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社會性動物

作者:伊里亞德.阿倫森
社會性動物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九章 作為一門科學的社會心理學 對社會心理學實驗法的挑戰

第九章 作為一門科學的社會心理學

對社會心理學實驗法的挑戰

在本章的前邊我曾提到,我們大家都生活在世界上,經常對發生在社會上的事形成假設,在這個意義說來,每個人都是一位業餘社會心理學家,包括我們實驗的參加者。因為他們遇事總要琢磨,如果知道我們想得到什麼,就會以與他們自己的假設相一致的方式去做。為此,我們努力對參加者掩蓋實驗的真實目的。
為說明這一問題,讓我們再看看所羅門.阿希經典的從眾實驗。在這一研究中,讓一個學生判斷幾條直線的相對長度。這是一項極簡單的任務。但是,另外幾個學生(實際是實驗者的助手)故意說出一個錯誤的判斷。面對這一情境,大部分被試人都屈從於潛在的團體壓力而說出了錯誤的判斷。當然,這是個具有很大欺騙性的實驗。被試人認為自己參加的是一個知覺實驗,而實際研究的卻是他們的從眾行為。這種欺騙必要嗎?我認為是必要的。讓我們不加任何欺騙地重做這個實驗:假設你是實驗的被試人,實驗者說:「我對研究當你面對團體壓力時是否從眾這一問題很感興趣」,然後把實驗中將發生的一切都告訴給你。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你是不會從眾的。我還可以斷定幾乎沒有一個人會從眾,因為從眾被認為是軟弱無能的表現。實驗者從中能得出什麼結論呢?能下結論說,人們都傾向於不從眾嗎?這種結論是錯誤的,容易引起誤導。這樣的實驗毫無意義。
這就把社會心理學家置於一個電影導演的位置,這種導演要為演戲佈置舞臺,卻不能告訴演員演什麼。這樣的佈景被稱作掩飾情節(coverhttps://www.hetubook.com.com stories),目的在於增加實驗的現實性。通過情境設計,被試人可以真實、自然地行動,而不會因為知道實驗者正在研究自己的哪些行為而妨礙實驗。例如:在阿倫森-米爾斯的入會儀式實驗中,告訴被試人說,為了從他們中挑選一些人加入一個將要討論性心理學問題的團體,她們將要參加一個窘迫測驗。這是一個純粹的掩飾情節。實際上,她們被實驗者帶入一個入會儀式中,以觀察該儀式對於她們對這個團體的喜愛有何影響。如果被試人在實驗之前瞭解到實驗的真實目的,實驗結果就毫無意義了。研究這一問題的學者表明,如果被試人知道了實驗的真實目的,她們就不會很自然地行動。她們要麼儘量用一種使自己看上去顯得很好的方式去行動,要麼盡力去「幫助」實驗者,使實驗結果最終符合被試人本人的預期效果。這兩種後果都是實驗者的災難。通常實驗者能很好地控制被試人的「幫助」願望,而「使自己看上去好」的願望卻難以控制。多數人不願讓別人認為自己軟弱、變態、循規蹈矩、缺乏魅力、愚蠢或瘋狂。所以,一旦知道實驗者的實驗目的,被試人會盡力使自己看上去好一些或「正常」一些。例如,在一個專門為研究這一現象而設計的實驗中,告訴被試人某個特定結果表明他們具有一種「良好的」個性特徵,與告訴他們同樣結果反映出他們具有某種「不好的」特徵時相比,他們更多地做出能產生「好」結果的行動。雖然https://m.hetubook.com.com被試人這樣做是可以理解的,但這確實妨礙我們得出有意義的結果。鑒此,實驗者認為有必要對被試人隱瞞實驗的真實性質。
回憶一下米爾.格拉姆有關服從的實驗。他們發現實驗中六十二%的普通公民都願意服從實驗者的命令向另一個人發出強烈電擊。但每年我先向班裏的學生講述這個實驗並問他們自己是否會服從這樣的命令時,只有一%的人表示自己是會服從的。這意味著我的學生比米爾.格拉姆的被試人心地更善良嗎?不是。我認為這意味著,哪怕只有半點機會,人們也會盡力使自己看上去是好人。所以除非米爾.格拉姆使用欺騙方法,否則他得到的結果絲毫不能反映人們在以為自己處於真實情境中時的行為方式。如果我們讓人們坐下來放鬆一下,並讓他們想想,如果處於某種情況,他們會怎樣做,那麼我們得到的結果將是人們願意怎樣做,而不是人們實際會怎樣做。
我在這章的前面提到過,人們經常批評實驗室實驗是對世界人為的、刻意模仿;也就是說,這些實驗不是「真的」。我們指的「真」到底是什麼呢?幾年前,我和梅里爾.卡爾.史密斯在一篇探討實驗方法的論文中試圖找出「真」的準確定義。我們推理到,一個實驗可能在兩種不同的方面具有現實性:如果一個實驗對被試人有影響,強迫他認真地對待並捲入到實驗程式中,就可以認為該實驗已具有了實驗的現實性(experimental realism)與此極不相同的另一點是,實驗室實驗與外部世界通常hetubook.com.com發生的事件之間的相似程度問題,我和卡爾.史密斯將其稱之為生活的現實性(mundane realism)。人們對實驗的現實性與生活的現實性兩個概念的混淆常常導致了對實驗室實驗是人為的和無價值的批判,因為這些實驗沒有反映真實世界。
個人之間在無數細微方面都有差異,這使對各種變數的控制進一步受到了限制,我們力求說明人們做些什麼,當然意思是指在給定的一系列條件下,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時間內做些什麼。如果有些未測量到的個體差異影響了結果,我們的結論就不可能對所有的人都是精確的。在態度、價值觀、能力、個性特徵和新近的經驗等方面的差異,都會影響人們在實驗中的反應方式。因此,即使有能力控制實驗條件,同一個條件也不會以同樣的方式影響每一個人。

