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蒙曼說隋:隋煬帝楊廣

作者:蒙曼
蒙曼說隋:隋煬帝楊廣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十五章 一征高麗

第十五章 一征高麗

從集結軍隊人數之多、戰前籌備時間之長可以看出,隋煬帝對這次征討高句麗高度重視,志在必得。然而接下來的出征一幕卻令人倍感荒唐而滑稽,不像是打仗,倒像是在演戲,盡顯隋煬帝講究排場,好大喜功之能事。
第二,明明白白地告訴他,別打突厥的主意,現在突厥是我的馬子,不可能跟你聯合。特地把突厥提出來,其實恰恰反映隋煬帝的擔憂。
高句麗本箕子所封之地,漢晉皆為郡縣,今乃不臣,別為異域。……當陛下之時,安可不取?使冠帶之境,遂為蠻貊之鄉乎?
這些已經夠荒唐了,但還有更不可思議的事。隋煬帝的軍隊裏可不光有軍事人員,還有其他各種閒雜人員。
怎麼公開的呢?各路大軍即將出征時,隋煬帝要求每路大軍必須在衣服領子上別一個布做的軍記帶,這個軍記帶長一尺五寸,寬兩寸,上面寫上各軍的番號,省得誰走丟了,走亂了。另外,他是御駕親征,不僅皇帝本人、大臣們也都得跟著去,這些大臣也不依照原來三省六部的編制,而是分別隸屬於御營內、外、前、後、左、右六軍,他們也要帶上這個軍紀帶。這樣一來,一百多萬官兵,每個人隸屬的軍隊番號也就等於都暴露在了敵人面前,這不是故意洩露軍事機密嗎?
光是出發遲緩也就罷了,關鍵是這樣一來,整個軍隊就形成了一字長蛇陣。首尾相隔一千多里,別說是互為犄角,前面出甚麼事,後面連知道都不知道。這樣一來,所謂百萬大軍,戰鬥力也就相當有限。
第一,陛下一心想要接受高句麗人投降,問題是,這些人很狡猾,很有可能詐降,所以一定要留心,不要被他們騙了。
結果,由於準備倉促,這次討伐失敗,不過,高句麗的國王高元也嚇了一跳,趕緊遣使謝罪,自稱「遼東糞土臣元」,重新派人朝貢,這樣一來,隋文帝算是有了面子,也就沒有再追究。雖然這件事草草收場,但是,我們也看出來了,兩個霸權之間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以後的衝突還是在所難免。
你不要聽別人亂說女人上戰場不吉利,只要在白刃戰格鬥的時候,不要輕易讓夫人露面就可以了,安營紮寨的時候,有女眷在旁邊,一點關係都沒有,西楚霸王項羽打仗不也帶著虞姬嗎?這樣一來,好多女眷又出現在行軍隊伍之中了。
第三項是徵兵。隋煬帝的做法是掃地為兵。首先,全國的常規部隊都到涿郡來集結。其次,還要再徵調一些特種兵。甚麼特種兵?按照《資治通鑒》的記載,隋煬帝:
這樣一來,高句麗也就成了東北亞地區耀武揚威的強國。在北邊,它把室韋、靺鞨等都變成它的附庸;在南邊,它也不斷向百濟、新羅施壓,謀求統一朝鮮半島。可說是東北亞的小霸王。問題是,就在高句麗凱歌高唱的時候,中原地區出現了強大的隋朝。隋朝一建立,國際局勢就變了。隨著一個中原強國重新崛起,原來受高句麗欺負的民族紛紛向隋朝朝貢,都想借助大隋的威風加強自己的力量。這就讓高句麗原來的戰略部署受阻了。
如果陛下御駕親征,萬一失敗是很沒面子的事。因此還不如留在後方派將領去打。將領沒了您這個負擔,倒可以迅速出擊。要知道,兵貴神速,這樣拖延恐怕勞而無功呢。這是批評甚麼呢?批評隋煬帝出兵拖沓。
第四類,外國使節。前面講過,隋煬帝在大業六年(六一〇年)把好多西域小國的君主都帶到中原來https://m.hetubook•com•com了,其中有一些人一直沒回去,比如說高昌王、伊吾吐屯設,還有吐谷渾的太子,乃至西突厥的處羅可汗,當時都跟在隋煬帝身邊。現在,隋煬帝讓他們一起隨軍觀戰,好進一步感受一下大隋的威風,從而堅定追隨大隋的信心和決心。這樣的軍隊,還哪有甚麼軍紀和秘密可言呢?
