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來一客古代巨象!

作者:尼柯萊‧沃爾姆
來一客古代巨象!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二十三章 貪吃的肉食者、可憐的素食者和有錢的好心人

第二十三章 貪吃的肉食者、可憐的素食者和有錢的好心人

我們今後是否應該更強調一下上述觀點的缺陷:素食主義信條,依據的是一個生物學上的謬誤,而人類如果完全,或基本以植物性食物為食,就無法健康地生存和繁衍下去。即使是善意的生態學論點,看來更像是天真的設想,而不是建立在現實的經濟學的計算基礎上。因此,美國華盛頓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和斯里蘭卡科倫坡國際水資源管理研究所的專家,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結論——大量的電腦模型運算顯示,放棄肉食的流行教條,無法有效解決第三世界國家的饑餓問題,並不是一條可行之路。他們的結論很明確:「發達國家肉類消費的降低,實際上對保障發展中國家的食物供給,起不了任何影響。」
對發展中國家的剝削,也是反肉食者的一個重要論據,而且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發展中國家人民種植大量飼料,目的輸出到西方世界,而不是生產自己所需的食糧。這一理論的堅持者認為,發達國家的人們,可以透過降低肉類消費,緩解世界上的饑餓情況。「在西方國家較普遍的動物性原料占高比例的飲食,是不可能在全世界實現的,目前的現狀是在犧牲發展中國家利益的基礎上實現的。」德國的素食權威這樣寫道。
人類經過長期進化,最終發展成為以動物性食物為重點的典型雜食動物,並以此優生繁衍下來。因此,生活在原始自然型態的人類族群中,沒有出於自願放棄吃肉和其他動物的,也就不足為怪了。不吃肉帶給我們的,從來不是生存優勢,而只能是劣勢,直到人類開始種植農作物,發展農業,飼養牲畜。牲畜也得餵養,如果收成不好,或儲備將盡,餵養牲畜就變成負擔,也許還沒等到牲畜長大可以屠宰,人就已經先餓得倒下了。
隨著大量食用肉和其他動物性食物,我們祖先的飲食營養質量得到了質的提高。高度不飽和的長鏈Omega-三脂肪酸、維他命B12和維他命A,只有透過動物性食物才能獲取,而鐵、鋅、不同的B群維他命和所有必須氨基酸的供應,也透過動物性食物的攝取,被簡化和優化了。所有純粹的草食動物都必須自己製造這些物質,否則就會發生供應不足。這對動物和人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因此素食者,特別是不接受任何有動物成分的食物或服裝的純粹素食者,在一系列營養物質的供給上,都處於不利的地位。
吃肉一向是耗費頗高的。如果自然條件不好,或發生歉收,大家吃素就不可避免。今天,這仍然是千百萬人以素食為生的根本原因——為經濟條件所迫,不得已而為之。在某些社會裡,這表現在特定的倫理宗教中。不同文化中,都有這樣以宗教信條形式為主的肉類禁食規定,正是為了保護有限的資源。人類學家馬文.哈里斯透過研究,證實了這一點。
由於事實證明,棍棒和其他工具,在很多情況下都十分有用,我們的祖先也就更加喜歡使用它們了。「成群帶著棍棒的南方古猿,不時會碰到沒有母親保護的離群幼小羚羊。他們將羚羊包圍,捉住後把牠吃掉。偶爾他們還會遇到較大的動物屍體,這些動物有的是自然死亡的,有的是生活在周圍的貓科猛獸的獵物。南方古猿大聲呼叫,揮舞著棍棒驅趕禿鷲和豺狗,衝向屍體,從上面撕扯下一些肉,飛快地奔向最近的樹叢。如果有貓科猛獸又回到此地,打擾他們用餐,他們便隨時準備扔下獵物,爬上樹,躲進樹枝間。」人類學家馬文.哈里斯(Marvin Harris)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生動的圖像,根據我們今天的認識,當時這種情況很可能經常發生。
「早餐時,在我們附近活動的另一部落發出的聲響,引起了獵人們的注意。他們站起身,以便好好觀察來者。後來,他們乾脆越過了好幾道山脊,穿過一處河床,爬上了對面山谷的高坡。現在可以清楚地看到和聽到對方了,那是一群體形較小的猴子。牠們正在一片樹叢中吃東西,吵吵嚷嚷,在離地面較低的樹枝間跳來跳去。
