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塊肉餘生錄》(David Copperfield)又譯名《大衛.科波菲爾》,是19世紀英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的作品,全名是《布倫德斯通貧民窟的大衛.科波菲爾之個人歷史、歷險、經歷和觀察》(他從來沒想以任何方式出版),寫於1848-1850年。和他的其他作品一樣,故事以連載的方式刊登,用時兩年。
在這部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說裡,狄更斯藉「大衛自身的歷史和經驗」,從某些方面回顧和總結了自己的生活,表現出他的人生態度、道德理想。作品所展示的繪聲繪影、豐富多彩的生活畫面,具有鮮明深刻的時代特點。
在1867年版中,狄更斯寫到:「和許多溺愛的父母一樣,我也有一個心中最喜愛的孩子,他的名字叫大衛.科波菲爾。」
《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所著的一部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所寫成的長篇歷史小說,情節感人肺腑,是世界文學經典名著之一,故事中將巴黎、倫敦兩個大城市連結起來,圍繞著曼奈特醫生一家和以德法奇夫婦為首的聖安東尼區展開故事。小說里描寫了貴族如何敗壞、如何殘害百姓,人民心中積壓對貴族的刻骨仇恨,導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國大革命。
本書於一九三九年出版。描繪一位英國青年隻身來到巴黎,在短短四天內驚人的體驗和轉變。它包含了不凡的愛情、社會理論、人性的透視、犯罪心理學、政治的動盪與生命苦難的探討。
本書收錄了《螞蟻與蚱蜢》、《陌生的國度》、《有疤的男人》、《叫化子》等十五篇毛姆的短篇小說。篇篇精采,不容錯過。
《劇院風情》是毛姆自稱在十分歡暢的心情下寫下的一部自己特別心愛的作品,動用的是他在戲劇界混跡多年的生活素材——別忘了他曾是英國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劇作家之一。
朱莉婭.蘭伯特是英國戲劇界的一代名伶,她是個天生的演員,臺上的她光彩奪目、顛倒眾生,臺下的她卻陷入跟一個少年仰慕者的危險激情;受盡情慾的折磨與屈辱之後,拯救她的仍舊是她對於舞台藝術的痴心不改,痛苦的人生經驗使她對戲中人物的個性更能把握,表演更加爐火純青……
《尋歡作樂》又名《家醜》寫於一九三○年,是毛姆個人最為喜愛的作品。《尋歡作樂》(Cakes and Ale)一語,出自莎士比亞所作《第十二夜》第二幕第三場托比的一句臺詞:「你以為自己道德高尚,人家就不能尋歡作樂了嗎?」
《尋歡作樂》也是毛姆藝術上最圓熟完美的作品,整個小說的布局錯落有致,現實的介紹和過去的回憶相互穿插,敘述線索不時前後往復而不失清晰,在貌似散漫的結構中自有巧妙的安排,口語化的敘述簡潔流暢,文字乾淨利落。
《月亮和六便士》 是威廉.薩默塞特.毛姆的一本小說,以第一人稱通過對中心人物查爾斯.思特里克蘭德心靈的描述,展現一個中年英國股票經紀人如何突然扔下妻子和孩子去追尋成為藝術家的夢想。故事一說是取材與畫家保羅.高更的生活。高更與思特里克蘭德的主要的區別在於高更是法國人而不是英國人。
一個英國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本已有牢靠的職業和地位、美滿的家庭,但卻迷戀上繪畫,像「被魔鬼附了體」,突然棄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繪畫的理想。他的行徑沒有人能夠理解。他在異國不僅肉體受著貧窮和飢餓煎熬,而且為了尋找表現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經過一番離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後離開文明世界,遠遁到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上。他終於找到靈魂的寧靜和適合自己藝術氣質的氛圍。他同一個土著女子同居,創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後世震驚的傑作。在他染上麻風病雙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畫了一幅表現伊甸園的偉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卻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後把這幅畫作付之一炬。通過這樣一個一心追求藝術、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藝術的產生與本質、個性與天才的關係、藝術家與社會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問題。同時這本書也引發了人們對擺脫世俗束縛逃離世俗社會尋找心靈家園這一話題的思考,而關於南太平洋小島的自然民風的描寫也引人嚮往。
《月亮和六便士》說問世后,以情節入勝、文字深刻在文壇轟動一時,人們爭相傳看。在小說中,毛姆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手法,借「我」之口,敘述整個故事,有人認為這篇小說的原型是法國印象派畫家高更,這更增加了它的傳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讀者的關注。
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企及的夢想,
六便士是為了生存不得不賺取的卑微收入,
多少人只是膽怯地抬頭看一眼月亮,
又繼續低頭追逐賴以溫飽的六便士?