夷狄多詐,深須防擬,口陳降款,毋宜遽受。水潦方降,不可淹遲。唯願嚴勒諸軍,星馳速發,水陸俱前,出其不意,則平壤孤城,勢可拔也。若傾其本根,餘城自克;如不時定,脫遇秋霖,深為艱阻,兵糧既竭,強敵在前,靺鞨出後,遲疑不決,非上策也。
隋煬帝甚麼反應呢?隋煬帝就讓使者給高句麗國王傳話:「令速朝覲,不然者,當率突厥,即日誅之。」使者,你回去秉告你們的國王高元,讓他趕快來朝見我,如果他再不來,我會率領突厥人一塊兒去討伐他。使者便回去傳話了。
這樣說來,在歷史上的漫長時期,特別是在隋煬帝最感興趣的漢朝,這個地方就是中原政權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現在,隋朝想要恢復大漢聲威,怎麼可能任這片土地游離在外呢?事實上,這也不光是隋煬帝一個人的想法,很多大臣也都是這個想法,就在突厥啟民可汗那裏看到高句麗使者之後,隋代的邊疆和民族問題專家裴矩馬上就說了:
第三,高句麗和東突厥勾結,讓隋朝感受到了威脅。要知道,雖然在隋煬帝時期,東突厥已經臣服了隋朝,但是對這個驍勇的馬背民族,隋朝一直不敢掉以輕心。大業三年(六〇七年),隋煬帝在突厥那裏看到高句麗使者,他為甚麼會一下子就敏感起來呢?很簡單,他怕這兩個政權聯合。如果他們聯合,在東北地區雄視中原,還是很有殺傷力的,這不就是後來明朝末年滿蒙聯合的局面嗎?所以,隋煬帝才讓使者傳話給高元:「令速朝覲,不然者,當率突厥,即日誅之。」這句話,仔細分析其實有兩層意思。
就這樣,經過一年緊鑼密鼓、不計成本的折騰,到大業八年(六一二年)正月初一,各項準備工作終於都就緒了。從全國各地調來的大軍齊集涿郡,總共達到了一百一十三萬多人,當時號稱二百萬,整裝待發。
第一個問題,要解決將士貪功冒進的問題。隋煬帝下令,二十四路大軍不設統帥,互相牽制,而且,有事必須稟報隋煬帝決定,不得擅自開戰。這樣一來,就誰也不能冒進了。
水手是划船的,弩手是拉弓的,弩是一種強弓,作戰能力比一般的弓要強。這排鑹手是甚麼人呢?所謂排鑹手,其實就是長槍手,專使丈八蛇矛的,這是三國裏張飛的武器,殺傷力很強。
根據這種說法,整個戰爭其實就來自於兩個國家在第三方的一場偶遇,而且似乎是隋煬帝死要面子的結果。但是歷史沒有如此簡單,事實上,隋煬帝一定要打高句麗,至少有三點理由。
第一項是後勤準備。俗話說,大軍未動,糧草先行。在任何時代打仗,後勤都是一個需要優先考慮的問題。隋朝的西京在大興城,東都在洛陽,位置都比較偏西。而高句麗則在東北地區,相隔很遠。怎麼解決後勤補給問題呢?隋煬帝的解決方法就是挖運河。這個前面講過,就在大業四m.hetubook.com.com年(六〇八年)元月,隋煬帝頒佈詔令,徵發河北諸郡男女百萬餘人開挖永濟渠。永濟渠從洛陽一路往北修,一直修到涿郡,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城。這條運河就是直接為征高句麗修的。這條運河一開通,隋煬帝就可以通過水路把兵員和物資運到涿郡,再以涿郡為基地進攻遼東,就容易多了。
高句麗是個小國,還不及我一個郡大,現在我派大軍討伐,你覺得能不能打贏呢?庾質回答說:「伐之可克。然臣竊有愚見,不願陛下親行。」說打還是可以打贏的,但是依我愚見,陛下還是不要御駕親征。這個回答讓隋煬帝很不高興,他就變了臉色,說道:「朕今總兵至此,豈可未見賊而先自退邪?」你這是甚麼意思啊?我現在已經率領這麼多大軍到涿郡來了,已經在前線了,你難道讓我不見敵人,就跑回去嗎?庚質怎麼回答呢?他說:
高句麗之眾不能當我一郡,今朕以此眾伐之,卿以為克不?
