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失去的勝利

作者:曼施坦因
失去的勝利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七章 兩個戰役之間

第七章 兩個戰役之間

第三十八軍的軍部最初移駐薩姆色雷(Samserre)地區,那是在盧瓦爾河的中游,處理某些師的改編工作。我們離開了那個古色古香的堡壘,移到一個較小的別墅中。我們這個新居是一個假古董,一位酒商的私產,到處都顯得趣味極為低劣,唯一值得欣賞的就是在小山的頂上可以遙望盧瓦爾河的河谷。
雖然如此,但我們卻不能因為看到盟軍在一九四四年入侵歐陸時大量的技術裝備,就斷定依賴比較原始渡海工具的德軍註定失敗。同樣,盟軍在一九四四年在空中和海上都擁有絕對優勢,而且的確具有決定性,但這對於一九四〇年的情形卻並不適用。
不過在法國戰役結束之後,他在德國國會中所發表的和平試探講話卻未免太空泛,不可能引起良好反應。此外,希特勒此時因勝而驕,對於他自己的必勝已經具有狂熱的信心,所以即使對方同意和談,他是否肯接受一個以理智和正義為基礎的和約也似乎還頗有疑問。而且更進一步,他現在也已經是他自己行為的俘虜,他已經把波蘭的一半和波羅的海國家都送給了俄國,只有用一次新的戰爭才能收回這些土地。他容許義大利貪食法國的領土,使他自己對於其同盟國具有依賴作用。最後,自從吞併捷克之後,他在全世界上的信用已經破產,即使他願意簽訂任何協定,可是卻不會有人願意再相信他。
我們有三種方法可以使用,第一是切斷其海上補給線迫使英國人屈膝。因為德國現在已經完全據有挪威、荷蘭、比利時和法國的海岸,可以用它們來當作空中和潛艇戰的基地,所以就這點而言,德國的是比較有利的。
但問題卻不只此而已。要想奪獲直布羅陀則必須首先獲得西班牙的同意——事實上永遠不可能——或者是對西班牙人施加壓力。這兩條路線的意義都是要結束西班牙的中立狀態。不管能否獲得馬德里和里斯本的同意,德國都將毫無選擇餘地,必須保護全部的伊比里亞海岸線,並保障那個地區的補給。這兩個國家都會有抵抗的可能,尤其是葡萄牙,而且它的殖民地將立即被英國佔領。無論如何,伊比里亞半島從長期的觀點來看,將會吞食相當數量的德國陸軍,而德國強佔西班牙與葡萄牙,在美國和拉丁美洲所引起的反應也將會十分有害。

海獅作戰

自然,這種行動方式有孤注一擲的意味,不過在這種環境中若想冒險入侵,則勢必要準備付出這種高價。
我想這是適當的位置,容許我在這裡對於希特勒的入侵計畫和使他放棄這個計畫的理由,可以略加評論。
任何政治家或最高統帥,當戰爭中突然有全新的情況發生時,就都會要面臨著一個同樣的問題——或者是軍事上的挫敗,或者是政治方面有意想不到的發展,例如有一個另外的強國加入了敵方。在這種情況中,他也許將會毫無選擇的餘地,而必須把現有的「戰爭計畫」完全丟棄掉。同時,大家也許會感覺到他對自己的資源估計得太高,而對於敵人的則又未免估計得太低,所以才會受挫,或者是在政治判斷方面犯了錯誤。
三、與我方潛艇有效的合作,攻擊敵人的船隻。
所以在西線戰役結束之後,德國最高統帥部對於下一步驟的問題的答案還是繼續對英國作戰。但是由於事實上德國方面並無一個超出了歐陸西戰場以外的戰爭計畫,所以也就註定了要產生嚴重的後果。現在當希特勒考慮入侵英國的計畫時(他卻並未真正下決心),一切達到這個目標的實際準備卻都沒有完成。因此,我們錯過了一個立即利用英國弱點的最好機會。現在才開始準備,終於浪費了許多的時間,結果使任何登陸的成功僅僅因為天氣的原因都變得大有疑問了。
從地中海方向打擊英國的想法,事實上與拿破崙想取道埃及征服印度以打擊英國的幻想頗為相似。這條路線將使德國的兵力長期用於不具有決定性的方向上。此外,它也可以使英國的本土有時間重整軍備,而且也使俄國感到德國有隙可乘。
假使無法使英德之間獲得諒解,則德國必須要嘗試用軍事實力消滅其最後的對手——英國。這實在是一個悲劇,因為在這段時間裡,雙方都不曾企圖用常識作基礎,一勞永逸地決定今後歐洲的命運。一點都不假,希特勒願意避免與英國之間的生死決鬥,因為他的真正目標是在東面。
波蘭戰役結束時,陸軍總司令與兩位集團軍群總司令是能夠符合這個要求的,但是希特勒卻未把他們升任元帥以表示對於陸軍的感謝。現在他卻一次製造了一打元帥,除了曾經打了兩次卓越戰役的總司令以外,還包括著三軍統帥部的主管在內,他既不是指揮官又不是參謀長。另外還有空軍部的副部長,他的組織功績固不可沒,但卻決不足以與陸軍總司令相提並論。