《面紗》是毛姆剖析人性三大力作之一。在毛姆的作品中,本書是最受讀者歡迎卻也最為評論家所詬病的作品。
容貌嬌美又愛慕虛榮的英國女子凱蒂,為了避免自己變成一位老姑娘,接受了生性孤僻的醫生瓦爾特‧費恩的求婚,隨瓦爾特遠赴香港。對婚姻感到不滿和無趣,凱蒂開始悄悄與令她芳心旌搖的香港助理布政司查理.唐生偷情。瓦爾特發現妻子的不忠後,孤注一擲,開始了他奇特而可怕的報復計畫……
毛姆是二十世紀最會講故事的作家之一,被譽為「英國的莫泊桑」。他的短篇小說文筆質樸,脈絡清晰,人物栩栩如生,情節跌宕起伏。《毛姆短篇小說選》精選毛姆最優秀的短篇小說,呈現一個世紀前英國海外殖民地的風土人情,描繪英國和歐陸的人生百態,展露愛情、婚姻、家庭中的層層羈絆,冷峻剖析人性的虛偽、自私與脆弱。
《刀鋒》(The razor's edge),又譯《剃刀邊緣》,英國作家毛姆所作,出版於1944年,是他自1940年至美國後的第一部小說。此書可以視作毛姆藝術、思想圓熟期的代表作,曾多次搬上銀幕,無論原著或電影都受到毛姆迷的喜愛。
小說寫一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美國青年飛行員拉里.達雷爾。在軍隊裡,拉里結識了一個愛爾蘭好友:這人平時是那樣一個生龍活虎般的置生死於度外的飛行員,但在一次遭遇戰中,因趨救拉里而中彈犧牲。拉里因此對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為什麼有惡和不幸,拉里開始了他令人匪夷所思的轉變……
《人生的枷鎖》是英國19世紀知名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的長篇半自傳體小說,也是其代表作品,於1915年出版,作品盡管在批評界有所爭議,但出版後便長印不衰,受到了極大的歡迎,也被翻拍成影視作品。小說以第一人稱的視角敘述了主人公菲利普前半生的迷惘、探索、失望、挫折、和痛苦。作品的主題是命運羈絆之下的人性的自由。
小說主人公菲利普.凱里自幼父母雙亡,不幸又先天殘疾,在冷漠而陌生的環境中度過了童年,性格因此孤僻而敏感。在寄宿學校度過的歲月讓他飽受了不合理的學校制度的摧殘,而當他走入社會後,又在愛情上經歷了傷痛。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他每跨一步,都要付出艱辛的掙扎,但思想和個性都獨立不羈的凱里,一直努力掙脫宗教和小市民意識這兩條禁錮自己精神的桎梏,力圖在混沌紛擾的生活漩流中,尋求人生的真諦。
以男女青年的戀愛婚姻為題材,女主角范妮是個出身貧寒的少女,十歲時被姨父母貝特倫爵士夫婦收養。在姨父母家,除了二表哥埃德蒙處處呵護她外,受到眾人的冷落,過著寄人籬下的日子。但她始終有顆溫柔善良的心腸,辨是非,明大理。她堅決抵制大表哥等人要在家裏排演有傷大雅的情節劇,毫不動搖地頂住了紈絝子弟克勞福德的無理糾纏,始終不渝地暗戀著埃德蒙,特別是在克勞福德小姐對埃德蒙「舊情復發」時,她告誡表哥不要被她的假象所迷惑,最終,她的高尚人品贏得了貝特倫爵士的器重和埃德蒙的愛,小說以范妮和埃德蒙喜結良緣為結局。
小說講述了一個歷經磨難、終成正果的曲折愛情故事。主人公安妮.埃利奧特是個出身貴族家庭的小姐,與青年軍官溫特沃思真心相愛,並私自訂下終身。安妮的父親和教母認為溫特沃思出身卑微,因此極力反對兩人交往。安妮被迫中斷了與溫特沃思的戀情,但對他的感情卻依然如故。八年後,溫特沃思上校榮歸故里,與安妮舊情難忘,在歷經曲折後,有情人終成眷屬。
