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乾隆崩逝,嘉慶即位,權傾一時的和珅倒臺寫起。和珅貼身小廝彭華為脫去隸籍,赴四川從軍,與人稱青天的劉清以及豪傑之將羅思舉相識相知,參與了一系列平定川楚教匪之役,並因軍功而入仕途,而終於衣錦榮歸。在以此為主幹之外,筆墨往往旁逸斜出,或一綻即結,或另成旁枝,展現了乾嘉年間的官場變遷、軍隊征戰、地方風土、奇案軼事,而終成繁花滿樹、儀態萬千之篇。
翁同龢(1830—1904),是當時著名的清流領袖。翁同龢為光緒師傅,「得遇事進言」,光緒「每事必問同龢」,眷倚尤重。但因力主變法圖存,慈禧令光緒下諭將翁開缺回籍。戊戌政變後,又奉朱諭,將翁革職,永不敘用,並「交地方官嚴加管束」。翁氏的性向與際遇,志氣與才具,責任與權力,興趣與任務,地位與作風,皆不相侔,種種不平衡的積累,禍己、禍君、禍國。這是時代的悲劇。然而,他是愷悌君子,結局之淒涼,令人酸鼻。本書要為他一抒難言的隱恨委屈。
乾隆的生母究竟是誰?乾隆如何登上帝位?
乾隆與傅恆夫人之間又有著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讓一代大師高陽帶你看乾隆如何將智慧與膽識化作胸中城府,
在前朝與後宮掀起萬丈波瀾!
經歷幾番波折,康熙終究還是廢黜了太子,但朝局卻因此變得更加混亂。在傾國動盪的九王奪嫡中,雍正以異常巧妙的手法繼承了大統,但為了鏟除異己,大規模的屠戮行動也讓他背負了謀父、逼母、弒兄、屠弟的罵名。然而新政推行未半,雍正便中道崩殂,在位僅僅十三年。
乾隆繼位之後一心為父補過,並效法祖父康熙,立志開創一個前所未見的大清盛世。於是他大赦天下,同時整頓吏治,嚴懲貪官污吏,沒想到在續行新政的過程中,乾隆赫然發現自己竟然並非太后所生。與此同時,身為一個多情帝王,乾隆也因為自己無法遏抑的深情,陷入了一段可能撼動朝野的風流韻事之中……
自古以來,帝王總有著一張難以揭開的神秘面紗。歷史小說大師高陽以其獨到的見解,從歷史的脈絡中採擷諸說,帶領我們一探「康雍乾」三代驚心動魄的宮鬥內幕,也讓我們看見乾隆皇帝在政爭波濤中的痛苦與掙扎,以及他為情所困的內心世界!
《醉蓬萊》描寫清代劇作家洪昇撰寫《長生殿》的故事。
由長生殿所引起的宦海風波,是康熙年間的一大公案。後世記此事者,不知凡幾,或則語焉不詳,或則張冠李戴。經高陽先生考證后,寫成本書。人物栩栩如生,情節曲折生動,尤其是指出以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影射順治與董小宛之間一段偉大的生死戀,道是前人所未道。請與《再生香》合看,將會令人拍案叫絕。
有清一代,康熙朝文治武功,並皆卓絕。書中主要人物如湯斌、陸隴其,都是理學名臣;但他們決非頑固虛偽的假道學,居心行事,可歌可泣。
「三藩之亂」已經四年了,局勢的演變,證明皇帝所作的「撤藩」的決定是睿智的。三藩悉索敝賦地征斂了百姓的脂膏,去填他們的貪壑,照這樣子歲糜巨餉,何時才能修水利、勸麻桑、興文教,與民休息,出現太平歲月?這一連串的疑問,從康熙皇帝十四歲親政時,就已困擾著他。於是他一方面用武力解決三藩之亂,一方面勤政志國,任用湯斌、陸隴其與張伯行等理學名臣,使得康熙一朝清官最多。