所以也就容易理解,為什麼牛並不是那麼聰明了。牠們整天除了專心致志地吃、消化和代謝以外,就無暇它和-圖-書顧了。牠們的大腦中,沒有多餘的地方來發展其他功能。另外,和龐大的工作量相比,牠的「硬碟」顯得太小了。這也不奇怪,因為牛體長大的過程中,缺乏腦部生長最重要的物質。而這些大腦發育所需的物質,肉食動物卻能從食物中獲得大量現成的供應(見第二十四章)。
這一發展十分直接地體現在猿人身上,我們所知的最早的人類家族代表——早期南方古猿,頭蓋骨較為平坦,鼻子和嘴和猿猴很相似,強壯有力的頷骨和牙齒適合用來磨碎硬實的植物性食物。較晚期的南方古猿和最早的猿人,攝食更多的動物性食物,他們的身體結構也相對發生變化。牙齒和頷骨縮小了,不斷變大的腦部,使頭蓋骨隆起。
南方古猿的某些種群,如粗壯型南方古猿,則專門吃周圍大量存在,含較多纖維素、較硬的草原植物。這些食物的營養價值較低。為了適應這種食物,他們的牙齒變得粗壯有力,消化系統也相對發達。但這些最後都沒有幫上忙,他們滅絕了,而他們吃肉的親族則生存下來。
「獵人們很快估計了一下形勢,馬上行動,直奔樹叢。其中幾個立即爬上樹幹,追逐猴子,其他的留在樹下,注意觀察樹梢的動靜。一隻大猴子在逃跑時從樹上掉了下來,就落在我面前的一堆枯樹葉上。一個獵人竄上前去,捉住猴子用力往地上摔,直到把牠摔死,然後,又用另一隻手去抓一隻已經被同伴弄死的猴子,並在我面前擺出一種驕傲的姿態。整個驚心動魄的打獵過程,只持續了短短的幾分鐘。獵物是五隻猴子。
可是在這場討論中,我們至少應該全面瞭解和詳細觀察這些現狀。對人體消化器官的最新分析顯示,人類是介於純草食和純肉食動物之間的物種。我們的胃比較小,能分泌胃酸。消化系統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小腸,大腸較短,也不那麼活躍。這一結構,說明我們的消化系統適應一種能量和營養物質集中的飲食,小腸可獨自完成消化任務。由植物的果實、堅果、種子和獸類的肉、內臟和魚類組成的食物,能夠提供這樣高的營養質量。我們的消化系統對體積龐大、富含纖維的粗糙植物,已經不能適應了。這一點,樂觀奉行只吃生菜的父母,也許應該在餵他們的孩子時注意一下。
人類這種對肉的「饑渴」,應該如何解釋呢?科學家們對此已有了較為統一的看法,背後原因在於最佳的「獲取食物方式」:獵獲動物和牠的肉,可以在付出同樣體力的條件下,獲取最多的營養和能量。野生果實、漿果、蔬菜和根莖所能提供的能量則較少。這就是說,為採集和加工植物性食物,所投入的時間和體力,和其所提供的營養價值不成比例。而最佳的投資報酬率,來自打獵和食用大型動物:獵物愈大,其脂肪含量就愈高,蘊藏的能量也愈多。不管在哪裡,動物身上最肥的肉,總是最搶手的,這不是沒有道理的。如果獵獲的肉綽綽有餘,沒有油水的瘦肉,甚至會被丟在一旁。這種偏愛油脂的本能行為,雖然自人類發明了「營養顧問」機構以來遭到猛烈打壓,但卻收效甚微。和遺傳基因對抗,畢竟不可能走得太遠。
這些專家對於解決第三世界饑餓問題所提出長遠的戰略,是首先控制生育,其次在經濟、農業科研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加強投資。重要的是,在這些國家創造就業機會,減輕貧困和社會壓迫。
相反地,沒有一個原始部落是主要,或完全以植物為食的。只有八個民族(4%)的飲食中,植物性食物占到三分之二。生活在西南非洲的空族人,飲食中的植物比例最高,他們的植物性和動物性食物所占的比例分別為67%和33%。大約14%的「石器時代部落」,飲食中植物的比例在56%到65%。
純粹的草食動物也和肉食動物一樣需要同樣的營養物質,但牠們可以自給自足。牛只要吃草或乾草,有時甚至給牠們吃舊報紙都可以,牠們不需要更多的東西,牛奶和牛肉裡那麼多有價值的營養物質,就是憑藉如此粗陋的食物製造出來的,這簡直是個奇蹟。牠們如何做到的呢?答案https://www•hetubook.com.com是,靠異常發達和複雜的消化器官。牛有好多不同的前胃和胃,及無數幫助消化的細菌。如此繁複的消化和代謝功能,所消耗的能量是巨大的。我們可以用電腦作比喻來想像一下,如果這個電腦程式必須不斷地控制和監督這麼多功能,恐怕得占去幾百GB的硬碟容量。再設想一下這個程式所需的主記憶體要有多大,它工作時的其他功能就沒法用啦!
