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蒙曼說隋:隋煬帝楊廣

作者:蒙曼
蒙曼說隋:隋煬帝楊廣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十六章 鎩羽而歸

第十六章 鎩羽而歸

諸位將軍,你們真是神機妙算,上通天文,下曉地理,你們現在打了這麼一個了不起的「勝仗」,你們就知足吧。像你們這樣的敗軍之將,能活著回去就應該謝天謝地了,還想讓我們國王去朝覲,想都別想!這簡直就是羞辱。
始畢可汗的態度說明了甚麼?說明隋朝的北部邊疆其實也沒有那麼穩定,而是很有可能在醞釀新的風暴。
將領們一聽都很鬱悶,心想要不是你在這兒瞎指揮,我們早就攻進去了。可是誰也不敢說出實話,只好這麼耗著。
問題是,把遼東城圍起來之後再怎麼打呢?這時候,隋煬帝又想透過嚇唬人家來解決問題了。隋煬帝請建築專家何稠在遼東城對面造了一座六合城。這六合城方圓八里,城牆高十仞(十八米左右),上面插滿旗幟。城的四個角都建有門樓,四面還各開三個城門。在城裏,隋煬帝再亮出他的寶貝觀風行殿,一眼看過去,這就是一座貨真價實的城池啊!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座城居然一個晚上就搭建完成。
這一下,隋軍可就亂了陣腳,狼狽逃竄。本來進城的時候是精兵四萬,最後逃出城去,回到大同江邊的只有幾千人。這幾千殘兵敗將還打甚麼仗?乾脆撤退吧,一直撤退到海邊,接應陸軍的事連想都不敢想了。
就這樣,三十萬大軍在糧食嚴重短缺的情況下,渡過鴨綠江,繼續往平壤挺進。這次又太順利了。每次跟高句麗的兵將剛一接觸,高句麗人就掉頭往回跑,一天的時間,隋軍就接連打了七個勝仗,最後,將領們都開始納悶了,這仗怎麼打得這麼詭異呢?
到了這裏,于仲文也好,宇文述也好,才真覺得不妙。怎麼不妙了?本來隋朝之前的方略是水陸並進,現在來護兒的水軍已經應該在這邊接應他們了,但是現在連個水軍的影子也沒有,這不是放他們鴿子嗎?
就這樣,因為這場出乎意料的慘敗,隋煬帝想要透過征服高句麗來進一步震懾四夷的目的完全落空,國際聲威大受影響;更重要的是,因為這次戰爭,隋煬帝大肆徵發兵役徭役,也讓本來已經疲憊不堪的老百姓更加忍無可忍,一場社會風暴也在醞釀之中。這是怎麼回事呢?
隋朝共有二十四路大軍,所以決不會在一個地方一直耗下去,就在一部份軍隊包圍遼東城的同時,其他的部隊已經準備進攻平壤了。俗話說,打蛇要打七寸,按照隋煬帝的想法,平壤是首都,只要攻占平壤,其他地方肯定不攻自破。
甚麼意思呢?你們是不是都自以為是個人物,就輕視我啊?怪不得出征之前你們就都不願意讓我來,原來是害怕我看到你們這副窩囊相啊。我今天就要留在這兒監督你們!如果你們再不肯盡力,信不信我真殺了你們!
