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禪僧,有道有願,奔走東西兩個半球,浪跡南北五個國家。為讓人心早日尋得一個安穩處,而行訪出這段悲智互攜的生命歷程。
隨處參訪、遇事學習,這是聖嚴法師在世界各地遊歷弘化的精神。此書將他在國內外所修、所學、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所作、所說,做重點性的記錄。覺世間的佛法,因此躍然紙上,直現眼前。
修行者堅韌的長遠心,在書中處處流露。儘管奔波全球,難得休息,他仍一本初衷,為提昇人的品質,毫不間斷地推廣禪修的行持,無疲厭地培養弘法人才。
《智慧三品》系列包括《禪思》、《物趣》及《書香》。
《禪思》是作者們對生命思考的經驗,足以作為我們生命成長的借鑑。
《物趣》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自己身邊正充斥宇宙之內、六合之中最可愛、可玩、可敬的事物。
本作品《書香》是許多在書本中得到福祉的人之現身說法,見證了知識和人生的密切關係。
作者深信生命除了不斷自我惕勵,還要靠他山之石以為借鏡。《智慧三品》不僅在內容上有此功能,同時在文學上也有可貴的價值。
《智慧三品》系列包括《禪思》、《物趣》及《書香》。
本作品《物趣》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自己身邊正充斥宇宙之內、六合之中最可愛、可玩、可敬的事物。
《禪思》是作者們對生命思考的經驗,足以作為我們生命成長的借鑑。
《書香》是許多在書本中得到福祉的人之現身說法,見證了知識和人生的密切關係。
作者深信生命除了不斷自我惕勵,還要靠他山之石以為借鏡。《智慧三品》不僅在內容上有此功能,同時在文學上也有可貴的價值。
《智慧三品》系列包括《禪思》、《物趣》及《書香》。
本作品《物趣》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自己身邊正充斥宇宙之內、六合之中最可愛、可玩、可敬的事物。
《禪思》是作者們對生命思考的經驗,足以作為我們生命成長的借鑑。
《書香》是許多在書本中得到福祉的人之現身說法,見證了知識和人生的密切關係。
作者深信生命除了不斷自我惕勵,還要靠他山之石以為借鏡。《智慧三品》不僅在內容上有此功能,同時在文學上也有可貴的價值。
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人。」男人與女人,好人與壞人,富人與窮人,老人與年輕人。人隨著性別、年齡、職業、身分、角色、地位、個性的不同,從而也互動交織出種種複雜的問題。這些人的問題往往最讓人頭痛。
其實解決之道,不外乎溝通而已。政府與老百姓要溝通,執政黨與在野黨要溝通,父母與子女要溝通,老師與學生要溝通,上司與部屬要溝通,而夫妻、情侶、朋友、同事、同學之間,當然更不能少了溝通。
溝通不僅是一種人際關係的藝術或者個人公關的技巧,溝通也是一種訊息、意識的媒介與傳達。大眾傳播固然是一種溝通的過程,而作家透過它的書與讀者溝通,電影導演透過影像與觀眾溝通,廠商透過廣告、行銷與消費者溝通,又何嘗不都是一種廣義的溝通形式?事實上,溝通深入了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環節。
良好的溝通者要具備的,與其說是口才便捷、巧言令色,毋寧是一種開放包容的心胸與設身處地的同情。作者希望透過本書帶給讀者的,也正是這種溝通上的誠意。
膾炙人口的自說自畫專欄,
以及趙寧專欄的傑作精選,
將近五十篇精采無比。
詼諧風趣的並茂圖文將令您叫絕!
