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讀城記

作者:易中天
讀城記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二章 北京城 一 北京的門

第二章 北京城

北京是城。
北京城很大很大。
北京城大得你不知從何讀起。
不必一一列舉有關部門的統計數字,比如轄地面積多少啦,市區已建成面積多少啦,常住和流動人口又有多少啦,等等。在經濟建設飛速發展的今天,這些數字年年都在變,未必比我們的感覺更可靠;而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幾乎所有人對北京的共同感覺都是「大」。差不多每個到過北京的外省人都有這種體會:初到北京,蒙頭轉向,簡直「找不著北」。一天跑下來,腰酸背疼,腿肚子發脹眼發直,能辦成一兩件事,就算效率不錯了。因為北京實在太大太大。一個立交橋繞下來,你打的的士肯定跳表,不折不扣的「看山跑死馬」。北京人自己就說得更絕:除非在家貓著,只要出門,就會有一種「永遠在路上」的感覺。
其實,北京的大,還不僅僅大在地盤。作為新中國的首都,北京是一個集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科技、文化、教育、體育、信息等各種中心於一身的全能型城市。這裏有最大的黨政軍機關,最大的金融商業機構,最大的科研單位,最大的大專院校,最大的信息網絡,最大的體育場、出版社、報社、電台、電視台和最大的國際機場。世界各國的大使館都在這裏,世界各國的精英人物和重要信息也都在這裏出出進進。別的地方有的,北京都有;別的地方沒有的,北京也有;別的地方出不去進不來的,在北京就出得去進得來。光是這容量和吞吐量,北京就大得讓別的城市沒法比。
更何況,北京不僅是新中國的首都,它也是遼燕京、金中都、元大都和明清的京都。不難想見,在這塊土地上,書寫的是甚麼樣的歷史,上演的是甚麼樣的活劇,集聚的是甚麼樣的人物,積澱的又是甚麼樣的文化啊!這裏的每一個街區、每一條胡同、每一座舊宅,甚至每一棵古樹,差不多都有一個甚至幾個值得細細品味慢慢咀嚼的故事。那些毫不起眼的破舊平房,可能是當年的名流住宅;那些雜亂不堪的荒園大院,也可能是昔日的王府侯門。更遑論聞名遐邇的故宮、景山、天壇、雍和宮、頤和園、圓明園了。即便是那些民間的東西,比如老北京的五行八作、時令習俗、工藝製作、風味小吃、兒歌童謠,也都是一本本讀不完的書。
這就是北京:古老而又鮮活,博大而又精深,高遠而又親切,迷人而又難解。它是單純的,單純得你一眼就能認出那是北京。它又是多彩的,豐富得你永遠無法一言以蔽之。而無論久遠深厚的歷史也好,生機勃發的現實也好,豪雄浩蕩的王氣也好,醇厚平和的民風也好,當你一進北京,它們都會向你撲面而來,讓你目不暇接,不知從何讀起。你可能會驚異於現代都會的日新月異(有人說,三個月不到北京,就會不認得它了),也可能會留連於千年古城的雄厚深沉(有人說,即便在北京住上一輩子,也讀不完它的歷史遺跡),可能會沉醉於文化名邑的清雅蕭遠(有人說,只要在北京的高等學府各住上一個月,就等於上了一次大學),也可能會迷戀於民俗舞台的色彩斑斕(有人說,北京整個的就是一個民俗博物館)。所有這些,都會對每一個初進北京的人產生神奇的魅力,使之心旌搖盪,神志癡迷,不知所以。可以這麼說,任何試圖讀懂北京的人,一開始,都會有一種不得其門而入的感覺。
我們必須找到進入北京的門。
也許,北京的那些氣勢非凡的門,就是我們應該翻開的第一頁。

一 北京的門

