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河殤》論

作者:崔文華
《河殤》論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河殤》筆談錄 民族歷史文化的反思

《河殤》筆談錄

民族歷史文化的反思

《河殤》是對華夏文明因襲給現代中國人的精神重負的理性控訴。在這深沉的詠歎中,升騰起一個警策億萬人的主旋律:中國人再也不能失去趕上世界前進大潮的機會了!
面對歷史需要勇氣,然而僅僅有勇氣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更需要現代思維與文化的自覺。《河殤》的鏡頭,從單個來看,很多是常見的。然而,這些司空見慣的、散落在幾千年幾萬里之間的、似乎互不相關的人與事,一經重新剪輯結合,竟然迸發出了那麼強烈的思想光芒與情感和-圖-書力量。一種超越了傳統的、嶄新的現代思想照亮了這一堆歷史畫面與歷史材料,歷史便獲得了全新的意義。克羅齊說,任何歷史都是當代史,確是至理名言。
《河殤》具有歷史哲學的氣質。它對歷史文化作動態的思考,充滿揚棄開拓的精神。反思的主體與反思的客體的深度與廣度是近百年來少見的。正因為此,它在很大程度上解破了苦惱與困惑了中國人百多年的歷史之謎與現實之謎。儘管這些思索在近年的文化與文學尋根熱和圖書中已不盡新鮮,儘管這些論斷在理論界、文代界、學術界也還有不同看法,然而仍然無法減弱它通過電視這一現代手段所獲得的巨大衝擊力量。思想家的思考或許是第一次這樣廣泛地走進了尋常百姓家。這是一次電視觀念突破的結果,更是一次思想突破成果的普及。
(《國際商報》一九八八年七月二日)
而我,是被一種無比沉鬱冷峻悲壯蒼涼的氛圍緊緊地攫住了。《河殤》,一和-圖-書條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夭折了。文明衰落了。這就是歷史的命運。一位哲人說,相信命運的,命運推著他走;不相信命運的,命運拖著他走。
比如利用外資,很多人缺乏現代商品經濟條件下互惠互利的觀念。我們一方面高度防備「肥水不落外人國」,一方面則競相拋出各種優惠辦法,仿佛越優惠越能吸引外資。一個極端與另一個極端,在思維的深層恰是同構的。
改革開放正是創建一個新文明的必由之路。也許現在誰也不會不贊成改和*圖*書革開放了,然而我們在觀念上、在思想方法上、乃至在心理的深層結構上,沿襲的思維慣性是相當頑固的。
再比如知識分子問題。儘管一再呼籲,儘管也好像一再地被重視,然而,繼一曲《神聖憂思錄》以來,教師們的地位待遇未見好轉。今年第五期《文匯月刊》刊發的《紅色十字架》,告訴你曾經是神聖的白衣天使們的生活困境;《當代》第三期也推出了報告文學《國殤》,寫的又是知識分子,而且專寫中年知識分子。用不著我介紹了,標題本身不就透出和-圖-書一股濃重的憂思麼!
王屏
《河殤》促動我們思考的,當然遠不止這些。既然我們已經有了民族的覺醒,有了文化的自覺,既然我們已經不可逆轉地面對世界並正在走向世界;那麼,我們就不會被命運拖著走,我們就會高舉民主、科學、商品經濟的大旗,我們就有希望。
看罷《河殤》,你或許想仰天長嘯,你或許只是深深地埋下頭。當然,你也或許會埋怨解說詞太多太滿,因與畫面有機結合得不夠而不耐煩。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