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社會性動物

作者:伊里亞德.阿倫森
社會性動物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七章 偏見 國家干預能改變習俗

第七章 偏見

國家干預能改變習俗

在前一節裏,我對一個十分複雜的現象提出了一個過於簡單的解釋。我有意這樣做是為了表明,在理想條件下這種事情從理論上是可以行得通的。但條件很少是理想的,經常會出現一些複雜情況。現在讓我們看看那些複雜的情況,然後討論在這些複雜的情況下怎樣減少或消除偏見。
讓我們回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期。設想一個四十五歲的白人,他十六歲的女兒在一所種族隔離學校就學。假定他對黑人存有負面態度,這種態度是建立在下述信念基礎上的:他認為黑人無能、懶惰,所有的黑人男子都性欲過盛,都是潛在的強|奸犯。突然,司法部頒佈了法令,第二年秋天,他那金髮碧眼的女兒必須在一所取消種族隔離的學校讀書。國家和地方的所有官員雖然不喜歡這個主張,但也清楚地表示想阻止它是辦不到的——這是國家的法律,必須執行。當然,這位父親可能會不讓他女兒繼續受教育,或許他會送她到一所學費昂貴的私人學校。但是,仔細想來這樣做不是太過激就是太費錢。於是他不得不決定讓女兒到一所取消隔離的學校就讀。對他來說,金髮的女兒不可避免地要和黑人孩子上同一所學校。這與黑人是「懶惰的、潛在的強|奸犯」這一認知產生了不協調。他會怎樣做呢?我猜測他會重新檢驗一下他對黑人的看法。他們真的都那麼懶惰嗎?他們真的到處去強|奸女性嗎?這次他會重新審查——帶著很大傾向性試圖找到黑人身上的好品質,而不是去捏造或誇大壞的、不可接受的品質。我猜測到來年的九月,他對黑人的態度會解凍,並且會轉變到一個積極的方向上。如果這種轉變能得到取消種族隔離後的積極事件的支持——例如,如果他的女兒和她的黑人同學相處得和睦、愉快——那整個態度的根本轉變就可能在父親身上發生。雖然我們不能否認這個分析過於簡單化,但基本過程就是這樣。讓我們來看看這一過程優於前邊講的宣傳活動的方面。它啟動了一個機制,激發個體改變對黑人的負面刻板印象的動機。
雖然態度的改變可以影響行為的改變(正像我們所看到的那樣),但通過教育改變態度常常是很困難的。社會心理學家早就知道,但只是最近才開始理解,行為的改變可以促進態度的改變。從最簡單的層面看,如果黑人和白人可以直接接觸,持有偏見的人就要面對自己所體驗的真實情況,而不是簡單的刻板印象,因而會導致更好地相互理解。當然這種接觸必須發生在黑人與白人有相同社會地位的情境中m.hetubook.com.com。縱觀歷史,雖然許多白人和黑人有過大量接觸,但黑人多半處於僕人地位,如奴隸、搬運工、洗碟子工、擦皮鞋的孩子、洗衣房僕從和家庭傭人。這種接觸只能增加白人對黑人的刻板印象,助長了對黑人的偏見。直到最近,平等社會地位的接觸還很少,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們這個社會存在著教育和職業的不公平,另一方面是因為居住區的隔離。最高法院一九五四年的決定是逐漸增加平等社會地位接觸的開端。
在一九五四年以前,平等社會地位融合的事例偶爾也有發生。其結果傾向於支持行為的改變會產生態度改變這一觀點。一九五一年,莫頓.多伊奇和瑪麗.埃倫.科林斯在一個前瞻性研究裏,觀察了白人在公共住房規劃上對黑人的態度。具體說,在一個住房規劃中黑人和白人家庭被以隔離的方式安排在不同的住宅樓內,在另一個規劃中黑人和白人家庭被安排在同一個住宅樓裏。在遷入新居之後,取消隔離的居民所表現出的對黑人態度的積極變化,比仍處於隔離狀態中的居民大得多。這些發現表明,國家干預能改變習俗,表明你可以通過立法來制定道德規範。當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平等社會地位接觸這個中介實現的。顯然,如果不同的種族集團可以在同等社會地位的條件下相處,他們就有更好地相互瞭解的機會。正如佩蒂.格魯最近發現的,當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這些措施能夠加深人們的相互理解,減少緊張氣氛。應當注意,多伊奇和科林斯的研究發生在公共住房規劃中而不是私人居住區。這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下面我們還將討論它。
