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第三帝國的興亡

作者:威廉.夏伊勒
第三帝國的興亡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三編 走向戰爭的道路 第十五章 納粹─蘇聯條約

第三編 走向戰爭的道路

第十五章 納粹─蘇聯條約

「我逐步對俄國作了轉變,我們借商務條約轉入了政治談判。最後俄國人提議簽訂一項互不侵犯條約。四天以前,我採取一項特別步驟,結果,俄國在昨天宣佈它願意簽字了。同史達林的個人接觸已經建立了。里賓特洛甫後天就要去簽訂條約。波蘭現在已處在我要它處的地位了——摧毀英國的霸主地位已經開始了。我已經完成了政治上的準備,底下的路要由軍人來走了。」
「如果俄國人建議英國和法國政府應當向波蘭、羅馬尼亞或者波羅的海國家提出同蘇聯政府或者總參謀部實行合作的建議,代表團不應作任何承諾,而應該向國內請示。」
「打垮波蘭是第一件要做到的事。目標是消滅有生力量,而不是為了到達一條規定好的界線。即使西線爆發戰爭的話,打垮波蘭仍然是首要目標。由於季節的理由,必須速戰速決。
在以後的二十四小時中,從星期天(八月二十日)晚間希特勒給史達林的呼籲通過電臺發向莫斯科開始,到第二天的傍晚,元首一直是處在近乎精神崩潰的狀態中。他連覺都不能睡。半夜裡,他還打電話給戈林,說他心裡嘀咕史達林對他的電報會有什麼樣的反應並且對莫斯科遲遲不作答覆感到惶惶不安。到八月二十一日凌晨三點鐘,外交部接到了舒倫堡的「特急」電,說威茲薩克早先通知他的希特勒要發給他的電報還沒有收到。大使提醒外交部,「公務電報從柏林到莫斯科要四到五小時,包括兩小時的時差在內。此外還必須加上翻譯密碼的時間」。八月二十一日(星期一)上午十點十五分,急得不得了的里賓特洛甫給舒倫堡發了一個急電說:「請竭盡全力保證我能成行,日期如前電所示。」中午過了不久,大使通知柏林:「我將於今日下午三時往見莫洛托夫。」
第二天,希特勒和里賓特洛甫在高山頂上十分著急地等待著莫斯科的回答。莫斯科和柏林之間電訊來往當然不可能說來就來——然而那兩位高居在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頂上的人卻似乎忘記了這一事實。到八月十七日中午,里賓特洛甫又給舒倫堡發了一封「特急」電,要求對方「用電報報告:你是什麼時候求見莫洛托夫的,會談安排在什麼時候」。到吃晚飯的時候,那位被逼得很緊的大使的覆電來了,也是「特急」,說的是他在前一天深夜十一點鐘才接到外交部長的電報,要進行任何外交活動都太晚了。今天(八月十七日)早上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同莫洛托夫約好在晚上八點見面。
在德國外交部長的建議裡,有一個沒有什麼掩飾的釣餌,德國人一定認為克里姆林宮是會上鉤的。德國人這樣想不是沒有理由的。在重申「從波羅的海到黑海沒有任何問題不能按兩國完全滿意的方式解決」的時候,里賓特洛甫具體提到了「波羅的海國家、波蘭、東南歐問題等等」,而且他還說,有必要「協同澄清東歐的領土問題」。
「德國外交部長(備忘錄接著說)開玩笑地說,史達林先生肯定沒有像倫敦城和英國的店主們那樣被反共公約嚇倒。德國人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可以拿一個笑話來說明,那是一向以機智和幽默出名的柏林人編出來的,他們說,史達林自己早晚都會參加反共公約的。」

