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中的短篇小說大多寫於五、六〇年代。有遇人不淑的痴情女,有遭家人遺棄的老婦,有讓男人神魂顛倒的貴婦,因婚姻而喪失創作力的女人,或保持獨立自主的女性。同時也有高高在上,毫無涵養的男人,但他們並不全站在女性敵對者的位置。兩性衝突只因都想把自身的煩惱和創傷扔給對方,卻不會想到主動去接取別人手中握著的心。
女性問題是萊辛作品中的重要主題之一,不僅討論女性所遭受的不平等,也探討愛情的真義:女性與事業、家庭、婚姻和男人的關係,尤其是女性的成長和省悟,以及女性追求自由的過程。而女人在現實社會壓力之下,如何認定自己的身分(有別於妻子、母親、情婦),乃至如何走出自我,是值得關心和注意的。

英國文學大師多麗斯.萊辛
寫出貓迷人而難以捉摸的性格,
獨特、動人的世界。
多麗斯.萊辛,是一位愛貓成癡的作家,她的生命似乎永遠不乏貓咪緩步經過的景象。她在這本書裡細數曾經讓她歡欣也讓她憂愁的貓。
故事從萊辛在非洲的童年開始,她以勞倫斯對生物觀察的精神,書寫這些貓的生命景觀,像是童年時衝進她家農田的貓,週末和父親兩人和大約四十隻貓相處,充滿個性的「灰貓」與「黑貓」、大難不死的魯夫思……。灰貓是被寵愛的美人,喜愛炫耀賣弄、自私虛榮;黑貓活在現實世界中,審慎穩重,高度發展肉體本能;魯夫思是一隻流浪貓,有倖存者的特質……
萊辛有極度具象、栩栩如生的想像以及冷靜精確的觀察,她筆下的貓,是個生命感十足的世界。
農場中的貓和城市中的貓有何不同?
萊辛非洲農場的童年,有猛禽鷹隼、雞群和毒蛇,貓群介於其間扮演什麼角色?
大自然的法則如何運作?
萊辛三歲時的小貓,為何會讓她整整過了25年之後,生活中才再度有貓容身的空間?
在城市中貓的生存又是怎麼一回事?城市不適合養貓?
像狗般黏人、要人類伺候、挑食的貓;流浪在公寓樓梯的、溫和有禮、不會裝模作樣的、偶爾上酒吧的城市老黑貓;精緻美麗像是童話中走出來的、會奪走人心的、會用溫柔粉紅色舌頭舔醒主人的、飲食習慣是一種豐富多變語言的夢幻貓咪……變種花豹?花豹中最嬌豔的一朵玫瑰?在花園牆上排隊等候的公貓們,嬌縱賣弄、不可一世的灰咪咪;穩重固執、謙遜樸實,代表黑貓精髓的小黑貓;獸醫教學醫院的種種見聞;擁有倖存者智慧的魯夫思、科學家智慧的查理……

《浮世畸零人》是《第五個孩子》的續篇。駱維特家的第五個孩子——班長大了。外貌奇特、天生蠻力的班遭家人排斥,被逼離家出走。天性暴力下掩藏著的質樸心智,令他數次遭人利用:被毒販騙去偷運毒品,被科研中心抓去做研究……班懷抱尋找同類的純真希望,卻不斷失望。
本作是諾獎得主多麗絲.萊辛創作晚期對愛與道德觀的重新思考,閱盡人生的萊辛以巧妙的筆觸點出了人性的自私與殘酷。