大家都知道希特勒根據兩個理由(或者是藉口)最後取消了「海獅」計畫。第一是準備時間太長了,使第一波兵力也至少要到九月二十四日才能渡海。這個時間已經不可能了,因為即使第一波能夠成功,後續部隊的渡海也仍需要良好的天氣。第二,事實上直到這時為止,空軍不曾獲得必要的空中優勢,這是真正決定性的理由。
但是當他的軍事作戰目標已經完全達到,而且更遠超過最初的料想,那麼一位國家元帥或最高統帥在研究何為「下一步驟」時,情形就大不相同。當時的德國究竟有沒有所謂「戰爭計畫」,實在是一個很大的疑問。
在一九四〇年夏季,對英的入侵戰要想獲得成功,有賴於兩個因素:
事實上,這也就等於說因為他不願意接受侵英的冒險,結果反而作了更大的冒險——即兩面的戰爭。同時拖了那麼久才終於放棄了入侵的計畫,希特勒也就浪費了一年的時間。在這一年當中,德國很可能獲得一個最終的解決。這種延遲是一個永遠無法補救的損失。
於是希特勒和三軍統帥部就要不得已而思其次了。
希特勒最狂妄的行動要算是把戈林升到了陸海兩軍總司令的頭上,任命他為帝國大元帥,並使他成了鐵十字章中的大十字級勳章的唯一受領者。在這種情m.hetubook.com•com形之下,這種嘉獎的方式似乎是故意貶抑勃勞希契,這也可以明顯表現出希特勒對於陸軍總部的看法。
問題就在於是否上述的兩個事實都絕對無法避免,而是必然呢?
一、入侵英格蘭能夠迫使它放棄鬥爭麼?假使這個行動成功,足以決定全域麼?
假使希特勒在擊敗了法國之後,能用談判的手段建立一個合理的和平,則德國人民對他就會高呼萬歲。
這個最後的事實,再加上其他的因素(下文中將詳述),終於使希特勒有了理由(或者可以說是藉口)放棄其侵英的計畫,直接轉頭去打擊俄國。這個結果是大家都知道的。
專就第一點而論,即把登陸之期延到了九月底,這是毫無疑問可以避免的。假使早有一個戰爭計畫,並且以擊敗英國為其重點。那麼在西線戰役尚在進行之際,相當部分的技術或準備工作也就可以同時進行了。假使早有這種計畫的存在,則無論希特勒的動機為何,在敦克爾克允許英軍逃走都是一件不可思議的怪事。假使至遲在法蘭西淪陷時(即六月中旬)德國人已經決定入侵英國,而不是一個月後(即七月中旬)才作此決定,那麼登陸的時間最遲也不會到深秋。七月間下達命令,結果在九月中旬就完成了一切必要的準備,若早四個星期決定,可能在八月中旬即能渡海。
除此以外,邱吉爾這個人也許具有過份的戰士氣質。他的心目中所注意的問題就只是戰鬥和最後的勝利,其視線不曾超過軍事目標透入政治的領域。僅僅在幾年以後,當俄國人已經進入了巴爾幹,邱吉爾才開始注意到此種發展的危險,可是到了此時,他卻已經鬥不過羅斯福與史達林的聯合勢力。
可是在這裡,希特勒還是犯了最大的判斷錯誤。因為有一件事是必然的,假使希特勒在這個對他自己最有利的時機放棄了對英決戰的機會,結果遲早德國會被迫處於一個更壞的情況中。對英國的戰爭拖得愈長,俄國對德國的威脅也就會愈大。
但是這個美麗國家的享受和吸引力,以及在勝利之後的休息,都不曾軟化我們的部隊——通常這是佔領軍極難避免的。因為我們需要訓練部隊執行一個全新的任務,所以大家一點都不敢懈惰。部隊每天都在沙丘上演習,那裡有許多地方都與想像中的登陸地區相似。等到我們的渡海工具到達之後——改造後的萊茵河和易北河的駁船、小拖船和摩托船等——在風平浪靜的天氣中,我們就可以和海軍一同練習上船和下船的工作。這些船員對於其任務也都不太熟練,不過我們深信只要有時間就可以學會。
一旦英國人被逐出了埃及和希臘,德國人似乎又有進入近東的必要,尤其是為了切斷英國的石油供應來源。有人認為在近東建立一個基地,對於德國有兩大利益:一、有威脅印度的可能性,二、可以威脅俄國的側面,以嚇阻其干涉德國的行動。我感覺到這些說法是不現實的。除了德國部隊進入這些國家後對當地的人民會引起不良的反應外,還有其他兩方面也必須注意。
德國人並不想把那些波蘭人口占絕對多數的土地併入帝國版圖之內,他們也不想收回過去曾經一度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地區。所謂優秀種族應該支配歐洲甚至整個世界的觀念,除了少數狂熱的黨徒以外在德國並沒有人對它加以認真的考慮。希特勒只要吹一聲口哨,命令他的宣傳隊向後轉,則德國人民擁護合理和平的呼聲馬上就會自動表現出來。
三、希特勒根據什麼理由,終於放棄這個計畫(也就是放棄解決英國的念頭)而轉向俄國進攻呢?
