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學評論見長的何寄澎教授,以冷凝之筆寫出蘊含澎湃熱情的散文,從小我的抒情和憶往,談兒時記憶、父親和美好的青春時期,對友人、師長的速寫,靜觀萬物的閒適,及批判社會的慷慨激昂,皆透露出隱藏在文字中那股內斂嚴謹的學者風範。
「常識與通識」所收的十二篇文字,是阿城在一九九七年至一九九八年發表於上海的雙月刊文學雜誌「收穫」上的作品,談話的主題是「常識」。
例如談到「思鄉」,他認為思鄉就是思飲食,思飲食的過程,思飲食的氣氛;為什麼會思這些?因為蛋白酶在作怪。談到「藝術」,阿城的說法是:藝術乃是起源於催眠,首先是自我催眠,由此而產生的作品再催眠閱讀者。再說說「鬼故事」吧,阿城說,鬼故事差不多就是在表達我們在文化中不得釋放的潛意識。
為何阿城要與中國大陸的人們談論常識?因為,相對於當今高度發展的經濟,中國一直是意識型態較稀薄的國度,阿城希望藉由這些文字,將人們喚回一個真實無欺的世界,讓讀者不斷增進常識;每一次老錯誤的修改,每一次新知識的容納,都意味著常識的再次進展,是一個民智由蒙昧走向開化的過程。
而在台灣「認真搞意識型態」之際,「常識與通識」這本書非常值得我們一讀。
「病隙碎筆」是史鐵生四年來的第一部新作。作者用生動而通俗甚至是優美的語言追尋和探索了關於我們人生的已知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運、愛情、金錢、道義、信仰、健康的的心態、成功的途徑和價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紐帶……共分六部分,二四三則,字字珠璣,充滿著智慧和安詳。
在治療尿毒症維持生命的過程中,每三天進行一次透析,第一天在醫院裡折騰,第三天體內毒素就趨於飽和,身體惡化,寫作只能被限定在身體和精神較好的第二天。「病隙碎筆」就是在這在這極其艱難痛苦的生命狀態、短暫的縫隙間完成的。
作者寫道:「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一種,甚或算得一項別開生面的游歷。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麼清爽。咳嗽了,才體會不咳嗽的嗓子多麼安詳。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非把人的特點搞丟了?便覺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瘡,一連數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著,才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麼晴朗。後來又患『尿毒症』,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懷戀起往日時光。終於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背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
「『病隙碎筆』中有許多對於信仰的思考,皆發人深省。一句點睛的話是:『所謂天堂即是人的仰望。』人的精神性自我有兩種姿態。當它登高俯視塵世時,它看到限制的必然,產生達觀的認識和超脫的心情,這是智慧。當它站在塵世仰望天空時,它因永恆的缺陷而嚮往完滿,因肉身的限制而尋求超越,這便是信仰了。完滿不可一日而達到,超越永無止境,彼岸永遠存在,如此信仰才得以延續。所以,史鐵生說:『皈依並不在一個處所,皈依是在路上。』」
——周國平「智慧和信仰:讀史鐵生〈病隙碎筆〉」
《愛廬小品》係黃永武近年所撰隨筆小品的大規模展現,共計四冊,副題《靈性》、《生活》、《勵志》、《讀書》。