希特勒在得到史達林親自保證俄國將成為一個友好的中立國以後,第二天(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二日)再一次把他的最高級將領召到了上薩爾斯堡,向他們宣揚他自己的偉大,並且要求他們打起仗來必須殘酷無情,不要有任何憐憫,並且告訴他們,他很可能在四天以後即星期六(八月二十六日)就下令進攻波蘭——比原定計劃提前六天。成全了這樣一件事情的是史達林,是元首的不共戴天的敵人。
至於勃勞希契,他不是一個能對希特勒已經打定的主意提出疑問的人。在八月十五日從吉斯維烏斯那裡知道了上薩爾斯堡軍事會議的消息的哈塞爾曾托人帶話給這位陸軍總司令說,他「絕對相信」,如果德國侵入波蘭的話,英國和法國一定會干涉。然而哈塞爾在日記中傷心地寫道,「同他沒有什麼好談的。他不是害怕,就是根本不懂這件事——對這些將軍們是沒有什麼指望了——只有幾個人腦袋還清醒:哈爾德、卡納里斯、湯瑪斯」。
同蘇聯締結互不侵犯條約,對我說來,意味著確立德國的長期政策。德國從此將恢復過去若干世紀中對我們兩國都屬有益的政治方針——
但是只要波蘭人還沒有答應,這就只是一種無用的姿態——而且,我們今天可以知道,鑒於俄德之間正在進行交易,這還是一種毫無意義的姿態。杜芒克直到八月二十一日晚上才接到達位第的電報。當他第二天晚上——正是里賓特洛甫動身赴莫斯科的前夕——把它告訴伏羅希洛夫的時候,這位蘇聯元帥表示非常懷疑。他要求看一看叫那位法國將軍說法國政府已授權他簽訂一項准許俄國軍隊通過波蘭的軍事條約(杜芒克是已經這麼說了的)的證明。顯然,杜芒克拒絕了這一要求。伏羅希洛夫下一步要求知道英國的反應如何,是否已經得到了波蘭的同意。這些都是沒法回答的問題,杜芒克只好答覆說,他並無所知。
伏羅希洛夫看來似乎已經對那位法國將軍產主了一種真正的好感,很婉轉地向他示意:他們之間的接觸就快結束了。
舒倫堡在報告關於他八月十九日同莫洛托夫談話的結果的電報中還曾說,他想勸誘蘇聯外交人民委員同意里賓特洛甫早日訪問莫斯科的企圖,「不幸,沒有成功」。
在波蘭政府這樣一種盲目頑固的態度面前,法國總理達拉第著急了,他後來在一九四六年七月十八日對法國制憲議會講話時說,他決定不顧一切,自行其是。在再一次呼籲波蘭人要現實一點以後,他在八月二十一日早晨打電報給杜芒克將軍,授權他同俄國人按他所能爭取到的最好的條件簽訂軍事條約,不過,有一個條件:這項條約一定要由法國政府批准。與此同時,法國駐蘇大使保羅─艾米爾.納吉亞爾也得到龐納的命令(這是後者以後說出來的)通知莫洛托夫,法國「原則上」同意蘇聯軍隊在德國進攻波蘭時通過波蘭領土。
八月十九日是決定性的一天,讓德國潛水艇和袖珍戰鬥艦開赴英國海面的命令一直壓在那裡,要等莫斯科來了回音才發。這些艦艇要是打算在希特勒預定發動戰爭的日期九月一日到達指定地點的話,它們本應該馬上出發的,因為剩下的時間已只有十三天了。受命突襲波蘭的兩路大集團軍也應該立即進入陣地了。
佛朗哥也是一支力量。他會保證西班牙保持「同情的中立」。至於說到「對方」,那麼,他向他的聽眾擔保,「在英國和法國沒有什麼傑出的人物」。
第二天,英法大使再次進見貝克,敦促他同意俄國建議。波蘭外交部長還是拖,不過答應在翌日給他們正式答覆。這一天英法使節在華沙的外交行動是同一天(八月十九日)法國外交部長龐納和英國代辦在巴黎會談的結果。使這位英國人感到有點意外的是,姑息希特勒最積極的龐納,因為看到有可能因為波蘭人的頑固而失去俄國這樣一個盟友也居然著急起來了。
「我自己這個人和墨索里尼這個人。
希特勒下午的演說主要是用來給他的軍事首腦打氣,設法使他們堅強起來擔當面前的任務。從所有三份粗略的筆記都可看出這番話的性質。
他認為西方「非常可能」不會打仗,不過這點風險是必須要冒的。難道他過去沒有冒過險嗎?在將軍們想後退的時候進軍萊因區,難道不是冒險嗎?在佔領奧地利、蘇台德區和殘存的捷克斯洛伐克的時候,難道他沒有冒過險嗎?「漢尼拔在坎尼,腓德烈大王在拉頓,興登堡和魯登道夫在坦能堡,」他說,「都是冒了險的,因此我們現在也必須冒只能由鐵的決心來制勝的風險。」決不容許軟弱退縮。
「德波關係一天比一天尖銳。我們必須估計到不論哪一天都可能發生會使公開衝突無法避免的事件——元首認為,我們必須不致在正當努力澄清德俄關係的時候,對德波衝突的突然爆發缺乏心理準備。他因此認為,必須在事先就加以澄清。僅僅為了在發生這樣一種衝突的時候能考慮到俄國的利益就有此必要,如果不加以澄清的話,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
「我將提出發動戰爭的宣傳上的理由——不必管它講得通,講不通。勝利者在事後是沒有人問他當初說的是不是實話的。在發動戰爭和進行戰爭時,是非問題是無關緊要的,緊要的是勝利。
我接受你的外交部長莫洛托夫先生交來的互不侵犯條約草案,但是認為迫切需要儘快地澄清與之有關的問題。
到一九三九年七月底的時候,史達林顯然已經深信,法國和英國不但不要一個有約束力的聯盟,而且英國張伯倫政府的目的根本就是誘使希特勒在東歐發動戰爭。他似乎已經十分懷疑英國會對波蘭信守自己的條約義務,就同法國沒有對捷克斯洛伐克信守義務一樣。而過去兩年在西方發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助於加強他的猜疑:張伯倫在德奧合併和納粹佔領捷克斯洛伐克以後拒絕了蘇聯關於召開國際會議制定制止希特勒侵略的計畫;張伯倫到慕尼黑去姑息希特勒,而且把俄國排除在這次會議之外;張伯倫在就締結防禦同盟共同對付德國而進行的談判中拖延退縮,而一任一九三九年夏天稍縱即逝的時光在空話中消磨淨盡。
據大使報告,八月十九日下午二時在克里姆林宮開始的第一次談話繼續了一個小時,進行得並不很好。看起來,似乎無法一下子迫使俄國人接待德國外長,「莫洛托夫堅持,」舒倫堡在電報中說,「即使要在大體上確定訪問的日期,目前也是辦不到的,因為那需要充分的準備——對於我再三指出而且極其強調的必需趕快的理由,莫洛托夫答稱,迄今為止,甚至第一個步驟——締結經濟協定——都還沒有完成。首先,經濟協定要簽字並公佈,而且要在國外發生預期的影響。然後才輪得到互不侵犯條約和議定書。
但是到這個時候,無論是問題還是答案都已經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了。它們提得太晚了。里賓特洛甫已經在到莫斯科的路上了。他的訪問是前一天晚上宣佈的,同時還宣佈了此行的目的是:在納粹德國和蘇聯之間締結一項互不侵犯條約。
八月十八日,在英法兩國第一次試圖打開波蘭人的眼界讓他們認清現實以後,波蘭外交部長貝克告訴法國大使利昂.諾爾,俄國人「在軍事上沒有什麼價值」,而波蘭參謀總長斯塔契維奇將軍也支持這種看法,宣稱他「看不出讓紅軍在波蘭領土上作戰有什麼好處」。
特急
會不會變成一場長期戰爭?
在這個成敗關頭,阿道夫.希特勒決定直接同史達林打交道。他放下了架子,親自請求這位他長期以來一貫痛罵詛咒的蘇聯獨裁者立即同意他的外交部長到莫斯科去。他給史達林的電報是在星期天(八月二十日)下午四點四十五分急急發到莫斯科去的,離他收到舒倫堡的電報剛好十二個小時。元首指示大使「立即」把它交給莫洛托夫。
哈爾德將軍是十一個月以前要推翻希特勒的密謀中的為首人物,為什麼他在八月十四日不發言反對元首走向戰爭的決定呢?或者,如果他認為說話沒有用的話,為什麼不根據慕尼黑前夕同樣的理由——戰爭將給德國帶來大禍——再次策劃推翻那位獨裁者呢?多年以後,哈爾德在紐倫堡受審的時候解釋說,甚至在一九三九年八月中旬,他還根本不相信希特勒,不管他嘴上怎麼說,到頭來會冒險發動戰爭。哈爾德在八月十五日即伯格霍夫會議後的次日所記的日記還表明,他也不相信法國和英國會冒戰爭的和圖書危險。
將軍們發現希特勒又來了他那股極其狂妄和毫不妥協的勁兒。他告訴他們說,「我把你們叫來,是為了要你們瞭解目前政治局勢的輪廓,這樣可以使你們對我據以作出我的無可更改的決定的各項因素能有深入的瞭解,也可以加強你們的信心。在此以後,我們就可以討論軍事上的各項細節了」。首先,他說,是兩項關於個人的考慮。
馮.德.舒倫堡大使在八月十五日晚上八時見了莫洛托夫,而且,按照柏林的指示,向他宣讀了德國外交部長表示準備到莫斯科來解決蘇德關係的急電。據那天深夜德國大使發往柏林的「特急絕密」電報說,蘇聯外交人民委員「以最大的興趣」聽取了他的陳述,並且「熱烈歡迎德國想改善對蘇關係的願望」。雖然如此,莫洛托夫畢竟是耍外交的老手,仍然不露一絲著急的跡象。他說,像里賓特洛甫所建議的那種訪問,「要求有充分的準備,才能使雙方的意見交換得到結果」。
「這些因素都表明英國和法國不會參加戰爭——沒有什麼東西逼它們非打不可。到慕尼黑來的那批人是不會冒險的——英國和法國的參謀本部對武裝衝突的前途有清醒的估計,因而是反對打仗的——
「敵人還有一個希望,希望我們征服波蘭以後,俄國會與我們為敵。敵人沒有估計到我有這樣大的決心。我們的敵人是小蛆蟲,我在慕尼黑已經領教過他們了。
德國政府一切裝作不急於同莫斯科做交易的偽裝都拋掉了。
這份德國備忘錄說,「史達林極表同意」,他還說,「如果英國真的統治了全世界的話,那是因為老是讓自己被它嚇唬的其它國家太傻的緣故」。這個時候,蘇聯的統治者和希特勒的外交部長已經相處極為融洽,即使提起反共公約也不能使他們感到尷尬了。里賓特洛甫再次解釋這個條約不是針對蘇聯而是針對西方民主國家的。史達林插話說,「事實上,反共公約主要是嚇壞了倫敦城(指英國金融界)和英國的店主們」。
希特勒問道,英國和法國在軍事上有什麼辦法呢?
「誰都不指望打一場長期戰爭。要是馮.勃勞希契先生告訴我說,我要花四年的時間才能征服波蘭,我就會回答說那不行。說英國想打一場長期戰爭是胡扯。」
這樣看來,締結納粹一蘇聯互不侵犯條約的建議還是俄國人第一個倡議的——而且是在他們同法國和英國談判必要時協同作戰來制止德國侵略的時候倡議的。希特勒對「具體討論」這樣一個條約當然大喜過望,因為這個條約將使俄國置身於戰爭之外,從而能使他放膽進攻波蘭而無需害怕蘇聯干涉。而如果蘇聯置身於外的話,他深信英國和法國是會不寒而慄的。
「給我的命令是攻佔廣播電臺,佔領時間要長到足以讓一名歸我指揮的能說波蘭活的德國人廣播完一篇波蘭語的演說。海德里希告訴我說,這篇演說應當講到德國人同波蘭人之間開戰的時間已經到了——海德里希還告訴我說,他預料德國在幾天之內即將進攻波蘭。
「一、在一旦波羅的海國家(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所屬的領土上發生領土的或政治的變動時,立陶宛的北部邊界應成為德國和蘇聯兩國利益範圍的邊界。
這是問題的核心。據西茲打電報告訴倫敦說,俄國人現在「提出了軍事談判成敗所繫的根本性問題,這個問題確實也是政治談判開始以來成為我們一切困難的根於的問題,那就是,如何在蘇聯的鄰國始終維持某種抵制的情況下同蘇聯達成任何有效的協議,而這種抵制只有到——為時已晚以後才會取消。」
當希姆萊、海德里希和纓勒在希特勒的命令下準備利用這批「罐頭貨」為德國侵略波蘭製造藉口的時候,元首在部署三軍方面也作出了第一個決定性的行動,準備應付可能會打大的戰爭。在八月十九日——這是又一個關鍵性的日子——給德國海軍下達了出發的命令。
接著,這位外交人民委員就交給這位又驚又喜的德國大使一份互不侵犯條約草案,並且告訴他,如果貿易協定能在明天簽字並公佈的話,里賓特洛甫就可以在八月二十六日或者二十七日到莫斯科來。
最嚴重的是,由於同納粹德國完成了這筆齷齪的買賣,史達林已發出了一場戰爭就要揭幕的信號,而這場戰爭又肯定將演變成為世界大戰。他毫無疑問是明白這一點的。後來的事實表明,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錯誤。