第二個可能擊敗英國的方法,我可以稱之為地中海的爭奪。希特勒——甚至可以說包括全體德國軍事領袖人物在內——都曾經被人指責為不能跳出「大陸」式思想方式的圈子,從來不曾認清地中海作為不列顛帝國生命線的重要意義。
這些考慮就應該足以使德國空軍總部決定拒絕與英國空軍攤牌,應該等到實際入侵行動開始時,再參加作戰,並迫使英國空軍在雙方相似的條件下接戰——即在海峽的上空。
法軍放下武器的那天,德國人抹去了心中最黑的烙印——那就是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十一日在法國福煦元帥停在貢比涅森林的專列上簽訂的停戰條約。現在法國人在同一地點和同一車廂中簽訂了他們自己的投降條約。
不過總而言之,由於德國的轟炸機數量非常有限,而遠端戰鬥機又極缺乏,所以在一九四〇年的夏季要想迅速壓倒英國空軍和毀滅生產中心似乎是不可能的。戰鬥如果單憑物質資源的數量來決定,那麼所需時間和力量常會超出原有的估計。若雙方多少是勢均力敵時,則戰鬥就只有憑藉優越的領導,才能達到速決的目的,而很少是靠實力的對拼。
至於說到放棄「海獅」作戰的第二個理由,即不列顛之戰的進度不能令人感到滿意,那也這樣評論:在入侵之前的好幾個星期,就執行一種孤立的空中戰爭企圖爭取不列顛上空的空中優勢,是一種領導上的錯誤。想在入侵之前獲得不列顛上空的空中優勢,目的當然是為了保證入侵的成功。不過結果卻只是在不利的條件下作戰,徒然過早地消耗了空軍的實力。
這裡所準備要做的事情,就僅以下述三個重要問題的檢討為限:
不過最重要一點卻是可以斷定的,若是德國征服了英倫三島,將使對方喪失了向歐陸發動海上攻擊時所絕對不可少的基地——至少就那個時候而言是這樣的。即使美國投入戰爭,在那個時候若無這個島嶼作跳板,要想越過大西洋入侵歐洲,也是絕無可能的。假使不列顛被佔領,英國空軍被消滅,英國艦隊被逐出了大西洋,這些島上的戰爭潛力都完全化為烏有,德國也就可以安然的去應付地中海的情況,而不害怕任何的牽制。
二、入侵確有成功的希望麼?失敗的後果將如何?
一九四〇年六月間,希特勒開始構想侵英的計畫(不過如我所說的,並無決心),並命令開始作適當的準備。
照我看來,地中海整個問題的關鍵就是:即使英國人喪失了地中海的控制權,也並不足以決定m.hetubook.com.com其命運。進一步說,假使為了爭奪地中海的主權要發生決定性的戰鬥,則最後將會牽制大量的德軍,足以引誘俄國向德國發動侵略。假使我們考慮到俄國也許會感興趣的戰利品——巴爾幹和在近東的影響勢力——就更會覺得它有必要向德國發動戰爭。
當希特勒在一九四〇年的夏天裡,未能冒險對英國作決定性的打擊時,他也就喪失了唯一的機會。他不能再等待了,只有在這個時候,他還可以冒險去發動一個「預防性戰爭」,以消滅俄國的威脅,而暫時不必害怕在西方受到敵人的牽制。
現在讓我們再回到軍事方面,分析假使在一九四〇年入侵英國,是否有任何成功希望的問題。我相信關於這一點的意見一定不會一致,「海獅」作戰毫無疑問包含巨大風險。
這個作戰被定名為「海獅」(Sealion),但是僅當某些先決條件已經完成後才準備實行。這個計畫在執行方面的準備,以及許多的爭執(主要是海陸兩軍之間的),都早已有他人討論過了。因此,本書對於這一部分將完全不加以贅述。
但是這個打擊是否會致命呢?照我看是不會的。英國人繞過好望角還是可以與中東和遠東取得聯繫,除非用潛艇和飛機嚴密封鎖英倫三島,否則這條交通線是切不斷的——也就是說仍要用上述的第一種方法。可是第一種方法卻可能足以釘住了德國空軍的全部資源,而使它無餘力來應付地中海方面了!英國人若是喪失了直布羅陀、馬爾他、和它在埃及及近東的陣地,固然會感到極大的痛苦,但卻還絕對不至於致命。而且照英國人的民族性來看,那只會更增強其民族意志而已。英國人是決不會認輸的,而只會打得更激烈。說地中海為大英帝國生命線的口號實在是一種謊言。同時英國的各自治領也決不會撤回它們對於英國的支援。
德國空軍當局對敵我雙方實力的對比若能作冷靜的估計,他們也至少應該會懷疑自己的實力能否執行這種攻擊英國空軍和其生產中心的作戰,獲得一個決定性的勝利。
除此以外,德國的最高統帥部又有兩個新的事實要應付:
