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彷徨》收入魯迅1924年至1925年所作的小說,首篇《祝福》寫於1924年2月16日,末篇《離婚》寫於1925年11月6日,實際的時間跨度是一年半多,1926年由北京北新書局出版,列為作者所編的《烏合叢書》之一。此後印行的版本都與初版同。
書的扉頁,有作者的題記:
朝發軔于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將其暮。
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彷徨》魯迅先生寫作于「五.四」運動后新文化陣營分化的時期。原來參加過新文化運動的人,「有的退隱,有的高陞,有的前進」,魯迅當時象布不成陣的游勇那樣「孤獨」和 「彷徨」。《彷徨》表現了他在這一時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

這部小說集於1923年8月由新潮出版社推出,集中有一件小事、狂人日記、鴨的喜劇、端午節、故鄉、孔乙己、藥、阿Q正傳、兔和貓、社戲、風波、頭髮的故事、明天、白光,十四篇小說,出版後得到很大迴響。
《吶喊》是魯迅的第一本小說集。1918年,新文化運動正值高峰。魯迅因為和老朋友「金心異」(錢玄同)的一場關於「鐵屋子」的談話,創作了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至1922年,五四大潮漸落,魯迅應陳獨秀之邀,將之前的小說結集出版,目的在於為新文化運動「吶喊」,並且慰藉那些在鬥爭中「賓士的猛士」,使他們無畏地前進。

《星童》是一本短篇科幻小說選輯,其內容主要來自英國Armada出版社的三本短篇少年科幻選輯:Armada Sci-Fi 1(1975)、Armada Sci-Fi 2(1975)和 Armada Sci-Fi 3(1976),所以主角幾乎都是青少年。
〈搖籃飛船〉 大衛.甘普敦 The Lapida Menace (Armada Sci-Fi 2, 1975) by David Campton
〈星童〉 伊莉莎伯.梵西特 Star-Boy (Armada Sci-Fi 2, 1975) by Elizabeth Fancett
〈電腦作家〉 露絲瑪利.譚普利 The Computer That Fell in Love (Armada Sci-Fi 2, 1975) by Rosemary Timperley
〈巨蟹〉 大衛.甘普敦 The House Crab Project (Armada Sci-Fi 3, 1976) by David Campton
〈天外來客〉 羅渣.馬里遜
〈流星之謎〉 約翰.哈爾堅 The Day of the Meteor (Armada Sci-Fi 3, 1976) by John Halkin
〈怪電話〉 米高.甘尼
〈星期六晚是最忙的一夜〉 帕美拉.克利亞維爾 Saturday Night Is the Busiest Night of the Week (Armada Sci-Fi 3, 1976) by Pamela Cleaver
〈微型恐龍〉 大衛.甘普敦 Desmond's Dinosaur (Armada Sci-Fi 2, 1975) by David Campton
〈生命〉 露絲瑪利.譚普利 Mr. Nobody (Armada Sci-Fi 1, 1975) ‧ short story by Rosemary Timperley
〈玩具熊的入侵〉 奇連.陳德勒

她當了那個瓶妖的奴隸,
只因為瓶子曾經救了她一命。
今天,瓶子說千萬不要出門。
她要聽說嗎?
到底命是她的,還是瓶子的?
倪匡在怪故事中,特地沒有用人名,只是用他或她來代表,表示怪事可以發生在任何人的身上。

《怪力亂神短篇》於1989年9月由香港周刊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共有九個故事。
在台灣出版名為《自來鬼》。
「故事總題是『怪力亂神』,一句話就是一切怪異的現象所衍化而成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子不語怪力亂神』,很怪,孔先生不說,別人為什麼一定要學他的樣,也不說?
然而,以『怪力亂神』為主題的故事,大都十分好聽,緊張離奇,兼而有之。 ——倪匡」

怪事,並不一定在月黑風高、陰森淒涼的境地中發生,有時,會在光天化日、眾目睽睽之下發生。本來就是,怪事的發生不可能有規律,要是有一定的規律,在甚麼情況下就一定會發生的事,自然也不被稱為怪事了。
——倪匡

倪匡少年時曾發願心,要把聊齋的故事取其神髓,全面現代化,重新寫過,只保留原來的題目。
書中共有三十四個故事。

在倪匡心目中,自認用心去寫的,有《倪匡短篇》,每篇二千餘字,到最後幾十個字,才是精妙所在,五十二篇「極短篇」小說,盡顯倪匡深厚的文字功力,直叫書迷大呼過癮。
五十二篇的精采內容有:武俠小說人物關係、監獄故事、陰謀殺人故事、常見的男人與女人故事、想當年故事、「聊齋誌異」全盤現代化 、舊貨巷故事。
「仍是堅持一貫的看法,小說,不論是長是短,是方是圓,是硬是軟,是黑是白,最重要的,是叫人看得下去,覺得好看。」——倪匡