想到這第五個孩子,她沒有愛,也沒有感情,
她恨自己竟沒有半點正常的情分,
令她夜夜驚醒的,只有罪惡感和恐懼……
吳爾芙之後,不能不認識的重量級女作家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多麗絲.萊辛代表作
「在我們被撕裂、被傷害甚至被摧毀的時候,
重塑我們的,是我們的故事,是講故事的人。」——多麗絲.萊辛
海莉一直相信,這個小怪物是來傷害她的,
現在卻怎麼也沒有這種感覺。
她的心裡只有憐憫:可憐的小怪獸啊,
他的母親竟是這般的討厭他……
一個粗暴、野獸般的孩子降臨人世,擰轉所有家庭成員的心,一片樂土從此傾覆。
海莉和大衛的第五個孩子,長相古怪、性格暴戾。他鎮日怒吼咆哮,學會的第一句話不是「爸爸」、「媽媽」,而是祈使的命令句:「我要蛋糕。」
面對這個家族裡人人迴避的孩子,海莉既想守護他,卻又暗暗希望他從高處摔落、被車撞死。她那出於本能的母愛存在,但不知從何開始……
本書探討階級社會裡,面對異己的矛盾與拉扯,以及母愛的在與不在——「尋常」是什麼模樣?無知之中,你的寬容還寬容嗎?
一部認識萊辛、親近萊辛的經典之作。

「我要讓男人和女人們全面、誠實、純潔地想性的事。這才是我這本書真正要說的。」
——D.H.勞倫斯
1917年的克利夫.查泰萊請了一個月的假回來與她完婚,
蜜月後又回到了佛蘭大斯戰場。
可六個月後他就傷殘了,
運回英國時幾乎支離破碎。
康斯坦絲,他的妻子,時年二十三,他二十九。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是D.H.勞倫斯最後一部長篇小說,在英美遭禁長達三十多年。1960年,審判《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一案震動世界。六天的辯護中,三十五位名流為之做證,此書全本終於得以公開發行,一度洛陽紙貴,高踞暢銷書排行榜數周並常銷至今。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在出版之際,即受到衛道人士強烈的批評,指稱其內容淫穢不堪,有違善良風俗,被保守派人士視之為洪水猛獸,禁之唯恐不及,當時多數人皆以色情小說的角度看待這部作品,而忽略了勞倫斯欲藉此書所傳達的思想。
本書故事發生在英格蘭中部。克里夫.查泰萊在第一次大戰中身負重傷,從此下半身永久癱瘓,他的妻子康妮負起照顧他的責任,同時兩人開始過著有名無實的夫妻生活。不久,康妮邂逅了克里夫的作家朋友麥克李斯,康妮從他身上獲得肉體上的歡愉。不久康妮懷孕了,克里夫該做何反應?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可說是勞倫斯創作顛峰期的一部傑作,其文學藝術價值及內涵七十多年來深受肯定,當時那些對此書口誅筆伐的評論家早已與草木同杇,而《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仍將在世界文學中綻放光芒。

風靡台灣的英國哲學怪才馬丁.柯亨又來了!繼暢銷書《101個有趣的哲學問題》、《101個兩難的哲學問題》之後,為你帶來26個讓你絞盡腦汁的哲學思想實驗,讓你深入哲學家的腦袋,找到腦力升級的工具!
馬丁.柯亨的著作是一場智識的饗宴。他探討歷史上重要的思想實驗,不僅展現出淵博的學識,而且妙語不斷,偶爾還有引人發噱的虛構情節,使得這部著作的哲學價值更添趣味。——Zenon Stavrinides,布萊福德大學
馬丁.柯亨的著作對主流哲學家有許多妙趣橫生的評判,其寓教於樂的獨特寫作風格,就是為了讓一般讀者也能親近哲學觀念。——George MacDonald Ross,里茲大學
數千年來,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科學家都共同採用一種效果強大卻又神秘難解的技巧,本書實際上就是這種技巧的發展歷程,記錄前人為了解釋這個世界所提出的各種理論……思想實驗的重點就是想像力。——馬丁.柯亨
在哲學與科學的各個領域中,思想實驗都扮演了核心性重要角色,藉此在「心智實驗室」裡釐清複雜的觀念,解決各種謎團與問題。本書以獨特方式呈現出濃縮的思想實驗歷史,邀請讀者主動參與這項影響力與成果都超乎意料的傳統。
本書的核心,即是取自這段迷人歷史的生動案例。包括牛頓那隻裝滿水的水桶、柏拉圖的秘密洞穴、聖阿奎那的食人天主教徒、伽利略從比薩斜塔丟下的那兩顆球、維根斯坦那隻裝在火柴盒中的甲蟲;此外,還有氣體人的天梯、貼滿漢字的房間、穿越時光的雙胞胎、烏龜與人的賽跑等等有趣的思想實驗。每一則實驗之後都附有一篇討論,為讀者提出可能的推論與後果。
在本書末尾,作者詳細探討思想實驗的方法,並提出關鍵要點,供有意運用思想實驗探索新事物的讀者參考,迅速提升讀者的思考能力。