有一件事卻是必然的,假使「海獅」計畫真正實行時,那些第一批要受到考驗的陸軍部隊,也就是對準備工作最具有熱心和信心的。因為我所指揮的第三十八軍就是預定在第一波中渡海的,所以我有資格這樣說。雖然並不把危險估計過低,但我們對成功卻深具信心。同時,我們在當時對其他兩個軍種的憂懼情形不太了解。
無論如何,假使一旦決定了要用切斷海上交通線的方法迫使英國屈膝,則德國的全部戰爭潛力就應完全用來生產潛艇和飛機。為了這個目標也就必須裁減陸軍,以便把人力轉用到工業方面去。
在一個獨裁、思想鬥爭、和「十字軍」的時代中,群眾的感情被放縱的宣傳所操縱,所謂「理性」簡直已經不存在。所以對於雙方人民和整個歐洲而言都至為不幸,英德兩國終於沒有其他的路好走,只好繼續打下去。
而且即使英國政府在喪失了母國之後決心打下去,它也很少有贏得勝利的希望。在這種環境之下,所有的自治領還會繼續支援它麼?
即使上述兩個事足以作為在一九四〇年九月中止入侵計畫執行的理由,它並不能證明假使德軍統帥部對事件的處理若採取不同的方式,入侵也是否同樣不可能。要批評希特勒決心避免與英國決一死戰以便轉過身來對付俄國的想法,這也是一個主要的基礎。
所以這個鬥爭的主要責任就會落在德國人的頭上,可是義大利把地中海當作是它的私產看待,並要求全盤的指揮權,事實上只會使德國人更感到困難。
在一九四〇年六月間,德軍完全沒有這些優勢,但它卻另有一個決定性的優勢,那就是英國海岸線上最初幾乎完全沒有任何有組織的防禦。英軍缺乏適當的裝備、訓練和領導。至少其陸軍兵力在一九四〇年夏天是這樣的。不列顛大體都是毫無防禦的。假使希特勒在敦克爾克不讓英國遠征軍逃走,則英國就可以說是真正毫無防禦了。
當希特勒基於前述的理由在一九四〇年九月間放棄入侵英國的計畫時,這些理由在當時也許是很動聽的,不過事實上,僅僅因為在德國最高統帥部中除了希特勒外,就無任何權威能對全盤戰略政策負責,所以這種理由才會出現。德國沒有這樣一個權威當局,能夠在適當時機擬定一個包括英國在內的戰爭計畫,並能對入侵作有效的指導,把它當作是一個三軍的統一作戰行動來看待。
假使我們要剝奪英國人在地中海的地位,使其受到致命的打擊,則馬爾他和直布羅陀必須攻佔,並且還要把英國人逐出埃及和希臘。毫無疑問,假使德國要想把它的戰略焦點移到地中海方向,則這個任務就必須要用「軍事」的方式來加以解決。
此外,像邱吉爾這樣的人,當然不會忽視俄國對於德國所具有的潛在威脅作用。不過專就戰爭而論,他卻認為這是對於英國有利的。相反,他卻從來不曾想到,若是此時與德國妥協言和,則不久兩個極權國家就會互相火拼。事實上,邱吉爾對於德俄兩國的強弱若能作冷靜的估計,他就一定會認清這是一個二虎相鬥兩敗俱傷的局勢。所以這個局勢的結果會自動使盎格魯撒克遜民族成為世界的主宰——姑不說這個鬥爭足以決定這兩個極權統治者的最後命運。
所以我們必須要準備進行長期的戰鬥。正好像為了保證成功,潛艇艦隊必須首先加以擴充一樣,對於空軍方面也必須要採取相似的步驟。
不列顛之戰足以證明,在一九四〇年德國空軍還並無能力達到這個目標。假使在那一年八、九兩個月的天氣不那樣壞,又或是德國不把它的注意力從與英國空軍的戰鬥改變為對倫敦的攻擊,結果是否會不同,卻是無法斷定的事情。
上述的情況是德國缺乏完善軍事高層組織的必然後果。當希特勒自兼最高統帥之際,他並不曾建立一個帝國總參謀部,負責處理大戰略的問題。事實上,在負責作政治決定的國家元首之下,並無一個軍事權威當局被授權負責擬定www.hetubook•com•com這種全盤戰略。從一開始,希特勒就是把最高統帥部當作是一個軍事秘書處看待,無論如何,它的負責人凱特爾也是一個最沒有能力向希特勒就戰略問題提供顧問意見的人。
關於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可以說入侵是壓倒英國最迅速的方法,其他兩個方法都不能達到速決的目的。但這是否即為最後的結局呢?即使英倫三島淪陷了,邱吉爾政府很可能還會遷到加拿大再繼續打下去。至於其他的自治領是否仍服從它的領導卻是無法預知的。不過無論如何,征服了英倫三島也還是不等於大英帝國的完全失敗。
