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多多鳥之歌:滅絕年代的島嶼生物地理誌

作者:大衛.逵曼
多多鳥之歌:滅絕年代的島嶼生物地理誌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二篇 島嶼通 史迪芬森的實驗室

第二篇 島嶼通

史迪芬森的實驗室


因此,與非洲大陸相較,馬達加斯加島上的動物種類真是少得可憐,尤其哺乳類更是貧乏。一些存在於非洲大陸,而馬達加斯加島沒有的哺乳類動物(至少在人類乘船登陸,帶來家畜和寵物,導致某些物種滅絕,以及攪亂生物記錄之前),有貓科、犬科、象、斑馬、犀牛、水牛、羚羊、駱駝、兔子等。島上也沒有所謂的馬達加斯加長頸鹿,沒有熊,沒有猴子,沒有類人猿,沒有水獺和蹄兔。
「該死的天氣!」,史迪芬森重新啟動機器,伸手抓了抓他那散亂的金髮,深深的嘆了口氣說:「這樣下去怎麼得了。只要有暴風雨,一切就會停頓下來,這樣對跑數據非常不利。」的確,對一個博士班研究生而言,跑數據就是他的生命。
史迪芬森讓我參觀其他的飼育箱,以及因飼育箱數量不足,而暫時委屈住在紙盒中的無尾蝟。在另外一間房間,史迪芬森一邊說話,一邊從一些木箱中捉出較大隻的無尾蝟。那兒還有一隻獨自擁有一艘潛水艇——這艘潛水艇說穿了,不過是一個在裝滿水的水槽中,懸浮著的密封氣體監測箱。由這只箱子,史迪芬森能量測無尾蝟的氧氣消耗量。在水槽旁,則放著一部終端機和一部點陣式印表機。
因此,鼬鼠般鮮明的黑白相間條紋,就像警告標誌一樣提醒其他動物:別惹我,否則包你後悔!在馬達加斯加島上黑頭無尾蝟的天敵很少,但不是沒有,特別是靈貓科中獴(monhttps://www.hetubook.com.comgoose)一類的食肉動物,讓這類狠角色也不得不戒慎恐懼。
無尾蝟屬於食蟲目(Insectivora),食蟲目動物當然是以昆蟲為食。話雖如此,但並非每一種食蟲目的動物,都把菜單侷限在如蟋蟀和白蟻等真昆蟲上。像一種身上有條紋特徵的黑頭無尾蝟(學名為Hemicentetes nigriceps),便是以蚯蚓為主食,而神秘的水棲稻田蝟則偏愛蛙類和甲殼類美食。
這種無尾蝟有類似無尾蝟亞科(Tenrecinae)的顱骨,但體型和牙齒則接近稻田蝟亞科(Oryzorictinae)。而用「消失」的字眼,意在表示這個珍貴的物種如今已經滅絕,僅有殘骨可供研究。
突然,雷聲震撼了安塔那那瑞佛的天空,史迪芬森實驗室裏的電燈閃了閃。點陣式印表機發出絕望般的聲響,就自動關機了。
史迪芬森探手下去,像溺愛寵物般輕輕撫摸著無尾蝟。我如法炮製,卻像唯恐會傳染似地小心翼翼,還好無尾蝟身上的刺依然柔順的平躺著,看來牠也接受我的善意。
史迪芬森拿起稍早前他讀過的一本論文集時,突然想起當時心中的悸動,有感而發地一吐而出:「論文集中有一篇談到適應輻射的論文,當時我邊讀邊想,『無尾蝟,你一定會提到無尾蝟,那就是你想試著說的。』沒想到,論文中舉證了六件和圖書事物,就是沒有無尾蝟。然而我以為,就我所曾見過的,無尾蝟可能是適應輻射的最典型例子。」他接著說:「假設我們找到無尾蝟先祖的出身地,當年牠老人家移居到一座島上,發現還有不少生態上的空缺(區位)。演化的歷程於焉開始,先祖們在演化過程中,自行調整、適應所有的區位。我的意思是,你根本不可能找到更好的例子。」天啊!這個博士班研究生實在有夠愛他的無尾蝟,「因此,有的扮演了水獺的角色,有的扮演刺蝟,有的扮演鼴鼠,甚至有一些幾乎難以用言語形容。牠們都是演化的傑作,令人百分之百地難以置信。」話一說完,他又撥了撥那頭拒絕柔順的亂髮。
在華萊士的「法則」背後,有一個觀點是他仍保留而未公開的,就是一個新出現的近親物種不僅「和原物種近似」,更是「自原物種而來」。量身打造學說對如此模式無法提供讓人信服的解釋,而演化論可以。
他掀開另一個蓋子,露出一隻肌肉如麝鼠般發達的無尾蝟。這小東西長得很炫,有臭鼬般黑白相間的條紋,如豪豬般尖銳的刺,鼻子卻像一隻食蟻動物。史迪芬森跟我說,牠正是嗜食蚯蚓的黑頭無尾蝟,出沒於中央高地和東坡的雨林中,在水稻田附近也很活躍。牠身上的刺是有倒鉤的,而且可以與身體分開,留在敵人的嘴臉上。遭遇攻擊時會把刺豎起,並全力抗拒。這往往讓那些搞不清楚狀況的攻擊者知難而退,徒留滿臉的疼痛https://m.hetubook.com•com和悔不當初的表情。
這時,史迪芬森冷不防地迸出一句話:「牠們事實上是相當厲害的咬人動物。」
於是,長期遺世獨立、與外界井水不犯河水的無尾蝟,生活在這樣少競爭、少掠食威脅的和善世界中,不僅能倖存,還可以放心地大量繁衍。
在科學文獻中,馬達加斯加島上的無尾蝟分成兩個亞科。無尾蝟亞科包含所有體型大、像刺蝟的種類,有扎人的硬毛;稻田蝟亞科包含的種類體型較小,像鼴鼠和鼩鼱。但這兩個亞科間應該有中間型作為兩者的橋樑,其學名為隱居稻田蝟,牠就是那個「消失」的連繫者。
讓我們再次回想華萊士在沙撈越所寫的那句話:
每一個繼承物種的出現,係與早先存在之血緣相近物種共存於相同的空間和時間。
食蟲目的動物有時會被認為是最原始的現存哺乳動物,而無尾蝟又是食蟲目中最原始的一票。儘管「原始」(primitive)一詞因不太恰當,而招致一些生物學家的反對,但這裏所要提的重點是,無尾蝟保留了多數哺乳動物在演化過程中已消失的特徵。
華萊士在沙撈越寫的文章猶如一首序曲,點出走入演化堂奧的方向,但未進一步說明演化是如何作用的,這首序曲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戛然而止。那是因為當時他沒有適當的理論可引用。達爾文是有這樣一個理論,不過他尚未做好提出的準備。
明天,他將出發到野地去蒐集和_圖_書更多的無尾蝟。一跟我講完這件事,他忽地想到「我該找個人去幫我拿點飼料回來」,然後就向門口走去。我心裏正盤算著如何能參與他的田野工作,同時連忙大聲問「飼料」是什麼?
「蟋蟀」,史迪芬森回答。
於是,我滿心熱情地輕輕推了牠一下,以展現我友好的問候。

