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社會性動物

作者:伊里亞德.阿倫森
社會性動物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二章 從眾 增強和減弱從眾的變因

第二章 從眾

增強和減弱從眾的變因

在與阿希實驗類似的情境下,眾人的意見是否一致是決定被試人是否遵從眾人意見的一個關鍵因素。在實驗中,哪怕只有一個同伴的答案是正確的,被試人遵從眾人錯誤答案的可能性就會顯著降低。實際上,即使只有一個不合作的人不同意眾人的意見,團體的壓力也會顯著減弱。這就是說,如果小組裏一個成員給出了另一個錯誤答案(不同於眾人的錯誤答案。例如,眾人都選擇a線,他卻選了c線),那麼這個不合作者的出現,就會使被試人的從眾性急劇減少,被試人就很可能給出b線這一正確答案。持異議的夥伴強有力地支持被試人去擺脫眾人的影響。
當影響來自個體而不是群體時,導致從眾的因素呈現出相似性。因此,當某個個體與我們有相同之處,或者非常重要,或是在某一情景中具有權威時,我們更容易遵從該個體的意見。例如,有研究表明,即使在很小的事情上,人們更傾向於穿制服的人,勝過穿普通衣服的人。在一https://m.hetubook.com.com項研究中,一名騎摩托車者(實為實驗者假扮)因停車超時向過路行人索要零錢。當實驗者身著制服時,行人更易遵從他的要求,身著普通服裝、職業裝或商人打扮時則不然。因此,權威的外表在此實驗中是以制服為象徵的——能賦予一項要求以法制力,從而產生高順從率。
黑人兒童之所以更易遵從白人,部分原因可能是由於不安全感。再回到前面的例子上來,如果薩姆確實感到同學們喜歡並接受他,他就更有可能發表不同意見;如果他在和同學相處中感到有些不安全,他發表不同意見的可能性就小。詹姆斯.迪特斯和哈儸德.凱利的實驗有力地支持了這一觀點。在其實驗中邀請大學生參加一個很有吸引力和很有聲望的小組,並告訴他們在這個小組裏的安全程度如何,具體地說就是告訴每個成員:任何時候都可以為了小組的利益而開除任何一個成員。然後,讓該小組討論少年犯罪hetubook•com.com問題,討論被週期性中斷,這時要求每個人給其他成員在小組裏的地位評出等級。討論結束後,告訴每個成員別人是怎樣評定他的。實際上,告訴他們的是事先安排好的假評定,而不是真實的。這就使一些成員相信自己在小組裏很受歡迎,使另一些人相信自己不是很受歡迎。通過小組成員在完成一個簡單的知覺實驗時所表現出來的對團體壓力的承受能力,以及重新討論少年犯罪問題時所發表的意見,測量他們的從眾性。結果表明:那些認為自己在小組裏不是特別受歡迎的人,比那些認為自己很受歡迎的人,更可能遵從小組的準則和常規。換言之,認為自己在小組裏很受歡迎的人容易違背小組常規。
影響個體遵從團體壓力的另外兩個重要因素是,受壓力的個體是什麼樣的人,以及團體是由什麼人組成的。缺乏自信的人比那些自我評估較高的人更有可能遵從團體的壓力。而且,在一定的情境下,任務的特點能影響人的m.hetubook•com.com自信。對一個任務(如判斷線的長度)以前取得過成功的人比對此任務沒有準備的人更不易遵從別人。同樣,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來完成眼前的任務,其遵從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當然,這個問題還與施加壓力的團體的構成有關。一個團體若具備以下幾點,就更容易使個人去遵從它:(一)由專家組成;(二)對個人來說,團體成員是很重要的人物;(三)它的成員在某些方面與個人類似。這樣,再回到薩姆的例子上來。我推測假如薩姆認為他的同學是政治方面和判斷人事關係方面的專家,他就很可能遵從同學的壓力。同樣,如果他的同學是他的摯友,那他遵從他們的可能性就大;若他們與薩姆的關係不太密切,那他遵從他們的可能性就小。最後一點是,這三個人都是與薩姆一樣的大學生,他們對薩姆行為的影響比一組十歲兒童、一組建築工人或一組葡萄牙生物化學家的影響要大。就可比較性而言,至少有一個例外www.hetubook•com.com:一些研究已指出,如果意見一致的眾人是白人兒童,其他兒童(不論白人和黑人)更易遵從他們。這表明,在兒童中的白人似乎比黑人有權威。可見,我們的文化給予白人的權威足以讓他們抵禦相類似的其他人的影響。但隨著黑人權利的增大,這種情況可能正在改變。
從眾現象還存在重要的文化差異。民間智慧結晶的諺語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在美國,人們常說「吱吱叫的輪子得到油」;而日本人則說「冒尖的釘子遭錘打」。羅德.邦德和彼德.史密斯的觀察證實了這一總體印象。最近他們用阿希方法在十七個不同的國家做了一百三十三次實驗,結果發現在集體主義的社會(如挪威、中國、日本)比在個人主義的社會(如美國和法國)人們更容易從眾。不同性別的從眾性在各個國家略有不同,但基本一致,女性比男性更從眾。但必須注意到,如果研究者是男性,不同性別的從眾差異最大。
要減弱個體對團體壓力的遵從,一個方法是讓個體先說出自m•hetubook.com.com己的最初判斷。假設你是棒球賽的裁判,第一壘有一個封殺,你當著五萬名球迷的面,判跑壘者出局。賽後,另外三個裁判走過來對你說,他們都認為跑壘者安全進壘了。這時,你有多大可能去改變自己的原判呢?把這種情況和類似阿希實驗的情境做一比較,在那種情境裏,三個裁判先判跑壘者安全進壘,然後輪到你裁判。莫頓.多伊奇和哈羅.塔傑勒德在實驗中進行了這種比較。他們倆人使用阿希的方法發現,在不讓被試人先說出自己的判斷的情況下(如阿希的實驗),二十四.七%被試者遵從了眾人的錯誤判斷。但在聽到其他人的判斷之前,讓個體先說出自己的判斷,而後聽別人是如何判斷的,然後再一次做出判斷,這時只有五.七%的新判斷是從眾的。
但是,如果眾人的意見一致,這眾人的人數哪怕不多,也可以使一個人最大程度地從眾。事實上,如果團體內部意見一致,當團體的人數只有三個人時和團體人數為十六人時,被試人遵從眾人意見的可能性幾乎是一樣的。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