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秦謎:秦始皇的祕密

作者:李開元
秦謎:秦始皇的祕密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謎底 穿透歷史的迷霧 二、《史記》失載了的歷史

謎底 穿透歷史的迷霧

二、《史記》失載了的歷史

秦昭王即位的時候,年紀尚幼,秦國的政權,由母親宣太后代理,魏冉成為輔政的第一權臣,直接出面主持國政。在秦昭王在位的五十六年間,魏冉一共五次出任秦國的丞相,在丞相任上當政二十五年之久,成為秦國歷史上任職最久的丞相。魏冉文武雙全,他不僅善於處理內政外交,還多次親自出任將軍,統領秦軍征伐趙、魏、齊等國,為秦國的強大立下了赫赫功勳。在魏冉當政其間,秦國內政穩定,外交活躍,秦軍順利進軍關東,逐一擊敗各國,在爭取統一天下的主導權的過程中取得了絕對的優勢。在魏冉的主導下,秦昭王第一次稱帝,向天下顯示了秦已經具備了統一天下的意志和實力。
秦惠王嬴駟是秦昭王的父親,秦國的第二十九代王。他十九歲即位,二十二歲行冠禮親政,二十三歲的時候行大婚,迎娶了魏國的王女做王后,生下兒子嬴蕩,立為王太子。嬴蕩後來繼承了王位,成為秦國的第三十代王,是為秦武王。秦惠王娶了魏夫人後,又從楚國迎娶了楚國的王女作側室,這位楚國出身的側室夫人,就是後來的宣太后,她出嫁到秦國的當初號為羋八子。羋是她的姓氏,八子是側室夫人的等級稱號。羋八子與秦惠王生有三位兒子,嬴則、嬴悝和嬴市。嬴則後來繼承了王位,成為秦國第三十一代王,就是秦昭王。嬴悝後來被封為高陵君,嬴市被封為涇陽君,都曾經是秦國政壇上顯貴一時的人物。
對於這個問題,司馬遷在〈外戚世家〉中有一句感慨深沉的話,他說:「秦以前尚略矣,其詳靡得而記焉。」他這是說,秦以前的歷代外戚,由於史料缺乏,已經無法做詳細而系統的記敘了。這句話雖然簡短,卻是直接的證詞。看來,司馬遷沒有隱瞞歷史的嫌疑;他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他想寫秦以前的外戚列傳而沒有資料,只能暫付闕如,望洋興嘆了。

〈2〉〈穰侯列傳〉的啟示

秦國和楚國之間結盟聯姻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秦穆公和楚成王的時代。〈詛楚文〉中有這樣的記載:
秦昭王三年,秦昭王與楚懷王在黃棘(今河南南陽南)相會,秦國將秦惠王時代從楚國手中奪取的上庸(今湖北竹溪東南)等地歸還了楚國,楚國派遣太子到秦國做質子,秦國派遣軍隊支援楚國反擊齊國、魏國和韓國的聯合進攻。秦國和楚國的關係,因為這次婚姻,一時又親密起來,在秦國國內,楚系外戚勢力,也完全控制了政權。
從歷史時代的連接和順序來看,秦昭王在位五十六年,孝文王在位三天,莊襄王在位三年,接下來就是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由於孝文王和莊襄王在位時間太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由此我們可以說,秦國的歷史,在秦昭王時代之後,緊接著的就是秦始皇時代了。秦昭王以後有關秦國外戚的資料欠缺的事情,基本上缺的就是秦始皇時代的史料。
二、三件石刻中〈告巫咸文〉刻石與〈告大沉厥湫文〉刻石是真品,做成於秦惠文王更元十二年(前三一三年)。當時,楚國發兵進攻秦國,文中所詛咒的楚王就是在位的楚懷王。〈告亞駝文〉刻石為贗品。
在魏冉輝煌的一生當中,有兩項功績最值得提起:第一當然是他當機立斷,平定季君之亂,擁立秦昭王安定秦國政權的事情;第二件值得提起的事情,是魏冉善於用人。白起是秦軍的名將,在秦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立下了最大功勞。白起出任秦軍大將,是由魏冉推薦的;白起所有的重大軍事行動,都是在魏冉的堅強支持下獲得成功的。魏冉為相,白起為將,可以說是秦國歷史上最佳的將相組合。正是在這一對最佳組合的合作下,秦軍取得了伊闕之戰的勝利,徹底打垮了韓國和魏國;也正是在這一對最佳組合的合作下,秦軍取得了鄢郢之戰的勝利,迫使楚國退出了統一天下的候選人行列。
這個謎底清楚以後,歷史偵探有所感慨,覺得不但澄清了千百年來不明不白的諸多歷史事實,為列祖列宗正了名辨了誤,也得到了現代人好奇心的滿足,似乎可以班師回朝,就歷史法庭的希望作一完整的交代,開慶功宴了。不過,歷史偵探多疑而好鑽牛角尖,在鳴金收兵之前,他心裡還有一件放不下的事情,如果這件事情不搞清楚的話,他心裡不踏實,喝酒不痛快。這件放心不下的事情,就是史書中為什麼沒有留下秦始皇時代有關外戚勢力的記載,特別是有關楚系外戚的詳細資訊,害得他最敬重的歷史學家家司馬遷先生寫不出〈秦外戚世家〉來?