相反地,在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的素食者,大多是「自願」的,他們生活富裕,不愁衣食,但出於信仰,或某種理念,而放棄吃肉。這其中包括接近東方印度教或佛教學說的個人和團體,還有西方某些教派組織,如「七日基督復臨教派」和「苦修會」。這些可以被歸為傳統的素食者。實行素食的另外一個常見動機,是出於健康的考慮。倡導者們認為,素食能改善肉體和精神的運作狀態,促進健康。
自一九六〇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出現了一批新的素食者。他們往往不以某個傳統派別的飲食清規為準則,而是將不同淵源的飲食信條和生活哲學混合在一起,想創造一種新的、自己的生活理念。在歐洲,經過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肉類醜聞」後,民眾對牲畜飼養方式變得敏感起來,這一新的素食風尚也愈發有市場。目前已經有3%的德國人是素食者。此外,我們還遇到愈來愈多不吃紅色肉,卻吃魚和禽類的「半素食者」。
「符合人類物種特點的飲食營養,可以從人類祖先的飲食方式推導出來。」素食權威萊茨曼(Leitzmann)和哈恩(Hahn)在書中繼續寫道。這無疑是一個正確的論斷,問題只是,我們應該沿著祖先的足跡回溯多遠,是直到一片混沌中的單細胞生物?還是到兩三百萬年前,就該適可而止了?
與此相比,黑猩猩就獲得較高的營養標準:含糖分的成熟果實,加上不時能「開葷」吃上肉。和大猩猩相比,牠們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能量密度要大得多。因此,黑猩猩有可能減輕腸胃系統的負擔,甚至簡化腸胃系統,而為發展智力提供更好的條件。牠們的生活方式比較活躍,善於交際。
也許南方古猿或者他們的祖先,就已經愈來愈常走出原始森林,來到空曠地帶尋找含有豐富脂肪和蛋白質的螞蟻和白蟻。由於獵物所在的地方,往往找不到用來釣蟻、戳挖蟻穴所需的工具,他們不得不大老遠一直帶著自己的「傢伙」。誰會製造最適合的棍子,使用得最靈巧,就能享受到脂肪和蛋白質最多的美食,就能長的更高大,更健壯,留下更多的子孫後代。由於他們愈來愈常走向曠野,走得也愈來愈遠,我們的祖先在新的生存環境裡,接觸到愈來愈多新的食物來源。為什麼不來一隻蜥蜴,或一條小蛇嚐嚐看呢?牙齒化石的同位素分析顯示,二百五十萬年前,人類祖先的食物中出現了愈來愈多堅硬的植物,如堅果、種子等。分析還表明,二百五十萬到三百萬年前,南方古猿就吃他們用手可以捉到的小型哺乳動物。他們也有賴這種動物,因為冰河期,熱帶雨林面積縮小,他們不得不經常生活在空曠的草原地帶,那裡是沒沒有那麼多果實可吃的。
我們已經說過,吃肉和其他動物性食物意味著,把製造生命所需營養物質的任務,交給別的動物來完成。這樣,肉食和雜食動物——像人類——就不必自己製造這些物質,從而把自己從耗費能量和精力的勞役中解放出來。人類因而有可能漸漸簡化自己複雜的消化系統,將釋放出的能量用於其他更有意義的活動上。
這種新的素食主義的生活和飲食方式和以往的區別,不僅在於回答「是否該吃,及該吃多少動物性食物?」這個問題。他們還和許多其他的社會規範格格不入。他們的消費行為經常是以哲學或宗教信條為基礎的,新素食主義者希望把自己和這個世界變得更好。因此,他們也排斥某些植物性食品的生活方式和宣傳手段。
例如,素食母親的孩子平均體重較輕,頭圍較小,身長也較短。小個子嬰兒在以後的生活中容易產生那些健康危機,我們www.hetubook.com.com在第九章裡就已經知道了。素食母親生下的早產兒,經常大腦發育不全,或有視力障礙。一項調查不久前表明,在埃及、肯亞和墨西哥農村地區,常見的兒童身體發育不足,並不是由於缺乏蛋白質,而是由於鐵、鋅、鈣和維他命B12的供應不足。這些營養物質的最佳攝入方式是透過肉和奶製品。