劉三秀乃江南女子,自幼成長在水鄉,生得端秀婀娜,本是半老徐娘,卻生得艷若桃花,風韻猶存,拂袖留香。她本是嫁予大橋黃家,夫妻恩愛,不料風華之年丈夫早逝,獨與女兒女婿相安度日,空留寂寞……
清軍入關之時,因與侄子阿七結怨,阿七恩將仇報帶人擄走了劉三秀,流離輾轉到了王府……
親王多鐸第一眼看見劉三秀便已不能自拔,哪有已經做了「外婆」的女人還如此豐潤……
劉三秀被多鐸封為側福晉,生得一子,卻不料節外生枝,皇叔父多爾袞競為劉三秀用盡心機,夜不能寐……
何以如此的婦人竟得人這般的恩寵……
名史學家孟森先生,曾一再稱道「過墟志」一書的趣味性。劉三秀則是「過墟志」中的女主角,她是天生尤物,已居孀做了外祖母,還讓年少於她的豫親王多鐸驚為天人,載之北上,成為「福晉」。
以高陽對「八旗制度」的深刻研究,使得這個其事有無尚存疑問的故事,讀來似乎是完全可信的。
八國聯軍落幕、兩宮回鑾後一年,軍機大臣之首榮祿因病辭世,宮中頓時內鬥不斷。善用權術的袁世凱暗中輔助慶王奕劻討好慈禧,順利接掌軍機處,而袁世凱也因此穩操大權。
光緒三十年,日俄在中國東北開戰。此時慈禧已年逾七旬,卻仍心繫政權,眼見東北戰事吃緊,且袁世凱聲勢日益壯大,慈禧轉而動念支持立憲,企圖穩定內政,並一舉消除袁氏擁兵自重的危機。
另一方面,光緒皇帝因病重至瀛臺安養,慈禧有感於光緒已回天乏術,而她自己也命在旦夕,因此積極佈局,屬意由年幼的溥儀繼承皇位,而這也預告了慈禧太后女主專政四十年的時代即將落幕……
光緒二十四年,皇帝下詔『定國是』,決議變法維新,一時之間新政展佈,新黨氣勢愈盛。但是慈禧怎能容忍自己大權旁落,因此假袁世凱之手先發制人,使得康有為出逃、譚嗣同等人被殺,新政一敗塗地,慈禧重新奪回大權!
面對洋人處處進逼,皇帝蠢蠢欲動,慈禧聽信載漪、徐桐建言,縱容義和團進京,卻闖下幾近滅國的大禍!聯軍不但破城,甚至要深入大內,倉皇之間,慈禧只有帝后出亡的一條路!
但是慈禧立刻又想到珍妃的那張紙條,皇帝會不會乘機重振乾綱,挺身出來問事?看來,只有將珍妃扔入井中,才能去除她的心頭大患……
隨著光緒皇帝年紀漸長,慈禧開始考慮撤簾歸政。然而她為了大修三海及頤和園,備妥未來頤養之處,竟然不惜挪用海軍經費,甚至要李鴻章向國外借款!使得清廷原已窘迫的財政更形拮据,為日後國力衰敗種下了遠因。
光緒十三年,十七歲的光緒皇帝終於親政。雖然他力圖振作朝網,但是慈禧實際上仍大權在握,皇帝有名無實,母子之間漸生齟齬。
光緒大婚後,美貌機敏的珍嬪備受寵愛,卻因此遭忌。慈禧聽信太監李蓮英的讒言,以為珍嬪從中遊說皇上爭權,勃然大怒!在這暗潮洶湧的宮廷內,一場『母子』之間的風暴儼然將至……
同治皇帝崩逝後,兩宮太后再度垂簾聽政。東宮太后慈安的個性溫順,不與人爭,然而慈禧在暗地裡仍視她為眼中釘。某日,原本只是小傷風的慈安在吃了慈禧送來的點心之後,驟然病逝!此後,慈禧更順理成章地獨攬朝政。然而慈安太后的死因,不免啟人疑竇……
繼俄國擾境之後,法國也屢屢進逼越南,中法糾紛四起。慈禧面對法國的挑釁,一心主戰,然而軍機要臣恭王卻主張以和為重,兩人從此有了嫌隙。於是慈禧另指派醇王參政,最後更進一步罷黜了恭王。