〈7〉秦楚「袍澤之親」

秦國政治中的這些忌諱,是秦始皇一生中難言的隱痛。秦國的史官,面對這一段曲折的歷史,大概只有隱瞞刪除,語焉不詳了。正是因為這個緣故,史書中關於秦始皇的紀事,相當於在秦昭王的紀事中有意刪掉了宣太后和魏冉等人,這就必然地留下了諸多的空白。秦始皇一生中諸多不可解的疑團,最古老的謎底之一應當就在這裡。
至於史書中為什麼也沒有留下有關秦始皇其他後宮的消息,歷史偵探以為,這件事情,在楚系外戚的忌諱之外,應當還與焚書有關。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為了消滅六國人民對於故國的記憶,下令將各國的史書通通焚燒。在焚書的行動中,秦國的史書不在焚燒之列。我們已經講到,秦王的夫人們來自各國的王室,有關她們的記載,都涉及六國的娘家,等於是一種別樣形式的六國歷史。也許,為了徹底地消除六國的歷史記憶,秦政府不但將楚系外戚和後宮的紀錄,也將其他後宮們的紀錄作了刪除,由此不再見於秦國史官的記載?
歷史偵探家傳有好古的情結,近年以來,對於古代的遺址和出土的文物,更是情有獨鍾。對於〈詛楚文〉刻石,字字句句推敲,反反覆復摹寫,不僅贊同三位專家的鑑定,而且深感〈詛楚文〉的史料價值,還遠遠沒有發掘出來。為了繼續發掘〈詛楚文〉所包含的歷史資訊,我首先將三件石刻文的基本情況簡要地歸納如下:
《史記》採用了不可信的歷史故事,這個故事經過別有用心者的改造,套在了秦始皇的頭上,這就是本書的第一案,生父之謎的謎底。這個謎底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由於史書的誤載而引發的編造。
秦昭王接替秦武王,即位後第二年,從楚國迎娶了楚夫人。這件事,當然是宣太后為兒子做的主。宣太后出身於楚國的王族,親近自己的娘家,她從楚國王室中為兒子選取了一位自己中意的兒媳婦,將一時中斷的秦楚婚姻關係又連接了起來。當時的楚王是楚懷王,他是宣太后的親族,他為這次婚姻,大為歡悅,斷絕了與齊國的友好關係。
在這個歷史的關鍵時刻,魏冉站了出來,他統領軍隊,誅滅了公子壯及其支持者,秦武王的母親惠文后憂慮而死,秦武王新婚的魏夫人被遣送回國。在魏冉的一手主持之下,秦昭王嬴則的王位確立,秦國的政局安定下來,秦國的歷史,由此進入了長期穩定、繁榮強盛的擴張時代。

〈5〉發現〈詛楚文〉刻石

由此可見,從嬴政的出生一直到他成人,他一直生活在華陽太后的庇護和掌控之下。不僅他,連他父親的政治生命,都掌握在以華陽太后為核心的楚系外戚手中,華陽太后和楚系外戚始終威臨他的身後,成為他生存的基本環境。他在這種生存環境中的感受,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叫作如芒在背。這種如芒在背的滋味,是又愛又恨又怕,宛若兒童長期在長者的威壓管教之下不得不自我壓抑,強忍心中憤懣,一旦時機來臨,將會一一發洩出來,反抗報復。
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宣太后的父親是楚國的王族。楚國的王族熊姓羋氏,她的姓氏,就是從父親的姓氏繼承來的。宣太后有兩位弟弟,她的異父長弟叫做魏冉,與宣太后同母,和圖書後來封為穰侯。同父幼弟叫做羋戎,與宣太后異母,後來封為華陽君,秦始皇的養祖母華陽夫人,就是他的孫女。
秦始皇以來,「秦俗多忌諱之禁」的國情,是賈誼在總結秦王朝之所以迅速滅亡的原因時指出來的。在秦始皇時代的多種忌諱當中,有關楚國外戚的事情就是政治上的一大禁忌。史書中不時散見的一些有關秦楚關係的曖昧的話,如「秦滅六國,楚最無辜」、「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等等,都應當是與這種禁忌有關。考究起來,這種禁忌,產生於秦始皇對於長期控制秦國政權的楚系外戚勢力的反感和反抗;這種禁忌,形成於他獨特的出生和成長環境,在華陽太后死後開始顯現,在昌平君反秦後定形。