而資源方面卻不那麼有利。就海軍而言,潛艇的數量距離適當的標準還差得太遠了,而重型軍艦更談不上,尤其是航空母艦,即使對於潛艇戰而言,這些軍艦的合作也是必要的。此外,當我們尚未能使英國空軍喪失作用之前,英國的反潛防禦也還是會較占上風。至於說到空軍方面,它的任務應該分為下述三個方面:
空軍總司令戈林根本上就不認為他的空中攻勢是入侵計畫中的一個完整部分。相反他卻不斷分散和浪費空軍的實力,證明他把對英國的空中攻勢當作一個獨立的作戰看待。
我們在海岸上駐防使我們在十一月中旬都還有洗海水澡的機會,這對於我的隨從人員是一件極愉快的事情。有一次,我們忘記了在英吉利海峽中高低潮位的相差可達二十六英尺,所以幾乎出了危險。這對於渡海攻英的問題也是一個極重要的因素。
也許這是事實,希特勒的思想僅以大陸為限度,不過英國若喪失了其在地中海的地位,是否就會被迫放棄戰鬥;另一方面,地中海地區的征服,對於德國又究竟有些什麼後果,似乎都是頗有疑問的。
實際上,這些工作也就等於是要壓倒英國空軍,並毀滅它的生產中心。
我們應假定希特勒明知當兩個極權強國變成了緊鄰之後是遲早會發生衝突的。此外,他也堅持其「生存空間」的觀念,這也只能向東方尋求。這些理由都足以證明遲早要與俄國衝突,當法國淪陷後,希特勒似乎感覺到他自己已經是歐洲的主人,所以他認為可以動手了。同時俄國正在德國東界上增兵,因此也更引起了希特勒的疑忌。
二、癱瘓英國的港口。
另外一個危險為美國也許不會坐視英國慢慢地被德國絞死,而會有提早出面干涉的可能性。專就空軍和海軍的戰鬥而言,他們是可以很快的參加。若是德軍實際入侵英國,則他們也許會太遲了。不過儘管如此,若是德國有一個真正的戰略性政策,這個行動路線是有成功希望的。當然,我們隨時都應提防美俄兩國干涉的可能性,而且也必須堅持毀滅英國空軍和切斷英國補給線這兩個主要目標。凡是任何想用對城市的攻擊來打擊敵方民心士氣的企圖都只會妨礙獲得勝利的機會。
九月底「海獅」作戰取消後,第三十八軍恢復了正常的訓練。渡海的裝備都撤入了港口中,在英軍空襲下,它們早已損毀了許多。在這個時候我們對於希特勒有關俄國方向的意圖還一無所知,他的最後決心可能是在以後才下的。直到一九四一年春季,我才聽到一點風聲。那時我正調了一個新職。
希特勒本人的決心也不像過去那樣明白堅定。在所有各階層中都缺乏通常所慣有的從上而下的推動力。聯合作戰處的主管約德爾將軍就認為以整個情況而言,入侵企圖只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措施而已。
無疑,地中海的喪失對英國將是一個嚴重的打擊。對印度、近東和石油供應所可能產生的效果都將會十分嚴重。此外這個海的封鎖,也足以使英國的糧食問題變得更為嚴重。
由於義大利和西班牙都要求瓜分法國的殖民地,所以與法國之間難以獲得真正的和約。最後德國將要被迫佔領法屬北非,以防止像英國這樣的海洋國家有一天會企圖在地中海內再獲得一個立足點。
至於說到三個軍種的總司令,希特勒實際上就完全不准許他們對於大戰略發生任何的影響。他們雖然也偶然在私人的談話中,可以發表對有關政策問題的意見,但是最後希特勒卻還是根據其自己的思考來作決定。希特勒是如此的堅持認為只有他有權決定一個政策,除了在挪威的作戰中,雷德爾(Raeder)也許曾經作最初的建議以外,據我所知再沒有其他有關全盤戰爭政策的基本決定,是可以歸功於任何一位三軍首腦的。
一九四〇年六月二十二日要算是希特勒一生事業中的頂點。自一九一八年以來,法國的軍事力量對於德國始終是懸在頭上的一個巨大威脅,現在卻已經完全被打倒,不再是第三帝國的對手了。英國雖尚未遭到最後的失敗,但卻已經被逐出了歐洲大陸。俄國現在已經變成了德國的鄰國,儘管有了莫斯科公約,仍然足以在東方構成一個潛在的威脅,但是由於德國在波蘭和法國已經一再獲得勝利,所以在最近的將來,它很不可能敢於向德國發動侵略。假使克里姆林宮的確曾經想乘德國有事於西方的時候,乘機作更進一步的擴張,那麼顯然它已經喪失了機會,它不應該讓德軍對盟軍贏得如此迅速而決定的勝利。
二、在渡海期間和以後的一個階段內,我們應有抗衡海峽地區的英國空軍和艦隊的能力。
在我尚未說明這個決定性改變的理由前,我覺得應首先分析,假使希特勒終於發動對英之戰,其成功的機會又有多大?
