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托爾斯泰傳

作者:羅曼.羅蘭
托爾斯泰傳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大將軍庫圖佐夫正是俄國民族意志和決心服從命運安排的最好代表:
「我疲憊不堪,睏得不得了,所以我睡得很香,感覺很好。突然間,我感到一陣焦慮,一種從未有過的驚恐。具體情況以後講給你聽。當時真嚇人啊。我跳下床,連忙叫人套車。可是在套車時,我又睡著了。當人家把我叫醒時,我的神經不再緊張,反而平靜下來。但昨天,同樣的情況再次發生了,但可怕程度沒有那麼嚴重……」(這可怕的一夜的回憶在一八八三年的《瘋人日記》中有述及)
他抨擊謊言,抨擊所有謊言,無論是善意的,還是卑鄙的;他抨擊自由主義論調,抨擊世俗的慈善,抨擊具有沙龍式特徵的宗教,抨擊博愛主義!他向社會發起戰書,因為社會歪曲了一切真正的情感,並且摧殘心靈的慷慨與激|情!突然,死亡向社會上的這些陋習投下一束光芒。面對奄奄一息的安娜,故作高傲的卡列寧落下了傷心的淚。這裡沒有生命,世間萬物都是造作的心魂。但一道具有基督徒的寬恕的愛的光明透入其中。令這三個人——丈夫、妻子、情人——頓時發生了變化。所有的靈魂都變得質樸、正直。但是,當安娜漸漸恢復時,這三個人又依稀感受到,「在一種由內心中指引他們走向聖潔的道德力量面前,還存在一種粗暴、強大的力量,這種力量正不知不覺地統治著他們,讓他們無法安寧」。可是他們很早就清楚,面對這場爭鬥,他們無能為力,「他們將在這正邪之爭中被迫作惡,那也是社會認可的」。(「罪惡是社會公認為合理的事情。犧牲愛情卻是不理性的。」《安娜.卡列尼娜》第二卷)
「我們在犯罪,在騙人,在說謊話,而這一切都是為了什麼呢?我已經是個年過半百的人了,我的朋友……一切都要以死告終……死亡,是多麼可怕呀!」
「如此寧靜!如此平和!」托爾斯泰心想,「和我瘋狂般地馳騁是多麼的不同呀!我怎麼沒有早一點發現這高遠的天空呢?終於我看到了,我感到好幸福!的確,一切皆是虛空,一切都是失望,除了它……除它以外,什麼也沒有……讓我們感謝上帝吧!」
在這些暗淡、欺妄、悠閒、墮落的靈魂之中,還是有一些具備純潔天性的人。例如像別埃爾.比基多夫那樣真誠淳樸的人;像瑪麗安.塔米莉婭,十分獨立、懷有古老的俄羅斯情感的人;像洛斯托夫斯基兄弟那樣具有青春朝氣的人;另外,還有心地善良、忍讓謙虛的像瑪麗安公主那樣的人;有一些並不善良,為人傲慢,像安德烈親王那樣的,被不健全的生活所折磨著的人。
在拋開了幾項已擬定的計劃之後,一八七三年三月十九日,托爾斯泰終於讓他的心上人伯爵夫人大喜過望,因為她看到丈夫開始創作《安娜.卡列尼娜》了。但是當他創作這部小說時,家中的喪事令他們的生活淒涼憂傷(一八七三~一八七五年間,三個孩子相繼夭殤,兩個姑母也相繼去世),而他的妻子也病倒了。「家中的幸福消失了……」