〈8〉二十一代聯姻結盟的秘史

以後的事情,就是我們本書第一案的歷史了,華陽夫人和安國君沒有兒子,呂不韋說動華陽夫人收養子異為養子,立為安國君的繼承人。安國君即位,是為孝文王,華陽夫人成為王后,子異成為王太子。孝文王去世,子異即位,是為莊襄王,華陽夫人被尊為華陽太后,華陽夫人的姐姐和弟弟陽泉君都因為擁立莊襄王有功而顯貴,華陽夫人的兩位親族,出身於楚國王系的昌平君和昌文君開始用事,楚系外戚集團再一次回到秦國政權中樞,重新主導秦國政治。
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宣太后回答說:「恐怕是沒有知覺的。」
莊襄王嬴異的正夫人被稱為趙姬,她來自趙國的民間,絕色善舞而出身平民,最初依附華陽夫人。子異的母親夏太后是韓夫人,她也為兒子物色了一位韓系的側室夫人,來自她的娘家韓國王室。秦楚兩國的婚姻,在莊襄王的時代又一時中斷了。不過,與秦武王時代類似,莊襄王在位很短,只有三年。嬴政十三歲即位,二十三歲結婚,他的婚姻,由養祖母華陽太后操辦,華陽太后為孫子選定的媳婦,來自她的娘家楚國王室,她同歷代的太后一樣,處處不忘記援引母國娘家,為楚系外戚的現在和未來做最妥善的安排。
秦惠王死後,秦武王即位。秦武王的母親惠文后被尊為太后,魏系外戚興起,魏冉開始登上政治舞台,任職用事。秦武王即位的時候,只有十九歲,他強壯有力,喜好武力競技,網羅了一大批力士在身邊,委以重任,陪同進出,一起遊戲。秦武王即位的第四年,秦軍奪取了韓國的軍事要地宜陽(今河南宜陽西),武王興沖沖經過宜陽來到洛陽,聚會喜慶,親自與力士們舉鼎比試,不慎折斷髕骨,突然身亡。
秦穆公死,兒子秦康公即位。康公時代,秦國與楚國的關係愈益親密。康公六年,楚國遭遇饑荒,以庸國為首的周邊屬國叛亂,秦國派遣軍隊協助楚國平定叛亂,消滅了庸國,送還歸楚。這個時候的秦楚關係,被歷史學家比喻為同屈同伸的手肘和手臂,譽之為「秦之親楚,何其至也」。
平定季君之亂,擁立秦昭王的關鍵人物是魏冉。在秦國政局的危難關頭,為什麼魏冉出面就能夠安定秦國政局呢?對於這個涉及秦國政局核心背景的問題,司馬遷只用了一句話帶過,「唯魏冉力能立昭王」。這句話是說,在當時大混亂的形勢下,只有魏冉有力量能夠擁立秦昭王。那麼,我們自然要問,為什麼唯有魏冉才有安定秦國政局的力量呢?遺憾的是,司馬遷沒有給出明確的回答,可以說又成了一樁不明不白的歷史疑案。
然而,華陽太后過世,特別是昌平君反秦復楚以後,形勢急轉直下,楚系外戚土崩瓦解,王后失勢,扶蘇失去了支持的基礎,作為繼承人的根基發生動搖。可以想見,在秦國王室和政府內部,圍繞著王位繼承人的問題,當是又有一番激烈的爭奪。也許,正是在這種複雜的形勢下,秦始皇不得不將正式策立太子的事情擱置,留待將來再作定奪。從以後的事情發展來看,他看重扶蘇的心情大概是沒有改變,一直給予扶蘇特別的機會和待遇,但是,他對扶蘇的楚系背景始終心存忌諱:他與楚系外戚有說不清道不盡的恩怨,他對楚系外戚懷有強烈的戒備心,他擔心扶蘇即位後政權再一次落到楚系外戚的手中,又會引發政治上的震動。也許,這就是他遲遲不立太子,直到臨終還在扶蘇和胡亥間搖擺的重要原因?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嬴政與華陽太后之間的這種關係,在秦漢的歷史上屢見不鮮。以大家比較熟悉的事例來比況的話,就是漢武帝與祖母竇太后的關係。漢武帝十六歲即位,急於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他大膽任用新人,積極提倡儒學,變更制度,推陳出新,惹得保守而喜好黃老之學的竇太后不高興,一巴掌打下去,結果是新人解職下獄,儒學廢除不行,年輕的漢武帝不得不老老實實蟄居沉默,韜光養晦,一直等到竇太后過世以後,方才捲土重來,清除竇氏外戚的影響,重新構築政權,再一次推行新政。
春秋時代,國家間盛行結盟。結盟有種種方式,通過王室聯姻結盟是最常見的形式之一。結盟有莊嚴的儀式,齋戒,歃血,在神明前起誓信守,詛咒背信,都是內容之一。這裡所說的「十八世之詛盟」的「詛盟」,與前面所說的秦穆公和楚成王間的「齋盟」意義相同,都是指秦楚兩國通過王室聯姻結盟起誓。
歷史法庭在作出了上述結論以後,也藉此機會表示一點審理之外的看法和希望。首先,歷史法庭以為,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工作是有欠缺的,對於因為這種欠缺而引發出來的種種不解和誤解,對於當事人所造成的名譽損失,我們深表遺憾。其次,作為一種希望,歷史法庭建議歷史偵探在已有的調查結果的基礎上做進一步的努力,考慮能否為《史記》補寫一篇〈秦外戚列傳〉,以求對疑案的破解,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號,對先祖的事蹟和名譽,作一個完整的恢復。
在二者取一的關鍵時刻,魏冉決定支持楚系,與姐姐宣太后聯手,擁立外甥嬴則。魏冉決定支持嬴則為秦王以後,親自出任將軍,統領軍隊控制了首都咸陽,用武力將公子壯及其支持者一一消滅。在這次巨大的政治變化中,惠文后憂慮而死,秦武王的新婚魏夫人,被魏冉禮貌地送回娘家,既不得罪魏國,也對過世的秦武王有一個妥善的交代。當時的人,都稱讚魏冉富於智謀,長於辦事,善於做人。
首先對文中的字句作簡要的解釋。秦穆公,秦國第十代君主,前六五九年至前六二一年在位。楚成王,楚國第二十三代君主,前六七一年至前六二六在位。僇,通「戮」,意思是並,合。絆,用繩索拴束。袗,意思是重申。齋盟,齋戒盟誓。枼,世代。這句話說,從前,我秦國的先君穆公與楚國的成王,合力同心,兩國關係緊密若一,又連成婚姻,結盟起誓,告誡子孫萬代,不做不利於對方的事情。
在春秋時代,秦國和楚國被中原各國視為文化落後的夷狄,秦國被視為西戎,楚國被視為南蠻,他們都不是所謂的華夏正統。秦楚這兩個特殊的國家,古來就有特殊的關係,兩國王室代代通婚,建立起了久遠而牢固的聯盟關係。與此相應,在秦楚兩國的內政上,楚秦兩系的外戚也起著相當重大的作用,秦始皇一生中多種疑案的謎底,都糾結在秦國國內楚系外戚的根子上。
看來,又是司馬遷的錯?
簡略清理下來,秦楚兩國王室之間十八代的聯姻結盟關係,因為石刻〈詛楚文〉而得到復原,如果加上秦昭王迎娶楚夫人,孝文王的正妻是華陽夫人,秦始皇迎娶楚夫人事情,一共整整二十一代,延續了四百多年,不但源遠流長,影響深遠,也成為解讀秦楚關係,解讀秦國王政,解讀秦始皇疑案的重大歷史背景。
那麼,本書的第二案、第三案、第四案——秦始皇的弟弟為什麼反叛?嫪毐之亂的真相是什麼?昌和_圖_書平君又是什麼人?秦始皇後宮的情況為什麼沒有記載?——這些問題的謎底又在哪裡呢?
《史記》是通史,〈外戚世家〉本來應當從王權世襲的起頭開始,從夏商周秦一直追溯下來;但是,翻開〈外戚世家〉,司馬遷的具體敘事,是從西漢初年開始的,從劉邦的夫人呂后家族一直到漢武帝的皇后衛子夫一族。對於西漢以前歷代的外戚,司馬遷都一筆帶過,省略不記。司馬遷為什麼會這樣做呢?他是想隱瞞歷史,還是另有原因?對於這個問題,還得召喚司馬遷出庭作證,請他為自己著作的漏洞做具體的說明。
這個故事說,申包胥來到秦國以後,秦哀公未能馬上答覆,讓他回到使館休息等待。申包胥拒絕休息,在秦庭倚牆痛哭,日夜哭泣失聲,七天七夜滴水未沾,終於打動了秦哀公,迅速派遣秦軍入楚救援,擊敗吳國軍隊,楚國得以重建。
華陽太后去世,在秦王政十七年,這一年,嬴政三十歲。昌平君熊啟被放逐,在秦王政二十一年,嬴政三十四歲。所以說,秦始皇直到三十歲以前,並沒有真正掌權,也沒有獨裁專權的條件;他開始獨斷乾坤,是在三十四歲以後,這個時候,距離秦統一天下,只有短短的五年,他在統一天下過程中最實實在在的功績,都集中這一段時間。

