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秦謎:秦始皇的祕密

作者:李開元
秦謎:秦始皇的祕密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謎底 穿透歷史的迷霧 三、順天逆民秦統一

謎底 穿透歷史的迷霧

三、順天逆民秦統一

因為往事已經在時間中消失,今天的我們不能再回去驗證。史料是往事的遺留,是連接今天的我們與消失了的往事的唯一仲介。但是,在現存的史料和消失了的往事之間,橫亙著時間的間隔,在古代史的領域,這種間隔動輒數百上千年,如何穿越得過去?
以史為鑑,當權者順天重民,調和天意和民意,可謂是須臾而不可忘記。
另一方面,我們在調查秦始皇親族關係的工作中,也對秦統一天下的過程做了一次清理。清理的結果表明,秦統一天下的過程,是一個延續了數百年的漫長歷史過程。
感慨之餘,歷史偵探痛定思痛,他深感秦始皇留下的歷史遺產,至今仍然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當今的中國社會,有必要為秦始皇這樣一個偉大而複雜的歷史人物作正本清源的澄清,對他在歷史上的事跡,重新作細緻的考察,對他在歷史上的功過,重新作公正的評價。作為華人的職業歷史偵探,他自感羞愧汗顏,覺得自己在這樁千年疑案中是有責任的,他考慮盡自己微薄的力量,來從事這項艱難的工作。
如果我們以秦統一天下的過程為背景,將秦始皇的前半生放在這個背景中做一鳥瞰式的概觀的話,大致可以做出一個形象化的評語。秦統一天下的過程,宛若一場四乘一百的接力賽,秦始皇在這個歷史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可以比作四人接力賽中的最後一棒,在遙遙領先、勝局已定的跑道上,他接棒衝刺,曾經跌倒,又堅強地爬起來,一鼓作氣跑到了終點,成了頒獎台上的領獎者,歷史鏡頭的聚光點。在這個歷史的聚光燈下,他展現出來的人格是隱忍頑強、堅決果斷,他展現出來的政風是明察謹嚴、知過即改,他展現出來的歷史形象,是一位歷經了種種艱難磨練,正在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強勢明君。
一,秦孝公時代(前三六一~前三三八年)。這一階段,可以說是秦統一天下的出發點。在這段時期中,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富國強兵,奠定了秦統一天下的制度基礎。

〈3〉推倒重來的工作

嫪毐之亂,是嬴政政治生涯中第一次重大的磨練,他順利地經受了考驗,一位有為君王的成長形象由此充分地展現出來。嬴政親政以後,華陽太后威臨王室,丞相昌平君輔佐國政,老將王翦領軍出征,年輕的秦王繼承傳統,開始領導秦國沿著既定的路線繼續東進。華陽太后去世以後,嬴政開始專權,罷斥老臣,放逐昌平君和王翦,強力推動統一的車輪急速猛進,結果是遭受了第一次滅楚之戰的重大失敗。不過,嬴政跌倒後又爬起來,他承認過錯,再次起用王翦,取得了滅楚之戰的最後勝利,完成了消滅六國、統一天下的大業。
我的這次調查工作,從內容上看,主要集中於親族關係,從時間上看,主要集中在秦始皇從出生到統一天下的三十九年間。三十九年的時間,在秦始皇五十年的生涯中將近占了五分之四,他那曲折而輝煌的人生,已經過去了大半。在這三十九年間,他從幼年到中年,他的為人行事,他的政風人格,已經基本定形。在這三十九年期間,他從秦國的王子到秦王,再從秦王到秦帝國的第一位皇帝,他在歷史上的地位,也大體確立。根據對他這三十九年歷史的仔細考察,我們看不出暴君獨裁的跡象;更重要的是,我們看不到出現暴君獨裁的歷史條件——不受限制的絕對王權。相反,我們看到秦國政治社會傳統深厚,王室婚姻連接多國,親族關係錯綜複雜,君王的政治權力受到多方的制衡和限制。在這種生存和發展條件之下,我們所看到的三十九歲之前的秦王嬴政,是一位經歷了種種艱難磨練,正在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賢明君王的形象。

