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戰國日本2:敗者的美學

作者:茂呂美耶
戰國日本2:敗者的美學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一話 山本勘助 「遺恨十年磨一劍」的死對頭

第一話 山本勘助

「遺恨十年磨一劍」的死對頭

江戶時代儒學者賴山陽於一八二六年完成的國史史書《日本外史》卷十一則描述:
次日,天還未亮,上杉軍即高吹戰螺大打戰鼓,攻向武田大本營。武田軍來不及迎戰,退到犀川。這時武田信義率二千軍隊自背面攻擊謙信旗本軍,幸好宇佐美定滿趕來助陣,擊退了武田信義。
我們再來看上杉家史料如何記載這場戰役。
即便我知道利用草船借箭的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並且孫權只是因輕舟有一側中箭太多,深恐翻船,才掉轉船首,讓另一側中箭,最後箭均船平,安全返航。但只要有人提起「草船借箭」,我還是會反射性地聯想到諸葛孔明和赤壁,而且這個諸葛孔明最好是神采飄逸的金城武。
《甲陽軍鑑》描述,武田軍在千曲川渡口的雨宮渡(長野縣千曲市,現在地形都變了)佈陣,堵住上杉軍的退路和補給線。兩軍對峙了五天。
次日清晨濃霧消失後,信玄才看到眼前突然冒出一萬三千上杉軍,正是賴山陽漢詩的第二句「曉見千兵擁大牙」(大牙是大將立於軍營前的大旗,因竿上以象牙為飾,又稱牙旗)。
這場仗打得非常激烈,畢竟雙方是「遺恨十年磨一劍」的死對頭,於是刀光劍影殺得「流m•hetubook•com•com星光底逸長蛇」。山本勘助正是在這場戰役中戰死。著名的武田信玄和上杉謙信的「一騎打」(單挑)也是在這場戰役中發生。以上是《甲陽軍鑑》的說法。
《日本外史》在第四回川中島合戰中也沒有提到「一騎打」。但在第二回川中島合戰中描述謙信出兵時說:
如此看來,信玄和謙信的「一騎打」並非只有一次,而是兩次?否則就是《甲陽軍鑑》作者故意把第二回的「一騎打」安排在第四回。若要拍電影或電視劇,我肯定會採用信玄落馬河中與謙信的「一騎打」這段劇情。
看來上杉謙信雖打算攻下海津城,但海津城是信玄為了對抗越後國的謙信,特地命勘助新建的城,是集山本勘助築城技術大成的堅城。何況守城副將是鼎鼎大名的真田幸隆,難怪謙信不敢輕舉妄動。
上杉軍自妻女山出發時,「全軍啣枚,縛馬舌,涉雨宮渡,遇武田斥騎十七人,盡斬之」。信玄軍則為「俟報至曉。曉未辨人色,見謙信牙旗在前,將士皆失色。越後軍鼓而進,聲震地。信玄不暇易其陣,以弓銃力拒」。最後,「信玄脫走,謙信追之」。
《甲陽軍鑑》沒有說明,於是我就找和*圖*書上杉家史料尋求答案。果然在上杉家於一六六九年向德川幕府提交的上杉家正史《河中島五箇度合戰記》中找到了。
「車懸陣」類似中國的「方圓陣」。大將居陣形中央,外圍排成幾層螺旋,機動兵力在最外圈,臨戰時不時往同一個方向旋轉,像個轉動的輪子。這種陣形不但可以避免士兵因疲憊而致使陣形崩潰,且轉到最後會變成雙方的旗本隊直接出馬交戰。
原來上杉軍在妻女山山腳佈陣後,忙著切斷通往海津城的交通道路,並阻斷自妻女山背面流出的河流,改造成遏止武田軍攻擊的防護河渠。
雙方交戰時,信玄偷渡犀川,「直襲謙信麾下,麾下潰走。信玄乘勝而進」,但宇佐美定滿等人帶兵趕來助陣,信玄與數十騎親信落荒而逃。
討論後的結果,信玄這方決定讓奇襲軍分為十隊於卯時攻打上杉軍,旗本軍則組成五隊,其他另有四隊旗本護衛,三隊旗本後援,總計八千。