更令人意外的是隋煬帝的出征方式。照理說,兵貴機密、神速,如果能夠快速突襲敵人,打他一個措手不及,再好不過。可是,隋煬帝不這麼想,更不這麼做。他的策略是「日遣一軍,相去四十里,連營漸進」。共二十四路大軍,每天派一支軍隊出發,每支軍隊相隔四十里。光是這二十四路大軍出發,就花二十四天的時間。二十四路大軍再加上天子六軍、一些輜重部隊,整個出發儀式完成,一共用了整整四十天時間!敵人就是再遲鈍,也早都知道了。
古稱婦人不入軍,謂臨戰時耳。至於營壘之間,無所傷也。項籍虞姬,即其故事。
我們都知道,自古要打好仗,講的就是「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只有這樣,主帥才能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發揮主觀能動性,打出勝仗來。可是現在,上面有隋煬帝管著,旁邊有受降使者看著,這仗豈不是沒法打了嗎?隋煬帝為甚麼這麼荒唐?很簡單,他根本就沒預備打仗。他想的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第一,告訴高句麗,現在,大隋如日中天,請你趕緊認清形勢,俯首聽命。
這樣一支前所未有的軍隊,就以這種前所未見的方式出發了。這哪是打仗,簡直就是武裝遊行,還外帶嘉年華。這樣的軍隊能不能取勝呢?隋煬帝認為這完全不是問題。在他看來,像高句麗這樣的蕞爾小國,哪裏還用得著打?有這樣一支威武之師、雄壯之師往高句麗人面前一站,他們嚇也得嚇死。所以,根本就不需要考慮甚麼戰略戰術問題,只要考慮好如何接受投降的問題就行了。怎麼才能順利地接受敵人的投降呢?隋煬帝覺得,有兩個問題必須解決。
由於高句麗國王高元不肯朝覲,隋煬帝大動肝火,決定親率百餘萬大軍討伐高句麗。高句麗問題到底有著怎樣的來龍去脈?隋煬帝為何非要如此大動干戈呢?
高元並沒有嚇得立刻前來朝貢,高元確實是害怕,可是,害怕之後,反而開始整軍備戰,準備誓死抵抗。隋煬帝是一個自視甚高的英雄天子,高句麗這樣無視他的權威,他多沒面子,氣得七竅生煙,下定決心要征討高句麗。
這樣看來,雖然隋煬帝自恃兵多將廣,信心滿滿,但是對於隋煬帝的軍事方略,也頗有一些官員表現得憂心忡忡。那麼,隋煬帝征討高句麗,到底會是怎樣的結局呢?
說起來還得追溯到隋煬帝北巡的時候。大業三年(六〇七年)https://www.hetubook.com.com,隋煬帝北巡漠北草原,臨幸啟民可汗的牙帳。當時,高句麗也正派了使者到啟民可汗那裏。啟民可汗當時已經向隋稱臣,對這個情況不敢隱瞞,就向隋煬帝報告了。
這樣大規模的準備工作,按照《資治通鑒》記載,當時奔走在路上的有好幾十萬人,真是人困馬乏。這個準備規模,不僅遠遠超過隋文帝開皇十八年(五九八年)對高句麗的戰爭,事實上,也遠遠超過當年的平陳戰爭。這不難理解,誰讓隋煬帝有錢呢!
第三類,女眷。隋煬帝不僅自己攜帶後妃宮女出征,還讓自己最親信的宰相宇文述也帶上家眷。中國古代人比較迷信,認為女性要是上戰場,會對戰爭不利,但是隋煬帝對這個問題倒是看得無比開通,他怕宇文述不好意思帶,還特地跟宇文述說:
所謂高句麗,是建立在今天朝鮮半島北部和遼東地區的地方政權,定都在今日平壤,當時的統治者叫高元。隋煬帝為甚麼要打高句麗?一個直接的證據就是高元不聽話,不肯像突厥等其他少數民族那樣朝貢。
隋朝和和高句麗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隋煬帝征伐高句麗不過是繼承他父親隋文帝未竟的功業,進而恢復大漢聲威。此時的隋朝雖然已經是泱泱大國,威震四方,但是隋煬帝並沒敢掉以輕心,而是做了精心的戰前準備。
第二項是造船。既然依靠運河運輸糧草,當然就要打造運輸船了。按照一般的想法,大業四年運河完工,緊接著,大業五年(六〇九年)就應該造船了。其實不然,大業五年和大業六年(六一〇年),隋煬帝又把目光轉向西北,解決了西突厥問題和吐谷渾問題,不僅贏得大片領土,重新打通了絲綢之路,還把不少西域小國的國王和使者都帶回了中原,讓他們好好地感受了一把大隋的繁榮富庶。
這可不是唯一的批評意見。事實上,就在領兵將領之中,也有人對這次出兵有不同意見。誰呢?老將段文振。段文振是二十四將軍之一,還沒到遼東就病倒了。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就在臨終之前,段文振上表隋煬帝說:
大業八年正月初二,隋煬帝發佈詔書,宣佈了高句麗不修職供、招亡納叛、侵擾遼東以及內政紊亂等四大罪狀,然後宣佈,自己要親總六師,弔民伐罪!作戰當然要師出有名,宣佈這些當然沒有錯,問題是,隋煬帝把該宣佈的宣佈了,把不該宣佈的也給宣佈了。他宣佈甚麼了呢?