〈1〉一切歷史都是推想

歷史偵探景仰胡適老局長,他自己也愛好哲學,有理論的興趣,喜歡隨時對自己所完成的工作做功過成敗、原因結果的總結,也喜歡不斷地www•hetubook.com.com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做打破沙鍋問到底的詰問。他覺得這樣既可以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破案能力,也可以為後輩的偵探們提供經驗教訓,為學科的發展提供建設性的貢獻。「合理推想,臨場體驗」的補充,首先來源於他野外工作的實踐總結,也來源於他閉門沉思的終極詰問。他有這樣一段自問自答式的紀錄。
中國有句古話說,時勢造英雄。何謂時勢?時,時局也;勢,趨勢也。時勢就是歷史大趨勢,就是歷史的必然,就是天意的體現。西周王室衰退以後,由新的政治社會秩序取代舊的政治社會秩序的歷史運動開始啟動,諸侯兼併,列國爭霸;到了戰國時代,各國稱王,齊秦兩國先後稱帝,天下走向統一帝國的趨勢逐步明顯。正是在這種大趨勢當中,秦國以它特有的條件順應了天意,成為實現天意的工具,逐一消滅列國,創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帝國——秦帝國。
蓋棺論定,秦始皇千秋功罪的評說,還得留待整理秦始皇晚年史實之後。
這個過程,大體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二〇〇九年二月底,歷史偵探結束了關於秦始皇親族疑案的偵查,將全部結果整理成冊,提交給了歷史法庭,對於這樁兩千年來的重大疑案,終於有了一個相對完整的交代。歷史法庭審閱了報告以後,對於歷史偵探的工作努力給予了肯定的評價,特別是對於歷史偵探接受法庭建議,另外補寫〈秦外戚世家〉的工作態度,表示讚賞,認為這將大大地推動有關秦始皇其他疑案的偵破。經過討論,歷史法庭決定獎賞歷史偵探一筆小額的獎金,並且建議偵探局給予歷史偵探適當的假期,便於他解除身心的勞累,接受新的任務。
為什麼這樣說呢?
二,秦惠王時代(前三三七~前三一一年)。這一階段,可以說是穩步東進的階段。在這段時期中,秦惠王派遣司馬錯攻占巴蜀,將關中蜀漢連成一片,建立了東進的穩固基地;任用張儀破解六國聯盟,實現了東進的有利外交環境,北取上郡,南奪漢中,東進三川,開始穩步擴張。
歷史偵探到膠南,登琅邪台,感受秦始皇樂而忘返的歡愉,確認方士徐福與所謂的坑儒事件並無牽連,心中一塊石頭落地。放心之餘,追尋秦始皇巡遊的足跡,沿山東海岸北上,風雨中登成山頭,體驗當年旅行的艱辛,想見秦始皇祭祀日神的莊嚴。又西行去煙台,上之罘島,這裡曾經是秦始皇祭祀陽主、刻石記功的聖地,如今歷經滄桑,天變地動,小島聯通陸地,刻石已成紙上回憶。古今虛幻,往事如煙,最終去了蓬萊閣,因為海市蜃樓的幻影,八仙過海的傳說,這裡已成古往今來一大名勝地。
自我衡量到這裡,心裡有些涼颼颼的歷史偵探感到,在這個時候,要勉為其難地來對秦始皇的一生做重新評價,無異於在舊建築只拆了一半的時候來做裝修,結果怕是會落到商業宣傳的浮飾中去。歷史偵探有自己的職業道德,他尊重業界的職業規範,對自己的偵探事務所有嚴格的要求,看重創新和信用。他希望自己的偵探事務所能夠成為一個有品牌的專業特色店。