的確,「山河千里國,城闕九重門」,沒有城牆和城門,是不好叫做京城的。唐代長安和北京一樣,也有京、皇、宮三城,不同者在於宮城不在皇城裏面,而在皇城北面。這三座城,京城十二門,東西南北各三門;皇城七門,南三東二西二,北面無門;宮城南面五門,正中為承天門(明代北京宮城正門也叫承天門,想必即承唐制),北面二門,正門為玄武門,是唐太宗李世民發動政變的地方。漢代洛陽京城內,有南北兩座差不多一樣的宮城,都開有四門,而且門的名字也都一樣,即南朱雀北玄武東蒼龍西白虎,京城則開有十二門。宋都開封也有城三重,外京城叫羅城,也叫國城,因其土築又叫土城,開有十三座城門,七個水門,共二十座門;內京城又叫舊城或闕城,四周共開十門,正南門是朱雀門;宮城亦即大內,又叫皇城,開有六門,正中為乾元門。開封城一共三十六座門,差不多是門最多的一座古都。南宋的都城臨安(杭州)只有內外兩城,內城又叫子城,開有四門,乃大內所在;外城又叫羅城,開有十三座城門,並不呈對稱狀。杭州城門的特點,是它們的名字,多不似北方古都的典雅莊重,而更多山川靈秀。「候潮聽得清波響,湧金錢塘定太平」,這兩句詩中,就包括了杭州五座城門的名稱。明初首都南京,規模極為宏大,裏裏外外共有四城。外郭城周長180里,開有十六座城門;應天府城周長67里,是當時國內第一大城(次為北京),也是世界第一大城(次為巴黎),共有十三座城門;此外皇城六門,宮城十二門,加起來比開封還多。
它們的秘密,是中國文化的秘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表達對革命先烈的感激和崇敬,在天安門廣場建立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紀念碑就建在中華門內天安門前。正如姜舜源在《滄桑天安門》一文中所說,這可正好應了陳毅元帥的一句詩:「此頭應向國門懸」了。二十多年後的1976年,在中華門舊址上,又興建了「毛主席紀念堂」。至此,整個天安門廣場,已是「舊貌換新顏」。國門拆除了,午門退隱了,前門告老了,人民的廣場取代皇家的宮城成了北京的中心,而由東西長安街及其延長線構成的新的中軸線橫貫東西,則似乎象徵著北京的開放與騰飛。
因為北京是城,而且是真正的城。
這就是北京,這也就是北京城。要言之,所謂「北京城」,實際上就是由這些一重一重的「牆」和一道一道的「門」構成的。其中,「門」顯然又比「牆」更重要。沒www•hetubook.com.com有牆,固然城而不城,但如果沒有門,則城也就是死城。門之於城,不但是出入之口,而且是方位所在,功能所在,意義所在。可以說,把握了北京的「門」,也就差不多把握了北京。
這是極為真實而又極為深刻的感受。只有那些對於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特別敏感的人,才會有這樣的感受,也才會深刻地意識到,北京的城門對於北京這座城市和它所代表的文化,有著甚麼樣的意義。難怪侯仁之教授為之作序的那本重要著作——《北京的城牆和城門》一書的作者、瑞典學者喜仁龍,要說他之所以寫這本書,是因為北京的城門了。在喜仁龍看來,北京的歷史和文化,是和它的城門還有城牆連在一起、不可分割的。這些城門和城牆「佈滿著已逝歲月的痕跡和記錄」,隨時都會向我們講述那些古老而神奇的故事。
這是中國極具典型意義的一類城市。
天安門原名承天門,清人入關後改為天安門。但不論「奉天承運」也好,「敬天安民」也好,作為皇城的正門,它都是國脈所繫、國威所在、國家權力的象徵。事實上,天安門歷來就是封建王朝舉行國家大典的地方。那時,皇帝如果要頒佈詔書,就在太和殿登極用寶。用寶後的詔書,要置於「雲盤」中,用彩亭奉送天安門城樓,交宣詔官宣讀,文武百官則在金水橋南排班聆聽。宣詔完畢,詔書用木雕的金鳳銜著由城樓上放下,交禮部謄寫,詔告天下,謂之「金鳳頒詔」。可以說,從那時起,天安門就以其不同尋常的特殊地位而為眾望所歸。