控制與影響

欺騙

實驗法並非一切都好,做實驗涉及許多實際問題。我提到過控制各種變數是實驗法的一個主要優點,但對人類被試人的環境實行完全徹底的控制是做不到的。許多心理學家用老鼠而不用人做實驗的原因之一就是,研究者可以控制老鼠從出生到實驗終止所發生的一切事情,例如:氣候、食物、訓練、接觸同類的程度、未受過外傷等等。社會心理學家卻不能為了控制人類被試的實驗而把人關在籠子裏。即使這樣做能使被試人有一個更幸福的生活環境,但作為一門科學未免失之輕率。

現實性

由於我們幾乎總是面對非常聰明的和_圖_書成人,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是為了得到有效而可信的資料,在大多數實驗中這是絕對需要的。
舉一個具有很高的實驗現實性而生活現實性卻很低的研究作為例子,也許能說明這兩種現實性之間的差別。還記得第二章中探討過的斯坦利.米爾.格拉姆的實驗吧。在該實驗中,要求每個被試人向隔壁房間裏那個他以為被通上電的人發出一系列強度不斷增加的電擊。現在,請你誠實地回答。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有多少向別人發出電擊的機會呢?這個實驗是不現實的但只在生活意義上是不現實的。這一過程具有實驗的現實性嗎?也就是說,參加者真的被綁在電擊儀器上了嗎?他們認真對待它了嗎?實驗對他們有影響嗎?在實驗期間,實驗是否成為他真實生活的一部分呢?或者,他只是在演戲,不認真、嘻嘻哈哈地完成整個過程?米爾.格拉姆報告說,他的參加者體驗到極度的緊張和不安。還是請米爾.格拉姆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一位典型的被試人當時的狀況吧:

實驗的現實性的重要性很難被過分誇大。使實驗具有這一基本性質的方法,是設計出能使被試人感到有吸引力並且有趣的情境。同時,還經常需要掩飾研究的真正目的。為什麼需要掩飾呢?
一個處於非現實性情境中的人,似乎不會有這種行為。米爾.格拉姆的被試人身上所發生的事情都是真實的——雖然在日常生活裏這些事情並不發生在他們身上。因而,下面的推論似乎比較可靠:如果現實世界裏真的發生類似情況,這個實驗的結果則可精確而合理地說明人們對它將www.hetubook.com.com如何反應。
我看到一位商人微笑著走進實驗室,顯得成熟、自信、泰然自若。在二十分鐘內,他就變得判若兩人,說話結結巴巴,渾身痙攣,神經幾乎崩潰。他不停地揪耳垂、搓手。有一次,他用拳頭捶打著前額,嘟囔著:「上帝啊,快點結束吧。」但他還是繼續服從實驗者的每一個指令直到實驗結束。
而且,即使成功地控制了實驗條件使之對每個人都完全一樣,我們也會遇到另一個實際問題,即實驗情境過於純淨使得被試人可能不認真地對待它。「過於純淨」一詞至少有兩個意思:(一)無菌,(二)無效或無聊。實驗者應努力使實驗盡可能「無菌」而又不使被試人感到它枯燥或脫離生活。如果被試人認為實驗沒有意思、不吸引人,那麼他的反應可能就不是自然產生的,我們的結果也就沒有意義了。因而,除控制條件外,還要使實驗對被試人有所影響,這同樣是十分重要的。被試人必須認真對待實驗並真正進入到實驗中去。否則實驗就不能在重要方面影響他們的行為。社會心理學家感到困難的是,「影響」和「控制」這兩個關鍵因素經常發生矛盾:一個增長,另一個就傾向於下降。實驗者面臨的進退兩難的問題是,怎樣把對被試人的影響增加到最大,而又不放棄對情境的控制。解決這個兩難問題需要在構思和設計實驗情境時具有相當的獨創精神和巧妙性,這就又使我們面臨現實性的問題。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