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白銀帝國:翻翻明朝的老帳

作者:李連利
白銀帝國:翻翻明朝的老帳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六章 帝國之殤:明朝二百餘年的經濟政策與權力鬥爭 第一回 土地兼併中的權力鬥爭

第六章 帝國之殤:明朝二百餘年的經濟政策與權力鬥爭

封建社會穩定的基礎是農業,誰搞好「三農」誰的江山就會穩固。「三農」問題在封建社會有兩個關鍵環節:一個是土地,一個是賦役,二者互相影響。土地決定農民的生存,賦役決定農民的幸福度的高低和國家稅收的多少。所以,土地兼併和賦役問題在封建社會就是關鍵問題。
因為自然經濟變化速度較慢,所以,中國封建社會關於這方面的權力鬥爭並不激烈。因為經濟政策屬於附屬因素,並沒有成為權力鬥爭的主要爭論對象。明代弘治之前,因為經濟政策觀點而發生權力鬥爭的情況非常少。但是,弘治之後特別是自嘉靖中後期開始,因為經濟政策而發生權力鬥爭的現象就比較多了。

第一回 土地兼併中的權力鬥爭

重提土地兼併、賦役改革的必要性

朱元璋之所以要對淮西集團大開殺戒,主要原因是他們的勢力過於龐大,已威脅到他的統治地位。但之所以如此慘烈地殺害他們,是因為朱元璋將過往的仇恨發洩到了他們身上,將他們視做一種「精神上的背叛」。雙方在經濟領域的衝突,主要是關於土地兼併問題。
更嚴重的是,一條鞭法在推行過程中,支持者與反對者在政策爭論的同時揉入了權力鬥爭。而權力鬥爭在封建社會往往是與卑鄙齷齪畫等號的,這就使得問題更為複雜化。
明政府的均徭、一條鞭法等改革,雖然增加了稅收,但對土地兼併只是稍和-圖-書微抑制而已。當稅收狀況一好,曾經的支持者也乘機中飽私囊,然後也投入到土地兼併中,這個典型代表就是徐階。因此,曾經的改革推動者到最後反而成為改革的破壞者。
朱元璋大規模屠戮功臣,並沒有導致國家大亂,卻將土地兼併現象抑制住了,從百姓角度講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在當時,全國占有七頃以上田地的地主,有一萬四千多戶,其中六國二十八侯,擁有佃戶三萬八千多戶。這些人依據「優免」大肆吞併周邊良田,朱元璋為了抑制土地兼併首先要對付這些人。很顯然,為了自身利益這些人消極對抗,使得朱元和*圖*書璋的政策難以推行。中國人熟悉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是自古就玩得非常漂亮的手法。
以明初的糧食價格看,這一時期的百姓生活是整個中國封建社會較好的時期之一。然而,隨後朱元璋和淮西集團的衝突越來越嚴重,從一三六二年(元至正二十二年)淮西集團的邵榮謀反,謝再興叛變開始,朱元璋就對淮西集團內的一些人產生了強烈不滿和高度警覺。
明初因為大亂剛平,和古今中外任何一個朝代一樣,支持自然經濟是必需的。很難想像,國家剛剛建立沒有人會不重視農業,朱元璋和朝堂中勢力最強大的淮西集團通力合作,實行輕徭薄賦、鼓勵開荒屯田和圖書,短短十來年的時間,百姓便解決了溫飽問題。
明朝在土地兼併、經濟政策、奢侈消費等問題上的教訓值得重視。但如果想達到這方面的目的,就必須自覺地向陳寅恪、梁方仲等歷史學家看齊。
淮西集團是明初政權體系中實力最強的政治團體,他們都是朱元璋的同鄉,在前期受到倚重,後期則被朱元璋看做必須剷除的對象。這些人物有:李善長、徐達、湯和、馮國用、馮國勝(馮勝)、藍玉、胡海、胡惟庸、鄧愈、常遇春、李文忠等。
例如大米的市場收購價,通常是一石兌銀二錢五分到三錢或二百五三百文。市民則可以通過兩倍的價格購買到白米。白麵的收購價和圖書大概為一石二百五十文到四百文。綠豆價格比白米高一兩錢,麥比米便宜一錢,大豆比麥低約五分到一錢,料豆比大豆低一些。
明朝前期(洪武至永樂,一三六八~一四二五)與中前期(宣德至弘治,一四二六~一五〇五)在賦役改革方面並沒有大的進展,在土地兼併方面的爭鬥經歷了冰火兩重天。前期積極反土地兼併,為此發生了朱元璋屠戮以淮西集團為主的功臣集團。中期則因為各種原因採取了類似於放任自流的態度。
明初的經濟思維和政策並沒有太多亮點,幾乎都是沿襲前朝的成功經驗。前朝的經驗有的符合本朝實際,有的不符合。例如名臣解縉提出的經濟政策就https://www.hetubook.com.com有嚴禁土地買賣、輕徭薄稅的正確主張,以及恢復井田制的錯誤主張,他還妄想將私有土地收歸國有後再分給百姓。
明朝初期土地兼併問題並不突出,到了明中後期這個問題才越發嚴重起來,已經威脅到了國家的穩定。在這種情況下,用賦役調節土地兼併便成為一種手段。朱元璋為抑制土地兼併採取了激烈手段,但問題並沒有解決。後世君王沒有如此魄力,只能用溫和的方式來阻止。可惜的是,明朝賦役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調節稅收,從而增加財政收入,抑制土地兼併不是主要目的。

為抑制土地兼併朱元璋大開殺戒

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採取了最激烈的方式:屠戮。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