通過我最近的工作,對秦始皇的親族們做了一次比較徹底的調查。在這次調查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對從前知之甚少的秦始皇的親族們,比如父親嬴異、母親趙姬、養祖母華陽太后、親祖母夏太后和弟弟長安君成蟜等人的情況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而且發現了從前不為人知的幾位親族,比如表叔昌平君、成蟜的母親韓夫人、嬴政王后楚夫人等;在兩位準親族的著名人物——仲父呂不韋和假父嫪毐的事蹟中,也發現了諸多從前沒有被注意到的史實間的關聯。
經過慎重考慮之後,歷史偵探寫出了評價秦始皇的階段報告書,準備提交給歷史法庭。因為最近在國外了解到人民陪審員制度情況,感覺由大眾直接參與歷史審判將是未來的潮流,他於是將報和_圖_書告書作了摘要,提供給將來有興趣有機會參與陪審的讀者們,如下:
體察天意和民意,方能通古今之變。古代社會,天意重而民意輕;現代社會,民意重而天意薄。天意超前,民意滯後;天意難測而識者少,民意可察而變數多。不從天意,難以成功;不順民意,必將遭到功成後的報復。
三,秦昭王時代(前三〇六~前二五一年)。這一階段,可以說是決定性的階段。在這段時期中,秦國在宣太后和秦昭王的堅強領導下,任用魏冉,內政安穩,外交靈活;軍事上任用大將白起,通過伊闕之戰,殲滅了二十萬韓魏聯軍,使韓國和魏國失去了抗衡秦國的力量;通過長平之戰,殲滅了四十萬趙國軍隊,使趙國失去了抗衡秦國的力量。這時候的秦國,三分天下有其二,領土和實力,已經遠遠凌駕在六國之上,這時候的秦國,統一天下的三大戰役(伊闕之戰、長平之戰和滅楚之戰)已經打贏了兩場,統一天下的大局已經定形,攻滅六國的大勢已經難以逆轉。
天意和民意的聚散離合,貫穿著中國歷史。屈原傷懷自沉,逆天順民。秦始皇統一天下,順天逆民。秦末大亂,劉邦順天順民,建立漢帝國。歷經王朝更替,演化到了近代,袁世凱復辟稱帝,是一場逆天逆民的短命鬧劇。兩千年中國歷史的基本特點,由統一帝國和民眾暴亂|交替而來的王朝循環,也是出於天意和民意的聚散離合。
天意和民意,是我們洞察歷史的兩束光源,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的兩個視點。從這個角度觀察開去,我們不但可以將秦帝國和秦始皇看得更清,也可以看清歷代的王朝和帝王,看清他們的明處和暗處,他們的光輝和黑暗,看清他們的成功和失敗,他們的偉大和渺小。
歷史是什麼?
投影出這個正面形象的光源,是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運動。這個歷史運動結束了西周以來的列國並立,代之以統一帝國;這個歷史運動結束了遠古以來的親緣氏族社會,代之以新的編戶齊民社會。這個歷史運動,宛若一種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一種不可逆轉的歷史大趨勢。這種歷史大趨勢,經典作家稱之為歷史的必然,星相學家稱之為宿命,我稱之為天意。
得到獎金和假期的歷史偵探,喜出望外,他開始考慮如何使用這次難得的休假。