但是,這部小說的中心意義,除了講述安娜的悲劇和描繪一八六〇年左右,俄國社會的特殊畫面——沙龍、軍官俱樂部、舞會、劇院、賽馬——以外,就是它那帶有自傳色彩的創作意義了。書中的康斯坦丁.列文可以說是托爾斯泰的化身。他不僅將自己那既保守又民主的思想、鄉村貴族蔑視知識分子的反自由主義思想賦予了列文,他還把自己的生命賦予列文。列文與基蒂的愛情以及他倆婚後幾年的生活,就是托爾斯泰自己家庭生活的真實寫照,甚至連列文兄弟的死也是托爾斯泰追憶弟弟德米特里去世的一段回憶。書中的最後一個部分,雖然有些畫蛇添足,卻讓我們看到托爾斯泰當時被種種困擾折磨的心境。若說《戰爭與和平》的結束語是展開下一部作品的藝術性過渡,那麼《安娜.卡列尼娜》的結尾卻是兩年後,在《懺悔錄》中表露出來的精神革命的過渡。在這本書的敘述中,他不止一次地諷刺或以激烈的形式抨擊當時的社會現狀,這在以後的著作中,也沒有停止過。
然而,浪潮退去,生活重新回到原狀。那些心灰m.hetubook.com•com意冷、焦躁不安的靈魂再次陷入到沮喪絕望之中。在城市混濁的空氣中,在黑夜的籠罩下,他們徘徊、遊蕩。有時,在被世俗毒化了的氣氛中,偶爾會融入大自然那股令人陶醉、發狂的氣息,其中好似夾雜著春天、愛情、盲目的力量。是它們致使美麗的娜塔莎投入到安德烈親王的懷抱,但沒過多久,又將她隨便引入到一個勾引她的男人懷中。不知道有多少詩意,多少溫情,多少純潔的心被塵世所糟蹋!然而「凌駕於惡濁塵寰的美麗天空」卻依舊如故。可人們竟對它視而不見。甚至連安德烈都忘記了奧斯特利茨的光明。對他而言,高高的天空僅僅是「一個陰暗、沉重的蒼穹」,它籠罩著整個虛無的世界。
在這部著作中,可以隱約的看到這慘淡的經驗和熱情幻滅的痕跡。(「女人是男人事業上的絆腳石。要想一邊愛|女|人,一邊做好事,是很難辦到的事情。若想不被愛情困擾或妨礙,唯一解決的辦法就是結婚。」《安娜.卡列尼娜》第一冊)除了列文訂婚的那幾個章中還有一些美麗的描寫外,書中講述的愛情已經不再像《戰爭與和平》中的那樣,富有歡快的詩意,後者中具有的美妙抒情詩可與各個時代相媲美。而且,這本書中的愛情還摻雜著暴烈、肉感和專橫的特點。故事的整體宿命色彩不再是《戰爭與和平》中出現的那個公正而寧靜的神明克里希納,也不是命運的支配者,而是瘋狂的愛,是「整個維納斯……」就是這個女人,在美妙的舞會現場,當安娜與沃倫斯基情不自禁地陷入愛河時,正是這個維納斯,在無邪美麗、富有思想、穿著黑絲絨服的安娜身上,強加了「一種惡魔般的誘惑」。當沃倫斯基剛剛向她傾訴愛意之時,又是維納斯,讓安娜的臉閃閃光亮——「可是這並非歡樂的光輝:這是黑夜中引發火災的可怕的火光」。是她令這個原本正直、理性的女人,這位摯情摯愛的年輕母親的血管裡,湧動著一股肉|欲的力量。而她始終駐足在這個女人的心中,直到把她那顆心徹底摧毀才肯離開。但是所有接近安娜的人,都感覺一種潛藏的、無法抗拒的吸引力和恐怖。最先發現它的是基蒂。當沃倫斯基去看望安娜時,他的歡樂之中也摻雜著某種神祕的恐懼。在她面前,列文失去了全部意志。安娜也清楚這種變化,但她卻不能自已。
「理智沒有教會我什麼東西;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是心靈賜予我,啟示我的。」(《安娜.卡列尼娜》第二卷)