此時,「有一騎黃襖騮馬,以白布裹面,拔大刀來。呼曰,信玄何在?」信玄自馬背跳下,逃進河中,謙信「舉刀擊之,信玄不暇拔刀,以所持麾扇扞之,扇折。又擊砍其肩。甲斐從士欲救之,水駛,不可近。隊將原大隅和-圖-書槍刺其騎,不中,舉槍打之,中馬首。馬驚,跳入湍中。」信玄才倖免於難。
「吾此行必與信玄親戰,決雌雄耳。」
說實話,站在讀者的立場,我也會選擇《三國演義》。
然而,上杉軍斥候在妻女山上望見海津城炊煙縷縷,下山向謙信報告後,謙信立即識破勘助的策略。
第六天,信玄率軍進入海津城。
《河中島五箇度合戰記》描述,九月九日夜晚,武田軍悄悄離開海津城,渡河在川中島佈陣。上杉軍的「夜行者」(忍者)在妻女山上望見此光景,下山向謙信報告此事。謙信和重臣商討後,決定在妻女山留下五隊軍力,當天夜晚十二點親自率領五千兵力,偷偷渡河在川中島佈陣。
九月九日,信玄召喚勘助和武田四名臣之一的馬場信春商討戰略。勘助建議說:
「我們有兩萬兵力,撥出一萬二千攻打妻女山的越後軍,明日卯時(清晨五點左右)開戰。到時候越後軍無論勝敗,必定得渡河撤退,我們再趁此時讓事先埋伏的旗本軍上陣夾攻。」
海津城離甲府約一百五十公里,是武田家唯一新建的城堡,築城者正是山本勘助,守將是《甲陽軍鑑》的作者高坂昌信,副將是真田幸隆。
旗本軍於寅時(清晨三www.hetubook.com.com點左右)出發,先渡過千曲川在八幡原等待撤退的上杉軍。戰國時代的旗本軍即本隊,由大名親自指揮。
《甲陽軍鑑》描述上杉軍本隊的陣勢是「車懸陣」。
總之,第四回川中島合戰時,謙信在妻女山上佈陣(目前已證實在山上無法佈陣,而且現代的妻女山可能也不是史料中記載的「西条山」)、勘助的「啄木鳥戰法」、謙信的「車懸陣」陣形、武田軍的「鶴翼陣」陣形等說法,均出自江戶時代後期的軍記小說《甲越信戰錄》。此書作者不詳,只知是綜合許多當時流行的戰記話本、傳說、戲曲而寫成,類似中國的《三國演義》。
信玄率領的旗本軍於半夜抵達八幡原佈好陣勢,等待奇襲軍的捷報。
這段漢文描述與《河中島五箇度合戰記》第二回川中島合戰的敘述一致。
上杉軍的軍律是戰時只在早上做飯,每天早上分配一天份的軍糧給士兵,所以夜晚不用做飯,也就不須燃火。一萬三千士兵就如江戶時代儒學者賴山陽作的漢詩那般,「鞭聲肅肅夜過河」,無聲無息地轉移陣地。
一五七九年之前寫成的《謙信家記》中,也提到上杉軍為了攻打海津城,在海津城附近村落到處放火。
犀川和千曲川之間的扇形平原和圖書地帶,正是川中島。
永祿四年(一五六一)八月十六日,從信濃海津城趕來的信使報告,上杉謙信率領一萬三千軍隊越過犀川和千曲川,在海津城對面的妻女山西条村(長野縣長野市)佈陣,打算攻打海津城(今松代城)。
武田軍預計在十日清晨五點向妻女山開戰,謙信卻在九日亥時(夜晚九點左右)早一步率兵渡河移至對岸。
信玄接到報告後,於十八日率兵出陣,二十四日抵達川中島。這期間至少有一星期空檔。
另一點很有趣,《河中島五箇度合戰記》批評《甲陽軍鑑》在第四回川中島合戰中描述的「一騎打」並非事實,那時和謙信單挑的人是信玄的影武者。真正的「一騎打」是在第二回川中島合戰時發生。此外還說上杉謙信在第四回川中島合戰中沒有使用「車懸陣」陣形,上杉家打仗時從來沒有用過「車懸陣」。
後世的日本歷史作家明明知曉《甲越信戰錄》是史實夾雜虛構的讀物,但正如中國民眾比較愛看《三國演義》一樣,日本民眾也喜歡虛虛實實的故事,因而日本作家才會以此書為小說底本。反正是給大眾看的小說,又非學術論文,三分寫實、七分虛構恰恰好。
過去我一直有個疑問,上杉軍在這期間到底在做甚麼呢?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