《人頭戀+10》共有十一個故事,包括一個名為《人頭戀》的中篇故事及十個短篇。
《人頭戀+10》被譽為是倪匡數十年寫作生涯中,唯一一本「硬科幻」短篇小說!極具珍藏價值!
《人頭戀+10》,這個書名,堪稱古怪之極。但如果略作解釋,就再容易明白都沒有:〈人頭戀〉,是一個獨立的中篇,「+10」,就是加上十個短篇,彙成為一本單行本,此所以名之為《人頭戀+10》。這倒並不是作者在故作狡獪,而是事實如此。
『二十餘年的寫作生涯,絕少寫短篇小說,這次一氣呵成,採取這種「十分奇特的表現方式」,寫出一連串「以『自己』為主題」的故事。
倪匡說:「一貫的觀念,得到了徹底的發揮,自己很以此而高興。」』

《香港鬼故事第二集》於1988年11月由香港周刊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共有二十七個故事。

《香港鬼故事》於1984年2月由香港出版社出版,是倪匡第一本鬼故事書,包括了二十一個故事。
書中大部份的鬼故事,倪匡都寫下前言,當中提到不少他對鬼魂的假設,可說是鬼魂科幻化的探討先軀。衛斯理故事中提到的理論,大多是從中發展的。
倪匡說:「我寫鬼故事,因為,我見過鬼。」這是名作家倪匡二十多年寫作生涯執一本鬼故事,內中不但有第一身的經歷,聽來的故事,也有豐富的想像力以及科幻性的分析。
鬼是恐怖的,也同時是可愛的,香港鬼故事是各類型現代鬼故事的精華,喜愛靈異故事的讀者切勿錯過!

《這就是鬼》於1991年11月由明窗出版社出版,共有十二個故事。
倪匡以簡潔的筆觸,描繪形形色色的鬼怪,而寫出十二篇出人意表的鬼故事。

司馬遼太郎(一九二三年八月七日~一九九六年二月十二日),是日本的大阪出身的小說家。本名福田定一。專攻歷史小說。筆名司馬遼太郎是「遠不及司馬遷」的意思。被認為是日本大眾文學的巨匠,也是日本國民中最受歡迎的作家,被認為是中流砥柱般的人物。
司馬遼太郎最重要的文學成就在描寫江戶末期的歷史小說。透過他筆下描寫出來的人物如坂本龍馬等,如今已成為時代劇裡反覆傳誦的典型。司馬筆下的人物在那個幕藩制度崩潰的時代裡,一面承傳著根深蒂固的傳統,一面對嶄新的未來抱持著光明的想望。評者認為這樣的性格呼應著日本人一世紀以來面對現代化與傳統時的心情,也是司馬的小說歷久不衰的原因。
本書收錄了司馬遼太郎優秀短篇小說《大和大納言》、侍大將的胸毛》、《關原》、《二軍師》、《真說宮本武藏》等共二十四篇。

白先勇,一位對人類情感有著異於常人、複雜且特殊的見解的同性戀作家;如一隻縱橫于當代短篇小說中無羈的蛟龍;像一潭溫泉,滾動著他熱烈的思緒,噴吐出一連迭爭相此起彼落的生花妙筆之泡,觸動了你我表層的情感之膚,也滲透至思想深處鮮人涉足的那方幽地。
本書收錄了白先勇的九篇精采文章:《玉卿嫂》《寂寞的十七歲》《火島之行》《藏在褲袋裡的手》《芝加哥之死》《驀然回首》《上海童年》《我的崑曲之旅》《樹猶如此》。

別被《因為孤獨的緣故》這個看似有點溫柔浪漫的書名所蒙蔽,這裡收錄的八篇短篇小說,篇篇都會讓你坐立難安,因為它們有著生鮮兇猛的世俗性,用懸疑如推理小說般的敘事結構,夾雜政治嘲諷與黑色幽默,用最正經八百的語言,說最荒誕不羈的故事。不論是解嚴前後台灣社會的光怪陸離,也不論是對人性偽善或身體慾望的鞭辟入裡,蔣勳收放自如、點到為止處,卻總已針針見血。

本書包含〈姊姊〉、〈聖潔的靈魂〉、〈疑雲〉、〈壯烈犧牲的林覺民〉、〈一個韓國的女戰士〉、〈苗可秀〉、〈梅子姑娘〉、〈煙囪〉、〈斷指記〉、〈離婚〉等十篇中短篇小說;據作者說,其中主要人物都是真有其人。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