〈6〉破譯秦楚「十八代詛盟」

遺憾的是,對於這個重大歷史事件,不但司馬遷不清楚,古往今來的歷史學家們都不清楚,不但成為中國歷史上一段迷茫的空白,也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一樁千古的謎。幸運的是,我們今天有了〈詛楚文〉所提示的線索以後,終於可以將散見於史書中的一些零碎的資料連綴起來,將這個千古的歷史空白填補出來。
秦惠文王死後,兒子秦武王即位。秦楚兩國十八代的聯姻結盟關係,到此一時中斷了。我們前面也已經講過,秦惠文王的正夫人是魏夫人,出身於魏國的王族。秦武王嬴蕩是魏夫人的兒子,秦惠文王死後,嬴蕩十九歲即位,在位四年。秦武王的婚事,按照母親的意願,從魏國王室娶來了魏夫人。秦武王剛剛結婚,就死於舉重骨折的突然事故,在他在位的短暫期間,秦楚之間沒有婚姻關係。
我們已經解明,秦始皇的弟弟成蟜是韓夫人的兒子,他得到夏太后的寵愛,在他的一舉一動後面,處處都是韓系外戚勢力的影子。秦始皇的假父嫪毐是帝太后的面首和寵臣,他的起伏成敗,不過是趙系外戚勢力興衰的縮影。秦始皇的表叔昌平君熊啟,是華陽太后的親族和親信,他是代表楚系外戚執政的頭面人物。至於秦始皇的子女們,他們都分屬不同的外戚勢力,扶蘇應當是楚系的公子,胡亥可能是趙系的公子……如此綜合下來,一個共同的歷史背景,就在本書第二、三、四案身後浮現出來:這就是秦國王室中不同的外戚集團勢力的存在。
〈詛楚文〉在回顧了秦穆公和楚成王開創了秦楚兩國的聯姻結盟的關係以後,筆鋒一轉,嚴厲指責楚懷王在國內荒淫無道,在外對秦國背信棄義,「兼倍十八世之詛盟,率者(諸)侯之兵以臨加我。」倍,通「背」,就是背叛。者,通「諸」。詛盟,詛咒盟誓。這句話指責楚懷王褻瀆神明,背叛了秦楚兩國十八代的詛咒盟誓,率領諸侯各國的軍隊進攻秦國。
庸芮對宣太后說:「對於人死後有沒有知覺的事情,不知道太后怎樣看?」
昔我先君穆公及楚成王,是僇力同心,兩邦若壹,絆以婚姻,袗以齋盟。曰枼萬子孫,毋相為不利。
用所愛的人殉葬,在秦國的歷史上還有一件更為有名的事情。秦國的第十代君主秦穆公死的時候,曾經用一百七十人殉葬,他生前喜愛的三位大臣,奄息、仲行和蟜虎三兄弟也在其中。這件事情,不僅使秦國人民感到莫大的悲哀,也遭到了各國輿論的譴責,受到有識之士的批評。
我們已經講過,秦國的歷史,司馬遷主要是根據秦國的歷史記載《秦紀》等官方史料撰寫的。秦始皇的時代,距離司馬遷的時代較近;秦昭王的時代,距離司馬遷的時代較遠。依據常理,到了司馬遷的時代,有關秦始皇的史料遠比秦昭王多。事實也確是如此,一部《史記.秦始皇本紀》,不但遠比〈秦本紀〉中有關秦昭王的部分多得多,甚至比整個〈秦本紀〉的量還多。但是,如果就《史記》中有關秦國外戚的紀事來看,秦昭王時代相當的多,秦始皇時代幾乎沒有,這就不能不說是非常奇怪了。
〈告巫咸文〉石刻出土的時候,蘇東坡正巧在鳳翔府做簽書判官,作為州府幕僚,負責文書工作。多才多藝的蘇東坡愛好古物,他非常興奮,將石刻移送到州府的便廳保管,並且作了一首〈詛楚文〉詩,感慨石刻文內容的古奇,也就出土的情況作了說明。經過蘇東坡的介紹,這件事情轟動了當時的文化界。不久,大文學家兼歷史學家的歐陽修對刻石的文字做了考證,眾多的文人學士也紛紛為之題詠、著錄和考釋,掀起了一陣好古的熱潮。後來,愛好文化的風流天子宋徽宗得到這塊刻石,將它納入御府收藏。
於是宣太后醒悟了,收回了要魏醜夫殉葬的命令。
司馬遷稱讚魏冉說:「穰侯,昭王親舅也。而秦所以東益地,弱諸侯,嘗稱帝於天下,天下皆西鄉(向)稽首者,穰侯之功也。」這句話說,穰侯魏冉是秦昭王的親舅舅。秦國之所以能夠東進擴張領土,削弱諸侯,稱帝於天下,迫使天下各國都面向西方低頭,向秦國稱臣,都是穰侯的功勞啊。魏冉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不僅是一位政績不凡的賢相,也是一位卓爾不凡的賢外戚。他的歷史地位,不能局限於秦國的歷史,更要在秦統一天下的大視野中加以高度的評價。
不過,楚系外戚的衰落僅僅是一時的旁落,東山再起的新希望,已經開始聚集到華陽夫人身上。華陽夫人是華陽君羋戎的孫女,秦昭王的表姪女,她嫁給秦昭王的兒子安國君,是親上加親的政治婚姻。秦昭王四十年,秦國的王太子死去,四十二年,安國君被立為王太子。宣太后是四十二年死去的,看來,宣太后死以前,不但頭腦清醒,而且依然管事,她提前安排了安國君與華陽夫人的婚事,力保秦國的王位繼續出於楚系夫人所生的王子。