隋煬帝樂觀得要命,其他人未必也這麼想。前文講過,太史令庾質因為把兒子送到齊王府當官被隋煬帝貶為縣令,這時候,大軍出征之前,隋煬帝又想起他來了,就把他叫回身邊,問他:
第二,眼看雨季就要到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快一點出兵,只有出其不意拿下平壤城,才有勝算。否則,要是雨季到來,運輸艱難,我們的後勤補給跟不上去,那時候,高句麗再夥同靺鞨等附屬民族打我們,麻煩可就大了。
第一類,樂隊。隋煬帝隨軍帶了一支軍樂隊,甚麼鉦、鼓、簫、笛之類,應有盡有,這哪裏是去打仗,這分明是去演戲啊!
高句麗本來是箕子建立的國家,那是我們自己的領土,在漢晉時期都是中原政權所轄的郡縣,在這之後才成為異國他鄉的,陛下您現在文治武功都到這個境界,怎麼可以不收回這片土地,您難道真忍心讓傳統的中原領土變成少數民族統治地區嗎?這是當時很多人的一個共識,也是隋煬帝決心出征的第一點原因。
和_圖_書
這也罷了,隋文帝時期,突厥才是隋朝對外軍事活動的重點,隋文帝還抽不出心思來管高句麗的事情。可是,就在開皇十八年(五九八年),有一件事終於惹惱了隋文帝。這一年,有一支原本臣服於高句麗的契丹部落改投隋朝,這在隋朝看來叫棄暗投明,但是,在高句麗看來,就是可恥的背叛。如果讓這些附屬民族都背叛,高句麗在東北亞不就威風掃地了嗎?高句麗國王高元一狠心,居然率領大軍殺到隋朝統治的遼西地區。這可讓隋文帝忍無可忍。就在開皇十八年,隋文帝派漢王楊諒為元帥,高熲為元帥長史,率領三十萬大軍討伐高句麗。
直到大業七年(六一一年),隋煬帝才又想起東北地區的高句麗。這個毛賊,早就警告過他了,可到現在還沒有臣服。原本中斷兩年的準備工作又重新啟動。大業七年二月,隋煬帝下令,徵調民夫,在東萊海口造三百艘大船,而且,在一個月之內必須造好!這麼急的期限,民夫只好晝夜趕工,因為整天泡在水裏,腰部以下都生了蛆,到船修好的時候,民夫已經死去十分之三四。就這樣,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第二項準備工作也做好了。
要和高句麗打仗,怎麼打呢?在這個問題上,隋煬帝可不像當年隋文帝那樣倉促起兵。事實上,他可是做了精心的準備。甚麼準備呢?
首先,他宣佈了作戰部署。按照隋煬帝的說法,他的兩百萬軍隊要分成左右兩翼,每一翼又分為十二路軍,比如,左第一路軍走鏤方道,左第二路軍走長岑道;右第一路軍走黏蟬道,右第二路軍走含資道等,反正二十四路大軍的進軍路線都公佈得清清楚楚。這也罷了,隋煬帝還公開軍隊番號。
戰而未克,懼損威靈。若車駕留此,命猛將勁卒,指授方略,倍道兼行,出其不意,克之必矣。事機在速,緩則無功。
要想瞭解隋煬帝出征高句麗的原因,得先瞭解一下高句麗的基本狀況。
到了秦末漢初,天下大亂,燕人衛滿東渡鴨綠江,滅了箕子後人建的朝鮮國,自己建立政權,定都就在今天的平壤;再到後來漢武帝時期,出兵滅了衛氏朝鮮,在這裏設立了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個郡,實行和中原一樣的管理模式;後來,東漢末年的時候,遼東太守公孫康在樂浪郡南面又設了帶方郡。直到三國曹魏時期,魏國的版圖還包含了這塊地方。只是到了西晉末年,五胡入華,這塊地方才脫離了中原政權的控制。
第四項是調集軍需物資。隋煬帝下令,讓河南、淮南和江南老百姓建造戎車五萬輛,送到高陽,也就是今天河北的高陽縣,好預備給戰士們乘衣服和帳篷;又徵發江淮以南地區的民夫和船隻,把幾大糧倉的糧食、鎧甲和一些攻城的工具運到涿郡。
隋煬帝過於迷信自己的威懾力,不願意以武力取勝,所以把戰前部署的重點放在「不戰而屈人之兵」上了。然而打仗不是遊山玩水,不能只講排場,擺架子,還要講求謀略。那麼,周圍的人對隋煬帝這種不按常理出牌的出征方式,難道就沒有異議嗎?