故事繼續發展下去,這個原本高傲的人的整個道德底線正在被這糾纏不清的激|情所侵蝕,安娜身上一切優秀的東西——那顆勇敢真誠的心——漸漸瓦解了、墮落了。她沒有勇氣犧牲自己的世俗虛榮;人生目的也變成了單純地取悅她的情人;她膽怯地、羞愧地不讓自己懷孕;但同時她又被嫉妒心折磨著;奴役著她的性|欲力量,逼迫她在動作、聲音、眼神中惺惺作態;她墮入到那些能夠令任意一個男子為之回首一瞥的女人群中;平日裡依靠嗎啡來麻醉自己,直到那些再也無法忍受的折磨和道德墮落的悲苦將她推向火車輪下為止。「而那個胡鬚蓬亂的小鄉下人」——那個在她和沃倫斯基的夢境中苦苦糾纏的幻影——「站在車廂踏板上俯身向鐵軌裡望去」;根據那場具有預言性的夢的啟示,「他俯身向一隻口袋,將剩下的一些零碎都裝到口袋裡,那就是她帶有痛苦、背叛和煩惱的生命……」
在婚姻的恩澤下,托爾斯泰嘗到了十至十五年、久違了的和平與安全。有了愛情的呵護,他便可以悠然閒適地幻想,將想像變成現實,即創作出了凌駕於十九世紀小說之首的鴻篇巨作:《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和《戰爭與和平》這兩本書,成為了標誌這一成熟時期的登峰造極之作。而《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更加完美的作品,支配作品的思想具有更純熟的藝術手腕,更豐富的經驗,就其而言,純淨的心靈世界已經沒有絲毫祕密。只是其中缺少《戰爭與和平》裡那種青春的火焰,以及朝氣蓬勃的熱情m.hetubook.com.com。托爾斯泰已無法再有那樣的創作激|情了。新婚燕爾的暫時寧靜已消失殆盡。在他心愛的人為他創造的愛情和歡快的藝術氛圍中,精神上的焦慮和煩惱又悄悄滲入了。
「不懂希臘文,就不要談什麼學問!……我深信,在人類的語言中真正是美的,只有是單純的美,這是我以往所不知的。」
可是,海上泛起波濤。行動即將開始。俄國軍隊挺進奧地利,一切都是宿命。在這場獸|性的戰爭中,沒有任何地方比戰爭更能體現主宰的力量。真正的將領不是那些一心企圖操縱隊伍的人,而是像克多查爾夫或巴格拉季昂那般的英雄。他們「讓人相信他們的意志完全與當時的戰勢、由部下的意志所獲得的戰績,士兵們的意識,以及命運相一致」。這正是聽憑命運的擺佈!純粹的行動所獲得的幸福,是正常、健全、合情合理的。被擾亂了的精神再次恢復平靜。安德烈親王鬆了一口氣,獲得重生……而在另一面,在距離生命氣息和神聖風暴十分遙遠的地方,兩顆最優秀的靈魂——別埃爾和瑪麗安公主——正在忍受著他們上流社會的威脅,以及被愛情謊言所欺騙。在奧斯特利茨,安德烈受了傷,而激烈的戰鬥卻突然中斷了,猛然間獲得了無限寧靜的啟迪。他仰面躺著,「只看見頭頂是一片廣袤深邃的天空,幾朵淺灰色的薄雲懶洋洋地飄浮著」。
「即使是在天空的幻象或星球的外表的運動中,都存在一種真理。」(《安娜.卡列尼娜》第二卷)
可以說,《戰爭與和平》是我們這一時代最博大、宏偉的史詩,它是現代的《伊利亞特》。其中蘊涵著眾多的人物和情感。在波濤洶湧的人類汪洋上,翱翔著一顆最崇高的靈魂,在平靜從容地鼓動和阻遏著一陣陣的暴風雨。每當我看到這部著作,我都會想到荷馬和歌德,雖然他們具有不同的精神和時代。之後,我發現,在托爾斯泰創作這部作品時,他的思想的確受到荷馬和歌德的影響,並從他們身上汲取了營養。而且,在他一八六五年的筆記中——歸納了各種不同文學題材——他把《奧德賽》、《伊利亞特》,《一八〇五年》(《戰爭與和平》的前兩個部分)都歸為了一類。他思想活動十分自然地將他從注重個人命運的小說,引向描述軍隊和人民的小說;由描寫個人意志轉向描寫千萬生靈意志的巨大群體小說。在塞瓦斯托波爾被圍的那段悲壯期間,使托爾斯泰懂得了俄國民族之魂及其古老的生命。在他的計劃中,偉大的《戰爭與和平》只是一組史詩般的壁畫——從彼得大帝到十二月黨人這一段俄羅斯史詩中的一幅中心畫。