莫斯科盟國談判的僵局

「——我們在正常情況下,當然也願意通過外交途徑來設法調整德俄關係,並且以通常的方式予以實現。但是目前的不同尋常的形勢,按照元首的意見,己使我們有必要採取不同的方法以取得迅速的結果。
不論怎麼說,現在是要他們全體表現出自己的戰鬥能力的時候了。希特勒提醒他們,他已經用「政治上的恐嚇」建立了一個大德意志,現在必須要「考驗軍事機器」了。「在西線的大決戰以前,軍隊必須進行一場真刀真槍的戰鬥。」波蘭提供了這樣的一個機會。
杜芒克和德拉克斯要求本國政府指示如何回答俄國人關於波蘭的問題,等了三天都沒有回音。到八月十七日,杜芒克就給巴黎打電報:「蘇聯是想要軍事條約的。它不想要我們給它一張沒有具體保證的廢紙。伏羅希洛夫元帥宣佈——只要他所說的那個關鍵性問題解決以後,一切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杜芒克強烈地要求巴黎設法使華沙同意接受俄國的援助。
我衷心地歡迎新的德蘇商務協定的簽字,認為它是改變德蘇關係的第一步。
「我也將能夠(里賓特洛甫接著說)簽訂一項特別認定書,明確規定締約雙方在這個或那個外交政策問題上的利益;例如在波羅的海地區劃定勢力範圍的問題。然而,這種解決只有口頭討論才辦得到。」
「在任何情況下,兩國政府都將以友好的諒解來解決這個問題。」
有一件事情,除了對張伯倫以外,幾乎對誰都是肯定無疑的。在希特勒每一次行動面前都要動搖的英法外交,現在已經完全破產了。這兩個西方民主國家一步一步後退:一九三五年,希特勒公然藐視它們而下令徵兵;一九三六年,他進軍萊因區;一九三八年,他奪取了奧地利;同一年,他要求得到而且果然得到了蘇台德區;一九三九年三月,他佔領了殘存的捷克斯洛伐克,而英法只有坐在一旁眼睜睜地看著。有蘇聯在它們一邊,它們還能使那位德國獨裁者對發動戰爭有所顧忌,而如果不能阻止他發動戰爭的話,它們還有可能迅速把他擊敗。但是現在,它們把這樣一個最後的機會都斷送了。
蘇聯政府同意德國外交部長在經濟協定宣告簽字以後一星期到莫斯科來。莫洛托夫說,如果締結經濟協定的消息明天公佈的話,德國外交部長就可以在八月二十六日或者二十七日到達莫斯科。莫洛托夫交給了我一份互不侵犯條約草案。
可是,希特勒和里賓特洛甫顯然想用來打動齊亞諾的「電報」也仍然不無根據。八月十二日曾從威廉街向上薩爾斯堡傳去過一份電報,報告俄國代辦那一天在柏林拜會施努爾的結果。阿斯塔霍夫通知施努爾說,莫洛托夫現在準備討論德國人提出來的問題,包括波蘭和其它政治性問題在內。蘇聯政府建議以莫斯科為談判地點。但是,阿斯塔霍夫說明,此事不必著急。施努爾在那份顯然趕發到上薩爾斯堡的報告中談到,阿斯塔霍夫強調說:「莫洛托夫給他的指示中主要著重之處就在『逐步』這個詞上——談判只能逐步進行。」
這一事件的代號叫「希姆萊計畫」,做法十分簡單——也十分露骨。黨衛隊的秘密警察將利用集中營裡的死囚穿著波蘭陸軍的制服向靠近波蘭邊境格萊維茨地方的德國廣播電臺發動假進攻。這個地方靠近波蘭邊境,這樣就可以指責波蘭進攻了德國。八月初,最高統帥部諜報局局長卡納里斯海軍上將,接到了希特勒的手令,要他發給希姆萊和海德里希一百五十套波軍制服和若干波軍小型武器。這使他大為奇怪,八月十七日,他問最高統帥部長官這是怎麼回事。那位沒有骨氣的凱特爾說,他也不怎麼看得起「這種行為」,不過他告訴卡納里斯說,既然是元首親自下的命令,也就「沒有什麼法子」了。卡納里斯雖然十分反感,但還是服從了希特勒的命令,把制服交給了海德里希。
「俄國,」他說,「決不是肯為人火中取栗的」。他講了一下同莫斯科之間從貿易談判開始的「稀疏的接觸」。他現在正在考慮是否「該派一個談判代表到莫斯科去,這個人是否該是一個顯要人物」。他說,蘇聯並不感到對西方負有什麼義務。俄國人是瞭解必須摧毀波蘭的道理的。他們對「劃定勢力範圍」是有興趣的。元首「準備同他們互相遷就」。
八月十四日是星期一,又是一個關鍵性的日子。這一天,顯然並沒有完全得知希特勒和里賓特洛甫天機的馮.德.舒倫堡大使從莫斯科給威茲薩克打了一個電報,說莫洛托夫是一個「古怪而難辦的人」,而「我仍然認為在對蘇關係方面應當避免採取任何操之過急的行動」,然而,就在同時,柏林卻給他發去了一份「特急」電報。這份電報是里賓特洛甫發出的,發報地點是威廉街(外交部長當時仍舊在富許爾),時間是八月十四日晚上十點五十三分。它指示德國大使立即去見莫洛托夫並向他「一字不改地」照讀一封長信。這封信,說穿了,是希特勒出的大價錢。里賓特洛甫的電報說:德蘇關係已經「臨到了一個歷史性的轉捩點——德國和俄國之間並不存在任何實際的利害衝突——歷史上,當兩國是友邦的時候就一切順遂,當兩國是敵國的時候,那就不然了」。
伏羅希洛夫過了一天之後在八月二十五日下午一時給了英法軍事參謀人員以答覆:「鑒於政治形勢業已改變,繼續談判已經沒有什麼用處了。」
機密
最後,到八月二十一日晚上九點三十五分,史達林的覆電才到了柏林。
如果這個問題提出來的話(它怎麼可能不提出來呢?),德拉克斯海軍上將錦囊之中是有英國政府教給他如何對付的指示的。英國內部文件中透露出來的這項指示,在今天看起來,實在是天真到令人不可置信。鑒於波蘭和羅馬尼亞對於「可能進行合作的計畫甚至連考慮也不願考慮」,他要採取的「論點」是:
這樣當一九三九年八月下半月開始的時候,德國的軍事首腦們就全力準備起消滅波蘭的計畫來了,同時也準備萬一西方民主國家出乎一切預料而出兵干涉的時候保衛德國西部。原定在九月份第一個星期開始舉行的一年一度的紐倫堡黨代表大會,希特勒曾在四月一日把它宣佈為「和平的黨代表大會」的,在八月十五日暗暗地取消了。有二十五萬人被徵召入伍,到西線的軍隊中去。對鐵路提前發出了動員令。陸軍總司令部已計畫好遷移到柏林東面的佐森。同一天,海軍方面報告,袖珍戰鬥艦「斯比伯爵」號和「德意志」號及二十一艘潛水艇已準備好開赴大西洋防區。
莫洛托夫提都沒有提到里賓特洛甫所說的他要在週末到莫斯科來的那項迫切的具體的建議,而舒倫堡則也許因為談話的結果有點出乎他意料之外,也沒有多提這件事。
莫洛托夫的這些建議正好就是希特勒所希望的東西;而且,它們比他所敢於提出的更具體,更痛快。只有一個困難:八月份快完了,而莫洛托夫還在那裡堅持在德國外交部長訪問莫斯科以前要有「充分準備」,希特勒可等不及蘇聯人這種慢吞吞的步子。威廉街在八月十六日清晨六點四十分就把舒倫堡關於他同莫洛托夫的談話的報告用電話傳給了在富許爾的里賓特m.hetubook.com.com洛甫,里賓特洛甫又急急忙忙翻過山到上薩爾斯堡去向元首請示。到了午後,他們就擬好了給莫洛托夫的答覆,從電傳打字機上傳給在柏林的威茲薩克,指示他立即以「特急」電報發往莫斯科。
到八月中旬的時候,西方民主國家同蘇聯之間在莫斯科的軍事談判事實上已陷於停頓——在這方面,波蘭人的不肯妥協要負主要責任。大家還記得,英法軍事代表團坐了一條慢船到列寧格勒以後,於八月十一日到達莫斯科,剛好在出使失敗的斯特蘭先生離開這個俄國首都一星期之後。斯特蘭能把同俄國人談判這個困難而不愉快的差事交給將軍們去辦,顯然感到如釋重負。
「二、在一旦波蘭國家所屬的領土上發生領土的或政治的變動時,德國和蘇聯兩國的利益範圍將大體上以那累夫河、維斯杜拉河和散河一線為界。
向各戰艦下達出發令以準備可能對英國採取行動的這一天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正是在八月十九日這一天,在柏林進行了一個星期的瘋狂的呼籲以後,蘇聯政府終於給了希特勒以他所要求的答覆。
他們果然這樣做了。
最後,如坐針氈的英法代表認為,伏羅希洛夫提出了他們所沒有資格處理的政治問題。德拉克斯宣稱,既然波蘭是一個主權國家,首先得由它的政府來許可俄國軍隊入境。不過由於這是一個政治問題,它應當由有關政府去解決。他提議蘇聯政府把這個問題向波蘭政府提出來。俄國代表團同意這是一個政治問題。但是它堅持必須由英國和法國政府把這個問題向波蘭人提出來,並且對他們施加壓力,使他們懂道理。
柏林,特別是上薩爾斯堡,空氣的緊張幾乎叫人不能忍受。希特勒和里賓特洛甫神經質地等待著莫斯科的決定。外交部那一天的各種文電透露了威廉街這種緊張不安的感覺。施努爾博士報告同俄國人關於貿易協定的談判已經在前一天晚上「達成完全協定」後結束了,但是蘇聯卻拖著不肯在上面簽字。他說,簽字儀式本來要在今天(八月十九日)中午舉行,但是到了中午,俄國人又打電話來說,他們得等莫斯科來的指示。施努爾報告說,「顯然,他們是得到了莫斯科的指示,為了政治上的理由而拖延簽字」。從上薩爾斯堡,里賓特洛甫又給舒倫堡發去了一份「特急」電報,要他一定用電報報告莫洛托夫所說的任何一句話,或者足以表明「俄國人的意向」的每一個跡象,但是這天白天,從大使那裡一共只收到了一份電報,那是照轉蘇聯通訊社塔斯社在莫斯科的一則闢謠聲明。塔斯社否認外傳俄國和英法軍事代表團之間已在遠東問題上陷於僵局,不過,它又說三國代表團在「完全不同的問題上」存在分歧。對希特勒來說,這是一個信號——還有時間,也還有希望。
「(據哈爾德的記錄說)同一九一四年不同,英國不會再冒冒失失參加一場要持續好幾年的戰爭了——這就是富國的命——即使英國,現在也沒有錢打世界大戰。英國要打仗是為了什麼?誰肯為了一個盟國而找死?」