他想說的是,要想打勝仗,你們得聽我的。于仲文這個建議沒錯。于仲文在這些將軍中資歷算是比較老的,隋煬帝也最信任他,還讓其他將領有事向他請教,現在他說出這番話來,其他統帥也都不好再說甚麼。既然老將軍想打,那就餓著肚子打吧。
這樣一來,將士們打仗就有了顧忌,遼東城裏的守軍也看明白了,於是就跟隋軍玩起了心眼。一旦感覺頂不住了,他們馬上派人搖著白旗出來談判,說要投降。隋煬帝有令在先,這些將領也只好停止進攻,派人跟隋煬帝請示。等請示回來,人家城裏早就又調整好了,翻臉不認人,接著跟隋軍打。這樣反反覆覆,隋軍就被拖在遼東城下,一直到六月分也沒能攻下來。
水陸兩軍都敗了,損失又這麼嚴重,這仗也就沒法打下去。大業八年(六一二年)七月二十五日,隋煬帝下令,班師回朝。就這樣,隋煬帝御駕親征,投入百萬大軍的東征高句麗幾乎沒有任何成效,就以這樣窩囊的形式鎩羽而歸。這可是隋煬帝當皇帝以來的第一次失敗。隋煬帝不是想要炫耀兵威國威嗎?現在反和-圖-書差如此強烈,隋煬帝也太沒有面子了。
這怎麼辦呢?可能有人會說,既然有隋煬帝的密旨,于仲文就應該當仁不讓,先把乙支文德抓起來再說。當然不行,因為,隋朝當時有九路大軍,于仲文只是其中一路的主帥,其他統帥,對於要不要違抗隋煬帝的詔令,意見並不統一。
他想要提醒楊素,便徒步去追他。別看兩個人一個騎馬一個走路,每到晚上,楊素休息的時候,麥鐵杖便出現在楊素面前。這樣跟了幾天,楊素才想起來,還欠人家一個官呢,就在文帝面前保舉他,當了開府儀同三司。後來,他又輾轉當到刺史。
這樣一來,于仲文遇到的阻力可就太大了。沒辦法,想來想去,還是把乙支文德放走了事。就這樣放過一個擒賊先擒王的機會。不過,放走乙支文德之後,于仲文他們也後悔了,又派人去追,說請他再回大帳,繼續協商投降事宜。
水路就這樣失敗了。再看陸路。當時,一共有九路大軍,共計三十萬人攻打平壤。陸路這邊可就沒有水路那麼順利了。為甚麼呢?首先就碰到了後勤補給問題。高句麗不是堅壁清野嗎?隋朝軍隊只好自己背著軍糧行軍。從哪兒開始背起呢?從瀘河和懷遠(今天遼寧的錦州和遼陽)開始背起,一直要背到平壤去。
這時候,有一個官員出了個主意,他說,要不您假裝召募一個人去南徐州送信,如果一個晚上能夠送到,第二天早晨上班之前再把回信拿回來,就賞他百金。麥鐵杖腳力健,聽說有賞,肯定會應募,如果他真能一個晚上跑一個來回,就說明是他做的案。皇帝一聽,依計而行。果然,麥鐵杖受騙,應募去送信,一個晚上跑了一個來回,第二天早晨沒耽誤上班。
高句麗士兵不是每天都在遼東城上防守。頭一天晚上,眼前還是一片空地,第二天早晨,眼前居然多了一座像模像樣的城,高句麗守城的士兵都傻在那裏了,嘖嘖稱歎,覺得隋朝真神。問題是,感慨歎息一番之後,高句麗人有沒有投降呢?根本沒有,人家照樣守城。這樣一來,隋煬帝的如意算盤就又落空了。
大業八年(六一二年),隋煬帝親自率領一百餘萬大軍鋪天蓋地向高句麗挺進,希望高句麗能直接投降。可是被逼到牆角的高句麗,面對著大軍壓境,存亡不保的困境,反而迸發出超凡的勇氣,誓死抵抗,最終以弱勝強,逼得隋煬帝丟下了三十多萬將士的屍骨,慘敗而歸。那麼,隋軍究竟敗在哪裏呢?親自督戰的隋煬帝在這場戰爭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不過,儘管出師不利,折了一員大將,但是,接下來的進展還算順利。另一個工程技術專家何稠又重新修建了一個夠長的浮橋,隋朝的大軍還是順利地渡過了遼河,殺死了一萬多高句麗士兵,而且圍困了軍事重鎮遼東城(今遼陽市)。
乙支文德提出這麼一個解決方案,隋朝的將領簡直都要感激涕零了。他們本來還擔心被高句麗困死在這裏,如果能夠這樣撤軍,簡直就是最體面的結局了。所以,他們再也不想捉拿乙支文德了,第一時間就同意了他的方案,趕緊拔營,往回撤。
乙支文德又來投降了,他說:隋軍的情況我們也知道,你們也打不動我們,我們也不想再打你們。這樣吧,如果你們就此撤軍,我們國王高元願意到你們皇帝陛下駐蹕的地方去朝見。你們這麼興師動眾,不就是為了讓我們國王去朝覲嗎?
