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費城風雲:美國憲法的誕生和我們的反思

作者:易中天
費城風雲:美國憲法的誕生和我們的反思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五章 柳暗花明 一 解鈴不是繫鈴人

第五章 柳暗花明

一 解鈴不是繫鈴人

這也是許多代表的願望。實際上,當麥迪遜(弗吉尼亞)、威爾遜(賓夕法尼亞)、漢密爾頓(紐約)、魯弗斯.金(馬薩諸塞)這些代表大邦利益的國權主義者和路德.馬丁(馬里蘭)、蘭欣(紐約)、佩特森(新澤西)、貝德福德(特拉華)這些代表小邦利益的邦權主義者吵得不可開交時,不少冷眼旁觀的代表都表示出他們的憂慮和不滿,有些人的態度和立場甚至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最早表示出不滿的是弗吉尼亞的倫道夫。六月十六日,全體委員會討論弗吉尼亞和新澤西兩套方案,蘭欣和佩特森聯手出擊,查爾斯.平克尼認為整個問題已經攤牌,會場氣氛十分緊張。這時,倫道夫並沒有為自己的方案作辯護,而是說,當務之急是形勢緊迫,挽救共和國的命運已迫不及待。如果我們不能提出辦法,就背叛了人民的委託。值此危及存亡之秋,我們必須挺身而出,制定憲法,千萬不好錯過建立全國政府的最後時機!
艾爾斯沃斯說,既然聯邦議會第一院的席位分配,已決定不再遵循邦聯條例的規則,那麼,第二院席位的分配,就應該和邦聯條例規定的一樣。因為我們部份是國家,部份是聯盟。第一院實行比例制,符合國家原則,保障了大邦;第二院實行平等制,符合聯盟原則,保障了小邦。在這樣一個中間立場上,就可以實現折中。如果不能實現折中,那麼,我們這個會議,不僅是徒勞,而且比徒勞還糟糕。可以肯定,除了馬薩諸塞,東部各邦中沒有一個會不把邦視為平等的政治社會,沒有一個會同意在議會兩hetubook•com•com院都排除邦的平等發言權,也沒有一個會願意與自己寶貴的權利分手。要知道,大自然連最小的昆蟲都賦予了自衛的能力,何況是邦?自我捍衛權,是小邦的命|根|子。一旦有人企圖剝奪他們的這種權利,馬上就會把美利堅攔腰斬斷。而且,斬斷之處,大約就在這個部份的某個地方。
如果說在六月二十日,梅森還基本上是反對邦權主義的,那麼,他在六月二十五日明確表態支持全國議會第二院由各邦議會選舉(請參看本書第四章第三節),就顯得意味深長了。其實,許多代表的態度都耐人尋味。比如佐治亞代表皮爾斯,就在六月二十九日的發言中說,建立邦聯時定下的這個平等表決權,使目前處理公共事務的困難之源。為了公共利益,必須犧牲邦與邦之間的界限。至於他自己,雖然來自一個小邦,但自認為是聯邦的公民。
在六月二十九日發言的還有馬薩諸塞的戈漢姆。他希望小邦不要時時刻刻只顧反對,應該想想究竟是誰做出的讓步大。聯盟就此決裂,對大家都沒有好處,對小邦就尤其不利,因為弱者更需要法律和政府的保護。想想看吧,脫離了聯盟,特拉華的局勢將會怎樣?新澤西又會怎樣?新澤西原本就是東澤西和西澤西兩個部份聯合而成的,如果分裂,將會如何?看來,再沒有甚麼比各邦想像中的危險更主觀的了。顯然,聯合對於各邦的幸福是必要的,他們的聯盟也需要一個堅強的總體政府。只要大家願意留在這裡,就某種合適向人民推薦的方案達成一致,我戈https://www.hetubook.com.com漢姆就願意奉陪到底。
可惜麥迪遜他們不肯接受。不但不接受,還說康涅狄格最沒資格提出這個問題,因為康涅狄格在信守邦聯誓約方面其實乏善可陳。這話立即引起艾爾斯沃斯和謝爾曼的抗議。艾爾斯沃斯說,不管別人怎麼講,我們這個邦一直全心全意地支持邦聯。查查軍隊的花名冊就知道,在獨立戰爭中作戰的康涅狄格軍人,人數遠遠超過弗吉尼亞。謝爾曼則說,每當麥迪遜要證明邦聯條例有缺陷時,他就譴責各邦所犯的過失。這樣說話,犯不著吧!這就讓許多代表感到不安。如果連調解方的意見都不能容忍,這個會還怎麼開下去?
設立由每邦一位代表組成「十一人委員會」,標誌著費城會議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那就是妥協、讓步和折中。
這真是精彩至極!既然「一個State,各自表述」,何妨「一個議會,兩個代表」?而且,第二天,即六月三十日,艾爾斯沃斯還特地申明,他們的意見無偏愛或偏見,因為他代表的邦(康涅狄格)不大不小,正好居中。