慈安暴崩,恭王被黜,慈禧從此再無忌憚,她要趁皇帝親政前,好好掌握這分大權……
兩宮太后聽政以來,溫厚的慈安事事交給慈禧決定,軍機大臣對慈禧的果決明理也不得不心悅誠服。
同治三年,曾國藩平定江寧之亂,立下大功,接著劉銘傳、李鴻章、左宗棠也剿撫捻匪,表面上大清朝似乎國運昌隆,事實上對外割地賠款,對內則爭鬥不斷。
憂心忡忡的慈禧除了日理萬機,還得控制想奪回實權的皇帝,她跟前的第一紅人太監安德海則樂得趁機興風作浪!但天命難測,一心要伸展鴻圖大志的皇帝竟得天花猝死,皇后也跟著香消玉殞,原因不明。宮闈內幕永遠成為秘密,恐怕只有坐在珠簾後的慈禧瞭然於胸……
清咸豐十一年,文宗在熱河駕崩,長子載淳繼位為同治皇帝。因皇帝年幼,文宗派八位顧命大臣輔佐幼主,而這位幼主的母親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慈禧太后!
早在初入宮做貴人、後被封為懿貴妃時,她就野心勃勃,時時想效法武則天!如今被奉為『聖母皇太后』的她,當然不會讓大權旁落大臣的手中,於是決定與文宗最嫉恨的弟弟恭親王奕訢發動政變!
下一步,慈禧當然就是想方設法改變祖宗成法,讓自己統領全中國!為了要做女中的漢武帝、唐太宗,成為獨一無二、空前絕後的聖后,她沒有不敢做的事……
作為一個作家,高陽每日進出歷史,下筆有神。無數過去的人物、事件,在高陽的筆下,轉變它呆版、考究的一面,走進豐富的小說世界,交織成膾炙人口、名滿天下的「高陽歷史小說」。
這本《狀元娘子》,是遠景出版的「高陽作品集」中的第十二冊。大家都知道蘇州洪狀元有個「狀元夫人」賽金花,可知道還有個洪狀元親口承諾的「狀元娘子」李藹如?
以名門之裔淪落風塵的李藹如,是當年煙台的首席名妓。一念憐才,助洪鈞大魁天下,贏得「狀元娘子」的美稱,誰知轉眼成空,而且母女雙雙自盡。洪鈞負心的故事,通過高陽的生花妙筆,風靡了廣大的讀者。
嘉慶年間秀才陶澍,未婚妻巧筠是安化第一美人。陶澍第一次會試落第後,準岳父嫌貧愛富,設計陶澍退婚,而改娶巧筠的丫環秋菱。之後陶澍一舉成名,官運亨通,巧筠則是夫家家道漸漸中落,悔不當初。
曹家在南京獲罪被抄沒後,曹雪芹隨母親、叔父北上歸旗,求學於八旗子弟官學。在此期間,曹雪芹的人生經歷更為豐富,見識了上至朝廷軍國大事、下至百姓市井生活的種種情景。其間穿插著稗官野史、風月筆墨、江湖幫派的秘聞和痴情兒女的故事,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蘇州格格》是高陽的最後一部作品,一九八九年八月五日開始於〈聯合報〉連載。
清宣宗繼后鈕祜祿氏,幼年隨父宦居蘇州,溫婉柔順,與姑蘇女兒無異,戚族間稱之為「蘇州格格」,選入宮後,初封全嬪,累進至全貴妃,清宮詞:「蕙質蘭心並世無,垂髫曾記住姑蘇,譜成六合同春字,絕勝璇璣織錦圖。」即為全妃而詠。
全妃入宮,即蒙殊寵。道光十一年皇長子薨逝,皇二子、三子皆早殤,故年已五十的宣宗後嗣猶虛;幸而全妃於是年生子,足慰宣宗喪明之痛,也更突顯出全妃的地位。
本書透過小說的手法,對道光一朝的人物史事,有相當透徹的描述。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