打開北京地圖,你的第一印象,也許就是北京的門多。儘管這些門大多「徒有虛名」(門被拆掉了),然而那「虛名」卻也「永垂不朽」。有幾個老北京人不記得這些門呢?即便是外地人,從未見過它們的,也會知道它們的名字,甚至有些模糊的感覺。因為北京中心區域的主幹道,幾乎大多都是以這些門(加上東西南北的方位)來命名的。比方說,前門大街、前門西大街、前門東大街,復興門外大街、內大街、南大街、北大街,建國門外大街、內大街、南大街、北大街,阜成門外大街、內大街,南大街、北大街,朝陽門外大街、內大街、南大街、北大街,西直門外大街、內大街、南大街、北大街,東直門外大街、內大街、南大街、北大街,德勝門外大街、內大街、東大街、西大街,安定門外大街、內大街、東大街、西大街,此外,還有崇文門東大街、宣武門西大街、廣安門內外大街、廣渠門內外https://www•hetubook•com•com大街等等。所以有人說,到了北京,要找地方,先要找門。如果你知道自己在哪座門周圍,要找的地方又在哪座門附近,那麼,你就怎麼也不會迷路。而且,你在北京問路,北京人也常常會說在某某門附近或奔某某門去。因此,雖然我們現在在北京已看不見多少門,卻對北京的門並不「陌生」,反倒有幾分親切。
事實上,不少的中國人,都首先是通過北京的門,尤其是通過兩座特別有名的門認識北京的。這兩座門,就是天安門和大前門。「我愛北京天安門,天安門上太陽升」,是幾乎每個新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歌曲;而那些從未到過北京的人,也至少在香煙盒上見識過大前門。記得小時候,大前門還是一種名貴的香煙。能抽大前門香煙的,大都有錢,或很有些身分。能夠收集到大前門香煙盒,也是一件有面子的事。當然,能夠到北京去,親眼看看天安門和大前門,在它們前面照一張相,那就更是夢寐以求了。
不過那時的廣場,可比現在小得多,只有11公頃,比作為現在天安門廣場配套建築的人民大會堂(佔地15公頃)還小。1949年,為舉行開國大典,新中國的奠基者們曾對廣場進行了拓展修整。1959年,為慶祝建國十周年,又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三面紅牆全部予以拆除,東西兩翼拓為通衢大道,革命歷史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分立廣場東西兩側(取「左祖右社」之意),人民英雄紀念碑屹立中央,並向人民群眾開放。過去專屬帝王使用、嚴禁庶民涉足的皇家禁區,真正成了「人民的廣場」。
喜仁龍是一個外國人。然而他的感受,卻和我們如此相通。我確信,儘管喜仁龍是一位嚴謹的學者,也儘管他做了大量的調查和考證工作,但如果沒有這種感受,他的書就不可能寫得那麼生動,那麼感人,也不可能寫得那麼深刻。
顯然,這些城市,也都是由「牆」和「門」構成的。
午門是宮城的正門,正陽門是京城的前門,中華門卻不是城門。這是一座單簷歇山頂的磚石結構建築,與明十三陵和清東西陵的大紅門相同,雖然看起來不如內城九門那些「城門樓子」壯觀,卻最能體現「城頭變換大王旗」的意味。因為中華門是真正的「國門」。咱們的國名叫甚麼,它就叫甚麼。明朝的時候,它叫「大明門」;清朝的時候,它叫「大清門」;到了民國時期,就叫「中華門」。換名的辦法也很簡單:把刻有門名的石匾翻個個兒,重新刻上字,「大明門」就變成了「大清門」。可惜,當和*圖*書民國的人也想用這種省工省料的好辦法來更換門匾時,卻發現努爾哈赤的子孫早就用過了這個高招,便只好放棄了「顛倒歷史」的念頭,重新刻了一塊木匾,掛在了簷下。
