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公主柳:西藏文化的變遷模式

作者:汪幼絨
公主柳:西藏文化的變遷模式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八章 文成公主與漢藏關係 佛教在西藏的復興

第八章 文成公主與漢藏關係

佛教在西藏的復興

無獨有偶,上路弘法和下路弘法的支持者,都是吐蕃王族的後裔。他們在當時,雖只是占領一個小地方為王,不再擁有往日祖先的光榮王統。但是,他們的作為,對其他新興的領主,卻具有相當的示範性。
在西藏復興的佛教,和吐蕃時期的佛教,不可同日而語。佛教和苯教經過長期的鬥爭,互相滲透融合,已經形成具有西藏特色的佛教。以印度佛教的經典教義為基礎,在宗教儀式、神靈家族等方面,吸收了許多苯教的成分。後來,在寺院僧伽組織制度等方面,又受到「政教合一」的影響,使佛教更形「西藏化」。藏傳佛教被稱為喇嘛教,雖然在字義上解釋不清(註),但是,具有西藏的特徵,也可以說是典型的西藏文化之一。
這種方式的「政教合一」,說穿了,是地方勢力與宗教勢力的相勾結。起初,是為了在鬥爭中求勝,為了謀得更好m.hetubook.com.com的出路。後來,演變成不斷的擴張勢力。由於地方勢力要靠宗教勢力來鞏固,宗教勢力要靠政治勢力來維護;基於擴張勢力與地盤的需求,就不能免於與其他政教勢力互相對立,甚至水火不容的地步。
與阿底峽大師進藏同時,大食(阿拉伯)軍隊侵入中印度,伊斯蘭教在印度發展迅速。與此同時,印度的本土宗教婆羅門教,再度復興,形成新古典派的印度教。佛教在印度逐漸衰落,佛教徒受到伊斯蘭教與印度教的迫害,大部分佛教學者和僧人,逃往東印度、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等地,也有一部分經阿薩姆、尼泊爾逃來西藏。西藏在吐蕃時期的學佛經驗之上,加以分裂期的學佛需求,又逢印度佛教徒大量湧入;因而,佛教在西藏復興,並非偶然。
他們學成返藏後,在領主的支持下,www.hetubook.com.com大量建寺,度僧傳戒。並修復了於吐蕃時期在拉薩、桑耶等地所建的寺院。僧人人數逐日增加。到了十世紀,佛教在衛藏地區已經恢復了,史稱「下路弘法」。
九世紀下半葉,權力經過重新分配,割據一方的新興領主,已經擁有相當的實力。佛教前弘雖然失敗,但是在前弘期已經奠下相當的基礎,佛教在這一片沃土上,正醞釀著新的發展。
從十一世紀中葉到十二世紀下半葉,出現了一些著名的大寺院。例如:夏魯寺、熱振寺、薩迦寺、丹薩替寺、止貢寺、蔡巴寺、楚普寺等,這些大寺院所代表的龐大政教勢力,是佛教再興起的標幟。

上路弘法與下路弘法

從吐蕃權力中心衛藏地區,逃往西康、青海地區的佛教僧人,並沒有中斷佛事活動,傳到喇欽上師時,已經有了相當的名氣。當時,衛藏地區hetubook.com.com有一些失去原有地位的貴族後裔,為了尋求出路,前往康地求師學佛。當時的桑耶寺領主,也是吐蕃王族的後裔,為了利用佛教以使政權得到穩定,便出資讓立志學佛的魯梅等十人,前往青海西寧一帶,學佛取經,師事喇欽大師。
西元十世紀,當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同時,卻在西藏得到復興的機會。

吐蕃王朝的遺緒影響

逃往西部阿里的吐蕃王族後裔,占據阿里地區,建立了古格王朝。當時的古格王,大力倡佛,於西元一〇四二年,延請印度超岩寺住持阿底峽大師,來到阿里。除了建寺修塔外,並大量翻譯佛經。同時還整理修訂吐蕃時期所翻譯的經典,仿桑耶寺修建了托林寺。以此為基礎,阿底峽大師展開了他的影響力,向衛藏方向逐漸擴散。阿底峽大師後來成為四大教派的傳承之祖。到了十一世紀,阿里的佛教已有相當的https://m.hetubook•com.com規模,史稱「上路弘法」(註)。

佛教的西藏化與「政教合一」

在新興領主的大力扶持利用之下,迅速發展起來的藏傳佛教,和政治、經濟,緊密的結合一起。這些領主,既是地方頭人,又是寺院的大施主。他們通常以施主的名義修造寺院,有的甚至自己出家為僧。如此一來,本身既是政治領袖,又是宗教寺院首領,形成僧俗一體、政教不分的形勢。領主家族的利益便與寺院僧眾的利益,結合成為一體,須臾不可分離。
吐蕃王族對藏人而言,畢竟是唯一絢爛的、光榮的過去,具有足夠的代表性。後來,不論是元代薩迦王朝的昆氏家族,或是明代帕竹王朝的朗氏家族,其族譜都上述到吐蕃王族的某一贊普,均自稱為該贊普的旁支後裔,並以繼承吐蕃傳統為榮。
分裂期的各個新興領主,他們行政決策的參考,縱使沒有上路、下路弘法的示範m•hetubook.com.com,傾向於學習吐蕃王朝的政制與作法,也是必然的。——至關重要的,就是結合佛教勢力,對抗苯教祭司或明或暗的威脅,以鞏固王權。此點與吐蕃王族的作法,如出一轍。於是,在各領主頭人重視佛法的鼓勵之下,藏人的向上出路之一,就是學習佛法。
九世紀初,吐蕃王朝覆亡後,佛教徒四散逃亡。西藏各地方勢力相繼興起,爭戰不息,使得西藏中心地區的衛藏區,在一百三十七年之久,見不到佛教教法和穿袈娑的僧人。在動亂中,人民希冀安定,地方統治者也需要維持穩定的方式。於是,佛教又成為可以利用的手段;西藏當時的形勢確是佛教復興的溫床。
所以,在元朝蒙古人的勢力進入之前,西藏的形勢是數個大教派各據一方,彼此分庭抗禮的局面。瞭解當時西藏的局勢,對代表薩迦派的薩班及其後繼者八思巴與元朝汗王,兩者之間所締結的「檀法關係」,才能有一個清楚的概念。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