當然,那時的社會心理學家認為通過改變態度就可以改變行為。因此,如果你能讓頑固的人減少對黑人的偏見,他們就會毫不猶豫地讓自己的孩子和黑人孩子一起上學。雖然許多社會科學家本應更瞭解頑固不化的人,他們還是深信,通過發動宣傳活動可以改變頑固不化的人的態度。他們採用「十六毫米影片」的方法來減少偏見:如果持有偏見的人認定黑人是無能、懶惰的,那麼你要做的就是給他們放一部把黑人描寫得勤勞可敬的電影,目的是讓錯誤資訊與正確資訊較量一番。如果莎士比亞因為曾得到過有關猶太人的錯誤資訊而認定猶太人是恣意驕橫的吸血鬼,那麼你就告訴他真實情況,他的偏見便會逐漸消除。如果一個南非白人認為,大部分罪行都是黑人犯下的,那麼讓他看看白人罪犯,他就會改變信念https://www.hetubook•com.com。不幸的是,事情並非如此簡單。無論偏見的產生主要是由於經濟競爭,還是由於對社會規範的遵從,抑或是由於人格需要,用播放資訊去改變它並不那麼容易。許多年來,大部分人都已深深地陷入偏見行為中。當你的朋友和同事都對黑人抱有偏見時,你要形成一種對黑人的開明態度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僅僅看一場電影不能改變人們多少年來所固有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瞭解到這些情況後,當你發現新近的種族融合的中學是個非常緊張的地方時,就不會感到吃驚。因而,少數民族學生試圖提高自己的自尊心是很自然的。提高自尊心的方法之一是團結一致、打擊白人、保持自己的獨立性、排斥白人的價值觀和白人的領導等等。
直到前不久,社會心理學家才開始產生這樣一個想法,即取消種族隔離可能影響那些不曾與少數種族團體有過接觸的人的價值觀。這可能是由於我們在第四章裏所提到的機制引起的,我們稱這種機制為不可避免性心理。具體講,如果我和你將不可避免地有緊密接觸,而我又不喜歡你,我會體驗到不協調,為了減少不協調我將試圖說服自己,你並不像我以前所想的那樣壞。我將著手尋找你的積極特性,並極力忽視或縮小你的消極特性。因此,當我得知必須和你在某一方面有密切接觸,而其他條件相等時,僅僅這一事實就能迫使我改變對你的偏見態度。實驗室的實驗已經證明了這一預測。例如:有些孩子知道自己將必須食用某種以前不喜歡吃的蔬菜時,他們便說服自己相信這種蔬菜並不那麼難吃。同樣,女大學生得知她們將同一個既有積極品質又有消極品質的婦女密切合作時,她們甚至在見到她之前就已形成了對她的好感。而當她們沒有預料到將要和她一起工作時,這種情況就不會發生。
讓我們總結一下上面的討論:
下面的事實與這一推理相一致。隨著對取消種族隔離的廣泛實施,贊成種族融合的態度已有增長。一九四二年,美國只有三十%的白人贊成在學校取消隔離,到一九五六年這個數字上升到四十九%,到一九七〇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七十五%。最後,到一九八〇年,隨著在學校中取消種族隔離已成為不可避免的事情,贊成取消隔離的人數接近九十%。南方的改變(自行發生的)更加引人注目。一九四二年,南方只有二%的白人贊同種族融合的學校,一九五六年,大多數南方人還認為取消種族隔離的規定會被規避,只有十四%的人贊https://m.hetubook.com.com同取消隔離;但是到一九七〇年,隨著種族隔離運動的進行,已有將近五十%的人表示贊同;這一數字在八十年代繼續攀升。當然,這些統計資料並不能完全證明,人們改變對學校取消隔離的態度是向不可避免的事物妥協,但上述資料是相當有啟發性的。
麻煩常常是隨著種族隔離的消除而開始的。這多半是由於白人和少數民族孩子之間的接觸(特別是從高中開始)通常都不是平等社會地位的接觸。請你想像下列情境:一個出身於黑人或奇卡諾人家庭的十年級的孩子,在接受次等教育後,突然進入了一個由中產階級的白人教師任教、由中產階級白人控制的學校。在這裏他必須同持有中產階級價值觀的中產階級白人男孩進行競爭。實際上他被投入一個毫無準備的、高度競爭的情境:這裏的規則不是他所熟悉的規則,並且這裏獎勵的是那些他還不具備的能力。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他是在一種遠離了他所熟悉的環境中競爭。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些因素造成他自尊心的降低,而正是這一因素導致最高法院做出了消除學校中種族隔離的決定。沃爾特.斯蒂芬在對消除種族隔離的研究進行認真分析時發現:沒有資料顯示黑人孩子的自尊心在取消隔離後有顯著增長;卻有二十五%的研究資料表明,隔離取消以後他們的自尊心顯著下降了。而且,實際上偏見也並未減少,斯蒂芬發現偏見的增長同減少幾乎一樣多。
在我談到種族融合的住房規劃減少了偏見的例子時,我特別指出了這是一個公共住房規劃。如果它牽涉到私人住房時,情況便複雜了。一般說來白人有這樣一個強烈的信念,即當黑人遷為鄰居時,房產價值就會下降,這種信念引起了經濟衝突和競爭,阻礙了偏見態度的減少。的確,對於種族融合的私人住房的系統調查表明,在白人居民中偏見態度有所增長。

