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公主柳:西藏文化的變遷模式

作者:汪幼絨
公主柳:西藏文化的變遷模式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三章 唐蕃古道 唐蕃古道青海路

第三章 唐蕃古道

唐蕃古道青海路

小北湖的存在是令人費解的,在它的北面是一處綿延數里的大沙丘。每年冬春時節,這兒風狂雪驟,漫天蓋地的風沙不斷侵蝕這處濕地,仿佛要將它吞食掉。然而,一到盛夏季節,小北湖依然草青水碧,繁花似錦。照理說,大沙丘的大風沙足以覆蓋這片小濕地,為什麼它每年都能逃過這個不幸的命運呢?——有無自然科學的解釋依據,對當地藏人是不重要的。藏人總能為它的奇特現象,找到他們想要的傳奇故事,無疑的,文成公主在這裏又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其實,日月山照目前看來,既不高也不險,景致十分平凡,既無特殊林相,也無奇岩、神木,可以說是毫無可觀之處。然而,過往旅客卻偏偏要登上日月山頂,無非是想捕捉文成公主的幻影,追憶文成公主的傳奇故事。今日,日月山上仍遺留有唐蕃界碑的台基石,基石上新近按裝了仿古唐蕃界碑,供人追思。山上並建有日亭和月亭,提供遊人休憩。
唐蕃古道青海路是中國歷史上,唐代以來,中原內地前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爾、印度等地的必經要道之一。另外的要道,除了川康路之外;乃是後來興起的海路,換接印度陸路,再入西藏。
又有一說,日月山可能因山形而得名,以為二山渾圓如日月。其實這種說極為牽強,圓形的山頭,到處都有,日月山的山形並無特別之處。
唐蕃古道青海路上,最有名https://www.hetubook.com.com的傳說,是日月山和倒淌河的故事;較為一般人所熟知。

倒淌河向西流

文成公主心中一片黯然,感傷萬分,想起日月寶鏡,取出觀看,意欲重溫天倫舊夢。卻發現只是一個粗糙的石頭鏡,根本看不到家鄉和父母。失望之餘,認為是父皇暗示她斷絕返鄉之念,心中冰涼雪亮。遂毅然摔下日月鏡,繼續西行,不再迴顧。日月山由此得名。
傳奇故事每每使人目眩神迷,世人常常陶醉於傳奇,寧可保留幾分神秘、幾分浪漫,而忽視了科學對大自然的解釋。地質學資料告訴我們:倒淌河的形成與青康藏高原的隆起運動有關。大約在十三萬年以前,青海湖原是一個外流湖,湖水由西向東注入黃河,隨黃河奔流到海。後來,由於地殼變動,日月山隆起,河水被迫倒流入青海湖,倒淌河因此形成,青海湖也變成了閉塞的內陸湖。
青海湖東岸,有一處甚為有名的花草濕地,叫做「小北湖」。盛夏時節,水草豐美,百花燦爛。它是在青海湖水位下降時,於湖旁生成的一處沼澤地帶,後來逐漸花繁草茂,當地叫做「花草甸子」。花草甸子的外圍是無數淙淙溪泉,眾多溪泉在花草甸子中間匯成一道清澈明亮的溪流,曲曲折折流經花草甸子後,繞過一段沙丘,再注入青海湖中。盛夏季節,這裏草青水碧和圖書,繁花似錦;濕地上茵茵水草隨風搖曳,草叢中綻放紅、黃、藍、白、紫等各色野花。許多百靈、山鳩等野鳥,在溪泉花草間跳躍飛舞。偶爾也有班頭雁、魚鷗等珍禽,在這裏尋歡覓食。

小北湖與文成公主的琵琶

日月山古名赤嶺,歷史上所謂的「交馬赤嶺」,指的就是這裏。「交馬」即「換乘」,兩國的使者,都要在此處換乘對方的馬匹,才准入境。唐開元二十二年(西元七三四年),唐蕃第三次和盟,即以赤嶺為界。唐穆宗長慶三年(西元八百二十三年),唐蕃第八次和盟,在拉薩、長安及赤嶺,立下三塊「舅甥和盟碑」。長安及赤嶺的二塊,均已不存。拉薩的那一塊碑,至今仍然矗立在大昭寺前,漢藏文並列,已成為珍貴的史蹟文物。唐蕃以來,赤嶺「交馬」,不久就發展成「互市」,日月山上一度形成轉口貿易的市集。