「我要求你再一次把這一指示逐字讀給莫洛托夫聽,並且要求立即知道俄國政府和史達林先生的意見。為讓你心中有數起見,再告訴你一句絕對要保密的話,如果我能在本週末或者下周初到莫斯科的話,對我們將特別有利。」
全部文件——互不侵犯條約和秘密議定書——當天晚上在克里姆林宮舉行第二次會談的時候簽字了。德國人和俄國人達成協議太容易了,因此在這次一直開到第二天清早一兩點鐘的宴會式的會議上,絕大部分時間不是花在什麼嚴重的討價還價上,而是用來對世界局勢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地進行熱烈而友好的討論,中間還充滿了克里姆林宮慶祝會上決不可少的敬酒乾杯。出席這次會議的德國代表團的一個團員曾寫了一份秘密備忘錄記下這個外人難以想像的場面。
「我要求你(里賓特洛甫告訴舒倫堡)不要把這項書面指示交給莫洛托夫先生,而是要使它盡可能像我所指示你的那樣確切地告達史達林先生;我授權你,如果有機會的話,請莫洛托夫先生允許你代表我晉見史達林先生,那樣,你就可以把這封重要的信件直接向他面陳了。除了同莫洛托夫會晤以外,同史達林進行詳細討論也是我作這次訪問的一個條件。」
「我們形成了這樣一個印象,(史達林說)英國和法國政府並沒有決心在波蘭受到攻擊的時候打仗。但是他們希望英國、法國和俄國在外交上的聯合會嚇退希特勒。我們肯定,這樣做是達不到目的的。史達林曾問過:『法國動員起來以後,能拿出多少個師來對付德國?』答覆是:『大約一百個。』他又問:『英國能拿出多少個?』答覆是:『兩個,以後還可以再加兩個。』『啊,兩個,以後再加兩個。』史達林重複了一遍。然後他問道,『你知道不知道,要是我們同德國打仗的話,我們得在俄國戰場上投入多少個師?』停了一下,他自己回答說:『三百個以上。』」
「除了個人的因素而外,政治形勢也是對我們有利的;在地中海,義大利、法國和英國在爭雄;在遠東,存在著緊張局面——
德國大使還要說,莫洛托夫所提到的談判的「第一步」即締結貿易協定已經在當天(八月十八日)在柏林完成了,現在是「著手」第二步的時候了。為此,德國外交部長建議自己「立即動身來莫斯科」。他來的時候「將由元首授以全權,來全面地而且最後地解決全部問題」。里賓特洛甫補充說,到了莫斯科以後,他將能夠「考慮俄國人的願望」。
在哈爾德記得十分詳盡的速記記錄中,沒有一處提到,這位陸軍參謀總長自己,或者陸軍總司令馮.勃勞希契將軍,或者戈林,曾對元首把德國引入歐洲大戰的方針提出過異議——因為,雖然希特勒信心十足,法國和英國是不是一定不會打仗,俄國是不是一定會袖手旁觀,還決不是絕對肯定的。事實上,剛好一個星期以前,戈林就曾接到過一個直接的警告說,如果德國進攻波蘭的話,英國人肯定會打仗。
對於現在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一般的納粹領導人來說,這次會談的結果是失望的。俄國外交人民委員不但知道希特勒在著急,而且無疑也完全知道是為了什麼理由,因此他就想種種辦法耍弄他們。在舒倫堡向他讀里賓特洛甫的電報的時候,莫洛托夫並不怎麼關心它的內容,聽完了以後,他就拿出了蘇聯政府對德國外交部長八月十五日第一次來信的書面答覆。這份覆照一開頭就尖刻地回溯了納粹政府以前對蘇俄的敵視行為,並且說,「直到最近以前,蘇聯政府行事都一直假定德國政府是在找機會同蘇聯發生衝突——更不用提德國政府利用所謂反共公約努力建立而且已經建立了一批國家反對蘇聯的統一戰線這件事實了」。覆照解釋說,正是由於這個理由,俄國「才參與組織一個反對(德國)侵略的聯合防禦陣線」。
我感謝你的來信。我希望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將成為改善我們兩國關係的一個決定性的轉捩點。
自從參加國際聯盟以後,蘇聯曾樹立了一定的道義上的力量,以和平的維護者和法西斯侵略的主要反對者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現在,那種道義上的資本已經喪失淨盡了。
蘇聯所希望的補充議定書的內容,我深信,在最短期間就能夠得到澄清,如果能有一位負責的德國政治家親自到莫斯科去談判的話。如若不然,德國政府就無法明白,這項補充議定書怎麼樣才能在短時期內澄清並解決。
「繆勒告訴我,他從海德里希處得到一個命令,要給我這樣一些死囚來佈置格萊維茨的事件。他在提到這批死囚時所用的代號是『罐頭貨』。」
最後,納粹外交部長絮絮不休地談到德國人民將如何熱烈地歡迎同俄國達成的諒解。「史達林先生回答說,」德國備忘錄寫道,「他確實相信這一點。德國人要求和平。」
這個猜想無疑是正確的。據邱吉爾說,蘇聯想同德國簽訂條約的意圖是史達林八月十九日晚上向政治局宣佈的。從舒倫堡的電報中可以看得很清楚,這一天略早一點的時候——大概在下午三點到四點半之間——他把他那決定大局的決定告訴了莫洛托夫。
這一對新夥伴到底簽訂了些什麼呢?
所有這些毫無疑問都是事實。但是還有相反的論點。到希特勒掉頭進攻俄國的時候,波蘭和法國的軍隊以及英國派到大陸來的遠征軍已經被摧毀了,因此德國可以調動全歐洲的人力、物力撲向俄國,而又沒有西方戰場束縛它的手腳。
元首這時的情緒已到了條頓式盛怒的程度,在大發了這樣一通尼采式的訓誡以後平靜了下來,對馬上要進行的戰役發出了幾點命令。最根本的是速度。他對德國軍人有「不可動搖的信任」,如果發生任何危機的話,只可能是因為司令官喪了膽。第一個目標是要從東南方楔入維斯杜拉河地區,同時從北方楔入那累夫河和維斯杜拉河之間的地區。他說,軍事行動絕不能受他在打敗波蘭以後可能對波蘭所作的處置的影響。不過對這一點他說得很模糊。他說,新的德國邊疆將根據「確當的原則」來決定。可能他會在德國與俄國之間成立一個小小的波蘭緩衝國。
「心要狠!手要辣!八千萬人民一定要得到他們應得的權利——誰強就是誰對——心要硬,不要發慈悲!要心如鐵石,不要有憐憫!誰若是仔細想過這個世界的道理的話,誰就懂得它的意義就在於優勝劣敗,弱肉強食——」
「從根本上說,一切都決定於我,決定於我的存在,原因就在於我的政治才能。除此而外,也在於這個事實:很可能再也沒有一個人能享有我所享有的德國全體人民的信任了。從今以後很可能再也沒有任何一個人能有比我更大的權力了。我的存在因此就具有極大的價值。但是,任何時候我都可能被一個罪犯或者一個瘋子幹掉。」
這種答覆,在莫斯科的軍事談判代表們面前提出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而這卻正是英國人和法國人渴望避免的問題。首先在第一次會議上,接著又在八月十四日一次關鍵性的會議上,伏羅希洛夫元帥強調,根本的問題是波蘭是否願意允許蘇聯軍隊進入它的領土去迎擊德國人的問題。如果不願意的話,盟國又怎麼能阻止德國軍隊迅速席捲波蘭呢?在八月十四日那一次會議上,他具體問道:「英國和法國的參謀本部是否認為蘇軍可以越過波蘭,特別是越過維爾那山峽和加利西亞去同敵軍接觸?」
七月初,他有一個名叫比爾格.達勒魯斯的瑞典朋友。曾設法讓他相信英國輿論再也不會容忍納粹進一步的侵略行動。當德國空軍總司令表示懷疑的時候,達勒魯斯八月七日又曾在靠近丹麥邊境的石勒蘇益格一荷爾斯泰因自己的一所房子裡安排了一個機會,讓戈林以私人的身份會見了七名英國企業界人士。這幾個英國人竭盡全力要戈林相信,如果德國發動進攻的話,英國一定會履行它對波蘭的條約義務。他們不但在口頭上說,而且還提出了一個書面備忘錄。他們是否達到目的是可以懷疑的,不過,自己也是一個商人的達勒魯斯是相信他們達到了目的的。這位好事的瑞典人肯定在柏林和倫敦都同上層有聯繫。在今後幾個緊張的星期中,他曾在德國和英國之間擔當了某種調解人的角色。他能直通唐寧街,而且曾於七月二十日在那裡受到了哈利法克斯勳爵的接見,他同後者討論了英國企業界人士即將會見戈林的事情。此後不久,他又被希特勒和張伯倫親自召見。但是,雖然他爭取和平的努力出於好意,他實在太天真了,要當一個外交家,更是幼稚外行得驚人。幾年以後在紐倫堡審訊中,大衛.馬克斯威https://m.hetubook.com.com爾一費夫爵士曾多方盤詰,使這個瑞典業餘外交家痛苦地承認上了戈林和希特勒的大當。
儘管在這些直到最近以前還是不共戴天的死敵之間說了這麼多熱情的話,對納粹黨人能否信守這個條約,史達林看來在思想上還是有保留的。當里賓特洛甫告辭的時候,他把他拉到一旁並且說,「蘇聯政府對這個新條約是十分認真的。他可以用他的榮譽來擔保,蘇聯絕不會出賣它的夥伴」。
這位惡魔一般的大獨裁者,大概一直不斷地這樣嘮叨了有好幾個鐘頭,中間只因吃一頓遲開的中飯中斷了一會。從記錄上,找不到任何跡象表明有任何一個陸軍將領、海軍將領、空軍將領敢於打斷他的話頭,對他的判斷提出異議,甚至對他的謊言也不敢否認。他說,他在春天就已經決定同波蘭開戰是不可避免的,不過他認為他首先得對付西方。不過,後來逐漸「明白」,在那種情況下,波蘭會進攻德國,因此,它應當在現在就予以清算。無論怎麼說,發動戰爭的時間已經來到了。