其他條件不相同的情況

不可否認,一碗蔬菜和黑人、拉美人與白人之間的關係問題相差甚遠。很少有社會心理學家如此幼稚,竟然相信只要人們對不可避免的事件妥協以減少不協調,就可以消除根深蒂固的種族偏見。但我認為,在理想條件下,這種事件能融化偏見的態度並減少大多數人的敵意。下面我們還要討論所謂「理想條件」指的是什麼。在此之前,讓我們先給這些理論骨架多充實些內容。減少不協調的過程是如何發生的呢?
前邊已講過,當牽涉到重要問題的時候,宣傳活動是無效的,因為人們並不喜歡安穩地坐著接受和_圖_書與自己的信仰不一致的資訊。保羅.拉紮斯.費爾德描繪了四十年代初,許多電臺都為減少種族偏見而用熱烈、同情的方式提供了許多關於各種不同種族的資訊。有專門描寫波蘭血統的美國人的節目,也有專門描寫義大利血統的美國人的節目,等等。那麼聽眾又是哪些人呢?波蘭美國人節目的主要聽眾是波蘭血統的美國人。那麼猜猜誰在收聽義大利美國人節目呢?對了,是義大利美國人。正如我們所看到的,若強迫人們收聽不合意的資訊,他們就會排斥它、詆毀它或不理它。這與x先生堅持他對猶太人的消極態度而不管y先生所提供的資訊、與達特茅斯和普林斯頓學生歪曲他們所看的足球賽電影是一樣的。對許多人來說,偏見在他們的信仰系統中根深蒂固,與他們日常行為太一致,從周圍的人們中接受的支持和鼓勵太多,以至一本書、一部電影、一個電臺節目是不能減少它的。

