、泰、馬、越南等九個會員國中,推選出作家、教授、或新聞記者一人,交互訪問,以增進彼此間的瞭解,為期三個月。華嚴應邀代表中華民國赴澳洲訪問。除了訪問澳洲各大城市,並深入沙漠地區和原始土人部落,撰寫出一系列有關澳洲全方位的深度報導。五十八年二月十四日抵澳, 同年五月十五日返台。
本書是吳念真導演經歷過人生的風風雨雨和最大低潮後,所完成的生命記事。
他用文字寫下心底最掛念的家人、日夜惦記的家鄉、一輩子搏真情的朋友,以及台灣各個角落裡最真實的感動。這些人和事,透過他真情摯意的筆,如此躍然的活在你我眼前,笑淚交織的同時,也無可取代的成為烙印在你我心底、這一個時代的美好縮影……
吳念真的真心話:
回憶是奇美的,因為有微笑的撫慰,也有淚水的滋潤。
生命裡某些當時充滿怨懟的曲折,在後來好像都成了一種能量和養分,因為若非這些曲折,好像就不會在人生的岔路上遇見別人可能求之亦不得見的人與事;而這些人、那些事在經過時間的篩濾之後,幾乎都只剩下笑與淚與感動和溫暖,曾經的怨與恨與屈辱和不滿彷彿都已雲消霧散。
至於故事裡被我提及的所有人……我只能說:在人生的過程裡何其有幸與你們相遇,或輾轉知道你們的故事;記得你們、記得那些事,是因為在不知不覺中這一切都已成了生命的刻痕,甚至是生命的一部分。
只是……你們也還記得我嗎?
本書輯錄郁達夫的自傳和其他有關人物的散文作品。
生於富春江畔的富陽小城中的郁達夫,自幼飽讀詩書,打下了深摯的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在日本名古屋肄業時代,又接觸了俄國和西洋文學作品一千多部,這使得郁達夫又增添了豐厚的外國文學素養。是以,郁達夫擁有很是深摯的中國古典文學和外國文學功底,對說話和文字的運用既恰如其分又矯捷自如。
郁達夫的散文很講究揣詞度句,長於運用形象活躍的詞語使說話活躍自然,富有生氣;同時運用句式的長短轉變、錯落、疊詞、對偶、押韻等手段,使句子疏密有致、協調流利,也使文章流淌著一種行雲流水般的節奏感。
作者楊昌溢是美學創意人,曾出版《香蕉哲學》、《薄荷日記》。
《櫻桃之書》收錄作者遊歷泰國、斯里蘭卡、印度等三個國家的50餘篇短文,分三個部分,講述了作者不受時間、氣候、日程等因素制約的緩慢旅行體驗。短篇的風格延續了作者壞品位謬論的特點,從旅行中的事物以及人物入手,通過作者的視角,去講述、記錄、描繪這些不同的城市以及城市中的人情點滴。
作者在曼谷的紅燈區談到了人與人的情慾關係,在斯里蘭卡的舊火車廂裡談到了純真與善良,在印度的古城裡聊到了愛與死亡……相信這本書會給你一把鑰匙,開啟一次屬於自己的心靈之旅。
杏林子一生與病痛相伴,卻在醫院與臥房的有限天地中,以筆為眾多讀者寫出勇氣、希望與感恩的無限世界。《生之頌》集結數十篇勵志散文,猶如現代人的《荒漠甘泉》,深受各界喜愛,許多篇章曾是海內外各級學校指定的課外教材。
《生之頌》出版於一九八一年,為《生之歌》姐妹作,是杏林子獻給父親的七十歲生日禮物,期待透過作品,激勵更多在幽暗中掙扎的人們。杏林子多年與病魔纏鬥卻依然不改積極樂觀的生命姿態,深深鼓舞一整代的華人讀者。在本作中,杏林子同樣以其所擅長的雋永小品文,刻畫生命中的美善與感動。〈新芽〉、〈夏日情懷〉、〈蟬與螢〉等篇章在四季流轉中看見生命的真諦;〈大路.小徑〉、〈這一條路〉、〈母親的臉〉記錄日常生活中受到觸動的珍貴瞬間;〈長跑精神〉、〈兩老無猜〉、〈幽默〉等文章輔以名人的軼聞掌故,以輕鬆的筆觸提點人生哲理。在歡快的主旋律之外,〈雲的故事〉、〈事在人為〉、〈長夜漫漫〉則帶領讀者看見消沉低落,並從中發現重新出發的勇氣。每篇篇末更綴以對生命的頌讚禱詞,情感真摯動人。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