從近東地區向印度和俄國作戰,僅僅因為補給的原因,決不可能有真正的成功。因為英國是一個海權國家,所以它在這裡較占上風。此外,德軍在近東的出現的結果也許會促使俄國提前發動對德國的戰爭。
所以當我們對天氣和德國空軍獲得最低限度空中優勢的能力感到沒有把握時,「海獅」作戰也就註定了要冒巨大的危險。因此德國軍事當局對於這個計畫的執行不免感到猶豫和不安。
假使說德國統帥部是自動放棄了這次對英國作最後打擊https://www•hetubook•com•com的機會,那麼其理由就不僅要在參謀組織的缺點中尋找,而且更要注意到希特勒的政治思想。
未說到這一點以前,我應提到我們地中海戰略的實際結果。正像以後在俄國方向所常犯的老毛病一樣,希特勒總是不能在適當的時機中使用適當的兵力。他最大的錯誤就是沒有能一鼓作氣攻下馬爾他,這在最初的階段幾乎毫無疑問能夠成功。他這個失誤對以後最終喪失北非和其他一切後果是決定性的。
這種鬥爭將是長期的,這也就是其危險之所在。誰都不知道俄國人會安靜到什麼時候。德國若是裁減了它的陸軍,並且把其全部空軍用來對付英國人,則俄國即使不發動戰爭也至少要作作政治上的敲詐。
二、我們的新鄰國俄國有出面干涉的危險,不管它現在如何裝著愛好和平。在一九三九年十一月間,當希特勒強調說明在西線有速戰速決的必要時,他也就早已認清了這個威脅的存在。
七月十九日,所有高級將領都被召往柏林,去參加德國國會的開會典禮,希特勒在那裡正式宣佈西線戰役已經結束。同時他為了表示國家對軍人的感謝,給予一部分高級軍官以榮譽,好像戰爭已經完全勝利了一樣。自然,德國人民是應該感謝軍隊,但是我們軍人卻感到這種賞賜在性質與範圍上都似乎有一點過度。
第一點,德國空軍總部對英國戰鬥機部隊的實力估計過低,對自己的轟炸機效力估計太高,此外對方有效的雷達體系也使他們受到了奇襲。其次,轟炸機的航程和透入地區都遠趕不上要求(戰鬥機更是如此),結果使英國的空軍可以躲避殲滅性的打擊。在英國上空,德國戰鬥機是在不利的條件下與對方交戰,轟炸機也常常不能獲得戰鬥機的適當保護。
一、有一個尚未擊敗的英國存在著,它還是不願意與德國媾和。
希特勒現在面對著侵英的問題,他深知這個行動所包括著的高度危險。假使這個入侵戰失敗了,則參加作戰的海陸軍將會全軍覆沒,甚至空軍的實力也會大為削弱。雖然從純軍事的觀點來看,入侵的失敗並不使德國的軍事力量受到不可補救的損失,但是較重大的影響卻還是在政治方面。一方面,這種挫敗將更增強了英國人繼續戰鬥的決心,另一方面又會影響到美俄兩國的態度。更重要的是一個軍事上的大敗會使這位獨裁者在德國和全世界的威望受到嚴重的打擊。
相反,希特勒對於俄國的態度卻完全不同,儘管他在一九三九年與史達林締結同盟。他一向不信任和瞧不起俄國人。他也害怕俄國人的傳統擴張趨勢,儘管他自己簽訂莫斯科條約,為俄國打開了西進的大門。
一、獲得制空權,至少應能消滅英國空軍參加反潛戰的能力。
這一天我也得知我這個軍已經有了新任務。我們應移駐海峽海岸上並準備入侵英國,有三個步兵師交給我們指揮。我們的營區設在列托庫特(Le Touquet),是靠近包羅根的海濱勝地,有許多英國人在那裡建有美麗的別墅。我們的軍部設在一個極豪華的大旅館內。我和幾個機要人員則住在一個小別墅中,那是屬於一位法國船主的。雖然主人已經逃走,但是他卻留下了他的家務管理人員在那裡照料一切。與以後盟軍在德國的行為恰好成一個對比,我們德國人在法國並未以主人自居,對於敵人的財產從不敢任意佔有。由於我們部隊的紀律嚴明,我們在法國居留的六個月裡,從未與平民發生過激烈的爭執。