中華門(或大明門、大清門)的故事,再清楚不過地告訴我們,門對於一座城尤其是一座京城有著一種甚麼樣的意義。它不僅是出入的孔道和防衛的關口,也是一種象徵——國家的和政權的象徵。所以,在清代,除正陽門外,其餘八門便由八旗分掌:德勝門正黃旗,安定門鑲黃旗,東直門正白旗,朝陽門鑲白旗,西直門正紅旗,阜成門鑲紅旗,崇文門正藍旗,宣武門鑲藍旗。八旗分掌八門,既有共享天下之意,也未嘗沒有相互牽制的用心在內。
天安門的南北,分別是正陽門、中華門和午門。
正陽、崇文、宣武、德勝、安定、東直、西直、朝陽、阜成這九門,就是嚴格意義上的京師之門。所以清代的「首都衛戍司令」,便叫「九門提督」;而九門當中最南端的正陽門,便是京城內城的正門、前門。它是北京最重要的城門。它的北面,是壁壘森嚴的皇城和宮城,是金碧輝煌的王府和皇宮,是老百姓可望不可及的地方。它的南面,是北京城的門戶地帶,擁有最大的交通中心和商業中心。那裏的婆娑楊柳、絢麗牌樓、繁忙店舖、喧鬧街市,曾是「北京最美妙、最誘人的街景之一」。那裏也是帝王禁苑與平民市井之間巨大的中間環節,因此老百姓把正陽門叫做「大前門」。
天安門的地理位置,也很特別。明清時代北京城市規劃和城市營造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由一條18里長的南北中軸線貫穿全城。它的南端起點,是永定門;北邊終點,則是地安門外的鐘鼓樓。從南到北,依次有永定門、正陽門(前門)、中華門、天安門、端門、午門、神武門、地安門等等,天安門恰恰正在這條中軸線的正中。它是京、皇、宮三城中間那個城即「皇城」的正門。門外,南北大道是「御道」,東西大街是「天街」,其地位之重要、特別,已毋庸置疑。如果說,北京的門是我們解讀北京的「入門之門」,那麼,天安門便是「門中之門」。
其實,真正的「前門」,說起來應該是永定門。它是京城外城的正門。1553年修建的外城,原來是要環繞內城的,後因經費不足,只修了南城一方,結果整個京城就變成了一個「凸」字形。京城外城周長28里,開有七門。南https://m•hetubook.com.com端正中為永定門,左右兩邊為左安門、右安門,東西兩邊則是廣渠門、廣安門,東北和西北角與內城相接處,又開有兩門,即東便門和西便門。「外七內九皇城四」,如果再加上圍繞外城的護城河和城外嶺上的長城,北京城真可謂「門開八面,固若金湯」。除此以外,在天安門外長安街上原有左右長安門(又稱青龍門、白虎門)。民國時期,又新闢了和平門(始稱興華門)、建國門(始稱啟明門)、復興門(始稱長安門)。這些都是大門。至於那些不大上得了「檯盤」的中門、小門,就數不勝數。
天安門是北京的象徵。
薊城、幽州、遼燕京、金中都和元大都,這些輝煌一時的巍峨城闕,早就已經「被西風吹盡,了無陳跡」了。現在人們能夠記起說起的,實際上是明清時代的北京城;而明清時代的北京城,則是由裏外三層的「城」構成的「城之城」。這個「城之城」的裏圈,是通常稱為「紫禁城」的「宮城」,城牆周長6里,開有四門,即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中間一圈是「皇城」,城牆周長18里,也開有四門,即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它的外圍是「京城」,分內外兩城。內城城牆周長46里,開有九門。正中即正陽門,最為高大雄偉。在過去的年代,它是僅供皇帝出入的「正門」。正陽門的東西兩面,是崇文門和宣武門,又叫「哈達門」和「順治門」,也叫「景門」(光明昌盛之門)和「死門」(枯竭不祥之門)。景門人人可過,死門則多半走送葬的隊伍。北面二門是德勝門和安定門,又叫「修門」(高尚之門)和「生門」(豐裕之門)。