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戰國日本2:敗者的美學

作者:茂呂美耶
戰國日本2:敗者的美學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三話 竹中半兵衛 黑田官兵衛 半兵衛:建議秀吉「一字拜領」

第三話 竹中半兵衛 黑田官兵衛

半兵衛:建議秀吉「一字拜領」

正因為戰國時代有此風俗習慣,竹中半兵衛才會建議蒸蒸日上的藤吉郎改名。於是乎,「木下藤吉郎秀吉」便變成「羽柴秀吉」。光看「羽柴秀吉」這個名字,就會令人覺得似乎升了好幾級。
半兵衛的擔憂並非無中生有。當時柴田勝家和丹羽長秀確實都看不慣藤吉郎的所作所為,早已惱怒得頭上長角。可他倆做夢也沒想到,當上一國之主的藤吉郎竟然會親自帶著大禮前來懇求賜姓。碰到這種例子,相信大多數人都不會拒絕,恐怕還驚喜交加,慶幸自己得了個前途有望的自家人。
黑田官兵衛正是在這時期加入豐臣秀吉的陣容。
豐臣秀吉冠妻子娘家的「木下」姓時,全名為「木下藤吉郎秀吉」,中間的「藤吉郎」算是通稱。在秀吉爬至高位之前,他的長輩或上司、平輩都稱他為「藤吉郎」或「木下」。
有關這點,年紀輕輕就當上城主的竹中半兵衛比較有經驗。他看藤吉郎發跡太快,擔憂藤吉郎可能因此惹來無謂的麻煩,遂建議藤吉郎改姓,而且必須依照戰國時代「一字拜領」的慣例,從勢力最大的柴田勝家和丹羽長秀這兩人的姓氏中各取一字。
但是,不知為何,秀吉在前哨與勝家失和,沒得到織田允許便擅自離開陣線回長濱城。這是嚴重違反軍紀的行為。
一個出身不明的鄉巴佬,從為主君提草履的跟班身分爬至一國之主的地位時,免不了會讓人心生嫉妒,光瞧著就覺得分外眼紅。就算當事人不想無事生非,旁人hetubook.com.com也會故意找碴。
另一種說法是秀吉不滿毫無用武之地的後備軍身分,眼睜睜看著其他武將陸續立功,秀吉軍卻不能上陣,士兵們鬱積各種無處可洩的不滿。竹中半兵衛擔憂如此下去會影響士氣,因而勸誘秀吉撤軍。

註:一字拜領(Ichijihairyou)

戰國時代有「一字拜領」的習慣,意思是身分高的人將自己名字中的一個字贈給地位比自己低的人。這種「一字拜領」的例子在庶民中很常見,例如「權太郎」的長子名為「權一」,次子為「權二」或「權次」,父子名字中都有一個「權」字,村裏其他人光聽名字即能明白他們之間的關係。有時連祖父母或曾祖父母名字中都有同一個字,這種習慣在現代日本仍存在。

庶民的「一字拜領」通常意謂同族血緣關係,武士身分的大名或武將之間的「一字拜領」則表示主從關係或外交手段。因而戰國時代的大名名字經常換來換去,連日本人也懶得特地去記住他們的名字經歷。

就名字方面來說,德川家康最倒楣。戰國大名中,他更換名字的次數相當多。最初成為今川義元的人質時,被逼取名為「元信」,後來改名為「元康」。「康」正是取自他祖父名字「清康」中的「康」字。今川義元在桶狹間陣亡後,他才又改名為「家康」。

最悲慘的例子則是室町幕府第十三代將軍足利義輝。當時室町幕府已瀕臨滅亡,將軍地位徒有虛名,經濟狀況極為窘迫。據說,義輝落魄到賣名的地步,他擅自將自己名字中的「義」和「輝」這兩個字分別賜給地方大名,信中還特別記載使用費幾十兩云云。堂堂一位幕府將軍竟淪落到如此處境,反倒令人心生憐憫。

