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平安日本

作者:茂呂美耶
平安日本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陰陽.神佛 當神道遇見佛教

陰陽.神佛

當神道遇見佛教

「八百萬」眾神,基本上可分為自然神與人格神。前者是太陽神、月神、海神等;後者是祖先靈或過世的人。但也有二者兼具的神,典型例子是菅原道真,不但是雷神,也是學問神。
明治維新後,新政府向國民宣稱將由天皇親自主政,然而事實上,明治天皇依然只是個象徵,實際掌權的是薩摩藩、長州藩的能吏。這時,江戶時代末期崛起的「尊王攘夷」國學論,已深入民間,大部份民眾認為只要「王政復古」,經濟便可以復甦。當時,明治政府的真正目的是富國強兵,打算積極導入歐美科學技術,但為了證明推翻德川幕府時所抬出的「天皇親政」名目,且為了表示支持國學論,只得在明治元年(一八六八年)頒佈「神佛分離令」,將神社地位置於寺院之上。

「八百萬」眾神

明治政府又於新政府成立後第四年,宣佈「神道為國教」令,將所有神社序列為官幣社(由皇室捐錢主持神事祭典)、國幣社(由國庫捐錢主持神事祭典)、縣社(由地方首長掌管)、鄉社、村社。而且規定神主只能舉行祭祀祭典,不能擅自傳教。此政策直至二次大戰敗戰那年(一九四五年)才告終。所幸,史前以來,神道思想始終是大和民族的精神依歸,因此神社即便由國營轉為私營,也還能靠民眾的布施而持續營運下去。
由於日本是闊葉樹林文化,古代繩文人不須費力開墾荒地,便可以得到食糧。在這種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之下,古代日本人便認為這全是神的恩澤,神道思想,也就油然而生。於是,所有颱風、洪水、地震、噴火等天災,甚至瘟疫,古代日本人均視為「神的憤怒」,只要神消氣了,這些一時性的天災也會平息,恢復原本的豐壤。
而當神道遇見佛教時,究竟是「道」高一尺,還是「教」高一丈?
根據《日本書紀》記載,六世紀中旬,朝鮮半島百濟國送來佛像、佛經,是佛教正式傳入日本的開端。不過,這是傳入朝廷時的紀錄,當時與朝鮮半島有交通往來的北九州等地,想必早已有佛教信徒了。
日本號稱是「八百萬」(yaoyorozu,「眾多」之意)神國,凡是與大自然有關的力量,或人力不可及的特殊現象,通通可以祭祀為神。例如,某些地方稱奔馳如電的野狼為「犬神」,而在天空飛翔的烏鴉,於某個時代則被看成是神的使者。其他如巨石、神木、深山、瀑布、大海……等等,均有神的氣息存在。
以純正佛教https://m.hetubook.com.com徒的立場來說,「神」也是「眾生」之一,只要皈依三寶,便可以脫離輪迴苦海。這一說法相當流行,於是,便出現了在神社內另立小寺院的情景,或僧侶在神社內唸經的舉動。而「神」也被冠上「權現」尊號。「權現(gongen)」,就是「菩薩的化身」。基於以上背景,天皇家才於德川家康死後封其為「東照大權現」神號,意思是家康本為藥師如來,化身為德川家康來東國(日本)普照眾生。
最有趣、也是一神教信徒最無法理解的行為,大概是第四十代天武天皇所做的事吧。天武天皇是位篤信佛教的信徒,不但派人環遊全國講解《金光明經》、《仁王經》,更興建了藥師寺,並於六八五年完成大和法寺的三重塔,甚至命令全國各個家庭必須設置佛龕供奉佛像。可是,也是在這一年,天武天皇制定了伊勢神宮每隔二十年得遷宮一次的「式年遷宮」法。自持統天皇施行第一次遷宮以來,此慣例已延續了一千三百年,要說這是世界史上的奇蹟之一,真是一點也不為過。而且每回遷宮,也就是重新建造時,都保持著史前史建築樣式。附帶一提,日本人於奈良時代雖創作了眾多卓越佛教美術、佛教建築,但只要事關神社,便杜絕一切外來文化,死守著紀元前三百年古代彌生時代的高床式稻米倉庫建築樣式。只是,神社的建築樣式比當時的穀倉建築樣式,規模大了幾十倍。
那麼,為甚麼日本的「神」,能夠如此寬宏大量?依我個人見解,那是因為日本的「神」,缺乏實體,沒有面貌。任何宗教或寺院,大都有雕像或神像,人們可以瞻仰神、佛的尊容。但,日本的「神」,隨時可以化身為樹、石、風、雲、雨……,是一種抽象存在,也可以說是一種「氣」。因此日本的神社內沒有神像,人們一穿過鳥居,便等於跨入神的境域。或許由於存在本身過於籠統,方才可以接受任何有佛像、神像的宗教吧。
現代日本人於建築工廠、大廈、自家時,事先都會請神主來主持「地鎮祭」;超高層大廈頂樓也通常有個小神社;鹿兒島縣種子島宇宙中心於二〇〇二年發射H2A火箭前,所有技術人員都曾到附近的寶滿神社參拜;茨城縣筑波宇宙中心也於每次發射火箭前,會向當地的守護神筑波山神社祈願;文部科學省(教育部科學指導委員會)的深海潛水艇,更祭祀著船靈神;而日本開車族,駕駛座前通常掛著從和*圖*書交通安全神社取得的護身符。換句話說,所有人類發明的尖端技術,一旦來到日本,依然要經過「神」(大自然)的庇護手續,日本人才能安心運用。
日本神話中,天皇的祖先是太陽女神——天照大神,主要豪族的祖先也被列為天照大神的親戚或建國協力者。如此,神話確立了天皇家的地位,但也成為一種束縛,形成天皇不能懷抱私慾的結果。既然天皇家的先祖是住在高天原(天界)的最高位階的人格神,當然不能受到塵世污染,也不能擅自行使權力,於是,天皇便成為「雖君臨天下,卻不統治天下」的存在。實際治理國事的是地方豪族的先祖神。這也是天皇家為何能一脈相承、「萬世一系」嫡傳的主要原因。
不過,此說法只流行於都市區,地方城市或農村民眾,根本不理這一套。神就是神,佛就是佛,神掌管全村大自然環境,佛關照個人健康或私慾,彼此河水不犯井水,幹嘛得神佛合一?這也是引發日後「廢佛毀釋」運動的隱因之一。
鎌倉時代以後便是武家掌權時代。鎌倉幕府側重神道,卻不干涉各武士團在各自領地內所舉行的祭祀樣式,要拜神,或拜佛,皆可。鎌倉時代以後,全國開始貨暢其流,工商民逐漸成長,於是工商民便按地域或行業團結起來,祭祀各自獨立的神、佛。室町時代是守護大名支配一國或數國,武士團紛紛離開農村,成為大名家臣,此時,便由上層農民各自組織祭祀集團,掌管村落的祭典。