〈4〉頒獎台上的強勢明君

歷史是基於史料對往事的推想。
偉大的屈原,是憂國愛民的詩人。屈原所憂的祖國,是激烈抗擊秦國侵攻的楚國。屈原所愛的人民,是在秦軍的殘酷攻擊下流離失所、痛楚絕望的楚國人民。屈原的著作和人格,不僅體現了楚國的民意,也體現了列國的民意。古往今來,屈原已經成為熱愛祖國鄉土和謳歌民情民意的象徵。
歷史偵探的回答是:連接史料和往事,通過解讀史料來重現往事、構築史實的唯一方法,就是依靠人類的智力,去做超越時空、由小見大的推想。推想必須合理。合理的推想,一是要有史料的依據,否則就成了空想;二是要合於邏輯,否則就成了臆想。
歷史偵探決定暫時擱置對秦始皇的一生作重新評價的重大工作,留待復原工程完成以後。眼下,他決定低調務實,只是總結已經完成的工作,依據已經取得的工作成果,以秦統一天下為界,對三十九歲以前的秦始皇做一個簡略的評價。在做這個評價的時候,歷史偵探決定選取秦始皇的親族關係作為觀察的視點,以新發現的相關史實作為線索和根據。他相信,由此得出的看法將會是新穎的,其可信性也是可以經受檢驗的。
歷史偵探是貪玩好耍、喜愛遊歷的人,他決定去旅遊。歷史偵探又是好探險、求發現的人,單純的遊山玩水,已經激發不起他的興致,他的旅遊要有一種探索的目標。已故的偵探局老局長胡適先生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歷史偵探,更是一位難得的歷史偵探理論家,他有一句名言,叫做:「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這句和_圖_書名言,不僅對歷史偵探界有深遠的影響,多年來也被歷史偵探奉為座右銘。近年來,歷史偵探通過自己的實踐,覺得當今世道變化大,各種案情日趨複雜,這句名言已經難以滿足變化了的形勢,於是自己作了一點補充,叫做:「合理推想,臨場體驗。」
秦帝國建立以後,秦始皇五次巡遊天下,刻石記功,宣揚統一天下的大義。嶧山刻石文曰:「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功戰日作,流血於野,自泰古始。世無萬數,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復起。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碑文大意是說:「回首亂世之初,紛爭由分封列國開始。從此以後,戰爭無日不有,鮮血遍地長流。古往今來的混戰局面,歷代不能改正,五帝不能禁止。當今時代,皇帝統一天下,戰爭不再出現,災害得以消滅,百姓康泰安定,永久享受和平的恩惠。」我讀嶧山刻石碑文,不僅感到字句鏗鏘,意義深遠,更進而感受到此時此地的秦始皇,登高遠望,志得意滿,儼然是天意的代言人。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史料已經超出司馬遷,我們所取的立場已經遠較自認為革了秦王朝命的漢王朝更為客觀,至於我們今天所具有的認識能力、廣闊視野和豐富知識,更不是司馬遷的時代所能夠比況的了。正是因為這樣,歷史偵探感到,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不但須要重新審視《史記》的相關記載,而且有必要重新構築秦王朝和秦始皇的歷史,一部新的更加接近真實的歷史。