和*圖*書
事實證明藤吉郎改姓後,織田家兩大勢力的柴田勝家和丹羽長秀都對他另眼相待,不再視他為冤家仇敵。
織田信長聞訊後,怒不可遏,命秀吉閉門思過。不料秀吉在城內竟夜夜笙歌鼎沸,鼓吹喧天。據說此舉也是半兵衛的計謀。半兵衛認為織田是個徹底的合理主義者,倘若秀吉真表現出一副負荊請罪的憔悴模樣,恐怕只會弄巧成拙。
秀吉離開陣線的理由,至今仍眾說紛紜,只知道導火線是雙方作戰策略不合,勝家不聽秀吉的建議,秀吉一氣之下就率兵回府。
這一招非常有效。織田聽聞秀吉每晚在城內飲酒作樂的報告後,不禁搖頭苦笑,沒多久就原諒了秀吉,並讓秀吉擔當平定中國地方的總大帥。
最後一種說法是織田讓所有武將投入前線,身邊守備薄弱,秀吉深恐織田出事,故意違反軍紀回長濱城以防萬一。
豐臣秀吉二十五歲時和寧寧結婚,之後一直冠妻子娘家的「木下」姓。這也證明豐臣秀吉出身於沒有姓氏的平民和_圖_書階級。
婚後的藤吉郎拚命工作提升業績,十二年後成為近江三郡的一國之主。此時秀吉已三十七歲,竹中半兵衛正值三十歲。
這時期的織田信長正朝著統一天下的目標邁進,身邊有五名統率軍隊的親信武將:柴田勝家、丹羽長秀、瀧川一益、明智光秀、木下藤吉郎。與前三名比起,明智光秀和木下藤吉郎都是中途錄用的新興家臣。明智光秀是優秀的知性派官僚,木下藤吉郎則完全是個田舍郎,不但沒有出身背景支撐,甚至連像樣的學歷和文化素養都沒有。
明治時代之前的日本,階級尊卑分明,德川幕府為了區別武士和平民階級,禁止平民冠姓。將近三百年的禁令,使得老百姓忘了自己本家的「苗字」,繼而養成不起姓的習慣。

註:氏、姓、苗字

日本的「姓」與中國的「姓」意義不同。日本原為氏姓制度,掌握政權的貴族及其血緣親族均為同一「氏」,後來按血緣親近與功勳大小,天皇再賜予「姓」。這個「姓」表示門第、社會地位或職稱,相當於爵位,是世襲制度。之後「姓」底下又分枝為眾多「苗字」,此「苗字」,正是漢語中代表家名的「姓」。

「苗字」大多取自地名。

千年前的平安時代是母系社會,貴族家的孩子均由母親娘家撫養,為了區分自己的品官階級,通常冠宅邸所在地名為「苗字」。例如公卿很常見的「近衛」姓,其實是京都地名,而「近衛」家的原本氏名應該是貴族階級的「藤原」。之後,「近衛」底下又分枝為「鷹司」,這也是地名,原為平安京的鷹司小路。但無論「近衛」或「鷹司」,追溯至老祖宗那一代,就都是貴族階級的「藤原氏」。

武士興起後,「苗字」成為統治階級的勳章。只是,一個家系若不停分枝下去,根本無法存續好幾代之前的老祖宗門第地位,有些分家會沒落為半農半武身分,有些分家則完全成為農民或商人。因此戰國時代之前的封建領主,不得不經常下達「非武士者不准冠姓」之令。既然必須發禁令,表示當時的老百姓有冠姓的習慣。

時代進入亂世後,此禁令更無法徹底實行。正式明令老百姓不准冠姓,施行「兵農分離」政策的人,其實是原本沒有姓氏的豐臣秀吉。繼秀吉之後,將「冠姓禁令」實行得更徹頭徹尾的人,則是創立德川幕府的德川家康。

許多戰國大名很愛強調自己是「源氏」或「平氏」後裔,目的正是要別人信服他的祖先是中央貴族世家出身。當然這個「源氏」或「平氏」的血緣關係已不可考。

例如織田信長全名是「織田彈正忠平朝臣信長」,其中「織田」為家名的苗字,「彈正宗」為通稱,「平」是代表貴族世家的氏,「朝臣」則是代表門第的姓,「信長」才是本名、真名的諱。

當時的人均稱織田信長為「織田彈正宗」,而朝廷正式公文則寫為「平朝臣信長」。現代人雖以現代習慣稱織田為「信長」或「織田信長」,但此稱呼在當時是一種禁忌,只用在咒術等特殊場合。

明治維新後,新政府認為國民沒有姓很不方便,不僅無法編造戶籍,也無法課稅徵役,只得制定「凡國民都必須取姓」的法律。

新政府的新法律剛好和德川幕府的幕令背道而馳。結果弄得鹿兒島縣某村落的人全部都姓「島津」,京都公卿出身的人全部都姓「藤原」,武家人也都擅自冠上「源」姓。

全國的「姓」幾乎集中在「源」、「平」、「藤原」、「橘」這四個古代貴族的「氏」上。明治政府只得再度下令,命國民重新取姓,這也是為何現代日本人的姓會如此繁多的主要原因。

不過日本古來即有「真名」代表神聖靈魂之「靈格」的信仰,不能隨便叫喚對方的真名,所以現代日本人的名字即便統一為「姓」和「名」,一般稱呼對方時都只稱「姓」,不會連名帶姓叫出對方的全名,也不會光叫姓底下的名,除非你是對方的父母或兄弟姐妹、夫妻等。

www.hetubook.com.comhttps://m•hetubook•com.com
一五七七年,竹中半兵衛三十四歲,秀吉四十一歲。這一年七月,上杉謙信率兵侵攻能登、加賀。織田信長命柴田勝家當總司令,派瀧川一益、丹羽長秀、前田利家等人前往加賀鎮壓。此時,羽柴秀吉也以後備軍身分加入柴田勝家陣容。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