美國華盛頓著名的世界觀察研究所(World watch Institute)和德國世界人口基金會,也在他們的分析中表明,解決世界上的人口膨脹問題,靠「不吃肉」是行不通的。「歷史事實證明,肉類生產的擴大,依靠的是放牧牛羊等牲畜。用於放牧的草原氣候乾燥,不適合種植穀物,而且覆蓋面積遼闊,是耕地面積的二倍。放牧牛羊不僅能提供肉和奶,更是非洲、中東、中亞、中國西部和印度部分地區千百萬居民賴以生活的基礎。讓這些土地為世界食物生產作出貢獻的唯一途徑,是把這些土地繼續,而且僅僅作為牧區來利用。牛羊所產的肉和奶,為世界上很大一部分人口提供了食物來源。」
這是行為科學家克雷格.史丹福(Craig Stanford)在《狩獵的猿猴》(The Hunting Apes)一書中,對他所觀察到的「獵人」的描寫,那是一群黑猩猩!牠們的食物雖然大部分是野果,但牠們顯然對葷食情有獨鍾,哪怕只是果實裡面肥胖的蛆蟲。人們曾觀察到,戈博黑猩猩帶著特殊處理過的樹枝和細棍棍當成工具,從一個自蟻丘到另一個,從裡面「釣」白蟻吃,最長時一口氣釣了一個小時,走過了一公里的路。和森林裡相比,在空曠的草原上,螞蟻窩和自蟻丘都比較大,很容易發現,也容易「收穫」。可是,這對這些類人猿來說,好像還不夠,如果有一塊血淋淋的肉排,或內臟就更棒了。
新的營養學研究再次顯示,素食者,特別是純粹素食者和肉食者相比,血液凝結傾向明顯比較嚴重。原因就在於高度不飽和的Omega-三脂肪酸攝入不足。另外,素食者血液中高胱氨酸的含量也明顯偏高,首先因為維他命B12的供應不足,及由此引起的血液中維他命B12的濃度過低。上述兩種物質供應不足,都會帶來一系列的健康隱患。素食者的後代受害尤其深。
「我們並不互相交談,由於語言不通,我們沒法和對方聊天。我只是一聲不響地跟著他們,一邊做著記錄。
「我和獵人們很早就起身了。我們一共九人,八個獵人,加上我這位旁觀者,身在東部非洲某地崎嶇丘陵中一個被森林覆蓋的小山谷裡。凌晨,天還沒亮,我們就出發了。當晨曦初現時,獵人們在一個長滿青草的山坡上停了下來,從這兒可以眺望到一座湖。他們就地取材,採來野果和樹葉當早餐,而我則坐在一邊,咀嚼一塊麥片蜂蜜餅乾。
這一趨勢在直立人和之後出現的古人類身上,表現得更加明顯。美國靈長類動物專家埃爾文.西蒙斯(Elwyn Simons)指出:「他們牙齒的平均體積不斷縮小,臉部也愈變愈小。」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他們吃肉和其他動物性食物愈來愈多,還有用火烹製食物。二者都減輕了咀嚼和其他消化器官的負擔,改善了營養物質的供應。同時,我們祖先的智力也在不斷發展,他們理解事物間的相互關係和建立複雜的社會組織和結構的能力不斷提高。我們之所以能進化成人類,是因為我們的祖先發現了肉是營養物質的寶庫,並一直吃到現在。什麼是真正能被稱為「符合人類物種特點」的飲食呢?這也可以從「人體結構和生理學現狀推導出來」,素食權威萊茨曼和哈恩在他們宣傳素食生涯的書中寫道。這無疑又是一個正確的論斷。素食者喜歡強調各種人體現象,說明素食是符合我們物種特點的,例如腸的長度比例、臼齒,還有人是嚥下食物,而不是像肉食動物那樣囫圇吞下去。還有我們身上其他典型的草食動物特徵,人類有汗腺,人類的唾液中有分解澱粉的酵素,人類不能自己製造維他命C。最後一點,是所有純粹草食動物的典型特徵。
m•hetubook.com.com我們生活在石器時代的那些嗜肉祖先,在漫長的一、兩百萬年的時間裡,漸漸發現了吃肉能為生存帶來好處,而不是壞處。如果這種食物對他們的健康有害,他們也就無法在和其他動物的競爭中,生存下來。然而,過著原始自然生活的獵人和採集者吃的肉到底有多少,恐怕連最愛吃肉的朋友也要大吃一驚——