總體來說,正如我所指出的,本書中女子的性格要比男子的性格高出許多,尤其書中那兩位英雄的性格——托爾斯泰將自己的思想注入其中:別埃爾.比基多夫的性格是脆弱綿軟的;安德烈.普爾可夫斯基卻是熾熱剛烈的。他們是缺乏主見的人,他們永遠搖擺不定,裹足不前。有人會說,這正體現了俄國人的特點。可我卻發現,還有一些俄國人對此提出了批評意見。屠格涅夫曾指責了托爾斯泰的這種停滯不前心理。「沒有真正的發展,永遠是遲疑的,立場不夠堅定。」當然,有時托爾斯泰也認為自己為了歷史的畫卷而犧牲了個人的性格(他說:「特別是第一部分中安德烈親王的性格。」)
「嚴肅而認真地接受了在所難免的戰爭……最大的考驗就是將人們的自由、命運交給上帝來抉擇。心靈是否淳樸,主要取決於其對神明的安排是否遵守。」
總之,他擁有一顆俄羅斯人的心魂。俄國民族鎮靜、悲壯的宿命觀念,也體現在這位可憐的莊稼漢——庫拉多.坎那托也夫身上。他是一個質樸、虔誠、隱忍的人,即使面對痛苦和死亡,都會露出慈祥的微笑。經過千辛萬苦,經歷種種磨難,飽受祖國被入侵後的垂死掙扎,兩位主人公:別埃爾和安德烈憑借心中一息尚存的愛和信仰,看到了真實的上帝,終於獲得了精神上的解脫和神祕的歡樂。
托爾斯泰伯爵夫人用愛情辛苦建造的夢幻城堡出現了裂紋。《戰爭與和平》的完成為這位藝術家的思想領域,留下了一絲空間。於是這個空間被他所關注的哲學和教育學佔據了。(一八六九年八月三十日,即他的《戰爭與和平》創作完成的時候,他在寫給費特的信中提到,他發現了叔本華,立即被他的學術觀點所吸引。他說:「叔本華才是人世間的天才。」)他計劃創作一本平民百姓閱讀的《啟蒙讀物》。(《啟蒙讀物》是一部長達七、八百頁的四冊書。書中除了各種教學方法外,還包括一些短篇讀物。)經過四年的艱辛創作,這部作品完成了。它使托爾斯泰更感自豪,甚至超過了《戰爭與和平》所帶來的自豪感。一八七二年,他寫成了一部,緊接著,他又在一八七五年創作了第二部。後來,他又喜歡上了希臘文,從早到晚地學習,把其他原本要做的事都丟下了。在學習過程中,他發現了「美妙的希臘語言」,知道了荷馬,那個真正的荷馬——並非翻譯家們所描繪出的那個荷馬,不是「茹科夫斯基和福斯之流的庸俗、萎靡的歌聲,而是另一個旁若無人、盡情歌唱的妖魔之妙音」。和*圖*書
「我保留報復的權利。」上帝說。
剛開始是一片靜止的海洋。戰爭前夕的俄羅斯社會是一片和平。前一百頁都在以一種鎮靜、客觀和卓絕的嘲諷手法,反映出靈魂的虛幻。只有在第一百頁左右,那些行屍走肉中最壞的一個——巴西爾公爵發出了一聲吶喊:
以上,我試圖將小說的主要線索勾勒出來,因為難得有人願意費這番工夫。但是,書中竟然有數百位英雄,而且各具特色,栩栩如生,其中有士兵、農民、上層貴族、俄羅斯人、奧地利人和法國人……。這些都不是臨時編造的,在歐洲文學中,找不出一個能與之雷同的肖像。之前,托爾斯泰曾為這些人作過無數的雛形,他說「這是由數百萬個構思組合而成的」。他到各個圖書館裡查詢資料,還找出自家的檔案、從前的筆記,以及他的回憶。正因有了這種縝密的準備工作,才使得他的作品經得起推敲,而且沒有影響到他的自發性創作。托爾斯泰所表現出來的激|情和歡樂感染著讀者,也使他更加熱情洋溢地創作著。《戰爭與和平》的最大魅力,就在於作者所擁有的那顆年輕的心。托爾斯泰的所有著作中,沒有哪一部能像這本書這般富有童心了。每顆童心都如泉水般明淨,如莫扎特曲子的旋律般婉轉動人,例如年輕的尼古拉.洛斯托夫斯基、索妮婭,以及那個可憐的小彼得。
他離開家人去參觀了一個莊園。一天夜裡,他已經躺下睡了。凌晨兩點的鐘聲正好響起:
從此,平靜再一次來臨。卑微的鄉下人——只有心靈是他唯一的指引者,這個詞語將他帶到上帝那裡……上帝是誰?他無心知曉。而此刻的列文,就像將來長時期的托爾斯泰一樣,畢恭畢敬地待在教會裡,對於教義沒有任何反對意見。
在《戰爭與和平》的頭幾章裡,婚後一年,安德烈親王便對別埃爾吐露出有關婚姻的心裡話,從中表現出了一個男子的幻滅情緒。因為他覺得自己所愛的女人只不過是一個漠不相關的外人,一個無辜的敵人,一個阻撓他精神發展,致使他感到幻滅的人。從一八六五年的書信中,可以感受到宗教折磨的回潮。這些僅僅是一種短暫的威脅,它將原本幸福的生活慢慢吞噬。但是,一八六九年,在托爾斯泰完成《戰爭與和平》後的幾個月裡,發生了一件嚴重的事情:
最初,他盡情地享受著家庭生活(他在《托爾斯泰生平與作品》中這樣寫道:「我的整個人都沉浸在家庭的幸福之中了。」「我是多麼的幸福!無比幸福!我真是太愛她,太喜歡她了!」),而且對一切事物都付諸一種激|情。托爾斯泰伯爵夫人對他在藝術方面的影響也是十分寶貴的。她是個很有文學才華的女性(她也曾創作過幾部小說),卻如此評價自己:她是「一個真正的作家夫人」。可見,她始終將丈夫的事業掛在心上。https://m.hetubook.com.com平時她會同他一道工作,將丈夫的口述記錄下來,並且謄寫他的草稿。(據說,她曾將《戰爭與和平》謄寫了近七遍。)她竭力保護著托爾斯泰,使其不受宗教魔鬼的侵擾,因為這可怕的幽靈正不時地唆使他置藝術於死地。她還竭力讓他把通向社會烏托邦的門關閉。(婚後,托爾斯泰馬上停止了教育工作,並且關閉了學校,連雜誌都停辦了。)她激發著丈夫身上的創作才能。除此之外,她還用女性的心靈為這個天才帶來了最新最豐富的泉源。除了在《童年》和《少年》中描寫了一些漂亮的女性外,托爾斯泰的初期作品中,幾乎找不到女人的地位,即使有,也是次要位置。在索菲婭.比爾斯的愛情影響下所創作的《家庭幸福》中,女性形象顯現出來了。在隨後的著作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少女和女人,故事中還洋溢著一種熱情的生活,這是勝過男人的生活。在大家看來,托爾斯泰伯爵夫人好像成為了丈夫的模特兒,不僅願作丈夫在《戰爭與和平》中塑造的娜塔莎的原型,而且她也是《安娜.卡列尼娜》中基蒂的原型。不僅如此,她還向丈夫傾訴和她的獨特視覺,成為他可貴的、謹慎的合作者。《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某些篇章,也許正是出自一個女人之手。