秦違逆民意統一天下,暴力強行的結果,古來列國消滅,萬千生靈塗炭;十五年後,有六百年歷史的秦國也不得不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國家崩潰,王族滅絕。兩千年來,中國人民也不得不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呻|吟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壓迫之下,鄉土難以自治,個性難以發揚,改革的動向難以成器,創新的萌芽難以生長,龐大帝國體制的厚重停滯,讓近代中國沉淪到落後的谷底。追根問柢,都要溯源到早產的統一帝國,箝制民意,輕視地方,以暴力維持統一,扼殺任何可能出現的新生機。
一統天下的秦帝國,雖然是早產,畢竟順應了天意。秦帝國的建立,取得了遠古以來從未有過的成功,可謂是前無古人。一統天下的秦帝國,也為以後兩千年中華帝國的歷史,奠定了制度的基礎,規範了延續的藍圖,可謂是後無來者。秦的體制,歷代繼承,統一帝國的形態,延續至今。中國指向統一的天意,可謂是由秦帝國和秦始皇宣告的。
基於這樣的認識,歷史偵探感到在重新認識秦始皇的問題上,需要推倒重來。他所說的「推倒」,講的是首先要將史書解構成史料——具體而言,就是分析《史記》和其他文獻中有關秦始皇的篇章,將可信度較高的史料、可信度較低的歷史故事和不可信的添加偽造區分開來。他所說的「重來」,分為史實的重建和史論的重建兩個階段。史實的重建,講的是從傳世文獻中篩選出可信的新史料以後,再從出土資料中尋找可信可用的相關史料補充進去,洗牌組合,重新構築有關秦始皇的史實。史論的重建,講的是在一部新的秦始皇紀事的基礎上,對歷史人物作出公正的評價,聯通古今,作揚棄的取捨繼承。
兩千年以前,司馬遷依據他所能見到的史料,對秦王朝和秦始皇的歷史做了相對合理的推想,為我們留下了《史記》中的相關敘述,成為後人了解秦始皇的最重要史書。但是,司馬遷掌握的史料不多,他的識別能力有局限,特別是他所生存的時代,官方和輿論主流出於自己的利益需要,對秦王朝和秦始皇執著根本否定的偏見,所以,《史記》中關於秦王朝和秦始皇的歷史,不但殘缺空白,而且羼入了大量的謊話和流言。
一位年幼君王,經歷了種種磨練,一步一步成長起來,成為強勢明君,儘管遭遇過失敗和挫折,但他最終完成了統一www.hetubook.com•com天下的大業,成為歷史聚光燈下的千古一帝,這就是秦始皇前半生的人物形象。這個形象,陽光向上,可以說是正面投影的光輝形象。
如果我們以民意為另一束光源來照射秦始皇,投影出來的形象怕相當地陰暗冷酷,一種為列國人民所痛恨,必欲除之而後快的無道暴君的形象,鮮明地映現出來。相反,民心民意的所向,大眾的熱烈視線,都投向了抗秦的英雄。荊軻別燕國,刺秦王功敗垂成,列國人民為之扼腕嘆息。高漸離繼承荊軻遺志,舉筑擊嬴政未中,一曲「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歌千古迴響。張良變賣家產,求得壯士博浪沙狙擊始皇,他那懷念祖國痛恨暴秦的深情,凝結了韓國的民心民意。屈原賦〈哀郢〉,訴說國都為秦軍攻占的悲傷,哭泣百姓流離失所的苦難:「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意思是說:「反覆無常的天意啊,為何使百姓遭殃?妻離子散啊家破人亡,仲春二月啊遷徙東方。」他憂國懷鄉,親土愛民。他怨天憫人,哀怨天意之不公,悲泣民生之苦痛。
更為重要的是,這次調查,我們還首次對數百年來秦國外戚的歷史和秦國外戚干政的歷史特點做了系統的整理,對於長達三百年、延續了二十一世代的秦楚兩國的聯姻關係,有了脈絡清晰的認識,並且第一次將左右秦國政壇八十年之久的楚系外戚集團的歷史真相揭示出來了。外戚干政是秦國政壇的深層背景。楚系外戚集團主政,從秦昭王時代一直持續到秦始皇時代,秦始皇父子的政治生命,長期都掌握在這個集團手裡。可以說,外戚關係,特別是楚系外戚集團的存在,是秦始皇的生存環境和發展條件中不可忽視的重大背景。