艾爾斯沃斯在費城會議上的表現可以分為兩段。前一段主要是聽,從六月二十日才開始積極發言。但這位先生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會議進入第二階段的第一天,他就提出動議,將制憲方案中「全體政府」National Government這個稱謂,改為「合眾國政府」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我們在第三章第三節提到過,這個動議是與會代表未經表hetubook•com.com決就一致同意的。它意味著國權主義者和邦權主義者心照不宣的暗中妥協:麥迪遜他們不再堅持一定要單一制民族國家,佩特森他們也同意建立一個總體政府。雙方私下裡其實都有這個意思,只是苦於找不到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說法。艾爾斯沃斯的動議,就給了他們一個各自都覺得進退裕如的說法,一個大家都無話可說的說法。因為他們的國家本來就叫合眾國。至於這個合眾國到底實行甚麼樣的政體,那就看兩派各自的能耐了。不過,有了這個說法,再想搞中央集權制,只怕就很難。所以,到六月二十日,大多數人基本上接受了折中的意向。這是艾爾斯沃斯的功勞。
當然,倫道夫也批評了佩特森方案中的武力傾向。這也是梅森的意見。在六月二十日的會議上,梅森說,佩特森先生自己也承認,他的方案不靠武力無法落實,因為稅款收不上來。那可是最違反自然和最令人難受的做法。用死亡來懲罰不納稅,是一種連專制主義都不敢使用的暴行。但比起用軍隊收稅來,還算是仁慈。用軍隊去收稅,刺刀就不分有罪還是無辜了。不過,作為弗吉尼亞代表,梅森也表示,儘管他渴望建立一個全國政府,但決不同意廢止各邦,或者把各邦貶到無足輕重的地步。他指出,制憲會議既然有這麼多俊傑,總不至於弄出個毛病成堆的政府來。
康涅狄格代表團一共三個代表,奧立維.艾爾斯沃斯,羅傑.謝爾曼,威廉.薩繆爾.約翰遜。謝爾曼的情況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了,這裡只說艾爾斯沃斯和約翰遜。艾爾斯沃斯是康涅狄格代https://www.hetubook•com•com表團中最年輕的一個,出席會議時四十二歲(約翰遜六十歲,謝爾曼六十四歲)。他曾經連續六年擔任康涅狄格派往大陸會議和邦聯議會的代表,後來又擔任了康涅狄格最高法院大法官。皮爾斯的《制憲會議代表性格描述》說他思路開闊寬廣,演說流暢雄辯,對事物的理解明斷深沉,對自己的責任專心致志,是一位極具政治家才能的人。
艾爾斯沃斯的這個方案後來被稱作「康涅狄格妥協案」。這是十分準確的。因為提出和闡述這個方案的,都是康涅狄格代表。闡述者是艾爾斯沃斯,提交給委員會的謝爾曼,牽頭者則是約翰遜。約翰遜提出這個設想是在同一天,即六月二十九日,但發言比艾爾斯沃斯早。畢業於耶魯大學、曾獲得耶魯大學碩士學位和哈佛大學名譽碩士學位的約翰遜,是哥倫比亞學院的第一任校長,他的父親則是哥倫比亞大學前身國王學院的第一任校長。也許正是因為這種家教和學歷,約翰遜看問題往往一針見血,入木三分,極為透徹。六月二十九日,約翰遜第一個發言。他說,先生們的立場不同,這場爭論就將永無休止。你們一方視各邦為人民選區,另一方視各邦為政治社會。應該說,這兩種想法都有道理。那麼,與其讓這兩個方面相互對壘,不如把他們結合起來——議會兩院,一院代表人民,一院代表各邦。
有了這一成功的開始,後面的調解就順理成章。
這些發言其實代表了一種急欲尋求折中和解的傾向。但是大邦和小邦卻互不相讓。斡旋調解的任務,也就歷史地落在了中等邦的肩上,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康https://www.hetubook•com.com涅狄格。
這是極有政治遠見的。因為一八六一年的南北戰爭正式因此而起。而且,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所謂斬斷之處,不在別的地方,就在麥迪遜和倫道夫所代表的弗吉尼亞。
六月二十九日,艾爾斯沃斯正式提出他的調解方案。我們必須記住,六月二十九日,是制憲會議的一個重要日子。頭一天,富蘭克林提議進行祈禱,祈求上帝保佑。這一天,戈漢姆、里德、皮爾斯、格里紛紛發言,焦慮不安的心情籠罩會議上空,折中和解已成為人心所向。在這個時候艾爾斯沃斯提出妥協方案,可以說正是火候。
如果說作為一個佐治亞人,皮爾斯持這種態度並不奇怪,那麼,里德的態度就非同尋常了。里德是特拉華代表團團長,會議一開始就說自己的代表團受本邦授權的限制,不得同意改變平等表決權的規則。但是在六月二十九日,他卻表示他還沒有自私到不希望建立總體政府的程度。他還說,要建立一個總體政府,所有的邦就必須合為一體。最不可思議的是,他甚至同意漢密爾頓的方案。格里的態度也很有意思。六月八日,格里曾表示,全國議會如果擁有對各邦立法的表決權,就會把各邦視為奴隸。這樣的念頭,絕不能同意。然而在六月二十九日,格里卻接著皮爾斯發言,說我們從來就不是一些獨立的邦,過去不是,現在也不是。邦和邦權的鼓吹者,酒醉般死抱著他們的主權觀念不放。他認為,目前的邦聯,是處於危機之中。國家的命運,將由制憲會議決定。因此他發出悲嘆:來到這裡時,大家像兄弟,共同屬於一個家庭。我們似乎事先應該隨身帶來政治家談判的精神。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