故事講到這裡,並沒有結束。真正的結尾是發生在一八二〇年從一個時代到另一個時代,即從拿破崙時代過渡到十二月黨人時代。它給人一種生命的延續和更始。托爾斯泰並未在危機的高潮期開始和結束,就像開始時那樣,故事結束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時間裡。我們可以從中瞥見未來的英雄,以及在活人中間復活的死人們,還有他們之間將會出現的衝突。
「如果你把心思全部花費到希臘文裡,那麼你的病就永遠不會痊癒。令你焦慮不安的正是那希臘文,是它使你對現在的生活如此冷漠。難怪大家都說希臘文是死亡的文字:它能夠讓人處於一種精神死亡的狀態。」
他承認,這簡直是一種瘋狂。所以他再次著手於學校的事物上,由於過度狂熱竟病倒了。一八七一年,他不得不到薩馬拉的巴奇基爾斯家裡去療養。而在這段時間裡,除了希臘文,他對什麼都厭惡。一八七二年,在打了一場官司之後,他認真且嚴肅地提到要賣掉自己在俄國的所有資產,然後到英國定居。托爾斯泰伯爵夫人對此感到十分遺憾:
事實上,《戰爭與和平》的偉大,就在於它呈現了整個歷史時代,在於對民族的變遷與民族戰鬥的追述。書中真正的英雄是人民;而在他們身後,也同荷馬的英雄們一樣,有神明的引導。這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是引導群眾的無窮的渺小」,是一種「無窮」的氣息。一種潛藏的命運之神使各民族盲目碰撞的那些聲勢浩大的戰鬥,具有一種神祕的偉大。除了《伊利亞特》,更讓人想到印度的史詩。
這是被愛情煎熬,被神的律令壓迫的靈魂悲劇,是作者一氣呵成、觸目驚心的一幅畫。如同在《戰爭與和平》中那樣,托爾斯泰還加入了另外幾個人物的故事。可惜這些並列的故事在相互轉換時有些牽強、生硬,不像《戰爭與和平》那樣,具備交響樂般的統一性。從書中我們還能看到一些真實的場面描寫——書中對於彼得堡的貴族圈子及其海闊天空的交談的描寫,但這些有時是不必要的。總而言之,與《戰爭與和平》相比,托爾斯泰在這本書中更直露地將自己的精神、人格和哲學思想灌輸到人生景觀之中。而作品並未因此減少其富麗壯觀的特點。這本書同《戰爭與和平》一樣,人物眾多,而且各具特色。我覺得書中對男子的描寫是棋高一籌的。他精心刻畫了斯捷潘.阿爾卡傑維奇這個可愛的自私者,誰見了他都會給予他友善的微笑;還有卡列寧,完美的高官形象,優雅卻平庸的政治家,這個人常常用一種嘲諷來掩蓋自己的情感。他是一個融合了尊嚴、懦弱、偽善和基督精神的混合物;是這個虛偽世界的古怪產物。在這個虛偽世界裡,無論他多麼聰明、慷慨,他都永遠擺脫不掉。而且,他還會振振有詞地向自己的心靈挑戰,因為當他聽從心靈的安排時,最終m.hetubook•com•com總要落入神祕的虛幻境界中。