王文華簡單談樂活,返璞歸真,強調「Life 2.0」的新生活觀,主要元素為「3S」:Simple、Small、Sustainable(簡化、渺小、永續)。
書中分成食、衣、住、行、工作、理財、玩樂、Shopping、保健、關懷等幾個主題,傳達「樂活」的基本意義:健康、環保、關懷,讓自己健康、也讓身旁的人健康,保護環境,讓世世代代都能健康活下去;不僅自己活,也幫助弱勢團體,讓他們和他們的子孫也有活的機會。
不計輸贏,但求盡興。不求100分,只要2.0。
★當輸家也好,我不需要一直贏。我有幾個第一志願的同學,生命結束在台北近郊的後山。我那些所謂「放牛班」的朋友,正帶著全家在紐西蘭跟牛玩。
★多少上班族,包括我在內,明明有經濟能力改善生活的品質,過得卻像寄生的蝨子。頭髮沒有型、衣服沒有洗、辦公桌像實驗室、浴室像化糞池。我們銀行的戶頭裡也許有很多零,生活的富有程度,頂多隻有一顆星。
★我突然了解到所謂的「成功」,不在於你贏了選舉、搶了官位、賺了錢、成了名。在多變的世界和人生中,所謂「成功」,是永遠活在人生的「現場」,永遠活在「第一時間」。
★失戀給我們的考驗,遠比熱戀多。失戀需要舔自己的傷口,熱戀只要舔對方的舌頭。舌頭的深度只有幾公分,傷口通常有幾公里。
謹以本書送給活著的我們,致敬逝去的他們——
這個世界是一座體育場,我們都是活在當下的參賽者。
雖然肉眼看不見,但往生者們一直在觀眾席為我們聲援。
因此我們要好好活在當下,期待日後與他們重逢的那一天。
一名醫師.五種生命感悟.三十六則短而精深的隨筆手記
直言人生最純粹的日常與美好
作者長年身處急診醫療第一線,每天面對各色病患與家屬,每年看診超過三千人,看盡人生百態之餘亦不停尋思:「人死後會變怎樣?」
在歷經三次瀕死關頭,透過靈媒與已逝母親溝通之後,作者開始確信有「另一個看不見的世界」,並體悟到死亡並非終結,毋須恐懼。肉體之死,代表進入另一個世界,延續另一種生命。你心中想再見一面的人,一定見得到……只是在那之前,我們必須先做好「活著」這件事,心存感謝「活著」這件事。
矢作直樹醫師對人生的反覆思辨與隨筆手記,裡頭有生死觀、生活哲學、捨卻慾望的真義、靜心等待的智慧、給予不望報(give and give)的精神……讓人一窺他對人生的大徹大悟,並針對人生的哉問,提出思考的方向:
「為什麼活著?是什麼讓你活?又是什麼值得你活?」
本書紀錄聖嚴法師在亞、美、歐三洲的遊化行蹤。其間造訪了法師當年留學時代所居停的小閣樓,稱為「春夏秋冬的道場」,點點滴滴的回憶,流展出一位大宗教家的養成過程。聖嚴法師一肩荷擔起住持三寶、弘法利生的如來家業。心心念念的是消解眾生的苦迫,回歸佛陀的本懷,發揚兼具時代性與世界性的佛教文化。寒往暑來,永遠弘化不歇。
為了建設普度眾生的清涼世界——法鼓山,凝聚僧俗弟子的共識和信心,聖嚴法師第三度訪遊中國大陸,深入西南邊隅,遍訪名山大剎,親身體驗歷代大師住山修行的願心與艱辛。一趟雲水之旅,也正是一代大師悲願行跡。
現代佛典系列林清玄策劃,敬獻給對生命有過迷思,對生死有過困惑,對情慾有過掙扎的現代人。
繼《火宅清涼》佛教建築藝術之旅後,聖嚴法師再度深入大陸西南地區,帶領百餘位僧俗四眾,朝訪名山大剎,共同體驗歷代先賢開山建寺、結茅庵居和住山修行的願心與信心。
從雲南雞足山、四川峨眉山,一路行至海拔近三千八百公尺的西藏布達拉宮,旅途艱辛而驚險。大師抱病勉行,其宏願和悲心不言而喻。而法鼓山「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共識,也在險谷危崖中益加堅定。此外,西南邊隅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不同風采,由聖嚴法師寫來,細膩幽微,充滿智慧,更見佛家精神的宏大與精深。
繼《法源血源》的尋根之旅後,聖嚴法師再一次展開大陸之行,為建設普度眾生的清涼世界——法鼓山,遍訪名寺古剎。
跟隨著他的佛慧與虔心巡禮,中國佛教建築猶如亙古無滅的金石,歷經時間長流的淘洗,猶更光華凝練,圓融至美。
在這部圖文並茂的佛國紀行中,中國建築藝術的光華盡現,令人讚歎!
法師返鄉重溫童年往事,登臨佛教古道場、四大名山,參訪龍門石窟、秦陵兵馬俑,憑弔昔日出家的道場,從恍如隔世的歷史場景中,溯尋出時代的悲情、人世的無常、佛教的滄桑。
「當我結束探親訪問的日程,回到僑居地紐約之後,不論白天或夢寢中,十九天的訪問過程,久久縈繞,揮之不去。所以不得已而執筆為文,本來只想寫幾千字,略抒胸中塊壘,想不到開始寫作之後,竟然欲罷不能,在數日之間,成稿盈篋,而完成了這本日記式的小書。究竟寫了什麼?想了什麼?請讀者諸君與我同遊吧!」——聖嚴法師
每個人身上都有太陽,只是要讓他發光
當我們想把臺灣交到子孫手上時,如何仍保有流水深深、禽鳥弄波的清澈,回復鷹隼盤旋、雁鴨繽紛的藍天?該如何凝聚這一團熾熱的火,匯集眾人的力量,自己關心自己的環境?
假設你每天播出5個善意的種子,持續不斷,一年後,就算你播散的種子一百顆才有一顆發芽,是不是每週就會看到善意的回饋呈現在你面前?