海軍總部是第一個提出入侵不列顛問題的權威當局,至少它曾根據其實際研究,認為只要某些先決的條件能夠滿足,則這個作戰是具有可行性的。此外,它也比任何方面更關注其裝備的不適當。
假使希特勒是真正相信在法國被擊敗他就贏得了這次戰爭,而征服英國只不過是一個時間問題,那麼他才是錯到底了。英國人對於他的招降反應冰冷,證明英國的政府與人民都無法說服。
不過所有這些任務並非同時的,它們可以連續地加以解決。舉例來說,英國的艦隊——除了駐在英國南部港口中的輕型兵力以外——可能要等到第一波兵力已經登陸之後才會加入作戰。
由於地中海的路線並不能對我們與英國的戰爭產生決定性作用,於是我們就要考慮第三條路線,即入侵英國本土。
一切都有賴於一次大空戰的結果,這是當海陸軍一開始發動入侵時就應該在海峽或英國南部上空進行的。德國空軍在這個會戰中所處的條件將會遠比深入內地進行空襲時要大為有利。
誠然,並無任何的戰爭是完全依照某一方面的固定計劃而發展。但是自從一九三九年九月起,希特勒即已冒險與英法兩國作戰,他也就有責任應該事先考慮到各種不同的可能發展以及應付的方法。非常明顯,在對法國的攻勢尚未發動之前,甚至在攻勢之中,德國的最高統帥部都毫無「戰爭計畫」,以決定一旦所希望的勝利贏得之後,還應該採取何種措施。希特勒希望英國人會自動投降,至於他的軍事顧問們,則感覺到應該等候「元首的決定」。
觀點最積極的,毫無疑問是陸軍總部方面,不過在法國淪陷之前,它卻似乎不曾考慮過入侵的觀念。
在入侵之前首先獲得空中優勢的理想固然不錯,但是若將各種因素作慎重的分析,應該足以使德軍當局認清空軍的決定性打擊應該與入侵更密切的配合。當然有人會表示反對,說這樣一來空軍的任務實在太多了:一、攻擊在英國南部的空軍基地,二、掩護在法國港口中的裝載工作,三、保護運輸船渡海,四、支援第一波兵力登陸,五、與海軍和海岸炮兵合作阻止英國艦隊的干涉。
第二個問題是地中海爭奪戰對德國本身又有什麼後果。第一點,義大利雖然可以當作一個良好的作戰基地,但是它的軍事力量在這個鬥爭中只能作非常微弱的貢獻,這是眾所周知的。尤其是義大利的艦隊絕對無力把英國的艦隊逐出地中海。
最後,德國當局又犯了另一個重大的錯誤,當雙方實際上是恰好打成平手時,卻又突然轉移了空中攻勢的作戰目標。九月七日,攻擊的重心移到了倫敦城上——這是一個與入侵準備毫無作hetubook.com.com戰關係的目標。
基於這兩個事實,很明顯第三帝國的最迫切任務就是應該趕緊結束與英國的戰爭,只有這樣才能使史達林錯過漁翁得利的機會。
在今天對這些問題都無法找到確實的答案,在將來也是如此。誠然,德國隔著海洋是無法迫使他國接受和平。不過有一點卻可以斷言,若是能夠攻佔英國,則德國的地位無論如何總要比希特勒以後所造成的要愉快得多。
假使俄國人在可以想見的將來,對於所謂第二戰場不再寄予希望,那麼它對於德國的潛在威脅還會有什麼意義呢?在希特勒默許下,史達林是否會把他的注意移向亞洲呢?假使美國人知道他們將單獨承受戰爭的重擔,他們還會對德國發動「十字軍」麼?