從「神佛分離」到「神道為國教」

大約在十一世紀以後,天台宗與真言宗的僧侶,為了讓「神」與「佛」結合為一,提倡「本地垂跡說」:神本身就是佛,佛為了濟渡日本眾生,才以神的姿態出現在日本。
佛教一進入日本,立即被神道同化了。七世紀以後的豪族,為了祭祀自己的先祖,爭相建設寺院,通稱「氏寺」。簡單說來,原本祭祀於神社的「氏神」(先祖神),專門庇護整個氏族與其支配下的民眾;而「氏寺」則供奉豪族個人的先祖靈牌,且可以接受個人的私念私慾。典型例子是奈良市的春日大社。春日大社是藤原氏的「氏神」,神位正是上述那位天兒屋命,算是天皇的外戚神社。不過,神社一旁的興福寺卻是藤原氏的「氏寺」。由此可見,此時期的神道與佛教是互補關係。
總之,日本天皇能成為全球在位最久的皇室,說穿了,其實正是神道思想在墊底。
到了戰國時代,戰國大名hetubook.com•com達成支配領地的目的後,最傷腦筋的便是該如何處理這些神社問題。結果,大名便命某些沒落的武士名門專門負責具有權威的大神社所有神事,並給他們俸祿,這正是神社「神主」(kannusi)的起源。江戶時代初期,「神主」掌管大神社、村落村長主管小神社的成規便確立了。
這時代,神佛合一的思想已極為普遍,加上德川幕府長年來施行佛教保護政策,大部份的神社都有僧侶代為主持神事。而一般寺院僧侶也只顧著經營墓地、葬禮,以獲利為重,導致民眾對佛教寺院的不滿高達沸點。因而政府頒佈「神佛分離令」之後,竟引發全國各地不約而同興起「廢佛毀釋」運動。據說,當時全國約有半數寺院都在這時期遭破壞,或因無法經營而淪為廢寺。民眾運動持續了多年,佛教界才洗面革心,改以研究佛典、教化民眾為重。