黃永武先生是現今不可多得的有真學問、有好文筆的知識人。他曾兩獲台灣最高文藝獎,一次憑其學術巨著《中國詩學》,一次便憑這四冊《愛廬小品》。「愛廬」是黃永武先生退休山居之後書屋的名字,取陶淵明「吾亦愛吾廬」之意。據黃先生在本書序里說,「愛廬有花樹簇擁袁有海山環抱,幽深靜寂,四顧無人,有時萬壑疏風,一天涼月,人一到愛廬,心境虛靈,文思潮湧,任你提起筆墨鏤花吸露,任你放開心胸駕海摩雲,沉思生命的意義,探討生活的趣味,抉發人生的目標。」這種意趣,恐怕也是本書文字的風格所在。
《愛廬小品》係黃永武近年所撰隨筆小品的大規模展現,共計四冊,副題《靈性》、《生活》、《勵志》、《讀書》。
黃永武先生是現今不可多得的有真學問、有好文筆的知識人。他曾兩獲台灣最高文藝獎,一次憑其學術巨著《中國詩學》,一次便憑這四冊《愛廬小品》。「愛廬」是黃永武先生退休山居之後書屋的名字,取陶淵明「吾亦愛吾廬」之意。據黃先生在本書序里說,「愛廬有花樹簇擁袁有海山環抱,幽深靜寂,四顧無人,有時萬壑疏風,一天涼月,人一到愛廬,心境虛靈,文思潮湧,任你提起筆墨鏤花吸露,任你放開心胸駕海摩雲,沉思生命的意義,探討生活的趣味,抉發人生的目標。」這種意趣,恐怕也是本書文字的風格所在。
《愛廬小品》係黃永武近年所撰隨筆小品的大規模展現,共計四冊,副題《靈性》、《生活》、《勵志》、《讀書》。
黃永武先生是現今不可多得的有真學問、有好文筆的知識人。他曾兩獲台灣最高文藝獎,一次憑其學術巨著《中國詩學》,一次便憑這四冊《愛廬小品》。「愛廬」是黃永武先生退休山居之後書屋的名字,取陶淵明「吾亦愛吾廬」之意。據黃先生在本書序里說,「愛廬有花樹簇擁袁有海山環抱,幽深靜寂,四顧無人,有時萬壑疏風,一天涼月,人一到愛廬,心境虛靈,文思潮湧,任你提起筆墨鏤花吸露,任你放開心胸駕海摩雲,沉思生命的意義,探討生活的趣味,抉發人生的目標。」這種意趣,恐怕也是本書文字的風格所在。
《愛廬小品》係黃永武近年所撰隨筆小品的大規模展現,共計四冊,副題《靈性》、《生活》、《勵志》、《讀書》。
黃永武先生是現今不可多得的有真學問、有好文筆的知識人。他曾兩獲台灣最高文藝獎,一次憑其學術巨著《中國詩學》,一次便憑這四冊《愛廬小品》。「愛廬」是黃永武先生退休山居之後書屋的名字,取陶淵明「吾亦愛吾廬」之意。據黃先生在本書序里說,「愛廬有花樹簇擁袁有海山環抱,幽深靜寂,四顧無人,有時萬壑疏風,一天涼月,人一到愛廬,心境虛靈,文思潮湧,任你提起筆墨鏤花吸露,任你放開心胸駕海摩雲,沉思生命的意義,探討生活的趣味,抉發人生的目標。」這種意趣,恐怕也是本書文字的風格所在。
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自陳道:在24歲以前,他對詩的興味遠不如對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後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這首詩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一卷第10號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說,「再別康橋」貫穿在徐志摩 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再別康橋》精心選擇收錄了徐志摩的名篇佳文。包括《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閒話》、《巴黎的鱗爪》、《北戴河海濱的幻想》等,完整再現作者創作天賦。
他的文字語言飄逸、瀟洒,美得醉人,是中國詩文的典範之作,句句是從筋骨里迸出來,血液里激出來,生命里震蕩出來文字,真實再現他所有的想往、思慕、堅持和熱忱,是了解徐志摩生平的重要資料。
你知道「九龍」是因境內羣峯狀似九條龍而得名的嗎?你知道今天繁盛的旺角區原是昔日空曠的望角村嗎?你知道八十多年前香港經歷過一場風雪之夜嗎?你知道大嶼山曾經作張保仔艦隊的軍事基地嗎?