〈9〉秦始皇後半生的禁忌

賈誼的這段文字是這樣的:「當此時也,世非無深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忠言未卒於口而身為戮沒矣。」賈誼在這裡說,從秦始皇、秦二世到秦王嬰亡國期間,秦國並非缺少有思想、有見解、明瞭時勢的人,而是這些人不敢站出來講話。這些人之所以不敢站出來講話,是因為秦國各種忌諱多,是一個言論自由受到箝制的國家,不管是政府官員還是民間人士,都不能據實而言,都不敢盡忠拂過,否則的話,將會被治以重罪,忠言還沒講完,就已身死人亡了。
秦哀公以後,秦楚兩國間的婚姻關係繼續不斷,到了秦孝公的時代,殘缺的史書記載中仍然留下了楚國來秦國娶夫人的記載。商鞅來到秦國主持變法,引薦他會見秦孝公的關鍵人物,叫作景監。景監是秦孝公的寵臣,楚國人;或許他正是與秦楚兩國政治聯姻有關的人物?
北宋是中國金石學(文物收藏和鑑定)興起的時代,不僅文人學士愛好古物,官府也重視收集。神宗熙寧元年(一〇六八年),蔡挺出任渭州知州來到平梁(今陝西平梁),收集到一件石刻,文字內容同〈告巫咸文〉幾乎一樣,只是祈禱的大神換成了大沉厥湫。由此,這塊石刻被稱為〈告大沉厥湫文〉石刻。蔡挺非常喜愛這塊石刻,將它移送到官廳保管。後來,蔡挺調任到南京(今河南商丘)的御史台,這塊刻石也就隨著到了南京的蔡府。
宣太后要魏醜夫殉葬,見於《戰國策.秦策》,也m.hetubook•com.com是一件令人深思稱奇的事情。
正是因為魏冉的這種特殊身分,加上他本身賢明強幹,還在惠文王的時代,他已經登上政治舞台,秦武王即位以後,他更是身居高位,成為手握兵權的重臣。秦武王猝死,以惠文后為首的魏系外戚擁立公子壯,以宣太后為首的楚系外戚擁立公子則,雙方勢均力敵,相持不下。在這個時候,身居高位,手握重兵,與對立的雙方都有深厚關係的魏冉的態度,可以說是決定性的。如果魏冉倒向魏系,公子壯將確立為秦王;如果魏冉支持楚系,公子則將確立為秦王。
事情追查到這裡,歷史法庭可以做出一個比較公正的結論了:一,本書第二、三、四案發生的原因,是由於史書的失載而引發的諸多盲點。二,這個引發諸多盲點的失載,起因於《史記》缺了〈秦外戚列傳〉。三,《史記》之所以缺了〈秦外戚列傳〉,是因為司馬遷沒有足夠的資料。四,在失載的問題上,司馬遷是沒有道德和刑事責任的。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源遠流長的秦楚聯姻結盟,從秦穆公時代開始。秦穆公晚年,秦國與晉國關係惡化,秦晉之間的關係,由友好轉為敵對,戰爭不斷。西元前六二七年,秦晉有崤之戰,晉軍在崤(今河南洛寧北)大敗秦軍,以此為契機,秦國開始援引楚國以對抗晉國,秦楚兩國間的盟國關係,因為聯姻而加強。
往事遙遠迷茫,對於秦代的事情,百餘年以後,司馬遷已經是不清楚,兩千年後,我們再來追究這一段歷史時,藉助於新史料的發現和認識方法的改進,通過增補訂正,可以更加逼近真實,但仍然是不能知道得明明白白。點滴史料和無窮史實之間的落差,是古代史的宿命,也是古代史的魅力,我們必須通過聯想作連鎖式的考證,再用合理的推測去填補歷史的空白。
到了秦景公的兒子秦哀公的時候,秦楚間親密的聯姻結盟關係,發展到了頂點。
歷史偵探在重讀《史記.穰侯列傳》時有一種感受,〈穰侯列傳〉不僅寫了穰侯魏冉,而且將宣太后、華陽君羋戎、高陵君嬴悝和涇陽君嬴市等等屬於羋氏外戚集團的成員都寫了進來,明確將秦昭王時代楚系外戚當政的歷史作了敘述,可以說是一部局限於秦昭王時代的秦外戚列傳。秦昭王時代以前的外戚,由於年代久遠,史料缺乏,他無法撰寫,對於這一點,歷史偵探完全能夠理解,也用詛楚文的石刻史料做了一點世系連續的補充,算是聊可告慰先師史聖於天國了。不過,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對於秦昭王以後的秦國外戚的情況,司馬遷為什麼也沒有足夠的資料來加以撰寫呢?
這首詩,被保留在《詩經.秦風》裡,大意是:誰說沒有衣裳?與你同穿一件戰袍。君王要起兵,我修整戈矛,與你共同對敵。誰說沒有衣裳?與你同穿一件內衣。君王要起兵,我修整戈戟,與你共同備戰。誰說沒有衣裳?與你同穿一件戰裙。君王要起兵,我修整甲兵,與你共同赴陣。比喻同一戰壕的戰友之情的「袍澤之親」的語源,就是出自這裡。歷史偵探奉命補寫〈秦外戚列傳〉到這裡的時候,情不自禁,生發一句概括性的感慨:「秦楚袍澤之親,於茲為盛矣。」
三、〈詛楚文〉刻石的出土,不僅使我們了解到古代秦國詛咒巫術的實情實況,文中所揭示的大量史實,填補了歷史的空白,第一次為我們揭示了秦楚兩國三百餘年來結盟聯姻的秘史。
一九三四年,著名金文專家容庚先生根據〈絳帖〉和〈汝帖〉內容作了歷史學的考釋。一九四七年,郭沫若先生又根據《元至正中吳刊本》再次作了考釋。一九九五年,戰國史大家楊寬先生又就石刻文的歷史背景和詛咒的儀禮習俗做了精密的論證說明,這件一千多年前出土的石刻文的種種情況,大體是清楚了。
由這件事情聯想到宣太后在兩性關係上的種種奇特言行,我們應當認識到,這種比較開放的性觀念,不只是宣太后的個人行為,應當也是當時秦國和楚國的古來習俗。秦國和楚國本是蠻夷的國家,與中原各國在文化和習俗上有較大的差異,不可以只是用後來的道德觀念來一味地指責,而是應當在歷史的演變中尋求理解。
計數秦穆公以來的秦王世系一直到秦惠文王,一共二十代。其中,第十六代的夷公和第二十二代的昭子,都是在王太子時代已經過世,沒有享國當政,只是名義上的追尊而已,可以排除出秦王世系表外。由實在的秦王世系算來,從秦穆公到秦惠文王,正是〈詛楚文〉所說的十八世。秦楚兩國絆以婚姻、申以詛盟的聯姻結盟關係,經歷了十八世,延續了三百餘年,可以說是源遠流長。
秦楚兩國的婚姻同盟關係,到了秦景公的時代,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景公的妹妹嬴秦,出嫁到楚國,是楚共王的夫人。景公十三年,秦楚聯軍進攻晉國。十六年,楚秦聯軍進攻宋國。就在這一年,嬴秦回到秦國省親,同時,楚國也下聘禮為公子求取秦妻,通過夫人外交,不斷地加強兩國關係。著名秦史專家馬非百先生評論說,秦景公以來,繼承父親桓公的遺志,繼續與楚國聯姻結盟,共同對抗晉國,「秦、楚間之和好關係,前後幾及百年,未或稍衰」。
在《戰國策.韓策》中記載有這樣一個故事,秦昭王即位不久,楚國進攻韓國。韓國多次派遣使者向秦國求救,秦國都不理睬。原因在於宣太后。宣太后是楚國人,她不久前剛剛為兒子秦昭王從娘家娶了楚夫人,秦楚兩國正在新婚的蜜月中,她不願意與楚國交惡。韓國無奈,再次派遣使者尚靳到秦國面見秦昭王,陳述利害說:「韓國在地理上是秦國的屏障,在外交上是秦國的隨從,兩國間的關係,可以說是唇齒相依。如今韓國危急,秦國不予救助,唇亡齒寒的必然結果,望大王再三考慮計量。」