取消隔離的替代作用

在對學校取消隔離的過程和作用認真分析時,湯瑪斯.佩蒂.格魯曾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麼在取消隔離的最初幾年裏,暴力只發生在諸如阿肯色州的小石城的一些社區中,而沒有發生在諸如北卡羅萊那州的諾福克市和溫斯頓賽勒姆市這些地方呢?這一結論進一步支持了我的推理。他總結到,「在通常發生暴力的地方,至少有一些權威人士事先暗示到,如果發生動亂他們將愉快地回到隔離狀態。只有堅定有力的領導,才能和平地完成種族融合」。換言之,如果人們沒有機會減少不協調,就會發生暴力。早在一九五三年肯尼士.克拉克就在幾個邊界州發現了消除種族隔離期間的同一現象。他發現,迅速消除隔離比逐步消除更有效。此外,暴力還發生在政策模棱兩可或不一致的地區,或者團體的領導人搖擺不定的地區。二戰中,當軍隊裏開始消除種族隔離時,也發生了同樣的事情:政策模棱兩可的地方麻煩最大。
三、在有經濟衝突的地方(如取消隔離的私人住宅區中)偏見態度往往會增長。
此外,正像我們提到的「不可避免的心理」的實驗是在實驗室裏完成的,那種研究所牽涉的不喜愛並不像現實世界中的種族偏見那樣強烈和根深蒂固。雖然看到這些發現與取消種族隔離的實踐一致是令人鼓舞的,但下結論說只要個體有機會對不可避免的東西妥協,通向融合的路就很平坦,那就是幼稚的、錯誤的。
四、由於在學校取消隔離而引起競爭,特別是如果對少數種族團體有嚴重不公平的地方,黑人和拉美人對白人的敵意往www.hetubook.com.com往會增加,這至少有部分原因是由於他們想重新得到某些已失去的自尊心。
一九五四年,美國最高法院宣佈,所謂隔離而平等的學校實際上是不平等的。用首席檢察官厄爾.沃倫的話來說,當黑人孩子僅僅因為種族的原因而與白人孩子隔離開時,「他們的社會地位使他們產生了一種自卑感,而這種自卑感將以一種無法彌補的方式傷害著他們的心靈。」在我們還未完全意識到時,這個決定帶動著我們國家展開了一場最令人激動的、範圍最廣的社會實驗。

同等社會地位接觸的作用

我的分析強有力地表明,一種特定的、與公共認識相反的國家政策能給社會帶來潛在的最大利益。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在一九五四年最高法院的決定公佈以後,人們普遍認為種族融合應該逐步進行。大部分國家官員和許多社會科學家認為,為得到一個和諧的種族關係,應該等到人們經過再教育變得偏見較少時再取消隔離。總之,一九五四年時的普遍看法是,只有在認知改變之後才能採取行動(取消隔離)。我的分析表明,取得種族間最終融合的最好方法莫過於先改變行為。還有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人們對種族融合的必然性認識得越早,偏見態度也就改變得越快。另一方面,這一過程可能(也已經)遭到了破壞,因為國家官員極力宣傳可以迴避或延遲種族融合的觀點,從而產生了種族融合未必是不可避免的幻想。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的態度是不會轉變的,結果導致了混亂和衝突的增加。讓我們回到前面那個例子上:如果這個金髮女孩的父親被說服(被州長、市長、校委會主席或地方司法官說服),相信有擺脫種族融合的方法,他就會感到毫無必要重新檢驗自己對黑人的負面態度,結果,他便會強烈反對取消種族隔離。
一、平等社會地位的接觸在沒有經濟衝突的理想條件下可以(並確實能夠)增加理解,減少偏見。
二、不可避免性心理可以(並確實能夠)產生壓力以減少偏見態度,並且為理想條件下以和平、非暴力方式消除種族隔離打下了基礎。
這一歷史性決定做出之後,許多人以「人道主義」為由反對取消學校的種族隔離。他們預言,如果強迫學校裏種族混合,就會產生互相間的廝殺。他們爭辯說,法律不能強迫人們和平共處。這重複了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威廉.格雷厄姆.薩姆納的觀點。幾年前他曾提出「國家干預不能改變習俗」,即法律不能規範社會道德或使人們相互接受。許多人極力主張要等到人們的態度改變後再取消種族隔離。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