佛從東來,與神相遇

德川家康建立江戶幕府,管理中央政府時,自稱是源氏後裔。家康雖仿傚賴朝組成幕府,但真正的源氏後裔都不敢想入非非了,理所當然地,家康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因為若真敢篡位了,必定會遭受全國大名圍剿。
江戶時代由於人們可以四通八達,自農村到都市發展為富豪,或離開村落自行開發新田、另組新村落的現象是家常便飯。在這種背景之下,人們開始奉祀可以達成個人願望的福神、財神、流行神,稻荷神社便是當時的流行神之一。

「神」與「佛」結合為一

一般說來,戰前出生、且成長於普通家庭的日本人,都習慣每天在同一房間輪流膜拜神壇與佛龕。神壇通常設置在天花板下,站立著擊掌、鞠躬;而佛龕通常設置在房間一隅,跪坐著燒香、合掌。有些家庭庭院還有小小的稻荷神社,這也要拜。逢年過節時,更要在廚房、廁所各自奉上楊桐樹枝、年糕,拜灶神、水神、廁所神……等等。而家中若出現戰歿者,便一方面被奉祀於當地神社(招魂社),另一方面則又存放在歷代先祖骨灰的墳墓所在之處——菩提寺,接受僧侶主持的法事。當然,家中的佛龕內也有戰歿者的靈牌。也就是說,基於神道思想,由明治政府所建立的東京招魂社——靖國神社(過去是官幣社),與佛教的自家菩提寺院或佛龕,彼此之間一點衝突都沒有。不同的是,神社內的戰歿者靈牌,可以讓任何人來禮拜;而佛教的菩提寺,則必須由親人照料。
除了全國各地村落獨和*圖*書自的守護神以外,還有在山野修行的僧侶所創出的「修驗道」(syugendou),這是融合神道、佛教、民間信仰的熊野神社,傳教人通稱「山伏」(yamabusi),懂醫術,也會咒術。「山伏」都定期出巡各個農村,傳達外部資訊、諮商村落問題、教導醫術或學問,是農村不可欠缺的存在。不過,江戶時代,德川幕府不喜「山伏」藉信仰與各地武士團組織聯絡通訊網,規勸他們定居於都市。又因為國內交通發達,「山伏」所帶來的外部資訊不再如往昔那般貴重,因而熊野神社的勢力才因而逐漸後退。
話又說回來,平安新佛教創始者之一的最澄,在比叡山開設延曆寺時,將自古以來便是比叡山地主神的大山咋神(ooyamakuinokami),奉祀為延曆寺的鎮守神、天台宗的守護神,此神社正是面向琵琶湖的日吉大社。而空海則奉迎丹生明神、高野明神母子神為高野山的守護神。丹生明神是水銀女神,也是高野山地主神,神社為丹生都比賣神社,又名天野大社。
源賴朝開創鎌倉幕府治理國家時,理應能以武力篡奪天皇寶座,但源賴朝做夢也不曾如此想過。賴朝於十四歲被流放伊豆蛭之小島,三十四歲舉兵,期間二十年,他每天都不忘唸誦一千一百次佛經。一千次為自己的先祖,一百次是為亡父身邊忠臣鎌田政家的靈魂而唸。賴朝是清和源氏的嫡系子孫,往上回溯的話,先祖是第五十六代清和天皇的皇子,算是當朝天皇家遠親,當然也不會想要顛覆本支。
日本的佛像,通常由神木、靈木製成,較少金光閃閃的佛像,這也是基於神木、靈木本身便具有日本神的氣息,對日本人來說,讓神來護持佛像,比較安固。舉例來說,每隔二十年,伊勢神宮遷宮時,捐款最多的,通常是佛教教團。
收到佛像與佛經的第二十九代欽明天皇,看到佛像那柔和表情,有點心動。但朝廷大臣卻二分為開明派、國粹派。最後欽明天皇只得放棄拜佛之舉,將佛像與佛經交給開明派,讓他們各自去拜佛、傳教。然而,欽明天皇的第二、第三妃子,皆為開明派大臣的女兒;第三十代敏達天皇的妃子,也是佛教信徒。換句話說,即便當代天皇不信佛教,後宮也已是一人吃齋,十人唸佛了。到了第三十一代用明天皇時,天皇本身終於成為佛教信徒。這時期開始,也就是六世紀末聖德太子時代,朝廷大力推廣佛教,積極建設寺院,同時,也開始大舉建置神社,重整神事規範和_圖_書。這正是飛鳥文化。
綜觀以上過程,可知,日本的神道思想其實極為柔軟,神道信徒絕對不會排擠其他宗教信徒。江戶時代初期的基督教徒彈壓政策,也不是起因於想排除異教,而是想摒除藉宗教欲擴展其亞洲殖民地版圖的西班牙等國家。神道思想,也是大和民族可以大量接受外來文化,加以消化後,吐絲作繭,最終蛻變為本土文化的基石。
神道之所以稱之為「道」,而非「教」,在於神道沒有所謂的教義或類似《聖經》、《可蘭經》的戒律典籍,一切善惡完全由個人自行判斷。而判斷善惡的基準是:「此行為能否給部落全體帶來幸福?」當然,所謂善惡的定義,會隨時代而有所變化,因而神道思想也無時無刻不在蛻變。簡單說來,神,主要是保護部落、村落等共同體單位,而非個人。也因此,古代日本人非常重視祭典,農民祭祀土地神,山區獵戶祭祀山神,靠海維生的則祭祀海神,然後,部落全體定期聚集一起舉行祭典,感謝神的庇護。日本的所有祭典,原形都是人們與眾神共聚一堂,吃吃喝喝,欣賞音樂與藝能。