〈10〉如芒在背的楚系外戚

以穰侯魏冉為首的楚系外戚,被解除權力以後,回到自己的封地安度晚年,不但都是善終,而且由於華陽夫人與安國君的婚姻關係而埋下了東山再起的伏筆。以昌平君熊啟為首的楚系外戚,卻因為昌平君反秦復楚,成為被牽連的亂黨,秦國的罪人。在這樁牽連廣泛的重大事件中,秦始皇的王后楚夫人和長子扶蘇也在所難免受到影響。
深不可測的歷史黑洞,不時有驚動世人的火山噴發。西元十一世紀初,以中國的年曆計,在北宋仁宗嘉祐年間(一〇五六~一〇六三年),鳳翔府(今陝西鳳翔)出土了一件秦代的石刻,上面刻有古樸的文字,全文一共三百二十六字,內容是秦王遣使宗祝(巫師長)向大神巫咸詛咒楚王不道,祈求打敗楚國的文章。這塊刻石,被稱為〈告巫咸文〉石刻。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宣太后養有一位面首,叫作魏醜夫,很得寵愛。秦昭王四十二年,宣太后病重,自感將不起,她下了一道命令,要魏醜夫為她殉葬。魏醜夫惶恐,請了一位叫作庸芮的人為他幫忙遊說,請宣太后千萬不要將自己殉葬。
宣太后是秦昭王的母親,三貴的首貴,四貴的後台,勢力龐大的楚系外戚,宛若眾星拱月一般,圍繞著她此起彼落,升降沉浮。秦國的國運和勢力,在宣太后與秦昭王當政期間,達到了秦國立國以來的最高峰;不可逆轉的秦國統一天下的局勢,也決定於這個時期。不僅在秦國的歷史上,就是在中國歷史上,宣太后也是一位了不得的女性,一位傑出的政治人物。她不僅擅長國事,政績非凡,而且行事為人非常特立獨行。如果用後來的歷史人物來加以比況的話,宣太后可以說是一位秦國的武則天。
司馬遷在《史記.外戚世家》中說:「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守文之君,非獨內德茂也,蓋示有外戚之助焉。」這句話是說,遠古以來開創基業和繼承祖業的帝王,並非僅僅依www.hetubook.com.com靠自己內在的德行,還得依靠外戚的幫助。司馬遷所說的外戚,就是帝王的母族和妻族,他們是世襲王權體制下極為重要的政治勢力,曾經在中國歷史上發揮過非同尋常的作用。對於這一點,司馬遷是有相當充分的認識的,所以,他在寫《史記》的時候,特意編撰了〈外戚世家〉。
在這裡,請讀者務必注意「十八世之詛盟」這幾個話。這一句話,可以說是破解秦穆公以來秦楚兩國關係的密碼,秦始皇一生中種種疑案的解答,都在這句話的延長線上。
羋戎是宣太后的同父幼弟。宣太后出嫁到秦國時,他還在楚國,後來在楚國犯了罪,被迫離開楚國到了東周。宣太后當政以後,羋戎被從東周召到秦國,大受重用,出任丞相,被封為華陽君,成為楚系外戚的另一位頭面人物。羋戎、魏冉與宣太后三姐弟,成為長期主宰秦國政壇的三巨頭,被稱為「三貴」。
在戰國的外交活動中,露骨的利益要求常常會用比較委婉的詞句加以紋飾,曲折地表達,宣太后直言不諱地要求韓國對秦軍的救助行動做出實際利益的回報,可見她快人快語,毫不掩飾對國家利益的追求。更為奇特的是,對於這件事情,她竟然在外國的使者面前,用自己與秦惠王間的性|愛動作為比喻來侃侃而談。這種在外交場合對於兩性關係的話題毫無忌諱的做法,在中國歷史上也許是絕無僅有的。
不過,我們在這件事情當中,可以看到一樁重要的歷史事實,在秦國的歷史上,用活人殉葬是一種古來的習俗。這種古來的習俗,在殷商時代已經可以看到,在秦國的歷史上,可以明確地追溯到秦國的第六代君主秦武公時代,連綿不絕,一直延續到秦國第二十七代國君秦獻公的時代方才廢除。正式廢除的時間是西元前三八四年,距離秦穆公用臣下殉葬的西元前六二一年,已經過了二百三十多年,距離秦武公用六十六人殉葬的前六七八年,已經過了將近三百年。
秦惠文王是秦孝公的兒子,他從楚國娶的妻子,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宣太后。當時號為羋八子,是秦惠文王的側室夫人。秦楚兩國的聯姻結盟關係,從秦穆公到秦惠文王,正是第十八代。到了秦惠文王在位的最後年間,兩國關係破裂,發生了大規模的戰爭,〈詛楚文〉的產生,就是在這個時候。
歷史偵探的追蹤調查進行到這裡,〈秦外戚世家〉的大要算是補寫出來,秦國的外戚,主要是楚系外戚當政的歷史也由此清理出了一個清楚的輪廓。可以說,外戚當政,是同一政治制度下秦漢歷史的基本特點,楚系外戚當政,是直接關係到秦始皇生存環境的基本條件,正是因為這個基本條件含糊不清,所以才引出了歷史上諸多不明不白的事情,造成了秦始皇一生中諸多的難解疑案。