這是一個必須要正視的事實,要想用杜黑將軍(Gen.Douhet)所想像的「戰略性空中戰爭」的方法,來迫使一個像英國這樣的大國屈服,至少就當時而言,那實在是一種天真的想法。後來盟軍對於德國的空中戰爭也是一樣的沒有效果。
這正是這位獨裁者不敢冒的風險。正好像他對大英帝國的態度使他不想與它攤牌,又好像他對於英國人心理的誤解,使他希望和平解決一樣,現在他也不想冒險而自動撤退了。他希望能避免與英國決戰的危險。他不想毀滅英國的強國地位,而只想打掉它手中的最後武器,使英國知道和平解決的必要。
因為沒有任何機構曾經獲得草擬「戰爭計畫」的授權,而最高統帥部則更是如此,其結果是所有的人都只好聽命於「元首的直覺」。像凱特爾和戈林之流,對希特勒一直視為天生聖人,甘願俯首貼耳。而勃勞希契和雷德爾只好沉默地接受。事實上,所有三軍的總參謀部,在它們的內部固然也都進行過對長期政策的研究,但這對大局卻是毫無補益的(例如早在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〇年的冬季,雷德爾元帥曾命令海軍總參謀部研究在英國海岸上登陸的技術可能性與要求。)。德國並無一個希特勒認為不僅是一個專家或是執行者,而且有資格負責主管全面戰略的真正的總參謀長。
希特勒雖然曾經竭盡全力重整軍備,但這卻並非成功的唯一原因。誠然,凡爾賽和約使德國處於無防禦的狀態,所以重新武裝是戰爭勝利的一個先決條件。但是毫無疑問,德國的軍事準備並不充分,陸上不如俄國,空中也不如西方國家。甚至單就部隊、坦克、和火炮的數量而言,西方國家也至少能與德國相等,在某些方面還可能較為優越。西線戰役的決定因素不是軍備,而是德軍方面的部隊素質較佳,和領導較好。雖然不曾忘記戰爭中的那些不變的法則,但是自從一九一八年以來,德國國防軍卻只學會了一兩件新東西而已。
這種指揮形式,其結果就是如我在上文中所說的,當西戰場的戰役結束之後,我們馬上就面對著下一步驟應如何進行的問題。
這種態度,加上他完全沒有想到對法國可以那樣輕易取勝,就足以解釋希特勒為什麼沒有採取一個以擊敗英國為目標的戰爭計畫。問題是他根本不想在英國登陸。他的政治觀念與西線勝利後的戰略要求發生了衝突。最令人惋惜的就是他的政治觀念卻並未能獲得英國人的同情。
從軍事的觀點來看,在一九四〇年夏季中入侵英國若能成功的話,毫無疑問將是一個正確答案。應該採取何種步驟,使德國在勝利之後,可以獲得一個談判的和平,這應為一個合理的德國政策的目標,不過它不屬於這本軍事學書籍範圍之內。
無疑,希特勒一向想避免與英國人和大英帝國發生衝突。他曾經一再聲明,大英帝國的毀滅對於德國並無好處。他也欣賞這個帝國,認為是一個偉大的政治成就。即使我們不願意承認這些話的表面價值,但至少有一件事卻是可以確定的:希持勒知道,若是大英帝國毀滅了,繼承者不會是他本人和德國,而將會是美國、日本、或俄國。根據這種現實的看法,所以他對於英國的態度並非是虛偽的。他不希望也不期待對英國的戰爭,所以他希望儘量避免與英國攤牌。
一、應儘量提早執行入侵計畫,這樣就可以趁英國還是在無防禦狀態下打擊它,並且能夠利用夏天的好天氣。(照我們自己的經驗看來,海峽在每年七、八兩月間和九月的開始都還是風平浪靜的。)
不過在另一方面,英國的民族性——邱吉爾個人就是標準代表——卻很可能阻止英國人在戰爭的這個階段中或任何以後的階段中,對一個合理的和平解決作任何認真的考慮。英國人的韌性是很值得敬佩的,當他們一旦投入了戰鬥,不管當前的情況是如何艱險,他們都有打到底的決心。尤其是他們只知道無條件痛恨希特勒和他的政權,還有所謂「普魯士主義」,但卻忽視了俄國是一個更壞的政治制度,對於歐洲也是一個更大的威脅。此外英國政策也還有一種傳統的偏見,即維持歐洲的力量平衡。英國投入戰爭的最後動機即為重建這種平衡,因為德國在歐陸上太強大了,所以英國才要求擊敗它。英國人卻不曾認清世界局勢已經改變了,俄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的大害,所以世界性的力量平衡才是更大的需要。
德軍雖在波蘭和法國獲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但這卻並非說其領袖自從第一次貢比涅之後,就一直都在準備進行一次復仇的戰爭。與所有敵意的宣傳家所說的情形都恰好相反,在一九一八年到一九三九年之間,德國總參謀部的政策,事實上絕不是想打一次報復性或侵略性的戰爭,而只是為了確保德國的安全。不過我們也應該承認,軍事領袖們最後卻終於容許希特勒操縱了他們,這也就是說他們承認了政策的優越地位。儘管他們並不同意這種政策,但除了發動一個政變,就無法推翻它。
休戰之後,陸軍總部開始採取步驟使相當數量的師復員,同時有某些步兵師也開始改編為裝甲師或摩托化師。
希特勒同時任命了一打陸軍元帥和一位海軍元帥,這種行動毫無疑問足以使這種官階的威望貶值,過去在德國這是一種極高貴的榮譽。除了威廉二世曾在和平時期任命幾位元帥以外,其餘的人都是必須親冒炮火立下極大的戰功才能獲得這種尊號。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