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公主柳:西藏文化的變遷模式

作者:汪幼絨
公主柳:西藏文化的變遷模式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三章 唐蕃古道 玉樹文成公主寺之實地考察

第三章 唐蕃古道

玉樹文成公主寺之實地考察

到底這九尊雕像是佛像?抑或是文成公主與其侍女像?——並沒有一個肯定的答案。雖然學界較傾向前者,但是,這一尊主佛像及旁立八尊佛像的造型,在西藏、中土、甚至印度,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無論是釋迦牟尼也好,大日如來也好,從未見過此種造型。觀察這些雕像的造型,雖然莊嚴神聖,但是更像俗家子女。所以,後者也有可能成立。因為文成公主在後世,已經具有神聖的度母菩薩之地位,亦人亦神。不論這些雕像是文成公主入藏當時所刻,或是後人鑿刻而附會之,都是藏人迄今膜拜的對象,其莊嚴神聖的特質是必然的。這也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了,最好的辦法是請讀者自行觀察比較。看了本書前面數頁許多圖片,你認為是佛像呢?還是文成公主像?

遍布山岩的雕像與經文

九尊雕像

相傳,在貝溝有一處山坡,留有文成公主當年教藏人開荒墾地的田埂,當地藏人小心翼翼的要保持它的原貌,以免遭到破壞。由於文成公主的神聖形像,凡是相傳她留下來的遺跡、遺物,藏人都視為珍貴的聖物,無不想盡辦法加以維護。
山神砍下松柏,在貝溝之上,hetubook.com.com架成堅固的木橋,山路上擺設了許多金盆銀鼎,煨起堆堆桑煙(註;接著,山神親自率領眾多山禽野獸,夾道歡迎。在水道兩旁,龍王搭起帳棚,宰牛殺羊,設下盛筵,迎候文成公主;並以多位龍女的歌舞,招待文成公主一行人觀賞。然後,又有諸頭目、僧侶,以及無數群眾跪立迎候,儀仗莊嚴。
這些傳說固然是藏人附會之詞,現代人當然不予採信。但是,它的意義在於,它是西藏傳統文化重要的一環。千百年來,藏人編造傳說、傳布傳說、講述傳說、聽聞傳說、以之為繪製壁畫的題材、朝聖前來觀賞壁畫等。一面接受驚奇感動,一面馳逞神思妙想,一再堆疊反覆,循環不已。藏人塑造了文成公主的神聖形像,隨著時間的流轉與空間的重疊,文成公主其人其事,已然成為西藏傳統文化的重要核心內容。
殿內兩側墻壁上有兩組壁畫,所畫內容是文成公主進藏和親,路過此地時,當地藏人與山神、水靈,隆重歡迎的情景。相傳,文成公主為了表示感激,並祈願此後一路平安,命工匠在崖壁上刻了許多佛像、大小佛塔、重要經文等。此舉驚動了巴顏喀和_圖_書拉山的山神和通天河的龍王,他們為了感謝文成公主為當地造福,擺設了盛大的歡迎儀式。

兩組壁畫

我遍尋文成公主寺附近的山崖岩壁,找不到文成公主當年的手跡(該寺廟志有載)。當地藏人的說詞是風雨剝蝕、過度殘缺,以致難以辨認。倒是附近的岩石山壁、大小石塊,均刻滿了佛像和經文。原來,在文成公主離開後,遠近的僧侶和信徒,常常來這裏朝拜聖蹟。說是許多人效法文成公主,也在山崖岩壁上刻佛像和經文,日積月累的結果,貝溝大部分岩壁、石塊,都被人們刻上佛像和經文。加上後來神乎其神的天然自顯佛像及經文,竟使貝溝幾乎找不到一塊沒有刻紋的石頭、或是一處沒有刻紋的石壁。——就現代環保觀而言,不能不說是另一種方式的環境污染。而藏人此舉,不但有混淆古蹟的作用,並使文成公主傳說的編造,無跡可考,無所限制,增加了想像的空間。