上薩爾斯堡的軍事會議:八月十四日

「『我知道德國民族多麼愛他們的元首,我因此要為他的健康喝一杯。』
「(伏羅希洛夫說)我只擔心一件事情。法國和英國方面已經讓政治和軍事談判拖得太長了。因此,在這個時候,我們絕不能排除這樣一種可能性:也許會發生某種政治事件。」
在採取第二個步驟的同時,蘇聯人要求「簽訂一項特別議定書,明確規定締約雙方在這個或那個外交政策問題上的利益」。這顯然是暗示,至少是在瓜分東歐問題上,莫斯科已經同意德國人的意見,認為可以作一筆交易了。
在躊躇滿志地說完了波蘭、英國和法國的問題以後,希特勒打出了他最大的王牌,把話題轉到俄國。
史達林先生:
第二步:「可在不久以後」締結一項互不侵犯條約。
這樣的噱頭到互相敬酒的時候就愈來愈不堪了。
因此,波蘭很可能單獨應戰,但是希特勒解釋說,仍然必須把它「在一兩個星期內」打敗,好讓全世界都看到它已完全垮臺,這樣就不會再設法搭救它了。
現在,它們只好在壞到不能再壞的時機和壞到不能再壞的條件下,來承擔在波蘭受到進攻時給它以援助的義務。

里賓特洛甫在莫斯科: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三日

「締約雙方的利益是否需要維持一個獨立的波蘭國家以及這個國家的邊界應如何劃定的問題,只有在今後政治局勢的發展中方能予以明確規定。
底下的路要由軍人來走了,這就是說,如果張伯倫不再來一個慕尼黑的話。「我只怕,」希特勒對他的將領們說,「有些癩皮狗會提議調停。」
在這個時候,據德國的備忘錄透露,里賓特洛甫由於史達林這種圓通的態度,興致高到竟然想說一兩句笑話——對這樣一個毫無幽默感的人來說,這實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什麼願望?德國人現在已不再兜圈子了。
八月十二日下午,希特勒在上薩爾斯堡向齊亞諾透露內容的「莫斯科來的電報」,就像在本書以前所出現過的某些「電報」一樣,來源甚為可疑。在德國檔案裡並沒有找到這樣一份從俄國首都來的電報。舒倫堡確實曾在八月十二日從莫斯科發過一份電報給柏林,但是它只不過報告了英法軍事代表團的到達以及俄國人同他們的客人親熱地相互敬酒的消息而已。

我將十分高興得到你儘早的答覆。
舒倫堡
就翻雲覆雨、不講信義這一點而言,納粹獨裁者在蘇維埃暴君身上真算得上是棋逢敵手了。現在他們兩個人已經打開了道路,可以在一起最後完成這個不體面的時代一樁最卑鄙的交易了。
阿爾弗雷德.瑙約克斯是黨衛隊秘密警察的典型產物,是一種有文化的匪徒。他曾在基爾大學學過工程,在那裡第一次嚐到了同反納粹份子毆鬥的滋味,有一次他的鼻子給共產黨人打癟了。他是在一九三一年參加黨衛隊的,在一九三四年保安處成立時就到了那裡。像海德里希周圍許多別的年輕人一樣,他喜歡從事黨衛隊內被認為是一種花腦筋的研究——特別是「歷史」和「哲學」。同時他也很快地成了一個被認為是難對付的年輕人(另一個斯科爾茲內也是這樣一個人),可以被委託去執行希姆萊和海德里希所設想出來的那種不大光彩的任務。一九四四年十月十九日,瑙約克斯投奔了美國人,一年以後在紐倫堡作了一批畫押口供,其中之一就是希特勒為了使進攻波蘭能有所藉口而製造的「事件」的經過,這樣就為歷史保存了一段實錄。
「所有這些有利的形勢在兩三年後就不會存在了。誰也不知道我會活多久。因此,最好現在就攤牌,要再拖延個四五年就不保險了。」