公等自以官高,又恃家世,欲以闒懦待我邪!在都之日,公等皆不願我來,恐見病敗耳。我今來此,正欲觀公等所為,斬公輩耳!公今畏死,莫肯盡力,謂我不能殺公邪!
那麼,隋朝這樣聲勢浩大地東征為甚麼會以失敗告終呢?原因當然很多。比如,高句麗面對強敵,同仇敵愾;比如,遼東地區和隋朝內地相隔遙https://m•hetubook.com.com遠,物資運輸不暢;再比如,東北地區的軍事戰爭受到天氣制約,只能在三、四月分寒凍結束到六七月分雨季來臨之間進行,因此無法發揮隋朝人多的優勢打持久戰等等。但有兩個關鍵原因。
沒辦法,只好往水裏跳吧。這一跳當然吃虧,人家高句麗的士兵在岸上,居高臨下,這可就成了痛打落水狗,麥鐵杖毫無還手之力,英勇戰死。隋煬帝在河對岸眼看著這悲壯一幕,這才意識到打高句麗並不像他想像的那麼容易。
陳朝滅亡之後,麥鐵杖輾轉到楊素手下做事。有一次他作戰立大功,要論功行賞的時候,正好朝廷召喚楊素,楊素快馬加鞭往京城趕,居然就把他給忘了。
問題是,大軍總耗在一座城前頭也不是辦法。隋朝有二十四路大軍,就在一部份軍隊包圍遼東城的同時,還有其他的部隊已經準備進攻平壤了。按照隋煬帝的想法,平壤是首都,只要攻占平壤,其他地方肯定不攻自破。既然平壤關係全局,隋煬帝也就格外用心,派了水陸兩路大軍聯合作戰。水軍由來護兒來率領。
乙支文德還會回去嗎?當然不會。這樣的鴻門宴,誰還敢去第二次啊。何況,乙支文德也瞭解了隋軍資訊,傻子才會再回去呢!
第二個原因,他原來預期的盟軍沒有幫忙。隋煬帝征高句麗,預期中的盟軍是誰呢?最重要的就是突厥。大業三年(六〇七年),他還威脅高句麗使者,要率領啟民可汗一起去討伐他。可是,現在,到他真正討伐高句麗的時候,突厥根本未發一兵一卒。
開始打得真不錯,很快渡過了大同江,來到平壤西邊六十里和高句麗軍隊遇上了。盡忠報國的機會來了,那就打吧,來護兒和他的軍隊有如下山猛虎一般,大破敵軍。
嚇不死,只好打。隋煬帝下令,進攻遼東城!照理說,隋朝畢竟兵多將廣,又有皇帝督戰,拿下一座城,應該不是甚麼費力氣的事。可是,隋煬帝還是期望能夠不戰而屈人兵,所以雖然下令進攻,但是與此同時,他又跟將領們交代,一旦高句麗有投降的表示,就要停止進攻,向他稟報,不得宜將剩勇追窮寇。
高句麗守軍怎麼辦呢?他們知道硬拚不過,早就設計好圈套,先派一些老弱病殘跟來護兒打,那自然是打不過,打不過就往城裏跑,引來護兒來追。有句話說驕兵必敗,來護兒手下這些沒怎麼遇到困難的士兵一到城裏,馬上軍紀就控制不住了,沿街搶掠起來。眼看隋軍的隊伍亂了,早就埋伏好的精兵強將再殺出來,把來護兒的軍隊殺得措手不及。
不光士兵損失了這麼多,將領的損失也非常驚人。例如,工程技術專家宇文愷,隋初「四貴」之一的觀德王楊雄,煬帝初年的宰相、楊雄的弟弟楊達,兵部尚書段文振等,都死在這次東征過程中。至於兵器物資的損耗,那就更是不計其數了。