從二百五十萬年前開始,人類或人類的祖先就不辭辛苦和危險,尋找肉食的來源。直到人類最近的發展階段,動物蛋白和動物脂肪在各個種族中,一直是求之不得的好東西。「如果有可能,人類就會傾向於吃更多的動物性食物,如果迫不得已,則只能吃更多植物性的。」著名人類學家馬克.科恩(Marc Cohen)恰當地總結了這種關係。
「現在獵人們倚在樹下,開始享用他們的獵物。在進食過程中,他們不斷對手裡的那塊肉評頭論足,分食或交換比較好的部位。這場盛宴持續了兩個多小時。我周圍一片咬嚼骨頭的斷裂聲和滿足的嘟囔聲。獵人們把獵物分得乾乾淨淨,連同骨頭和毛皮,最後幾乎沒有剩下什麼。然後,他們打了一小時瞌睡。飽餐了一頓,又得到了充分的休息,醒來後,一個個精神煥發,他們又繼續上路,尋找新的食物去了。」
還應該提到宣傳放棄肉食,而且往往身體力行的環保主義者。他們希望保護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反對浪費資源、有害健康的生活原料。其主要論據之一是「高級化損失」,這一理論認為,生產動物性食品,必須以飼料形式投入七個單位的食物能量,才能從動物產品中產出一個單位的能量。同樣的比例,也出現在動物蛋白質的投入產出比上。
專家在十九世紀初和中期調查記錄了仍生活在原始狩獵和採集型態的人類飲食營養,這一模式很可能就是我們祖先在過去數十萬年時間裡遵循的模式,而且一直延續到石器時代晚期,即距今一、兩萬年前。我們的基因和生活在石器時代的原始人,幾乎毫無二致。他們的基因經過數百萬年優勝劣敗的自然選擇,適應了當時的生存條件和食物來源。由於我們的基因在最近的二萬年裡,不可能有所改變,我們祖先的食物,即使在今天也一定能完全符合我們的代謝機制。對於今天地球上的人類來說,他們的飲食才能稱得上是「符合人類物種特點」。
再看看我們完全素食的近親。猩猩和大猩猩專吃粗糙的、纖維豐富,但營養貧乏的植物。為了滿足自身的能量需求,必須吃下大量的食物。和人類的祖先一樣,為了消化這些食物,牠們需要強大活躍的腸胃系統。牠們大腦的「硬碟」和「主記憶體」的容量相當有限,而且多半用來運行消化程式。或許正因如此,猩猩和大猩猩的社會行為相對地比較不主動,相互之間缺乏交際。
在完全素食的早期南方古猿身上,我們也看到了這一相互關係。除了進食和消化,他們已經沒有什麼精力進行其他活動了。人類始祖的群體行為,必然也較為被動和單調。
徹底的素食者當然不願聽到這些話,他們寧願搬出走樣的神話。「直到進入採集和狩獵的生活環境,人類祖先的飲食一直是以植物性為主,這可以看作是符合人類物種特點的飲食——」當今德國的素食者聖經上這樣說。這在今天,雖然是個「政策正確」的說法,但我想問作者的是,在歐洲的冰河期,我們的祖先是靠何種植物,健康地生存和繁衍下來的?這本獲獎的著作《素食營養》裡,卻沒有說明這個生存的秘密武器。

饑腸轆轆的能人,還必須時時對貓科猛獸提高警覺。如果讓一頭豹子發現,有幾個孱弱的兩條腿動物坐享其成,大吃牠剩下的午餐時,那就糟糕了。對能人來說,只有拔腿就跑,爬上最近的一棵樹躲起來。對這些有長胳膊和適宜攀援的靈巧雙手的能人來說,這不啻是最好的辦法。另一種可能性,是和幾個勇敢的同伴一起大聲喊叫,揮舞棍棒和敵人對抗。如果是這樣,我們的某些祖先肯定自己也成為了其他嗜肉動物的美食。但是,這種進攻型戰略有時也會成功,雖然並非一直如此,但肯定成功和-圖-書的機率愈來愈高。如果曾經親眼看到,如此危險的猛獸面對這種虛張聲勢居然也會退卻,就很容易想到繼續發展和強化這種方法。來自烏干達的調查顯示,當地人直到近代還在使用這種方法,把獅子和豹子趕離牠們的獵物身邊,毫不費力地獲得肉食。