本書以流暢的文字、短小的篇幅、生動的故事或傳說,介紹了香港的種種變遷、知名人物的軼事舊聞以及風土等等。它是一本具有知識性、趣味性的大眾讀物。
本書是一部闡釋文學原理的經典之作,也是一本文學愛好者接近文學的入門讀物。書中所述皆為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朱光潛先生多年「學習文藝的甘苦之言」。作者以文藝批評家和文學家的親身體會,從文學趣味到作品布局,從內容風格到翻譯技巧,將文學層層展開,一個例證、一個典故鋪展開去,深入淺出,平易自然,引領讀者欣賞文學之美,把握文學秘奧。
《昇天記》是夏元瑜先生七十八歲(他自稱)執筆為文的第九本書。書中包羅萬象,以古見今、以洋鑑「土」,用幽默詼諧的筆調談越戰、談賭、談「蓋」、談黃昏之戀、談社會問題……並有獨樹一幟的諷世小說,及老蓋仙津津樂道的做「秀」趣譚、雲遊天外、藝文評介等等。內容之紮實,可為「蓋」亦有道之最佳註腳。
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蘆溝橋事變,我國最高領袖蔣委員長發出通令:地無分東西南北,人無分男女老幼,一律參加抗戰,保衛我國土,爭取抗戰最後的勝利。
本書作者,當時為一愛國女青年,首先她組織「湖南婦女戰地服務團」,隨軍出發江蘇羅店前線為負傷將士服務,每日將所見所聞,寫成有血有淚的日記,這是一部富有歷史價值的作品。由這些忠實的報導文字裡面,可以了解到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勇敢、堅強的民族,任何壓力絕不能使我們屈服的。抗戰日記,是一部悲壯的史詩,血淚的結晶。
我常想把我遇到的人物和風景記下來,不是為了記錄,而是存心留神。寫東西幫助我學習觀看,找尋事物的意思。我接觸的多是平凡的人物,尋常的風景,於我有道理,便提筆寫下來了。風景可能只是小巷的風景,不是名勝,即使離島的山水,也有生活的磨蝕了;若果我從家裏的電器感覺季節的變化,又或者把春天比作母豬,那並無不敬,只是對人們習慣驚歎的美沒有同感,老老實實寫出自己的感受。
為什麼總想寫人物呢?也許因為人使我想得最多。人是這麼奇妙,又這麼可歎。人有無限的可能去塑造自己;但人又可以變得那麼可怕,這就不禁叫人想到,那在背後影響和改變人的因素了。吸引我們去寫某個人,或者是他身上某種質素,或者是他身上見出不同社會的影響,我總想多觀察、多聆聽不同的人。
《弘揚飯統》,這是老蓋仙在九歌出版的第九本書。不但沒有「詞」窮匕首現,內容反而推陳出新,談了很多人人想知道的問題,如孔子的鬍子、二百年前的中國魔術、看了八百年的曆書、六十萬年來吃的傳統;再談金鐘獎、人生三怕、才藝小姐評審;還有哈巴狗、福祿狐狸知足的小魚……真是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無所不包,讀時獲益無窮。
本書是將作者在《台灣春秋》及《台北評論》的「古典今看」專欄結集而成,作者用精神分析學和分析心理學,以及大量的社會生物學、意識進化論、性醫學、超心理學、人類學、甚至腦神經生理學的觀點來解構古典文學作品,剖析人物性格,從文學以外的觀點來詮釋它,豐繁它的樣貌,以更寬廣的視野、更多樣的角度來賦予它們以新義,為古典文學爭取更多的讀者。
以文學外的多重視角洞察中國古典文學世界,是獨具一格的解讀中國古典文學的創新之作。
從「現代精神分析」角度出發,運用多種知識體系對中國古典文學進行解讀,既以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為底本,又在此基礎上加以另類闡釋,以文學領域外視野觀之,為讀者提供別緻的閱讀體驗。
本書篇幅短小,語言凝練,中西對比,以自我別緻之體悟解讀中國古典文學,文學底蘊與個人學識相結合,讀之令人回味悠長。
朱光潛(孟實)是著名的心理學和美學專家,他的文筆感性十足。最早年的文章就是書信體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寫作當時(一九二八年),留學英、法,隔著空間,由國外向青年朋友娓娓敘說:讀書、動靜、十字街頭、升學與選課、作文、人生等。時空雖然改變,但一代一代的青年仍讀著他誠懇熱切的書信語氣,與他諦締結真摯的情誼。
最初登載在《一般》雜誌上,後集結成冊出版,多次重印。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