〈3〉魏冉身世之謎

遺憾的是,由於史料的欠缺,秦楚兩國的婚姻和外戚的情況是不清楚的。不僅今天的我們不清楚,司馬遷的時代就已經不清楚了,所以,一部《史記》對此多是語焉不詳,可謂是兩千年來的歷史黑洞。
從〈詛楚文〉的這句話我們可以了解到,在秦穆公和楚成王的時候,秦國和楚國通過王室間的婚姻結成了盟國,通過聯姻結盟的儀式,對神明詛咒起誓,表示信守不渝。「曰枼萬子孫,毋相為不利」,應當就是摘錄自誓文的短句,申令子孫萬代,不做不利於對方的事情。
這件事情,秦昭王不但知情,而且與母親緊密合作,相互支持。據說,在事情最緊張的時候,秦昭王每日早晚進宮面見宣太后請示商量,完全無暇顧忌其他的事情。宣太后與義渠王的事情,見於《史記.匈奴列傳》和《范雎列傳》,詳細的情況雖然不清楚,古代史上一位奇特強悍的女主的形象,卻是躍然紙上,令人不得不嘖嘖稱奇。
歷經宋金之間的戰火,北宋滅亡以後,上述三件刻石都下落不明,原始的拓本也見不到了。到了南宋時代,方才有根據原始拓本拼湊而成的兩種拓本出版,被稱為〈絳帖〉和〈汝帖〉。到了元代至正十九年(一三五九年),又有一種摹刻的拓本刊行,被稱為《元至正中吳刊本》。這三種刻石文的拓本,一直流傳下來了。
一、三件石刻文,除了祈禱的大神不同,分別為巫咸、大沉厥秋和亞駝外,文字相同,都是寫秦王派遣祝宗(巫師長)詛咒楚王不道,祈禱打敗楚國的內容,所以,一般通稱這三件石刻文為〈詛楚文〉。
我們前面已經講過,秦始皇二十二歲行成人禮,開始親政,二十三歲迎娶楚夫人。他的婚姻,由華陽太后一手包辦,新夫人來自楚國,是華陽太后的親屬,昌平君的近親,是楚系外戚挑選出來的一位新的「華陽夫人」。長子扶蘇出生以後,上面有老太后的庇護,後面有楚夫人的愛護,左右有昌平君等楚系權勢人物的支持,繼承人的地位是早早就穩固成形了。
在秦昭王時代,魏冉是楚系外戚的頭面人物,國內國外的大事,出頭露面的多是他。他的姐姐宣太后呢,她身居宮中,垂簾聽政,是楚系外戚的核心人物。楚系外戚的其他成員,都在她的卵翼之下,分據要職,牢牢地將秦國政權掌握在手中。
據說,當時洛陽還出現了另一塊文字內容幾乎一樣的刻石,祈禱的大神是亞駝,被稱為〈告亞駝文〉刻石,也是蔡挺收集到的。不過,這件石刻是一件贗品,大概蔡挺已經看出來了,所以,他沒有收藏,而是將它留給了別人。
不能不使人感到震驚!這句話揭示了一個重大的歷史秘密:自秦穆公和楚成王以來,到秦惠王和楚懷王的三百餘年間,秦楚兩國間竟然有十八代的聯姻結盟關係。如果這件事情確是歷史事實的話,它必將深刻地影響秦楚兩國的關係,深刻地影響秦統一天下的歷史,也必將深刻地影響秦始皇的一生,甚至影響到漢帝國的建立。
秦穆公和楚成王「絆以婚姻,袗以齋盟」的事情,不見於史書記載,〈詛楚文〉的出土,為我們了解秦楚聯姻結盟的秘史,打開了入口。

〈4〉奇特強悍的宣太后

庸芮見到宣太后,談起了死生知覺的哲學話題。

〈1〉又是司馬遷的錯?