其他一系列特徵也不容忽視。在長達數十萬年的時間裡,由於一直攝入肉和其他動物性食物,人體自身製造多種生命所需營養物質的能力喪失了,原因是這一過程所需的物質,人體不再製造,或不必積極製造,同時相對的原始基因,由於需求減弱而被淘汰。例如牛磺酸——一種人體所需的氨基酸,不存在於任何的植物中,純肉食動物,如貓,自身無法合成,而人體只能合成少量,效率也不高。人和貓科動物一樣,自身無法合成維他命B12,在腸內由細菌製造的一部分,人體又無法吸收,或無法足夠吸收。和貓科動物一樣,人類也不能自己製造維他命A,用植物所含的胡蘿蔔素合成的可能性也有限。在世界上,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地區,維他命A缺乏十分普遍。此外,我們已經多次講到過,人體也無法將足夠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鏈,延長轉化為長鏈高度不飽和脂肪酸。

狩獵採集者食物中動植物所占比例

「人類學地圖」上記載了生活在地球上各個民族的飲食營養習慣。在最新出版的該地圖上,收錄了二百二十九個直至二十世紀初或中期,仍然處於石器時代社會型態,從事狩獵和採集部落的飲食方式。根據這一廣泛詳實的記錄,生活在我們這個星球上的「原始民族」,沒有一個是完全或主要以植物為食的。正好相反,絕大多數主要以動物,特別是肉和魚類為食,動物性食物的比例為56%~65%。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相對較低(見下文附錄)。有四十六個民族,即其中的20%,甚至完全。或基本以動物性食物為生!這些民族生活在全球最寒冷的地區,根本不能生長可食用的植物。
人類進化的歷史告訴我們一條原則:所有哺乳動物都需要同樣的必須氨基酸、高度不飽和脂肪酸、維他命和礦物質,以維持身體功能。因此,身體會相對應地儲存這些物質。如果某一動物在吃植物以外,又吃了另一動物的肉體,就大量增加了這些營養物質的攝入,牠的營養質量因此得到改善。「別人」的肉能更直接地保障生命所需物質的供應。食肉的策略讓某些動物不必再像以前那樣,必須自己製造所有這些營養物質。
猿猴是我們的飲食榜樣嗎?學者們認為,現代黑猩猩的飲食習慣和我們的祖先南方古猿,基本相同。像類人猿一樣,南方古猿一開始也主要以果實和其他植物性食物果腹。根據推算,他們每天攝入的粗纖維可達二百克。腸胃消化這些東西要耗費很多能量,估計可達到他們能量需求的50%。人類祖先這種以植物為主的飲食,經常被用來作為證據說明,符合現代人物種特點的飲食,應該也是以植物性的為主。但是生物進行的腳步,並未就此停頓下來。
一支食肉的南方古猿發展進化成為能人。據推測,他們也還不是真正的獵人,而是採集者,主要尋找動物屍體為肉食來源。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用來欺騙競爭對手的計謀,愈來愈高明。大約二百三十萬年前,能人首次發明了石頭製造的工具,能把骨頭上的肉刮得更乾淨。能人還喜歡用沉重的石塊砸開獵物的頭骨和較大的骨頭,好吃到營養豐富的骨髓和腦子(見第二十四章)。
狒狒也不是真正的草食動物。在昆蟲的分群期,牠們除了昆蟲,幾乎什麼都不吃,沒有別的東西比這新鮮香脆的食物,更讓牠們胃口大開了。占第二位的才是根莖、果實和花朵。第三位的是樹葉和草。
所調查的兩百二十九個生活在現代,從事狩獵和採集的社會部落中,占73%的大多數主要以動物為食,動物性食物占56%~65%。多數狩獵採集者(總數的58%)飲食中動物性食物的比例高於66%:四十六個原始部落(總數的20%),甚至基本上或完全依靠肉和魚類生存,即動物性食物占86%~100%。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