納粹一蘇聯談判:一九三九年八月十五~二十一日

德國已經準備同蘇聯瓜分東歐,包括波蘭在內。這是英國和法國所無法出的大價錢,而且顯然,即使他們能夠出,也是不願出的。希特勒在出了這筆價錢以後,顯然很有把握不會被拒絕,因此,就在當天(八月十四日)再次召集了他的三軍司令長官,來聽他講進行戰爭的計畫和預測。
「元首的意見是(里賓特洛甫的電報接著說),鑒於目前時局的變化,並且鑒於不論哪一天都有可能發生嚴重的事變(在這一點上請向莫洛托夫先生說明,德國絕不能無限期地容忍波蘭的挑釁),亟需從根本上迅速澄清德俄關係,並澄清各自對當前問題的態度。為此,我已準備在星期五(八月十八日)以後的任何時候飛赴莫斯科,由元首授以全權,來談判德俄關係的全部問題,而且,如果時機成熟的話,簽訂相應的條約。」
史達林同希特勒協議瓜分波蘭並且得到希特勒默契併吞拉脫維亞、愛沙尼亞、芬蘭和比薩拉比亞的無恥密約,除柏林和莫斯科而外,外界是沒有人知道的。但是,它很快就從蘇聯的舉動中叫人看出來了。甚至在事隔多年以後的今天,它也仍然會使世界上大部分人震驚駭異。俄國人也許可以說(他們也這樣說了),他們只不過是恢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從他們那裡拿走的土地而已。但是,這些土地上的人民並不是俄羅斯人,而且並沒有表現出任何想回到俄國去的願望。只有武力,只有蘇聯人在李維諾夫政策的全盛時代表示要避免採用的武力才能使他們回來。
「這次談話結束以後還不到半小時,」舒倫堡繼續報告說,「莫洛托夫通知我,要我在下午四點三十分再到克里姆林宮去見他。他為麻煩我表示歉意,並且向我解釋,他已經向蘇聯政府作了報告。」
「我們獲悉,蘇聯政府也有澄清德俄關係的願望。不過,根據過去的經驗。這種澄清通過通常的外交途徑只能慢慢地來達到,因此,我準備到莫斯科作一短期訪問,以元首的名義向史達林先生提出元首的意見。在我看來,只有通過這樣的直接討論才能使局面有所改變,從而不是不可能為德俄關係的最後解決奠定基礎。」
兩年以後,當德國軍隊違反上述條約而大舉侵入俄國的時候,史達林仍然認為他背著到莫斯科談判的英法軍事代表團而同希特勒進行的這筆醜惡的交易是有理的。一九四一年七月三日他在對俄國人民的廣播中自吹自擂地說:「我們保證了我國獲得一年半的和平及準備自己的力量來回擊敵人的可能,如果法西斯德國敢於冒險違反條約來迸犯我國的話。因此這毫無疑義是我們贏了,而法西斯德國輸了。」
只有最高統帥部才智出眾的經濟與軍備局局長湯瑪斯將軍敢公開對元首提出異議。八月十四日的軍事會議過了沒有幾天,湯瑪斯在同現在大體上已不活動的密謀份子戈台勒、貝克和沙赫特討論以後,寫了一個條陳,親自讀給最高統帥部長官凱特爾聽。他說,速戰速和完全是幻想。對波蘭的進攻將觸發世界大戰,而德國卻缺少進行這場大戰的原料和糧食。但是全部思想完全來自希特勒的凱特爾,卻對這種認為會引起大戰的看法置之一笑。他說,英國太老朽了,法國太腐敗了,美國太不關心了,它們都不會為波蘭來打仗的。
二十一艘潛水艇奉命進入不列顛群島以北和西北的陣地,「斯比伯爵」號啟碇開赴巴西沿岸海面,它的姊妹艦「德意志」號也進駐能切斷北大西洋中英國海上航路的陣地。
一九四一年、一九四二年和一九四三年整整三年,史達林一直在抱怨歐洲沒有開闢第二戰場,俄國不得不承擔抗擊幾乎全部德國軍隊的壓力。現在一九三九~一九四〇年是有一個能夠牽制德國軍隊的西方戰場的。如果俄國支持波蘭而不是在背後給它一刀的話,它也不可能在半個月之內就被掃蕩淨盡。不但如此,如果希特勒知道他要打波蘭和英法就必須也要打俄國的話,很可能根本就打不起來。即使是在政治上膽怯的德國將領們,如果可以根據他們後來在紐倫堡的證詞來判斷的話,也可能立定腳跟反對同這樣強大的一個聯盟來進行戰爭。據法國駐柏林大使說,在五月底的時候,凱特爾和勃勞希契都曾警告過希特勒,如果俄國參加敵人一方,德國很少有戰勝的可能性。
至於比利時,杜芒克將軍在回答俄國人的問題時說,「法國軍隊不能進入(比利時),除非人家請他們進去,但是法國準備答應任何請求」。
「偉大的戲劇,」希特勒告訴他的挑選來的聽眾說,「現在已經接近高潮了。」雖然要取得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勝利就不能不冒風險,他還是肯定英國和法國不會打仗。光說一點就夠了,英國「沒有一個真正有膽略的領袖。我在慕尼黑領教過的人物都不是能打一場新的世界大戰的人物」。但是就像前幾次同他的軍事首腦們開會時一樣,元首總是忘懷不了英國,他相當詳細地談到了英國的力量和弱點,特別是後一方面。
「由於英國的政策而在波德關係上所發生的危機,(里賓特洛甫接著說)以及實行那種政策勢所必至的組織聯盟的企圖,己使迅速澄清德俄關係成為必要。要不然的話,情況——很可能逆轉,而使兩國政府不再有恢復德俄友誼從而協同澄清東歐領土問題的可能。因此,兩國領導人絕不能坐失時機而應該當機立斷。如果,由於雙方不瞭解彼此的觀點與意向而使兩國人民終歸仳離的話,將是極大的不幸。」
我們兩國人民都需要彼此間的和平關係。德國政府贊成締結一項互不侵犯條約,為在我們兩國之間消除政治方面的緊張狀態並且實現和平與合作提供了基礎。
里賓特洛甫是八月二十二日坐飛機動身去莫斯科的。他隨身帶著希特勒親筆的全權證書,握有同蘇聯締結一經簽字立即生效的互不侵犯條約和「其它協定」的大權,也帶著大批隨員。第一天晚上,德國代表團在東普魯士的柯尼斯堡過夜,據施密特博士說,里賓特洛甫在那裡工作了整整一宵,不斷同柏林和伯希特斯加登通電話,而且為準備同史達林和莫洛托夫會談而作了大量的筆記。
八月二十日上午,波蘭參謀總長告訴英國駐華沙的武官說,「在任何情況下都絕不能同意蘇聯軍隊進入波蘭」。當天晚上,貝克就正式拒絕了英法的要求。同一天晚上,哈利法克斯通過他駐華沙的大使,敦促波蘭外交部長重新加以考慮,並且用強烈的措辭著重指出波蘭的態度「破壞了」莫斯科的軍事談判。但是貝克絲毫不為所動。他告訴法國大使說:「我認為,對於外國軍隊使用我國領土的問題,不論什麼樣的討論都是不能進行的。我們同蘇聯沒有軍事協定,我們也不想要。」
致德國總理阿.希特勒:m.hetubook.com.com
「英國處在極大的危險中,法國的地位也在惡化。人口出生率在下降——南斯拉夫內部潛伏著崩潰的種子——羅馬尼亞比從前更弱了——在凱末爾死了以後,統治土耳其的是一批眼光短淺、動搖不定、軟弱無能的人物。
「對我們來說,並不難作出決定。我們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損失;我們只能得到好處。我們的經濟情況是,我們支援不了幾年了。戈林可以證實這一點。我們沒有別的選擇,我們必須行動——
蘇聯政府命我通知你,他們同意馮.里賓特洛甫先生在八月二十三日到達莫斯科。
「莫洛托夫先生提議為德國外交部長的健康乾一杯——莫洛托夫先生和史達林先生一再提議為互不侵犯條約,為德俄關係的新時代,為德意志民族乾杯。
至於德國方面所建議的里賓特洛甫訪蘇之舉,莫洛托夫宣稱,蘇聯政府對此「甚為滿意」,「因為派遣這麼一位顯要的政治家前來,突出地表明瞭德國政府的態度是十分認真的,與英國適成顯著的對比,後者只派了像斯特蘭那麼一個二流角色到莫斯科來。雖然如此,對德國外交部長的來訪,仍然需要作充分準備。這種訪問必然會大事張揚,蘇聯政府卻並不喜歡招搖,而寧願不聲不響地做些實際工作」。
但是,很快,他就有話要補充了。
阿道夫.希特勒
這樣,希特勒就取得了他具體希望得到的東西:一旦波蘭受到進攻,而英國和法國又履行其條約義務出兵救援時,蘇聯同意不參加到英法一起。他所付出的代價是在這個條約的「秘密附屬議定書」裡:
史達林曾問到德國的夥伴——義大利和日本——的野心,里賓特洛甫對此作了爽快的、令人放心的回答。談到英國的時候,蘇聯獨裁者和那位現在舉止儘量表現得規矩的納粹外交部長也發現彼此的看法馬上一致。史達林告訴他的客人說,英國派到莫斯科來的軍事代表團「從來也沒有告訴蘇聯政府,他們到底要什麼」。里賓特洛甫在回答時著重點出,英國老是想破壞德國和蘇聯之間的良好關係。他大言不慚地說,「英國是軟弱的,只想叫別人給它打仗,好讓它狂妄地僭取統治全世界的霸權」。
沒有一個政治家,即使獨裁者也罷,能夠預言長期的形勢發展。邱吉爾說,史達林同希特勒做交易一舉固然足以令人齒冷,然而「在當時卻是高度現實主義的」,這種說法是可以討論的。
「值此德國和蘇聯互不侵犯條約簽字之際,在下面簽字的全權代表在嚴守機密的會談中討論了在東歐劃分他們各自的利益範圍的問題。
莫斯科
這是什麼意思?直到戰後才弄清楚。這牽涉到納粹黨人所製造的最離奇的一個事件。我們還記得,為了能使侵略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有所藉口,希特勒和他的將領們曾打算製造過像謀殺德國公使這樣的「事件」,這一次也正如過去一樣,他們因為看到時間越來越少,就又想製造一個事件,至少照他們的想法,這樣就可以使他們在全世界面前有了侵略波蘭的理由。
第二個個人的因素是義大利領袖。他的存在也是決定性的。要是他有個三長兩短的話,義大利對這個聯盟的忠誠就不再靠得住了。義大利的王室基本上是反對那位領袖的。
「請你強調(里賓特洛甫最後說),德國的外交政策在今天達到了一個歷史性的轉捩點——請你一定要求對方迅速同意我訪問莫斯科,並且有力地反對俄國人任何相反的意見。在這一點上,你必須牢牢記住這樣一個決定性的事實,即公開的德波衝突可能很快爆發,因此,我能立即訪問莫斯科是我們最大的利益。」
「德國外交部長也提議為史達林先生,為蘇聯政府,為德國和蘇聯兩國關係的順利發展乾杯。」
「(龐納告訴他說)如果由於波蘭人的拒絕而使同俄國的談判歸於破裂的話,結果將不堪設想——波蘭人的拒絕是講不過去的,因為這是在德國進攻時唯一能立即見效的援助。如果我們要求我們自己的國家參加戰爭,來保衛拒絕了這一援助的波蘭的話,英國和法國政府將處於毫無辦法的地位。」
現在需要趕快擬定的是一項軍事條約,其中將詳細規定在什麼地方,以何種方式,用什麼武力來對付納粹軍隊。但是據英國方面對軍事談判的詳細記錄和英國代表的報告透露,英法軍事代表團不是派到莫斯科去討論細節的,而是討論「一般原則」的。雖然如此,俄國人還是堅持要立即著手討論實際的具體的而且——在英法方面看來——難辦的問題。對於英法方面由杜芒克將軍在第一次會議上所宣佈的原則,伏羅希洛夫的反應是,它們「太抽象、太不具體了,沒有使任何人承擔做任何事情的責任——我們在這裡開會」,他冷冷地說,「不是為了作抽象的宣言,而且要制定一項全面的軍事條約」。
如果情況果真如此——毫無疑問它一定如此——那麼,英法政府為什麼不在這個千鈞一髮的時刻對華沙施加最後的壓力,乾脆說除非波蘭政府接受俄國援助,英國和法國看不出它們參戰援波有什麼用處呢?正式的英波共同安全條約當時尚未簽訂。為什麼不能把波蘭接受俄國軍事援助作為締結這一條約的一個條件呢?
議定書最後說,「本議定書將由雙方嚴守秘密」。