文成公主寺的外觀

在中間坐姿雕像的兩側,各有四尊立姿的雕像,服飾風格與坐姿雕像相同,分成兩排,對稱並列。每尊約為四米高,均站立在蓮花座上。這八尊雕像,手中各有所執,有https://m.hetubook.com.com的執碗,有的執甕,有的執劍,有的執蓮花,有的執牡丹花,有的執金剛杵等,手部姿態各異,變化頗為巧妙。這一組九尊的雕像,均著漢裝,色彩明艷又不失古樸,服飾相似又不相同,在變化中呈現諧調的風格。兩旁又以同樣風格的花邊圍飾,形成一系列完整的藝術作品。
比較一九八七年出版的畫冊(註)其中所輯文成公主寺圖片,寺前院落面積,約只有一九九〇年我所見到的二分之一。屋頂上沒有臥鹿法輪、經幢等金頂,主殿兩旁也沒有木造房舍。與一般所謂的寺廟比較,恐怕還有相當的差距。寺中雕像的飾物,也有很大的不同,畫冊中雕像兩耳的垂飾是數條彩色緞帶,並非我所見的金色飾物。經過三年的時間,已有如此不小的差異,何況千百年?——這一問題與中共文宣資料所稱:「建國後,經多次修茸,使這座古老的寺廟,以新的姿態,吸引著來自各地的佛教徒和遊客,跋山涉水,來此瞻仰朝拜和參觀。」兩者參照比較,當能有所體會。
一九九一年七月二十七日,我從玉樹藏族自治州首府——結古鎮的商業招待所出發,搭乘汽車,沿著湍急的巴塘河沿岸道路,蜿蜒行至上和圖書游地區,來到一處小山谷。谷中有一條約兩公尺寬的清溪,水流湍急,清澈見底。兩岸牧草茂盛,奇峰對峙,山坡雖陡而灌木疊翠。一片蒼翠裏,點綴著無數紅、黃、藍、紫等各色野花。可能是山谷中風雹較弱,少受其害,所以氣候較為溫和,草木生機盎然,風景清幽,可以說是高原上的福地。這就是文成公主寺的所在地——貝溝。
至於貝溝附近吉拉崖,出現度母自顯像的地點,詢之當地藏人及導遊,並沒有給予一個肯定的答覆。原因是那塊石頭到底像不像度母,也是見仁見智的問題。
主殿範圍不大,可以說頗為侷促。殿門正前方就是浮雕在岩壁上的九尊巨大雕像。我靠在門邊,使勁抬頭,極目仰望,由於光線大弱,也看不清雕像的頭臉高處。九尊雕像之下,均有蓮花座。
不論是口頭傳述,還是藏文典籍所記載,貝溝這個地方,是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時,停留最久的一站。傳說她在此地傳授藏人各種技藝,有關漢地的紡織、耕種、歌舞等技藝。藏文典籍則記載了:文成公主為了等候噶爾東贊,在此停留了一個多月,於岩壁刻上七肘高的彌勒像,以及普賢行願品經文。——交代了文成公主在此雕像的緣故。
正中間的雕像,和_圖_書盤坐在蓮花座上,蓮花座為兩隻雪山獅子所馱負。雕像高約七米半,頭帶各色寶石鑲嵌的冠帽,脖頸也佩帶著各色寶石的項鍊,雙耳掛著垂至兩肩的金飾。參照長鏡頭所拍的照片,才能看到五官清晰,兩眼下視,俯視禮拜的眾生,甚為慈和。

文物造型的變化過程

進入大門,是一個小小的院落。主殿兩側的附屬房舍是木造的,也都漆成赭紅色,色調古樸而諧調。主殿附著岩壁而建,是三層的石砌屋宇。為藏式平頂建築。進入殿內,才發現並非三層,而只是一層。外表的三層只是裝飾作用,或是要指示高度,也可能是一種掩護。從外表看來,最下一層是雙扇門,第二層正中有一個臥鹿法輪,第三層是一排六扇的藏式窗戶。頂端有一個經幢式的金頂。上兩層窗戶平常都不開始,致使殿內光線甚為黯淡。
文成公主寺座落在山谷入口處不遠處,依山而建,背後是陡峭的岩壁,寺前不遠就是水聲清越、蹦跳穿谷而過的溪流。文成公主的整體建築是赭紅色的,典雅古樸,小巧玲瓏。從它的建築方式,可以看出是鑲嵌在山崖下的石壁上,別具一格。看到這樣的建造方式,可以推斷出,這個建築的目的,確是為了要覆蓋崖壁上的浮雕像。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