在《有關品味》這本書裡,彼德.梅爾這位博學多聞的旅人,啟航周遊世界,尋找人世間最美好的事物。
他盡其所能向世人證明,這些事物絕非平日可得,從哈瓦那雪茄、手工訂製鞋、松露、香檳、豪華大轎車、魚子醬、喀什米爾毛衣等等,囊括了你想像得到的每一種奢華享受、還有很多可能是你想像不到的呢!
他在本書中提及了富裕階級以及那些假想自己化身富裕階級的人所該知道的享受之道。這本沉思錄一方讚美人類的感官饗宴,一方面讚美提供這些饗宴的高人,講的是金錢買得到(與買不到)的快樂。

《永遠的普羅旺斯》(Toujours Provence)又譯《戀戀山城》。彼得.梅爾寫下《山居歲月》成為經典。幾年之後,沉浸在普羅旺斯生活中的梅爾,濾去初來的新鮮,用樸素又濃烈的文字,記下這片土地上最尋常不過的生活趣味、人情故事,展現獨特風景下普羅旺斯人的獨特情懷。和《山居歲月》內容一樣有趣、迷人。

《重返普羅旺斯》(Encore Provence)又譯《重拾山居歲月》。記敘了作者重返普羅旺斯的經歷和感受。離開普羅旺斯幾年後,梅爾夫婦重返這片快樂故地。時間在這裡無足輕重,但每時每刻都會別有興味:集市上討價還價、街角閒聊、玩滾球、挑鮮花、咖啡館小坐、改建後的加油站舉行的宴會、普羅旺斯魚湯、鼻子學校、種植黑馬鈴薯的奇怪園丁等等……

《山居歲月》(A Year in Provence)又譯《普羅旺斯的一年》,獲得英國書卷獎年度最佳旅遊書。一直夢想著被透過臥室窗戶斜照而入的陽光喚醒,彼得.梅爾和妻子下定決心告別了灰暗濕悶的英國,帶著兩條狗,搬到普羅旺斯成為異鄉人。從人生地不熟的一月到濃濃節慶氣氛的十二月,彼得.梅爾寫下了一整年的豐富生活,對普羅旺斯的人情、食物、隨性的生活做了栩栩如生的描繪。

《星童》是一本短篇科幻小說選輯,其內容主要來自英國Armada出版社的三本短篇少年科幻選輯:Armada Sci-Fi 1(1975)、Armada Sci-Fi 2(1975)和 Armada Sci-Fi 3(1976),所以主角幾乎都是青少年。
〈搖籃飛船〉 大衛.甘普敦 The Lapida Menace (Armada Sci-Fi 2, 1975) by David Campton
〈星童〉 伊莉莎伯.梵西特 Star-Boy (Armada Sci-Fi 2, 1975) by Elizabeth Fancett
〈電腦作家〉 露絲瑪利.譚普利 The Computer That Fell in Love (Armada Sci-Fi 2, 1975) by Rosemary Timperley
〈巨蟹〉 大衛.甘普敦 The House Crab Project (Armada Sci-Fi 3, 1976) by David Campton
〈天外來客〉 羅渣.馬里遜
〈流星之謎〉 約翰.哈爾堅 The Day of the Meteor (Armada Sci-Fi 3, 1976) by John Halkin
〈怪電話〉 米高.甘尼
〈星期六晚是最忙的一夜〉 帕美拉.克利亞維爾 Saturday Night Is the Busiest Night of the Week (Armada Sci-Fi 3, 1976) by Pamela Cleaver
〈微型恐龍〉 大衛.甘普敦 Desmond's Dinosaur (Armada Sci-Fi 2, 1975) by David Campton
〈生命〉 露絲瑪利.譚普利 Mr. Nobody (Armada Sci-Fi 1, 1975) ‧ short story by Rosemary Timperley
〈玩具熊的入侵〉 奇連.陳德勒