「莫洛托夫並沒有對他突然改變主意舉出什麼理由。」舒倫堡在電報上補充說,「我猜想是史達林過問了這件事。」
「一九三九年八月十日或者這一天前後,保安處處長海德里希親自下令,讓我偽裝進攻波蘭邊境附近的格萊維茨電臺,(瑙約克斯在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二十日在紐倫堡的一份畫押口供中說)而且要裝作這支進攻部隊像是波蘭人組成的那樣。海德里希說:『對外國報界和德國宣傳來說,都需要有足以證明是波蘭人進行這次進攻的真憑實據——』
史達林的首要考慮,就同任何其它國家政府首腦的考慮一樣,是他自己的國家的安全。據他後來告訴邱吉爾說,他在一九三九年夏天深信,希特勒就要打仗了。他決定俄國絕不能被別人騙到單獨對德作戰的倒楣局面中去。如果同西方結成靠得住的聯盟證明已不可能的話,那為什麼不轉而聯合希特勒呢?他不是已突然來敲門求教了嗎?
「西方要同我們作戰只有兩個可能:
甘末林將軍從巴黎指示杜芒克將軍設法把俄國人從這個題目上引開去。但是俄國人不是好甩開的。
哈爾德、維茨勒本和湯瑪斯,也許還有別的參加過慕尼黑密謀的將軍在聽到這幾句話的時候,一定打了一個寒戰。希特勒所知道的,顯然比他們以為他所知道的要多。
德國外交部長因此「以元首的名義」,準備在適當時機採取行動。
英國和法國不會侵犯這些國家的中立。事實上,它們幫不了波蘭的忙。
但是,俄國照會堅持,這一定要通過「認真而實際的步驟」來做到——而不是像里賓特洛甫所建議的那樣跨一大步。
據杜芒克將軍後來報告,八月十四日的會議頗富於戲劇性。英國和法國代表被將死了。他們自己也知道,然而卻還想儘量迴避這個問題。德拉克斯和杜芒克硬是說,他們肯定波蘭人和羅馬尼亞人在自己的國家受到進攻時一定會馬上請求俄國人援助。杜芒克十分有把握地說,他們會「央求元帥支持他們的」。德拉克斯認為,說他們不會請求蘇聯援助是「不可想像的」。他還——看起來不怎麼合乎外交策略——加了一句,「如果他們在必要時還不請求援助,而讓他們自己被征服的話,就可以預料他們將成為德國的省份」。這是俄國人最不願見到的事情,因為它意味著納粹軍隊陳兵蘇聯邊境,伏羅希洛夫特別注意到了這位海軍上將這句不該說的話。
德國和俄國就像在德皇和沙皇時代一樣再一次就瓜分波蘭取得了一致。而希特勒還給了史達林在波羅的海東岸自由行動的權利。

「我到格萊維茨去,在那裡等候了十四天——八月二十五日至三十一日之間,我去見了秘密警察頭子海因里希.繆勒,他當時正在附近的奧普林。繆勒當著我的面同一個叫做梅爾霍恩的人討論了製造另一個邊境事件的計畫,要把事情做得看起來是波蘭士兵進攻德國軍隊那樣——繆勒說他有十二名到十三名的死囚,要讓他們穿上波軍制服,把他們弄死後放在出事地點,以此表明他們是在進攻時被打死的。為了這個目的,海德里希部下的醫生要給他們打毒藥針,然後再用槍打,在他們身上造成傷口。事件發生之後,要把報界人士和其它人士帶到現場去——
「對波蘭和羅馬尼亞的侵略將大大改變它們的看法。不僅如此,德國如果能在俄國大門口佔據一塊地盤的話,也是對俄國大大不利的事情——因此,從俄國自己的利益出發,如果波蘭和羅馬尼亞受到侵略的話,它應當有援助這些國家的計畫的。
載著德國代表團的兩架「禿鷲」式運輸機在八月二十三日正午到達莫斯科。在大使館匆匆吃完午飯以後,里賓特洛甫就急急忙忙趕到克里姆林宮去會見蘇聯獨裁者和他的外交人民委員。第一次會議繼續了三個小時,據里賓特洛甫在「特急」電報中告訴希特勒,這次會議對德國人說來進行得很好。從德國外交部長的電報來判斷,根本沒有任何困難就在將使蘇聯置身於希特勒發動的戰爭之外的互不侵犯條約的條款達成了協定。事實上,據他報告,唯一的困難是如何瓜分贓物這樣一個顯然很小的問題。俄國人要求德國人承認拉脫維亞的利包和溫道兩個小港「在他們的勢力範圍之內」。由於拉脫維亞全境都劃在兩國勢力範圍的界線的蘇聯一面,這個要求並不是什麼多大的問題,希特勒很快就同意了。里賓特洛甫在第一次會議後還告訴元首說,「預期將就整個東歐地區劃分勢力範圍的問題簽訂一項秘密議定書」。
「史達林先生自動地提議為元首乾一杯:
希特勒還沒有完全準備好告訴他的聽眾,他就在這一天同俄國做的那筆交易要達到什麼樣的程度,雖然這個消息一定會使那些深信德國不能同時在兩條戰線上打一場大戰的將軍們大為快慰。不過他告訴他們的那一點也已經足以引起他們要求知道更多消息的慾望了。
他最後說,開戰的命令將在以後下達,很可能在星期六(八月二十六日)早晨。
「雖然如此(照會繼續說),如果德國政府現在要對過去的政策實行改變,準備認真改善同蘇聯的政治關係的話,蘇聯政府只能對這樣一種改變表示歡迎,並且準備在自己這方面修改政策,以便認真改善對德關係。」
然後,到八月十九日晚上七點十分,那份望眼欲穿的電報終於來了。

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二日的軍事會議

對這個奇怪的人物來說,接受這樣的任務既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後一次。早在一九三九年三月,在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以前不久,瑙約克斯就曾受海德里希指使把炸藥運入斯洛伐克,據他後來供認,這批炸藥就是用來「製造事件」的。
「我深信史達林是不會上英國人的當的。只有瞎了眼的樂觀派才會相信史達林會傻到看不|穿英國人的打算。維持波蘭的存在對俄國人並沒有什麼好處——李維諾夫的免職是決定性的。對我來說,這就像轟的一聲炮響一樣,顯示了莫斯科對西方國家態度轉變的跡象。
「莫洛托夫顯然毫不為我的異議所動。莫洛托夫聲稱,他已把蘇聯政府的觀點告訴了我,已經再也沒有別的話要補充了,在這以後,第一次談話就結束了。」
這些就是納粹領袖的瘋狂的推理。
所謂「某種政治事件」現在發生了。

這位黨衛隊保安處處長選定了一個叫做和_圖_書阿爾弗雷德.赫爾莫特.瑙約克斯的年輕的黨衛隊老特務來執行這項計畫。
不但在莫斯科,而且也在西方國家首都,當時流行的看法都是,英法政府並沒有做任何工作來勸說波蘭人同意蘇聯軍隊在波蘭領土上迎擊德國人。事實並非如此,從最近發表的文件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倫敦和巴黎是做了相當多的工作的——不過還不夠多。同樣清楚的是,波蘭人的反應,其愚蠢簡直不能令人置信。
在我看來,鑒於我們兩國都有建立彼此間新關係的願望,最好是不要喪失任何時間。我因此再次建議你在星期二(八月二十二日)接見我的外交部長,至遲到星斯三,八月二十三日。德國外交部長有最充分的權力來擬定並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和議定書。鑒於目前的國際形勢,外交部長在莫斯科只能逗留一天,至多兩天,再長是不可能的。
「所有這一切都支持這樣一種看法:雖然英國可能大唱高調,甚至召回大使,也許在貿易上實行全面禁運。它還是肯定不會進行武裝干涉。」
「一、封鎖:這起不了作用。因為我們能自給自足,而且我們能從東方得到援助。
在八月十四日的會議上,伏羅希洛夫要求對他的問題作「直截了當的答覆」。「如果沒有確切而毫不含糊的答覆的話,」他說,「軍事談判繼續下去是沒有用處的——蘇聯軍事代表團,」他補充說,「不能向自己的政府建議參加這樣一個顯然註定要失敗的事業。」
話頭接著又轉到了英國和法國。
第二天,八月二十三日,在最高統帥部各局首長會議以後,哈爾德將軍在日記裡寫道:「Y日已確定在八月二十六日(星期六)。」
最後,在東南歐,俄國人強調他們在比薩拉比亞(那是蘇聯在一九一九年割給羅馬尼亞的)的利益,而德國人宣佈他們對這一地區沒有利害關係——這個讓步是里賓特洛甫後來感到後悔的。
不過,對德國人來說,此事非成功不可,侵入波蘭的全部時間表,實際上也就是到底能不能在秋雨大降以前的短短時期內發動進攻的問題,全要看這一點來決定。德國人害怕,要是莫斯科不能在八月二十六日或者二十七日以前接待里賓特洛甫的話,要是俄國人稍稍拖延一下的話,九月一日的預走日期就無法保持了。
英國外交大臣一直不願到莫斯科去,而現在德國外交部長卻不但願意去,而且急著要去——納粹領袖們正確地估計到,這樣一種對比一定會給多疑的史達林以強烈的印象。德國人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把他們的意見直接提給那位俄國獨裁者本人。因此里賓特洛甫在他的急電後面又加上了一個「附言」。
約.史達林
杜芒克將軍從達拉第總理那裡得到的指示,同英國海軍上將原來得到的拖延指示不同,是要設法儘早同俄國締結一項軍事條約。儘管英國人害怕消息可能走漏給德國人,杜芒克在第二天的會議上就把法國兵力的數字告訴了俄國人。他把這稱之為「高度機密的數字」,而蘇聯代表也答應一俟會議結束,立即把他們「忘掉」。
這位蘇聯元帥提出了一些非常具體的問題:有沒有什麼條約規定波蘭該採取什麼行動?一旦戰爭爆發的話,英國拿得出多少軍隊來援助法國軍隊。比利時會怎麼辦?他所得到的答覆是不大能令人放心的。杜芒克說,他對波蘭的計畫一無所知。海伍德將軍說,英國人預期「在戰爭初期可以第一批派出十六個師,以後再派出第二批十六個師」。伏羅希洛夫逼著要他說明在爆發戰爭的時候手邊到底有多少個師,海伍德回答說,「目前英國有五個正規師和一個機械化師」。這種不像樣的數目在俄國人聽起來,完全出乎意外而且令人不快,他們說,他們已準備好,戰爭一開始就擺開一百二十個步兵師來對付從西面來的侵略者。
第二天,里賓特洛甫在接到大使的報告以後,就催起這件事來了。十分明顯,希特勒現在是不顧一切了。八月十八日晚間,從他在上薩爾斯堡的夏令總部又給舒倫堡發出了一封由里賓特洛甫署名的「特急」電報。這封電報是在八月十九日清晨五點四十五分到達莫斯科德國大使館的,它指示大使「立即安排再次晉見莫洛托夫先生,並且盡可能爭取馬上同他會談」。再也沒有時間可以坐失了。「我要求你,」里賓特洛甫在電報裡說,「告訴莫洛托夫以下的話」:

第二天(八月二十四日),當興高彩烈的里賓特洛甫飛返柏林的時候,在莫斯科的英法軍事代表團要求見伏羅希洛夫。德拉克斯海軍上將還曾給那位元帥送去了一封急信,要求他表明對繼續談判的看法。
鑒於俄國人在這個時候也在同德國人打交道,他們到底是真心誠意地同英法軍事代表進行談判呢,還是他們像英法外交部(更不用提德拉克斯海軍上將了)後來所說的那樣,僅僅為了拖延談判以便等待同希特勒成交而堅持取得軍隊開進波境的權利呢?
「德國準備同蘇聯締結一項互不侵犯條約,而且,如果蘇聯政府也有同樣願望的話,這項條約的期限可定為二十五年,期滿以前不得廢除。除此而外,德國還準備同蘇聯一起對波羅的海各國作出擔保。最後,德國也願意發揮影響來改進並鞏固俄─日關係。」
這一次,大使絕不能從俄國人嘴裡得到一個「不」字。
到這裡,會議中斷,大家吃中飯去了。不過在吃飯以前,戈林還曾對元首表示感謝,感謝他給大家指出了道路,並且向他保證三軍一定盡自己的天職。
什麼結果?這位詭計多端的俄國人是給了一點暗示的。他問道,德國政府是否有興趣在兩國之間簽訂一項互不侵犯條約呢?它是否準備發揮它對日本的影響來改善蘇日關係並且「消除邊境衝突」呢?(指的是在滿洲一蒙古邊境上已經打了整整一夏天的沒有宣戰的戰爭。)最後,莫洛托夫問道,如果蘇德聯合擔保波羅的海國家的話,德國以為如何呢?
八月十七日,哈爾德將軍在日記裡記下了一段奇怪的活:「卡納里斯同第一局(作戰局)查對過。希姆萊、海德里希,上薩爾斯堡:給上西里西亞送一百五十套附件齊全的波蘭軍服。」
「有許多身居高位而心存觀望的德國人,在捷克問題解決了以後給英國人談過話,寫過信,這造成了很大的損害。就在你們動搖失志而過早地屈服的時候,元首達到了他的目的了。」
他最後說,所有這一類問題「都必須具體討論,那樣,在德國外交部長來到了這裡以後,就不會僅僅是交換交換意見,而是能作出具體決定」。他再一次強調「對這些問題進行充分的準備是必不可少的」。
德國和波蘭之間的緊張關係已變得不可容忍了——不論哪一天都可以爆發危機。德國已經下定決心從現在起以在它支配下的一切手段來保護它的國家利益。
倫敦和巴黎對史達林的兩面手段的指摘聲浪甚高而且語調激烈。多年以來,這位蘇聯的專制暴君一直在痛罵「法西斯野獸」,而且號召一切熱愛和平的國家團結起來制止納粹侵略。而現在他自己居然也入夥幹起這樣的行當來了。克里姆林宮大可為自己辯護(它也這樣辯護了),蘇聯只不過是做了一年以前英國和法國在慕尼黑所做的同樣的事情:以犧牲小國為代價,買得了和平和整軍經武以備對付德國的時間。如果張伯倫在一九三八年九月以犧牲捷克斯洛伐克來姑息希特勒是正當的而且很光彩的話,史達林在一年以後以犧牲始終拒絕任何蘇聯援助的波蘭來姑息德國元首又有什麼錯誤和不光彩的地方呢?
龐納在八月十九日同英國駐巴黎代辦的談話中是提出了這個建議的。但是,倫敦政府對這樣一種「計策」(唐寧街是這樣叫它的)感到不合適。張伯倫和哈利法克斯不肯走這樣的極端。
史達林的覆電是晚上十點三十分轉到在伯格霍夫的希特勒那裡的。本書作者還記得,幾分鐘以後——晚上十一點剛過——德國廣播電臺的音樂節目突然中斷了,廣播員宣佈:「德國政府和蘇聯政府已經協議締結一項互不侵犯條約。德國外交部長將在八月二十三日,星期三,到莫斯科完成這項談判。」
但是,阿道夫.希特勒可不能等待同俄國的談判「逐步」進行。正如他剛剛對震驚莫名的齊亞諾透露的那樣,他已經把突襲波蘭的最後期限規定在九月一日,而現在已經將近八月半了。如果他要有效地破壞英法同俄國之間的談判而同史達林辦成他自己的交易的話,就該快動手——不是一步一步來,而是大跳一步。
究竟是不是如此呢?從那時以來,人們對這一點一直在爭論。這一筆卑鄙的買賣給了史達林一個喘息時間——俄文叫peredyshka——正如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一八〇七年在替爾西特從拿破崙手裡和列寧一九一七年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從德國人手裡所取得的一樣,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它也在一個短時期內給了蘇聯一個遠在俄國原有邊界之外的抗德前進陣地,其中包括在波羅的海國家和芬蘭的基地——而付出代價的是波蘭人、拉脫維亞人、愛沙尼亞人和芬蘭人。尤其重要的是,如官方的蘇聯《外交史》後來所特別強調的那樣,它使克里姆林宮可以放心,如果俄國在以後受到德國的進攻的話,西方國家也已經無可挽回地捲入了反對第三帝國的戰爭,而蘇聯就不會像史達林在一九三九年整整一個夏天都在擔心地那樣,單獨對抗強大的德國了。
「硬攻西壁是不大可能的(他自己回答道)。向北經過比利時和荷蘭包抄不可能迅速取勝。這些辦法都幫不了波蘭人的忙。
納粹獨裁者無條件地接受了蘇聯的建議。舒倫堡奉里賓特洛甫之命再次進見莫洛托夫並且通知他:
「我們必須有最堅強的鐵一般的決心。在任何情況面前都不容退縮。每一個人都必須認清我們已經下定決心從一開始起就同西方國家作戰。一場生死的鬥爭——長期的和平對我們不會有什麼好處——一種大丈夫的氣概——我們的人比他們強——對方比我們弱——我國在一九一八年所以崩潰是因為精神上準備不足。腓德烈大王所以頂得住,只是因為他堅忍不拔。
整整三年以後,在一九四二年八月間,「有一天清早」(邱吉爾後來報告說)這位蘇聯獨裁者給當時在莫斯科訪問的英國首相談到了他所以採取這一厚顏無恥的行動的一些理由。
在公開發表的條約中,雙方約定,任何一國都不得進攻對方。如果其中一方成了第三國的「敵對行動的目標」,另一方將「決不以任何形式給予該第三國以支援」。德國和俄國也決不「參加直接或間接針對另一方的任何國家集團」。
關於我今天同莫洛托夫所作的兩次談話的詳細報告以及蘇聯草案的全文將立即用電報發上。
里賓特洛甫再次在這封電報後面加上了一段「附言」——他個人給大使的指示。
據英國和法國內幕人士透露,在開頭的階段,西方盟國的確認為蘇聯軍事代表團是真心誠意地在談判,甚至還認為蘇聯代表團把這件工作看得過於認真了。八月十三日,在軍事談判進行了兩天之後,西茲大使打電報給倫敦說,俄國軍事首腦似乎當真「要搞點名堂出來」。結果,要德拉克斯海軍上將「慢吞吞進行」的指示改變了。八月十五日英國政府就要他支持杜芒克「儘快」使軍事談判得出結果來。原來不讓他把機密軍事情報告訴俄國人的限制也取消了一部分。
事實上,它的內容直到戰後繳獲了德國秘密檔案以後才為世人所知。
「二、從馬奇諾防線進攻西線。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另外一個可能性是侵犯荷蘭、比利時和瑞士的中立。」
到底是什麼樣的步驟?
第一步:締結一項貿易與貸款協定。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