這條路太遠了,所以,每個人出發的時候都背了夠吃一百天左右的糧食。再加上必要的武器、資裝,每個戰士的負重都在三石以上,這不是要把人活活累死嗎?武器總不能扔吧,所以戰士們只能扔糧食。但是,在出發之前,隋煬帝已經下過死命令了:「遺棄米粟者斬!」誰要是敢扔糧食就斬首。糧食又不能扔,背著又太沉,走不動怎麼辦呢?士兵只好在半夜偷偷起床,在帳篷裏挖一個坑,把糧食埋掉。
光是言語羞辱也罷了,更要命的是,隋朝軍隊回撤要渡過清川江,軍隊剛剛過去一半,和圖書高句麗軍隊突然向隋軍的後路發起攻擊。這樣一來,隋軍一下子潰不成軍。
初戰雖然不利,但是畢竟隋軍準備充分,作戰技術先進,調整之後又重新掌握了戰爭主動權,照此下去,一鼓作氣拿下遼東城不在話下,可是這時候,隋煬帝卻不讓大軍以攻城拔寨為目標,反而劍走偏鋒,非要在高句麗面前盡顯仁義之師的風采,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這樣一來,負擔是減輕了,可是路才走了一半,糧食就已經快要吃完了。雖然沿路也在老將于仲文的指揮下打了個大勝仗,士氣不錯,但是,誰都知道,沒有糧食,這仗就沒法打下去。就在這個時候,事情出現了一個大轉機。
來護兒跟麥鐵杖一樣,也是南方人,也深受隋煬帝的信賴。就在這次征遼東之前,隋煬帝還賜給他牛酒,讓他回鄉祭祖,並且宴請父老鄉親,還讓三品以上的官員都到他們家拜訪。這得是多大的榮耀啊,所以來護兒也對隋煬帝感恩戴德,希望打好這一仗。
此人出身江南,是一位著名的傳奇人物。根據史書記載,麥鐵杖出身低,大字不識一個,最大的本事就是走路,可以日行五百里,跟馬走的一樣快,是真正的神行太保。當年在陳朝的時候,麥鐵杖白天在皇帝身邊伺候,為皇帝撐傘,晚上則到南徐州(今鎮江)搶劫。要知道,南徐州跟陳朝的首都建康(南京)相隔一百多里,麥鐵杖一去一回,再搭上搶劫,第二天早晨居然不耽誤上班。他這樣搶劫了好多次,從來未曾失過手。但是,有一次,人家被搶的苦主居然認出他,向皇帝告狀。皇帝怎麼也不信,說他不可能跑那麼遠搶劫。可是,苦主堅持說就是麥鐵杖,老是喊冤。
這時候,將領們都恨透于仲文了,你鼓動著我們,讓我們往前衝,現在到這兒來了,糧食也沒有,友軍也沒有,進也不是,退也不是,怎麼辦呢?正在隋朝的將帥們一籌莫展的時候,乙支文德來救他們了。
這個時候,啟民可汗已經去世了,他的兒子始畢可汗即位。始畢可汗雖然仍然向隋朝朝貢,但是對隋朝遠沒有爸爸那麼熱情。事實上,他倒是覺得,突厥和高句麗本來就是唇亡齒寒的關係,他可不願意看到高句麗滅亡,更不會幫隋朝促進高句麗的滅亡。
俗話說兵敗如山倒,此時兵也顧不了將,將也管不了兵,大家只顧得沒命地往回跑,一天一夜就跑了四百多里,都快趕上神行太保麥鐵杖了,從清川江一直跑到鴨綠江才站住腳。就這樣,進攻平壤的陸軍也以慘敗告終。當初渡過遼河的九路大軍一共是三十五萬五千人,琨在撤回來的只有兩千多人。