從生活到工作、到公益、荒野……李偉文總是以「想起來,這大半輩子無非也是這樣一場閒情」、一場起鬨,朋友們一吆喝、一湊手,再難的事也敢去動一動!」這樣正面、積極及富行動力的熱情,來對待所碰到的每件小事、每個人,並樂於將在其中所獲得的快樂與思考,分享給更多的人們。直到現在,仍在成長、演化中的李偉文和荒野保護協會,不斷上演一幕又一幕動人的故事。而這個「說不完的故事」、一生玩不夠的生活哲學,正等待著你我一起共同參與。
由於熱情是需要整合,才能發揮公益團體的群聚力量與社會貢獻,《溫柔革命:愛在荒野流動》除了主要對綠色生活、環境變遷的自然觀察以及對台灣未來環境保育的期許之外,李偉文更在全書的最後篇幅例舉出,荒野保護協會環繞全球視野的在地化行動之實例,期以拋磚引玉之效,讓更多人知道愛護地球環境不是那麼難,只要你一個善念,一個簡單的隨手之勞,就能開始起而行,從自身到週邊環境,一個人的熱情付出將足以感染更多人來一同參與環境保育和復育的工作!
續以一李偉文持種溫柔的方式,來慢慢地進行環境保育的教育革命,就如同在一片平靜的荒野下,許許多多的生命,為著生存而展開多彩多姿的搏鬥。」
無感地震讓人感受不到它的存在,生活變化也是同樣容易被人們忽略,常常只是一天天讓日子流逝,而不是有感覺的活著。
日本人是用心在過生活的,在日常中維持「有感」的觸角,時時感受、用心感覺、細處感動、常懷感恩……所以日本商品總是精緻唯美、日劇可以深深敲打觀眾心窗、日本製造是品質的保證、赴日本觀光的經驗令人再三回味。
賴東明也是個用心生活的人,他對日本文化的長期體驗與觀察,都化成了文字和圖片,與我們分享那份感動,期望人們在忙碌之餘能試著體會生活也可以這樣「有感覺」。
作者也以他專業廣告人、行銷人之視野,側看日本業界繁榮復甦的景象,雖商業不免以盈利為目標,但以顧客為念、以人為本的導向,都是「用心」的所在。
★本書精選沈謙先生《中央日報》副刊的專欄文章。
★新增紀念沈謙特輯,夫人施秋月、鄭明娳教授為文懷念。
★永懷沈謙教授特輯,亦增王潤華教授文章。
施秋月﹝沈謙夫人﹞:
讀你那篇〈當下即報〉的文章時,我的感覺是:那不是寫寫文章說說而已,你是真心信仰這句話。從你身上,我看到了一個坦蕩蕩的君子所展現的風範與氣度。
鄭明娳﹝玄奘大學中文系教授﹞:
幽默中見透闢之識力,寬厚中隱含春秋之意見。先生散文最可貴處是流露高韜之性情與寬厚的人格。
王堯﹝蘇州大學文學院院長﹞:
我始終覺得在沈先生著作與論述的背後,有一個非同尋常的心靈世界,他所有的文字幾乎帶著自己的血脈之氣,又連接著中國的文化傳統。
王潤華﹝新加坡國立大學特聘教授﹞:
沈謙自己從古今文學、經學、文字學、修辭學到文學創作,樣樣都造詣深厚,他就是我們期盼中出現的一位大師級學人。
改變世界的10本書!
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的年輕人都必須一讀的經典之作!
在一個夢想與希望皆被粉碎的時代,
我卻依舊堅持下去。
因為儘管發生這一切,我仍然相信人性本善;
我覺得孤獨,卻從不曾絕望!
希望我能告訴你所有的秘密,因為我從沒有信任過誰;
希望你能成為給予我慰藉與支持的重要源頭……
一九四二年六月十二日,在納粹德國入侵荷蘭的陰影下,猶太少女安妮.法蘭克獲得了一本布面日記做為十三歲的生日禮物。同年七月,安妮的姊姊瑪歌接到納粹黨衛軍的召集令,法蘭克一家四口於是被迫躲進安妮父親位於阿姆斯特丹公司的閣樓密室裡避難。
從那時起,一直到一九四四年八月四日他們不幸被捕的兩年間,縱使處境無比艱困,立志成為作家的安妮仍持續寫下日記,以最坦誠、敏銳且充滿深刻自省的早慧心靈,一一捕捉自己在戰火中的心路歷程、與家人之間的衝突掙扎、青春期少女成長的萌動與渴望,以及對於自由、尊嚴和人性價值的終極信念,為她個人短暫卻璀璨的生命做出了最珍貴的見證。
《安妮日記》於一九四七年首度發行時,書中對性啟蒙和女性家庭角色犀利直率的探索,曾因當時保守的民風而遭到刪改。這次「七○週年紀念典藏版」不僅補上過往版本被刪除的約三分之一內容,更新增一九九八年最新發現的五頁手稿,並還原日記裡人物的真名,以及提供大事年表、被捕後的發展等珍貴資料,成為這部跨越時代感動無數人心的經典之作的最後定本,也讓我們得以重新認識最真實也最完整的安妮。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