在有了破解多個疑案的經驗和結果以後,我們已經可以對司馬遷一筆帶過的疑問作出合理的解答了。這個答案,就在魏冉的姓氏當中。魏冉與宣太后同母異父,他姓魏名冉,他的姓,是從父親那裡繼承下來的。魏是魏國王室的姓氏,魏冉的父親應當是出身於魏國王室的貴族,宣太后的母親生下了宣太后以後,改嫁了魏氏,從而,在魏冉的身上,有楚國和魏國兩國王室的血統。正是因為這層關係,魏冉在秦國王室中就成為一位非常特別的人物,因為父系的緣故,他與秦惠王的王后魏夫人(惠文后)是親族;因為母系的緣故,他又是秦惠王的側室楚夫人(宣太后)的親族。他同時得到兩國夫人的信任,成為秦國政壇上一位橫跨魏系外戚和楚系外戚的雙料人物。
庸芮接著話頭說:「以太后的神明悟性,當然知道死者是沒有知覺的,不過,既然如此,太后為什麼還要將生前所愛的人,埋葬到死者身旁,這不是徒勞而不會有知覺的事情嗎?退一步講,如果死者真的有所知覺的話,先王對太后養面首的行為可以說是積怒已久了,太后要去見先王,如今救過彌補尚且還來不及,難道還有餘暇去顧及魏醜夫?」
原來,由於史料的限制,司馬遷未能撰寫〈秦外戚列傳〉,但是,他是將有關秦國外戚的一些重大事情,寫進〈穰侯列傳〉中了。相關的線索,還得從秦惠王結婚的事情開始。
秦哀公派遣秦軍救楚時,曾經親自賦詩〈無衣〉:
嬴政十三歲即位以後,政權由華陽太后、夏太后和帝太后三位太后代理,楚、韓、趙三種外戚勢力並立。三位太后三種外戚勢力中,最為強大的,仍然是華陽太后和她身後的楚系外戚。夏太后死去和_圖_書,經過成蟜之亂,韓系外戚衰落。嫪毐之亂後,帝太后被放逐,趙系外戚沒落。這個時候,以華陽太后和昌平君為代表的楚系外戚達於頂峰。
秦武王死的時候,只有二十三歲,他在母親的主持下,剛剛從魏國娶了夫人,還沒有子女。圍繞著王位的爭奪,秦國宮廷爆發了一場為時長久、影響深遠的政治動亂,史稱「季君之亂」。以秦武王的母親惠文后為首的魏系外戚集團擁立公子壯(號為季君)為秦王,以宣太后為首的楚系外戚集團擁立嬴則為秦王,秦國政局陷入兩君並立的大混亂。
長平之戰,秦軍在白起的領導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勝利,決定了最終統一天下是秦國而不是趙國的大局。不過,此時的秦國,魏冉已經退出政治舞台,獲得了勝利的白起,身後沒有賢相的支持,受讒言而不得善終,被迫自殺,乘勝攻入趙國的秦軍,也因此大敗而歸,秦國統一天下的時間,由此推遲了四十年,留待秦始皇來完成。
秦始皇的父親莊襄王嬴異之所以能夠成為王太子繼承人,是因為他投靠了楚系外戚,被華陽夫人收為養子的緣故。嬴異從邯鄲回到咸陽,娶了韓夫人生下成蟜以後,尚在邯鄲圍城中的嬴政之所以沒有被取而代之,也是靠的華陽夫人和楚系外戚的庇護。莊襄王即位,華陽夫人被尊為太后,威臨國政,以昌平君為代表的楚系外戚再次進入政權的中樞。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作新的歷史連接。首先,我們列出秦穆公以來的秦王世系如下(括弧中的數字為世代數):
根據我們破解疑案的過程和結果來看,這個共同的歷史背景,應當就是第二、三、四案共同的謎底。歷史上之所以會出現這三件疑案,是由於史書對於秦國王室中存在不同的外戚集團這件重大的史事失載,留下了巨大的歷史空白,造成了歷代的不解和誤解。如果我們要追究責任的話,司馬遷仍然是脫不了干係的,因為他沒有為《史記》撰寫《秦外戚列傳》,問題就出在這裡。
秦穆公(10)—康公(11)—共公(12)—桓公(13)—景公(14)—哀公(15)—夷公(16,不享國)—惠公(17)—悼公(18)—厲公(19)—躁公(20)—懷公(21)—昭子(22,不享國)—靈公(23)—簡公(24)—惠公(25)—出公(26)—獻公(27)—孝公(28)—惠文王(29)
當時的秦國政壇,又有「四貴」當政之說。「四貴」的前兩貴是穰侯魏冉和華陽君羋戎,另外兩貴是高陵君嬴悝和涇陽君嬴市。嬴悝和嬴市是秦昭王嬴則的弟弟,宣太后的兩位兒子,他們也積極活躍於秦國政壇,參與國政,出使外國,領軍征伐,成為位尊權重的封君政要。史書上說,魏冉專政擅權,涇陽君和華陽君無所顧忌,高陵君進退不請,秦王大權旁落,四貴私家富於王室。這種說法,出於游士的誇張,政敵的攻擊,雖然是偏頗的一面之詞,也確實反映了楚系外戚權傾秦國政壇的一面。
秦哀公三十一年(前五〇六年),吳王闔閭與伍子胥伐楚,大敗楚軍,攻占了楚國的首都,楚國幾乎亡國,逃亡在外的楚昭王派遣大夫申包胥赴秦告急求援。這件事情,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個有名的故事,叫作申包胥哭秦庭,見於《左傳》定公四年。
奇怪的事情,一定有之所以奇怪的理由。正如司馬遷自己所抱怨的,對於秦始皇時代的外戚,他不是不想寫,而是苦於秦國政府的記載中沒有留下有關的資料而寫不了。那麼,為什麼在秦國的官方記載中獨獨缺少了秦始皇時代相關外戚的記載呢?對於這個問題,經過調查以後,終於在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賈誼的〈過秦論〉中找到了一種解釋,這個解釋就是:「秦俗多忌諱之禁。」
不忌諱兩性關係的作風,宣太后不僅流露在口頭上,也表現在行動中。義渠,是地處秦國西北的游牧民族國家,軍力強盛,長期成為秦國邊疆的心腹大患。面對國政的如此難題,宣太后挺身施行美人計。她利用義渠王來秦的機會,引誘義渠王私通,生下了兩個兒子。就在義渠王戒備鬆懈的時候,她在咸陽的甘泉宮中設計殺死了義渠王,趁義渠國內無主的混亂,迅速發兵攻擊,一舉將義渠消滅,就地設置郡縣,從此以後,秦國的西北邊境安定下來。
歷史法庭的希望,對於歷史偵探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破案的思路,重在調查和分析;補寫的思路,在於綜合和敘述。新的綜合和敘述,從哪裡入手呢?
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以宣太后為核心的楚系外戚控制秦國政權的局面,一直持續了將近四十年,將秦國發展成為天下唯一的超級大國,鑄成了秦國統一天下的不可逆轉的大勢。秦昭王四十二年,年老的宣太后因病去世,楚系外戚失去主心骨。在游士范雎的幫助下,秦昭王解除了四貴的權力,兩位舅父穰侯魏冉和華陽君羋戎,兩位弟弟高陵君嬴悝和涇陽君嬴市都被打發出京,回到各自的封國去安度晚年,楚系外戚勢力一時衰落。
在秦國的歷史上,直接可以比況的相似類型,就是秦昭王與以宣太后為中心的楚系外戚間的關係。可以說,秦始皇時代的華陽太后相當於秦昭王時代的宣太后,秦始皇時代的昌平君熊啟相當於秦昭王時代的穰侯魏冉。宣太后在世的時候,秦昭王多年處在母親的威壓下,受到以舅舅魏冉為頭面人物的楚系外戚的掣肘,並沒有完全掌握政權。華陽太后在世的時候,秦始皇也始終處在養祖母的威壓下,受到以表叔昌平君為頭面人物的楚系外戚的掣肘,也沒有完全掌握政權。宣太后去世以後,秦昭王放逐了以穰侯魏冉為首的楚系四貴,大權獨攬。華陽太后去世以後,秦始皇放逐了昌平君熊啟,大權獨攬。秦昭王與秦始皇,在類似的歷史條件下,經歷了類似的成長歷程。
歷史偵探是司馬遷的粉絲,《史記》是伴隨他一生的讀物。他再一次從書架上取出《史記》,嘗試為新的挑戰尋找靈感和突破口。他翻開《史記》卷七十二〈穰侯列傳〉:「穰侯魏冉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其先楚人,姓羋氏。……」〈穰侯列傳〉,歷史偵探已經多次讀過,這句開場白,已經熟讀成誦。他一字一句抄寫這句話,似乎有了新的體察。穰侯魏冉這個人,是秦昭王的母親宣太后的弟弟。他的祖先是楚國人,姓為羋氏。歷史偵探由此聯想開去:魏冉姓魏,魏是魏國王族的姓。秦昭王嬴則是秦始皇的曾祖父,秦國的王族嬴姓趙氏。宣太后是秦昭王的母親,出身於楚國的王族,楚國的王族熊姓羋氏。……這一句短短的開場白,已經將秦國與楚國和魏國王室間的婚姻關係包含進去了。歷史偵探猛然感悟到,補寫〈秦外戚列傳〉的突破口或許就在這裡?
申包胥哭秦庭的故事,當然是帶有誇張的傳說。秦國之所以出兵救援楚國,並不是因為申包胥的哭聲和淚水如何地哀傷動人,而是出於秦楚兩國的婚姻聯盟緊密無間。楚昭王的母親是出自秦國的夫人,昭王本是秦國母系的王子,楚國是秦國最重要的盟國。吳國進攻楚國,後面有晉國的支持,秦國與晉國抗衡,離不開楚國的援助。對於當時秦楚兩國間的親密關係,我們可以用同穿戰袍襯衣的「袍澤之親」來加以形容。
秦昭王將尚靳的話轉達給了宣太后,宣太后說:「韓國來的使者不少,唯獨尚靳的話還有些道理。」於是同意召見尚靳。宣太后對尚靳說:「賤妾從前服侍先王的時候,先王將他的大腿壓在賤妾身上,賤妾感到困乏而難以支撐,先王將整個身子壓在賤妾身上,賤妾卻沒有感到沉重,為什麼呢?因為有承寵接歡之利。如今秦國救助韓國,如果不多發士卒,不配備充足的糧草,是難以完成的,仔細計算下來,可以說是日費千金。在這種情況下,韓國將如何回報秦國,使秦國不要感到沉重的負擔,而有得利的歡快呢?」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