〈5〉天意難測民意重

這項工作,宛若在一座曾經改建過的老建築的舊址上覆原一座更老的建築,這座更老的建築,是改建前的原始建築。為了復原,首先要細緻地拆卸老建築,將可用的原始建材挑選出來繼續使用,在補充了新的建材、重建了原始建築以後,還要做最後的裝修和裝飾。毫無疑問,這項重建的工作,不但工序繁多,而且工作量龐大。曾經自以為對這項工作有了一定貢獻,也有意接受這項工作的歷史偵探自我衡量了一下,結果是倒抽了一口涼氣。他終於明白,他從前所從事的工作,不過是拆卸舊建築和尋找新建材,他所完成的拆卸,僅僅是舊建築的前堂,他所收集的新建材,也還遠遠不夠用。
構築新的歷史,不但需要新的史料,也需要新的視野和新的方法。在新方法中,合理的推想自然是必不可少,不過,臨場體驗也是缺不得的功夫。臨場體驗,一種是用腦,用腦深入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現場,穿越時空做歷史學的聯想,去設身處地地體驗當時的事件情景和人物心情。另一種是用腳,用腳深入歷史事件發生的空間現場,到古代的遺址去腳踏實地,去走去看去考察。
通過這項工作,我們首次將秦始皇的親族網勾畫出了一個大體的輪廓;通過重建這些親族們所組成的關係網,通過觀察秦始皇在這個關係網中與親族們的互動和映照,我們在相當程度上復原了秦始皇的生存環境和發展條件。我們知道,個人的生命來源於父母,親族關係無疑是個人最基本的生存環境。在世襲制社會當中,出身決定了地位,親族關係更是個人發展的首要條件。把握住了秦始皇的親族關係,一個逼近歷史真實的、人性的秦始皇的形象,便有了復活的可能。
天意無情,民意人性,天意和民意的離合,左右了歷史的動向。我調查秦始皇疑案,整理秦統一天下的往事,深深感到秦滅六國的歷史是一部順天逆民的歷史——天意和民意的背離,製造了無數慘痛的歷史。
基於這種認識,歷史偵探將千百年來關於秦始皇的各種不同看法作了清理,他注意到這些不同的看法,大都基於相同的史實。提出這和*圖*書些看法的評論家們,並沒有致力於尋找和發現新的史實,也缺少對史實的認真清理,他們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史實,著力於在解釋上花樣翻新,甚至是強詞奪理。這種本末倒置的結果,就是造成議論紛紛而無新意,史實依舊了無進展的現狀。
同時,消失了的往事無窮無盡,現存的史料點滴有限,這種差異,到了古代史的領域,只能用大海與浪花來比喻,用九千九百九十九點九的往事與萬分之零點零零零一的史料來形容,如何連接得起來?
四,秦始皇時代(前二四六~前二二一年),這是完成統一的最後階段。在嬴政年幼不能親政的十年間,政權由華陽太后、夏太后、帝太后代理,主持國政的呂不韋、昌平君,主持軍事的蒙驁和桓齮都是先王以來的老臣,維繫著內政外交和東進政策的穩定。嬴政二十二歲親政,在祖母華陽太后的督促之下,依靠表叔昌平君等人平定嫪毐之亂,放逐了母親帝太后。事後,他接受齊國使者茅焦的建議,迎回母親,明智地在祖母和母親之間求得平衡,不僅妥善地處理了危機中的秦國政局,也妥善地處理了複雜的多國政治關係。
心中的火焰燃起來,二〇〇九年三月,歷史偵探查詢地圖,打點行裝,背負行囊,手持相機,行進在山海之間的風塵路上。
忽視以上這些基本的要素,無異於割斷了歷史,結果就是將秦始皇視為橫空出世的奇特人物,讚美者稱他為千古一帝,將秦統一天下的偉業通通歸功於他的英明,攻擊者稱他是稀世暴君,將秦亡的責任逐一歸結為他的罪行。現在看來,這些意見都是情緒化的偏激之論,既不符合歷史事實,也偏離了評價歷史人物所必須具備的公正立場。
古代的遺址,是往事的廢墟——廢墟不是終結的空虛,而是與記憶同在的生存。當廢墟被觸發的時候,存留的記憶基因將會賦予往事以復活的生命。在這次秦始皇疑案的追查中,歷史偵探用腦的臨場體驗多,用腳的臨場體驗少,走得少了,看得少了,實地的臨場感也淡薄了,他自己不滿意,朋友們也有意見。
有一句話說得好,看法可以有很多,事實卻只有一個。看法是對事實的解釋,是建築在事實基礎上的高層樓閣。在事實和看法之間,事實優先。一旦事實動搖,看法必將搖搖欲墜。歷史偵探以為,唯一的事實,是歷史認識的基礎;多樣的看法,只是對唯一事實的不同解釋。如果我們相信人類有遵從事實的共同理性,正確的邏輯關係是人類的共同意識的話,最接近事實的解釋是可以逐步接近的,不同的看法是可以趨於一致的。
另一方面,秦國統一天下的過程,又是一個延續了數百年的殘酷的戰爭過程。面對著秦國如狼似虎、無止無休地蠶食侵攻,執著於傳統、戀鄉眷土的各國人民恐懼悲憤;面對著宛若殺人機器的冷酷秦軍,熱愛祖國的各國人民同仇敵愾,拼死抵抗,上演了無數驚天動地、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蹟。從這個角度來看,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的行動,殘酷地強|暴了各國的人心,是違逆大眾民意的。

〈2〉重新尋找秦始皇

考察歸來,歷史偵探再次翻閱古典,研讀新出土的文獻,查詢古今中外的意見,他在確信「坑儒」是編造的偽史之餘,情不自禁感慨:秦始皇一生的事蹟,我們實在是了解得太少,也欠缺了盡心盡力去了解的努力;秦始皇一生的功過,特別是他的歷史形象,不僅是被曲解誤讀,更是被人為地醜化了。兩千年來,作為秦人的子孫,我們沒有尋實據理,公正客觀,努力地去認識一個真實的秦始皇,而是囿於黨派學派的成見,出於眼前利益的需要,編造出種種曲意阿世的詮釋,偏離歷史的真實越來越遠。如此的結果,上愧對列祖列宗,下愧對子孫後代,徒引海外他人的嘲笑而已。
有幸得到歷史法庭格外恩准的休假後,歷史偵探決定去做實地考察,再一次用腳去深入歷史現場,去復活歷史,去尋求秦始皇的歷史真相。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