發江淮以南水手一萬人,弩手三萬人,嶺南排鑹手三萬人。
第二類,宗教職業者。隋煬帝還帶了不少和尚道士,可以在戰場上接著講經說法。
第一,高句麗所轄地區本來就曾經屬於中原王朝。根據《史記》記載,在朝鮮半島最早建立國家的是商朝的遺民箕子。西元前十一世紀武王伐紂滅亡商朝時,商朝的宗室箕子率眾東走,到了今天的朝鮮半島建國,在政治上臣服於周朝。和-圖-書
這就又耽誤了兩年。
怎麼辦呢?高句麗雖然表面上跟隋朝保持著友好關係,向隋朝進貢,接受隋朝的冊封,但是在背地裏,它一方面積極支持當年北齊的亡國勢力,鼓動他們復國;另一方面也派人到江南的陳朝朝貢,企圖牽制隋朝。這當然也讓隋朝很不舒服。後來,開皇九年(五八九年),隋朝統一了陳朝,高句麗就更緊張。它害怕下一個會輪到自己,所以乾脆停止對隋朝的朝貢,開始積極備戰。
第二個問題,要解決有序接受敵人投降的問題。隋煬帝規定,每支大軍專門設立一個受降使者,這個受降使者「承詔慰撫,不受大將節制」,慰撫使直接隸屬於皇帝,跟本軍將領是平級關係,如果本軍將領不接受投降的話,慰撫使是可以節制他的。換句話說,受降使者直屬於皇帝,如果將領不接受敵人投降,這個受降使者可以約束他。
第二,高句麗在東北亞的地區霸權和隋朝的東亞霸權發生衝突。要知道,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中原地區亂者為王,誰也顧不上東北,所以高句麗就肆無忌憚地發展勢力,逐漸成為東北亞地區最大的政權。另外,因為歷史原因,高句麗文明程度比較高,在競爭中占優勢,它北邊的靺鞨,西邊的契丹、奚、室韋都不是對手。另外,當時在朝鮮半島南部還有兩個政權,一個叫新羅,一個叫百濟,也都比高句麗弱小。
脫離了中原政權的控制,卻落到高句麗人手裏了。高句麗本來是活動在吉林東部長白山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中原政權南渡之後高句麗趁機南下,不僅占領了朝鮮半島北部,還侵占了遼東半島不少領土,從此,遼東半島也罷,還是朝鮮半島北部也罷,就成了高句麗的天下了。
隋煬帝即位後的短短幾年內,修東都,開運河,鞏固了國內的統一,又北出西巡,宣揚大隋的國威。隋煬帝創造了自漢武帝以來幾百年未有過的富強局面,也讓隋朝迅速地達到了鼎盛階段。如果照此態勢發展,隋朝很可能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難得的黃金盛世。然而歷史的車輪卻意外地走偏,駛向了一個萬劫不復的深淵,最終導致隋煬帝身死國亡。這所謂的走偏,其實就發端於隋煬帝親征高句麗,那麼高句麗到底怎麼得罪了隋煬帝,惹得他非要大動干戈呢?
雖然隋煬帝在突厥遇到高句麗使者具有偶然性,但是雙方的矛盾和衝突又是由來已久,具有必然性。根據辯證唯物主義的看法,必然性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起決定作用,而偶然性可能加速或者延緩事物發展的進程。隋朝和高句麗的關係也恰恰是這樣。因為兩個政權具有天然的矛盾和衝突,所以不僅隋煬帝要打高句麗,隋文帝也要打,到唐朝還要打,這是必然的。但是,究竟在甚麼時候打呢?在具體時間方面,大業三年(六〇七年)隋煬帝在突厥偶遇高句麗使者事件就有意義了。就在這之後,隋煬帝就決定了,晚打不如早打,現在隋朝兵精糧足,如日中天,此時不打,更待何時!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