要知道,一個南方人,既沒出身,又沒文化,能夠得到這個位置相當不容易,所以麥鐵杖對隋煬帝也是感恩戴德,這次出征之前,他就發誓要為隋煬帝戰死。現在一看隋煬帝需要先鋒官,麥鐵杖便主動請纓。就在出發之前,他對自己的三個兒子說:「吾荷國恩,今為死日!我得良殺,汝當富貴。」我負荷著這麼重的國恩,如今是我為國而死的時候了,如果我真能為國而死的話,皇帝陛下不會辜負你們的,你們肯定會因為我的獻身而謀得富貴。說完,他領著軍隊就順著浮橋衝過去了。可是,衝到半途,麥鐵杖納悶了,怎麼回事?這個工程建築專家宇文愷,居然在關鍵時刻沒算好長度,這浮橋竟短了一丈多,無法抵達岸上。
https://www•hetubook•com•com
眼看著隋朝的三十多萬大軍落荒而逃,乙支文德哈哈大笑。他又派人追了上去。送了一首詩給隋軍的將軍們。詩是這麼寫的:
第一個原因,毫無疑問是指揮失誤。隋煬帝根本就沒有立足於打,而是希望按照他習慣的方式,依靠震懾,不戰而屈人之兵。正因為如此,他才像組織遊行一樣組織出兵;他才會二十四路大軍並進,不設主帥,互相扯皮,互相牽制;他才會把招降置於打仗之上,一再貽誤戰機。實在是因為他這幾年太順利了,自信到了狂妄的程度,被狂妄蒙蔽了雙眼。
那能不能依靠陸軍自己的力量打平壤呢?這就更不行了。平壤城是高句麗的首都,自然是深溝高壘,守備堅固,本來就是一塊最硬的硬骨頭。而隋朝的士兵經過這麼一番奔波,早已疲憊不堪,又沒有糧草,不要說再去攻城,就算是原地待命都維持不了幾天。
高句麗的宰相乙支文德居然渡過鴨綠江,來到隋軍營帳前投降。怎麼剛打了一個敗仗,這宰相就要投降呢?其實,他是詐降,前來探聽虛實,看看隋軍到底還能撐多久。高句麗已經跟隋軍打了幾個月交道了,他們都知道隋煬帝善待投降者,所以,身為宰相的乙支文德也就大搖大擺地來詐降了。
麥鐵杖由於不識字,刺史幹得也不太好。再說,他又是南方人,出身又低,所以那些關隴貴族官僚老是看不起他。有一次回京師參加考核,竇威(唐朝竇太后的叔叔)就當面諷刺他說:麥是甚麼姓啊?沒想到,麥鐵杖脫口而出,麥子和豆子,都差不多吧!把竇威說得啞口無言。這說明甚麼呢?既說明麥鐵杖聰明,也說明麥鐵杖有骨氣。就因為這兩個特點,隋煬帝挺喜歡他的,把他放在自己身邊,還讓他當了左屯衛大將軍。
但怎麼向天下人和各國使者交代呢?隋煬帝羞憤之餘,諉過於將領,那個阻撓于仲文扣押乙支文德的慰撫使劉士龍被斬首,于仲文、宇文述也都革職為民。可是,即便諉過於臣子,又能挽回皇帝多少面子呢?
甚麼差錯呢?前文講過,隋煬帝本來不是立足於打仗,而是立足於招降。所以,每支軍隊都配了一個招降使者,叫慰撫使。這個招降使者不受本軍主帥節制,直接對皇帝負責,實際上就是一個監軍。這時候,于仲文的軍隊裏也有這麼一個慰撫使,叫劉士龍。這個劉士龍其實並不怎麼受隋煬帝重視,所以,關於遇到高元或者乙支文德就直接抓起來的命令,隋煬帝也沒跟他說。可是,這會兒,劉士龍倒是站出來行使自己的職權了。他說,皇帝陛下說了:「高句麗若降,即宜撫納,不得縱兵」,高句麗如果投降,我們要善待這些投降的人,要讓他們來去自由,所以,只要我還在這兒,堅決不能抓乙支文德!