不可捉摸,也不可或缺

平安時代中期,攝政關白藤原道長讓女兒當上皇后時,在晚宴上吟誦了一首和歌:「此世即吾世,如月滿無缺。」可見藤原道長當時的權勢有多大。然而,他也頂多讓自己的女兒嫁給天皇或皇太子,最終成為天皇的外祖父而已,絕對不會妄想篡奪天皇寶座,讓自己或兒子當上天皇。因為根據《古事記》記載,藤原氏的祖神是天兒屋命(amenokoya-nenomikoto),也就是天照大神躲進天之岩戶,致使大地陷於一片黑暗之際,在岩戶前朗誦「祝詞」(祭祀時的禱告文辭)的那位神祇。開天闢地以來,自家祖神便為天皇家祖神的麾下,所以藤原氏再如何大權獨攬,也絕對不敢冒瀆神話中的鐵則。
太古時代的日本,沒有神社,人們認為眾神聚集在古木、巨石旁,或是部落附近的丘陵、高山。當時,這些場所均是聖地,除了祭典,平常禁止人們出入。這時期的眾神,都是自然神。五世紀至八世紀,大和朝廷為了構築中央集權國家,天皇與地方豪族也為了鞏固其地位,便將自己的先祖與古來的神道思想結合成一體。奈良時代初成立的《古事記》與《日本書紀》,正是大和朝廷統治日本的正當化集大成之作,也是人格神的初始。
總而言之,神道之於日本人,猶陽光之於樹木,雖不可捉摸,卻也不可或缺。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