《科學怪人》,林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於一九九六年出版。
每個能夠思考的靈魂,都渴望獲得幸福;人類有了創造的力量,又必須擔負多少責任?故事傳頌二百年,啟發無數心靈,魅力跨越世代。
《科學怪人》的故事於一八一八年面世,是文學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説。本書講述天資聰穎的科學博士法蘭康斯坦自小著迷於非正統的科學理論,渴望參透生命的秘密,甚至令死者復甦。他關在實驗室裡,拼拼湊湊從墳場搜集而來的屍體軀塊,經過數年的努力,居然真的成功造出一個人——或說,一個醜陋、可怕的怪物。博士看著他親手造出的怪物睜開眼睛,感到震驚與噁心,便拋下了他,落荒而逃。怪物茫然地遊蕩於世間,四處受人欺壓、令人畏懼,「生命」這份他從未要求的禮物使他困惑不已,而困惑隨著時間漸漸轉為憤怒。這一切,他只能向他的造物主尋求解答,或者,讓他付出代價⋯⋯

《被禁錮的愛情》(Love Forbidden)是英國愛情小說作家芭芭拉.卡德蘭于
2014年出版的一本言情小說。
年輕美麗的埃莉亞原本出身貴族,但由於父親的奢靡生活致使家道中落,父親也在一樁醜聞中喪生,為了減輕哥哥的負擔,她隻身來到倫敦尋找工作,由於自小隨揮霍的父親在世界各地遊歷,她精通三國外語,終於在一家職業代辦處找到一個管家兼作社交秘書的工作,主人名叫達特.赫爾恩,是一個到英國參加馬球比賽的美國富翁,兩個完全不相干的人終於開始有了交集。

《徬徨飄泊者》或作《流浪者自傳》(The Autobiography of a Super-Tramp)是英國獨腿詩人戴維斯(W.H.Davies)作,描寫他自身在美國、加拿大和英國到處「飄泊」——做叫化,流氓,竊賊,小物品販賣者的親身體驗。「形式上雖然是痛苦的,其實正充滿著詩樣的情緒:浪漫,奔放,趣味,刺激,自由……」,描寫生動,筆調幽默,值得一讀。
這本書是英國戴維斯(W.H.Davies)作,黃嘉德(林語堂好友)譯,林語堂推薦;一般誤以為林語堂譯,或林語堂作,實是錯誤。

希臘人都相信,神明吝於讓人類獲得成功,而且會在人處於權力頂峰之時給他來個「狂妄」的詛咒,讓他失去健全的心智,最終導致他走向毀滅。今天我們不覺得神明有那麼大的功勞,我們比較喜歡說這叫自我毀滅
——詹姆斯.雷斯頓(James Reston)
狂妄症候群(Hubris Syndrome)是什麼?
2008年,國際精神科專業期刊《腦》登出一篇震撼醫界與政界的文章。前英國外相大衛.歐文以他精神醫學的專業,加上從政三十年的觀察,發現位居要津的政府首長可能有種「職業病」。只要掌握權力,就可能出現自戀、好動、過度自信的跡象,自詡為救世主,最後與現實脫節。歐文以該篇論文的核心論點,進而完成本部鉅作。
書中檢視百年來各國領袖的身心狀態。老羅斯福與邱吉爾有憂鬱症,但他們各自找到方式克服並繼續領導人民。甘迺迪患有愛迪生氏症,終身與藥物為伍,但他在古巴危機時展現的鎮定令人感佩。艾森豪是第一位公開自己疾病的總統,他中風後人民仍然對他保有信心。相較於此,也有許多領導人對疾病遮遮掩掩,例如尼克森有酒癮,密特朗下台前三年才告知人民他有前列腺癌。
這本書結合醫學、歷史與政治。歐文帶我們回首近百年歷史上的關鍵時刻,一方面觀察各國領袖在面對重大決策與個人疾病交會時的危機處理,另一方面則審視領導人物的精神與心理狀態,了解政治權力會對他們造成毒害,進而明白民主制度是唯一的解藥。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