神策究天文,妙算窮地理。
就在這種情況下,來護兒和副手周法尚發生爭執了。來護兒一心想要報效煬帝,再加上剛hetubook.com.com打了勝仗,心高氣傲,比較輕敵,所以就想乘勝追擊,直撲平壤。而周法尚則說,現在咱們是孤軍前進,不如等陸軍人馬到了一起攻城。皇帝陛下不是也這樣交代的嗎?所以,還是等等吧。來護兒是主帥,比較強勢,他根本沒等陸軍,就率領精兵四萬,直撲平壤城。
離高調進軍高句麗還不到五個月的時間,隋煬帝就不得不下令班師。就這樣,隋煬帝御駕親征,投入百餘萬兵力的東征高句麗,最終損兵折將,鎩羽而歸。這可是隋煬帝當皇帝以來的第一次失敗。那麼,隋軍這次失敗的原因是甚麼呢?
問題是,乙支文德是高句麗的二號人物,不同於一般人,隋煬帝雖然糊塗,在這個問題上還是有考慮的。就在出征之前,隋煬帝還曾經跟于仲文有過秘密交代,說:「若遇高元及文德來降,必擒之。」一般人投降歸投降,如果高元和乙支文德來投降,一定要擒拿他。甚麼意思?這就是所謂的擒賊先擒王。把領袖抓住了,其他人也就不戰自降了。現在隋軍本來糧草困難,若是能夠抓住乙支文德,戰局肯定會有一個大的轉變。所以,于仲文在心裏直喊天助我也,當即就要把乙支文德給抓起來。可是,就在這關鍵時刻,又出差錯了。
我們率了這麼多軍隊來打高句麗,最後居然主動撤退,還有甚麼臉回去見皇帝啊?另外,軍隊為甚麼不能打勝仗?關鍵就是意見不統一,你說你的,我說我的,這樣的仗沒法打。
這其實還是乙支文德在用計,他通過偵察,已經發現了隋軍缺糧,戰士們都面有菜色,這才決定拖著隋朝的軍隊往前跑,打疲勞戰。現在,隋朝果然上鉤了。三十萬大軍一路跟著高句麗的軍隊往前衝,一直衝過清川江,來到距離平壤不到三十里的地方,在這兒安營紮寨了。
隋煬帝親率百餘萬大軍,督戰高句麗,將士們也奮勇當先,兩路大軍分別包圍高句麗的軍事重鎮遼東和首都平壤。儘管優勢明顯,隋軍竟然莫名其妙地被高句麗牽著鼻子走,最終慘敗而歸。那麼,兵多將廣的隋軍為甚麼會變得如此被動呢?
首先得過河。為此需要架橋。隋煬帝手下有個著名的工程建築專家宇文愷,就是給隋煬帝造觀風行殿的那一位。此人身手不凡,現在隋煬帝就把搭建三座跨河浮橋的任務交給他了。架浮橋的工作安排好了,誰來打頭陣?這時候,湧現出一位英雄人物來了。左屯衛大將軍麥鐵杖
這不是讓人著急嗎?怎麼辦呢?隋煬帝不反省自己的失誤,反倒罵起攻城的將領。他說:
戰勝功既高,知足願雲止。
將軍仗十萬之眾,不能破小賊,何顏以見帝!且仲文此行,固知無功,何則?古之良將能成功者,軍中之事,決在一人。今人各有心,何以勝敵!
這樣一來,他搶劫的事也就暴露了。皇帝覺得這事情太神奇了,愛惜人才,罵了他一頓也就罷了,根本沒懲罰他。
抓捕乙支文德不成,隋朝的九路大軍接下來怎麼辦呢?這時候宇文述就說了,眼看糧食就沒了,乾脆撤軍吧。一聽宇文述這麼說,于仲文可急了。他說:
大業八年(六一二年)三月十五日,經過兩個半月的行軍,隋煬帝率領著他的百萬雄師終於來到了遼河西邊。這時候,高句麗的戰士們已經在遼河東邊嚴陣以待,完全沒有投降的意思。既然如此,那就只能是打了。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