列文就像托爾斯泰的化身一樣,在書的結尾處成為昇華者,那是因為他被死亡所觸動。在此之前,「他無法信仰,也同樣不能徹底懷疑」。可是,自從他看到弟弟的死去,他便對自己的愚昧感到恐懼。(此處指的是對上帝的無知。)他那最初甜蜜的婚姻在一段時期裡真的將他的焦慮都消除了。但是,當他的第一個孩子來到人間之後,他那久違了的焦慮再次出現了。他反覆地從事著祈禱與否定。他開始閱讀哲學家們的著作,但這是徒勞無益的。狂亂時,他甚至懷疑自己會自殺。做了些體力勞動令他感到一絲輕鬆。因為在勞動中,他沒有任何懷疑,所有的事情都是明晰的。書中的列文可以自在地同農民們聊天,一個農民還同他談起那些「不為自己只為上帝活的人」。這對他而言,是一種啟示。由此,他看到了理智與心靈之間的對立。理智引導人們為了生存必須殘忍地去奮鬥,對別人熱愛是毫無道理的:
若要真切地感受到這件作品的力量,就必須體會它潛在的整體性。多數法國讀者只看得見其中無數的細節,然後把自己弄得眼花繚亂,迷失在人生的叢林中。其實,我們必須登高遠望,要瀏覽那自由的天際,以及那廣闊的樹林和田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清這部著作中所包括的荷馬式精神、永恆法則的靜寂、有節奏的命運氣息、所有與細節相聯繫的情感,以及藝術家的才華,像《創世紀》中的上帝威臨海上。
對於這些即將死去的心靈,需要用戰爭的颶風重新將它們喚醒。祖國被侵略了。鮑羅金諾村莊嚴而偉大的日子。人們前嫌盡釋,德哈洛夫擁抱了他的仇敵別埃爾。受傷的安德烈為他曾經最痛恨的人——現在同他一起躺在救護車中的瓦西裡.克拉基——的不幸,而傷心憐惜並流下了熱淚。為國獻身的偉大精神和對神明的律令虔心遵守,使所有心靈結合在一起。
「這個老人的身上,具有一種激|情的產物,那就是經驗。他能夠從搜尋到的真實現象中,結論出智慧。而他的這份智慧,已經被對事實真相進行哲理思考所代替。他不創造什麼,不從事什麼,但他會認真聽,思考一切元素,在合適的時機發揮並利用這一切。他不阻擋任何有用、有利的東西,也不會接受絲毫有害的東西。他能夠在戰士們的臉上捕捉到那種難以捕捉、被稱之為必勝的信念,以及未來戰鬥勝利的意志。他承認有比他的意志更強有力的東西:那就是在他眼前展現出的事物的必然的動向。他觀察這些事務,緊隨著它們,並懂得摒棄個人的意見。」
書中最恬靜秀美的是娜塔莎。她是一位可愛的姑娘,嬌態可掬,充滿愛心。我們看著她漸漸長大,以一種對自己姐妹的純潔的柔情看著她生活——誰會說自己不曾與她相識?……春天裡美好的夜晚,娜塔莎在皎潔的月光下臨窗幻想。熱情地述說著她的思想,而只隔一層樓的安德烈親王正在傾聽……首次參加舞會的激動情緒、愛戀、對愛情的期盼、慾念和胡思亂想,黑夜中映著怪異的光亮,坐在雪橇上奔馳於積雪森林之中。大自然以它那迷人、溫柔的擁抱吸引著你。歌劇院之夜,是充滿奇特藝術的世界,理智完全陶醉其中;狂亂的心,因愛而慵倦的身體也為之瘋狂;洗滌靈魂的苦痛,守護著奄奄一息的心上人的神聖憐憫……在回溯這些可憐的記憶時,我們不禁會產生一種談論最親愛的女友時的激動。啊!當這種創作同所有現代小說或戲劇相比較時,便顯出後者中女性人物的弱點來了!前者把生命都抓住了,它是那麼的靈活、流暢,甚至字裡行間都能夠看到它在顫動,在漸漸變化。——相貌醜陋但心地善良的瑪麗安公主就像一幅美麗的畫。當她膽怯地發現深藏心底的祕密被人暴露出來時,這個靦腆而笨拙的姑娘就像那些與她相仿的女子遇此情況一樣,羞澀難當、面紅耳赤。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