「赤嶺交馬」與仿古唐碑

今日,在古道經過的許多地方,保留了前人修建的驛站、城池、村舍、古寺等,文化遺存隨手可拾。千百年來,累積了無數的傳說故事,令人神馳不已;尤其是文成公主的傳奇,充斥於唐蕃古道。在她十六歲(註)的時候,從長安出發,經過古道上的藏族村落與牧帳旁邊,走向遙遠的吐蕃首府——拉薩;就開始了她與藏人,生生世世密不可分的深厚福緣。
日月山位於今海南藏族hetubook.com•com自治州,在湟源縣南部與共和縣交界處,海拔最高處為四千八百七十七公尺。唐代稱為赤嶺,係因山頂砂土赭紅而得名。北起青海東部的洱海,南接湟中的群加鎮,綿延數十里。日月山是青海東部外流河與內陸河的分水嶺,也是青海東部農業區與牧業區的自然分界線;兩邊山麓的景象,截然不同。每年一到夏季,東面山麓是斷斷續續的定居村落、阡陌梯田連綿、麥浪菜花間雜的農區景象;而西面山麓則是牛羊成群、牧帳點點、青綠連天的廣袤草原。
唐蕃古道青海路的大致走向為:從西安出發,過咸陽西行,越隴山,經甘肅天水、隴西、臨洮、臨夏,在炳靈寺或大河家渡黃河,進入青海民和官亭,經古鄯城、樂都、西寧、湟源,登日月山,涉倒淌河,到恰卜恰(今共和縣),然後經切古草原、大河壩(註)溫泉、花石峽、瑪多(黃河上源),繞扎陵湖和鄂陵湖,越巴顏喀拉山,過玉樹清水河,渡通天河,到結古巴塘,溯扎曲河(截支川),上至雜多,過當曲,越唐古拉山口,經聶榮、那曲,最後到達拉薩。
日月山,藏人傳說是因文成公主在此摔碎日月寶鏡而得名。話說文成公主離開長安的時候,唐太宗替公主設想周到,為了解除她在長程旅途中所興起的鄉愁,將金製日月寶鏡送給公主。說是當她想家的時候,打開寶鏡,從鏡中就可以看到家中父母、鄉里山河。迎親使臣和-圖-書噶爾東贊認為,如若公主見到鏡中的父母親人和家鄉景致,就會不忍離鄉背井。噶爾東贊便暗中將金製日月寶鏡換成石頭做的鏡子。
話說,文成公主一行人下了日月山,西行約十公里,遠遠的就望見一條明亮的緞帶,飄落在草原上。藏人卻說,那是一條雪白的哈達(註)。走近了,才看出,原來是一條曲折動人的小河。河道蜿蜒曲折,河水清澈見底。相傳,文成公主來到渡口,欲渡不渡,依依難拾。舉目四望,山蒼蒼野茫茫,文成公主不禁悲從中來,泣不成聲,淚流成河。淚水匯入河水時,奇事發生了,河水忽而轉向,由東流變成西流。文成公主頓有感悟,「天下河水皆向東流,唯此水忽然倒淌向西流」,莫非是上天啟示她務必西去,不可遲疑。倒淌河因而得名。甚至有一說,說倒淌河就是文成公主的傷心淚水所匯集而形成。

青海路與文成公主

當然,那又是一個美麗的傳說。話說,文成公主進藏途中,來到青海湖畔,她陶醉於青海湖的萬頃碧波、壯麗山光水色之中。於是,她取出製作精緻華麗的琵琶,快樂的彈奏起來。誰知,悠揚悅耳的樂音,驚動了附近的妖魔。妖魔口噴狂風,襲捲黃沙,向文成公主一行人撲來。文成公主趕緊迴避,慌亂中將手中華麗精緻的琵琶掉在湖畔。於是,美麗的琵琶化作一片花草甸子,阻擋了妖魔席捲而來的風沙。從此,小北湖五彩和*圖*書縯紛、花繁草茂,大沙丘也掩蓋不住的神奇風采,就長伴文成公主的絕代風華,在青海湖畔永遠留駐。
日月山的得名,應是從地理上的特徵而來。它是青海東部農業區和牧業區的分界點,東西景象迥然不同;東麓暖而西麓寒,一為陽坡,一為陰坡;陽為日,陰為月,日月山因此而得名。——這是比較科學而合理的說法。
當文成公主來到赤嶺,登上山頂,舉目四顧,但見兩邊山麓是迥然不同的兩個世界。回首來時路,藍田日暖,煙雨斜陽中,麥浪翩遷,楊柳依依中,村落農舍若隱若現,多麼熟悉而溫馨的家園景象!再迴望即將要去的世界,一望無際的草原,陽光無力風有勁,寒氣襲人,不見村落,唯有如星點般的零落帳棚牧家,多麼陌生而冷漠的異域印象!
另外,還有別種說法。或說是文成公主對鏡梳妝,看到自己憂悒的容貌,無以展現歡顏,愈看愈悶,忿而摔了鏡子和梳子;於是,鏡子變成日峰,梳子變成月峰。甚至還有一種說法,說是日月寶鏡變成了青海湖。無論怎麼說,怎麼奇,都與文成公主有關。藏人是如何費盡心思,總要儘可能將自己的家鄉風物,為文成公主添上一種傳奇。為了家鄉山水,也為了文成公主;諸種神思妙想,互相攀援堆疊,因之生衍不息。——我們可以說,文成公主傳說是活的,一直在滋長著,千百年來,時刻滋潤著藏人的心靈。

日月山是農牧業交界處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