答案很簡單,因為牠們住在馬達加斯加島。與大陸相較,那兒的競爭和掠食壓力較小。無尾蝟屬的都是馬達加斯加的特產(解剖上類似,產於非洲的獺鼩類除外),意即原產於馬達加斯加,也只見於馬達加斯加。牠們的先祖大約在六、七千萬年前來到這個島上,時值恐龍時期的末葉,而哺乳動物的演化仍在初始階段。當馬達加斯加島與非洲大陸間相隔絕時(因地質分離作用而變寬、加深,今日稱為莫三鼻克海峽),島上只有為數不多的哺乳動物,諸如狐猴、囓齒類動物、靈貓類(viverrids )和前面曾提過的倭河馬先祖等。一種非洲食蟻獸數百萬年前在島上出現過,但隨後就銷聲匿跡。還有一小群討厭的蝙蝠,因為偶然的風暴而來到島上。
比方說,無尾蝟的眼力差,是變溫動物,牠有像鳥類般的泄殖腔(cloaca ),即無尾蝟的「生殖道」和「消化道」是共用一個出口,不像其他哺乳動物是分開的。另外,公的居然沒有陰囊,這個皮囊仍留在腹中;剛生下的小無尾蝟幼弱無助,眼睛和耳朵都尚未發育完全。由於某些種類的幼子發育遲https://m.hetubook.com.com緩,對母親的依賴期和易受天敵蹂躪的危險期,也隨之延長。眼力差、體溫不穩定、泄殖腔叢、內生的陰囊、既盲又聾……每一項都不利於面對競爭者和掠食者的爭鬥。那麼,問題來了,究竟牠們是如何存活至今的?
史迪芬森又開口說:「給你瞧瞧特別的,看!這傢伙才真是絕。」
無尾蝟在島上一年年開枝散葉,遍佈島上的每個角落——牠們定居在馬達加斯加島東坡雨林裏,在西邊和中央高地稍乾燥的森林中,在西部長滿荊棘的缺水沙漠內。為填補原先存在的生態區位,牠們逐漸調適自我。因此,自牠們的母型衍生出種種歧異,最後演變成今天的三十餘個獨立物種。牠們藉深化歧異來緩和不同種類之間的競爭。這種作用以科學術語來說就是「適應輻射」(adaptive radiation,請參見第三篇〈適應輻射〉一文)。
儘管華萊士從未到過馬達加斯加,也沒研究過無尾蝟,但從婆羅洲的蝴蝶、葵花鸚鵡和金剛鸚鵡,以及已出版的那些由世界各地蒐集、整理出來的動植物分佈報告中,華萊士發現與無尾蝟一樣的演化模示。
黑頭無尾蝟還有一個小伎倆,有助於適應環境——牠們身上的某些刺會演變為發聲器。這些刺可以如弓在小提琴的弦上般,彼此摩擦、發出吱吱聲響。母的藉此傳遞一些悄悄話給小隻的。總之,牠們在自己的演化路上,已走了一段漫漫長路,卻還是被掛上「原始」的招牌,看來,用原始來形容某些動物真是有待商榷。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