該書自出版以來,一直暢銷至今,已被譯成世界上幾十種文字。書中所展現的婚姻與愛情故事感染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讀者的心靈。無論作為語言學習的課本,還是作為通俗的文學讀本,《勸導》對當代中國的青少年都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作者最早寫成的一篇小說,一部極精彩的諷刺喜劇。
癡迷於哥德式恐怖小說的鄉村牧師之女凱瑟琳,有時把現實生活也當成傳奇故事中的虛擬世界。她被帶著去巴斯社交場合見世面,結交了虛情假意的索普兄妹,並與正直英俊的富家子弟亨利一見鍾情後,受亨利的父親蒂爾尼上將盛情相邀前去他家做客。在諾桑覺寺這所幽深、古老的宅子裡,凱瑟琳腦海裡浮現出恐怖小說中的可怖情景,上演了一幕幕可笑的歷險記。嫌貧愛富的蒂爾尼上將聽信索普的讒言,出爾反爾,對凱瑟琳冷酷地下了逐客令。然而愛情的忠貞最終戰勝小人的謊言:教堂的鐘聲響了,人人都喜笑顏開。
《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是英國小說家珍.奧斯汀最著名的小說。在1796年到1797年間寫作而成。
1811年奧斯汀校正時,原書名叫《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s),不過後來珍改為現在的書名。1813年由白丘(Whitehall)的軍方圖書館(Military Library)出版社的艾格頓先生(Mr. Egerton)出版。此出版社在1811年出版了珍奧斯汀的著名小說《理性與感性》,口碑不錯,因此決定出版《傲慢與偏見》。寫作地點都是在英國的漢普郡的史帝文頓(Steventon Rectory)。
「有個道理舉世公認:但凡有錢的單身漢,肯定缺個太太。」這句著名的開場白一語道破了此部愛情經典至今仍然廣受歡迎的原因。
班納特家的女兒伊麗莎白和她的幾個姊妹,與父母生活在英國鄉間。黃金單身漢彬格萊和達西的突然出現,讓一家人的生活掀起了波瀾。
班納特太太立馬催著班納特先生去拜訪新鄰居,以免被其他人捷足先登。雙方終於正式認識後,優雅內斂的大姊珍,與彬格萊一見傾心,卻始終遮掩自己的情感;聰明獨立的伊麗莎白,面對達西的真心求婚,卻陷於偏見誤解之中;熱情奔放的幾個妹妹,渴望愛情,卻莽撞衝動……面對母親的催婚,唯有伊麗莎白,一直堅持做自己,最後她終於跨過了「傲慢」與「偏見」,收獲了好的愛情與婚姻。
一眼望去,盡是小眼睛塌鼻子、膚色泛黑,一般高矮的孿生工人,他們經過一天的勞動之後,正在排隊領取名叫「蘇麻」的興奮劑。他們從試管裡來,數十年之後,他們將在另一個人為環境裡死亡。此刻,他們蠕蠕而動,正像毛坑裡蠕蠕而動的臭蟲。
出版於一九三二年的《美麗新世界》是赫胥黎最傑出的代表作,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反烏托邦文學經典之一,與奧威爾的《一九八四》、扎米亞京的《我們》並稱為「反烏托邦」三部曲,在國內外文學界和思想界影響深遠。這是一部寓言作品,展現了赫胥黎眼中的人類社會的未來圖景:通過最有效的科學和心理工程,人類從遺傳和基因上就已經被先天設計為各種等級的社會成員,完全淪為馴順的機器,個性和自由被扼殺,文學藝術瀕於毀滅。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