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公主柳:西藏文化的變遷模式

作者:汪幼絨
公主柳:西藏文化的變遷模式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八章 文成公主與漢藏關係 明朝與西藏各教派的「檀法關係」

第八章 文成公主與漢藏關係

明朝與西藏各教派的「檀法關係」

西藏的喇嘛,也為了進貢交通的需要,驅使藏民修建道路、驛站。而明朝又建立土司制度,為了加強管理,對西藏的驛道,先後大規模修建過三次,使驛路暢通,便於中央政令的推行。

驛道的暢通加強了文化的交流傳布

明初,朱元璋在「因其習尚」的原則下,冊封喇嘛、發給聖旨、保護寺產、明訂寺廟喇嘛生活以藏民繳納「番糧」來供給。喇嘛爭建寺廟,朱元璋無不循例辦理。為達「分而治之」的目和-圖-書的,實行「多封眾建」。朱元璋時,封喇嘛為國師、大國師,已多至五人。朱棣更加提倡,封了兩個法王、五個王、西天佛子二人、灌頂大國師九人、灌頂國師十八人。永樂以後,受封者更多,朝貢和賞賜為明朝對西藏的主要政策。晉京喇嘛絡繹不絕,沿途索食供宿,民間受到極大騷擾。
在帕竹政權統治了八十幾年以後,西藏又陷入割據紛擾的局面。直到明末,五輩達賴喇嘛建立「達賴王朝」,m.hetubook•com•com西藏政權才又統一。雖然如此,明朝的多封眾建政策,於各教派乃至各大寺,均一視同仁,呈放射狀的無數動線。也因此,明中央對西藏各地區、各教派的接觸,更為廣泛而易於深入,對西藏的情況也就更為瞭解。加上勤修驛站、驛道,驛路的暢通使文化的交流傳布,較之前朝更為密集。比之唐朝的交通極度不便,不可同日而語。何況,唐朝對吐蕃的施惠,根本比不上明朝的積極慷慨。在唐朝和_圖_書的漢藏文化交流,其意義勿寧在於開創肇始。中土真正具有大施主資格的,始於元,盛於明,續於清。藏文典籍記載唐朝文化輸入吐蕃的林林總總,可以說,大部分是元、明兩朝才傳入西藏的。

明朝對西藏各教派的多封眾建

西藏大喇嘛的貢物,有佛畫、銅佛、銅塔、珊瑚、犀角、氆氌、髮髻、毛纓、足力麻、刀劍、甲冑之類。明朝庭賞賜的物品,有黃金、白銀、彩幣、法器、裀褥、鞍馬、香、果、茶、和*圖*書米等。賞賜物品的價值,大大超過了貢物的價值。
自唐蕃以來,中土王朝大量的財富布施,是西藏政權無法抗拒的。對物資缺乏的西藏而言,也是極其無奈的。「大司徒」死後,吐蕃民族主義後繼無人,在明朝的懷柔政策之下,可以說完全瓦解。
藏人留戀貢市之利,重視中央封職,為本身及子孫之計,均共尊明朝廷。有明一代,不但維持了極為良好的漢藏關係,也鞏固了西藏的封建制度。
由於西藏喇嘛入貢,有利可圖,沿途僧侶往往假名和圖書冒貢,一次入貢人數最多者竟達四千二百餘人。以致朝庭規定進貢路線,並不得以「生番」作「熟番」,又對進貢者的成分、進貢年限、人數等,加以規定限制。
明朝為懷柔西藏,不惜在經濟上施惠藏人,並對西藏執行長期而密切的管理。西藏高層人士請求留任中央官員,喇嘛請求留京住廟者,往往得到批准。甚至個別觸犯法令者,也由中央批覆地方處分。逐漸形成中土人民對西藏喇嘛的「權貴印象」,加上民族習性不同,溝通不良;以致隔閡日深,殊難化解。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