皇帝每年一次從生門出城,到地壇祈禱豐年,也祈禱王朝政權穩定、國泰民安,所以叫「安定門」。而凱旋的軍隊則要從修門班師回城,以宣示皇帝的聖德終於戰勝了敵人,所以叫「德勝門」。東邊二門是東直門和朝陽門(齊化門),又叫「商門」(交易之門)和「杜門」(休憩之門)。那裏曾經河水漣漪,岸柳成行,無疑是運輸和休閒的好去處。西邊二門是西直門和阜成門(平則門),又叫「開門」和「驚門」,前者意味著「曉喻之門」,後者的得名據說是因為附近居民常被皇帝詔令驚擾之故。總之,這些城門,多少都有些特殊的涵義和象徵。所以,老北京人說起它們來,總還是津津樂道。
當然,也是中國城市的秘密。
北京作為城的歷史,說起來是很久遠的了。
北京有很多的門。
北京諸門之中,最和-圖-書重要的當然是天安門。
其實,即便在封建時代,天安門的地位也非同一般。
我們必須有這種感受。有了這種感受,你才能進入北京,也才能讀懂北京。
只要一提起北京,我們中國人,尤其是新中國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天安門。每個初到北京的人,第一個要去看的地方,也差不多都是天安門。的確,在中國,又有哪座門,能像天安門那樣和北京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並且在中國人民的歷史畫卷和政治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呢?舉世矚目、揭開了中國新文化第一頁的「五四運動」,就是在天安門廣場上爆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也是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佈的。本世紀許多重大政治事件,也都在天安門前的廣場上演出。天安門在每一個熱愛祖國、尊重歷史的中國人心目中,不可能不地位尊崇。
如果說,天安門是新中國的象徵,那麼,大前門便是老北京的門面。1984年,侯仁之教授在為一本重要的瑞典學者著作的中譯本所作的序中,還這樣激動地回憶起半個世紀前他第一次見到大前門(正陽門)時的心情:「當我在暮色蒼茫中隨著人群走出車站時,巍峨的正陽門城樓和渾厚的城牆驀然出現在我眼前。一瞬之間,我好像忽然感受到一種歷史的真實。從這時起,一粒飽含生機的種子就埋在了我的心田之中。」
於是天安門廣場便成了世界上最大、最無與倫比的大廣場。它佔地面積54公頃,可供50萬人進行集體活動。每一個到過那裏的人,都無不驚異於她的莊嚴、肅穆、雄偉、博大。和她相比,西方許多城市的所謂廣場,便只好叫做「路口」。北京的「大」,在天安門和天安門廣場得到了最好的體現。
北京城起先叫做「薊」或「薊城」。現在我們至少可以肯定它曾是燕國的國都,其址位於現在北京的西北一隅,公元前221年被秦始皇的軍隊所毀。公元70年左右,東漢王朝在今北京西南角,又建了一座新城,叫「燕」,三國時又改名「幽州」。公元938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將幽州升格為「南京」,又叫「燕京」,作為他的四大陪都之一。金貞元年(公元1153年),擊敗了遼國的金人,將燕京定為他們佔領的北部中國的政治中心,是為金中都。又過了一百多年,即公元1272年,統一了中國的元世祖忽必烈,決定將此地作為他龐大帝國的中樞所在,這就是元大都。至此,中國的首都終於由「面東背西」一變而為「坐北朝南」。在此後數百年的漫長歲月裏,除短暫的變動外,這個格局基本上沒有被打破。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