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蒙曼說唐:唐玄宗

作者:蒙曼
蒙曼說唐:唐玄宗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十七回 牛刀小試 一、軍事改革:裁軍二十萬人,以增加農業勞力

第十七回 牛刀小試

在唐玄宗的默許下,才高氣盛的張說略施小計,成功地排擠掉了最大的政敵張嘉貞,順利地成為唐玄宗內閣的首席宰相。而自從唐玄宗在開元元年真正執掌社稷以來,大唐王朝歷經十多年的發展,儘管初步顯現出盛唐氣象,但是一些積存已久的弊病由漸漸地顯露出來。那麼,此時出任首席宰相的張說,是否能夠解決這些問題呢?唐玄宗會放手讓張說一展拳腳嗎?
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人事鬥爭很沒意思。不過,複雜的鬥爭也總有其理由。事實上,張說跟張嘉貞鬥也不完全是爭權奪利,他也有自己的理想,他想要輔佐唐玄宗幹一番大事業。經過從地方到中央幾年的歷練,他發現,唐朝在軍事、政治和文化上都存在著一些大問題、大弊病,他想集中權力,在自己手上解決這些問題。那麼,他都發現甚麼問題了?

一、軍事改革:裁軍二十萬人,以增加農業勞力

先看邊防軍。當時唐朝駐守邊疆的士兵有多少呢?六十萬。有人說這也不算多。但是,判斷兵多還是少,關鍵看夠不夠用。張說在邊疆待了幾年,他知道,以當時的邊疆形勢,根本用不了六十萬兵。這些兵說是去駐守邊疆,其實好多人都成了白白給將軍們幹活的奴隸。這不是人才浪費嗎?怎麼辦呢?開元十年(七二二年),張說平定完河曲地區的胡人叛亂,回到長安後不久,就把心中醞釀已久的建議提出來了。他對玄宗說,現在邊境形勢比較穩定,不如減少二十萬的邊防軍,讓他們回家種田算了。玄宗一聽眼睛都瞪大了,說:邊防軍總數是六十萬,減員二十萬,這不就等於裁軍三分之一嗎?這規模太大了吧!何況,以前的將軍們都在跟我說兵力不夠,整天要追加兵額,現在你怎麼要裁軍呢?張說回答說,我在邊疆這幾年,太瞭解邊疆的情況了。我們大唐最大的威脅來自突厥,可是自從開元四年默啜可汗死後,突厥就衰落了,自顧不暇,哪還有精力跟我們打仗。再說,兵貴精,不貴多。以前的將領之所以整天讓陛下增兵,那無非是為他們自己考慮,一方面侵吞國家配給士兵的物資,另一方面也是想要白白使喚這些士兵。哪和-圖-書裏真是出於鞏固邊防的需要。本來就用不了這麼多兵,現在河曲的胡人問題也解決了,更用不了這麼多人。所以,不如趁此機會裁員,讓這些士兵回家種田。要知道,農業才是國家的根本呢!玄宗說,你講得自然有道理,但是,一下子裁這麼多人能行嗎?張說一聽,慨然答道,陛下要是不放心,我張說願意以全家一百多口人做擔保,如果因為裁軍造成邊疆不穩,我們張家全家抵罪!玄宗見宰相如此有信心,也就表態說,既然如此,那就按照你說的辦吧!一下子,二十萬人解甲歸田了。
怎麼辦呢?其實,這件事張說已經琢磨很久了。他對唐玄宗講,府兵制維持不下去了,不如索性花錢雇人當兵。凡是身體條件合格的,不管是甚麼出身、經歷,只要他願意到長安來當兵,我們就花錢雇他。如果能這樣做的話,那當兵就不是一份義務,而是成了一份職業。既然當兵也能養家餬口,那肯定有人願意從事這個職業,就不愁沒兵了。玄宗一聽有道理,馬上在長安周邊幾個州發出招兵通知,結果怎麼樣?青壯年踴躍報名,不到半個月,就招募到十二萬精兵。這十二萬精兵是嚴格選拔|出|來的,所以論品質,可比原來的和圖書府兵高出不少。而且,他們既不用種田,也不用再到邊疆打仗,就專門承擔守衛長安的工作,專業素質當然跟著提高。唐朝的燃眉之急不就解決了嘛!
張說這個建議意義大不大呢?太大了。要知道,二十萬人就是二十萬家庭的主要勞動力,中國古代農業立國,農業是體力活,靠的就是青壯年勞力。這些人都走了,家裏頭誰來種地啊?要是地都拋荒了,那還談甚麼開元盛世啊!所以裁軍是一項大大的德政。可能有人會想,當時玄宗銳意進取,張說能當上宰相,不是跟他的軍功直接相關嗎?那他為甚麼還要裁軍呢?其實,這就是張說了不起的地方了。他是一個能打仗的人,但是他絕不想搞窮兵黷武。他知道,無論如何,國內發展才是大唐帝國的重心所在。能夠認識這一點、堅守這一點,就是好宰相,這也是開元盛世的真正思想基礎。
除了出征和鎮守邊疆之外,府兵還要輪流到朝廷擔任衛士。這種制度最大的好處就是國家不用養兵,財政負擔小。但是,最大的壞處就是,府兵本身的負擔太大了。唐朝初年的時候,戰爭比較少,府兵還能負擔得起,而且,唐初立了功賞賜也多,好多人,像我們熟悉的英雄薛仁貴,hetubook•com•com還會自備行頭,當志願兵。但是,到了唐高宗、武則天以後,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戰爭愈來愈多,府兵們逐漸意識到,到了戰場很可能有去無回啊!就算在戰爭中僥倖活下來,自己已經沒多少時間種地了。地種不好,家裏自然愈來愈窮,窮到一定程度,只好把地賣掉,賣了地,拿甚麼去買軍事裝備呢?整個成了惡性循環,誰都不願意當府兵了。但是,政府手裏有兵籍,就像《木蘭辭》裏說的:「兵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到時候就會召喚你,怎麼辦呢?只好逃跑。戶口本上還是長安縣某鄉的農民,實際上已經全家跑光。這種情況發展到唐玄宗執政時,已經非常嚴重了,根本就抽調不到足夠的人到長安城來宿衛。
首先,社會愈發展,專業分工就愈細,這是一個基本趨勢。比方說,我們常常覺得古代人都是全才,像孔子,不僅懂哲學、倫理學,還懂音樂、數學,甚至還懂武術。我們現在哪有這樣的人呀,是不是我們不如古人呢?當然不是,應該說隨著社會發展,專業分工愈來愈明晰,我們當了哲學家,就很難再當音樂家了。軍隊也是一樣,愈向前發展,就愈不可能兵農合一。兵農分開了,軍隊成為專職,素m.hetubook.com•com質就能提高;同樣,農民不用分心,只管好好種田,生產能力也提高,這不是兩全其美的事嗎?
邊防軍解決了,再看中央的衛兵。中央的衛兵為甚麼太少?因為都跑光了。這是怎麼回事呢?要知道,唐朝前期實行的是府兵制,府兵制最大的特點就是兵農合一。府兵本身都是均田的農民,平時在家種地,遇到戰爭就自己準備各種裝備隨軍出征。我們熟知的《木蘭辭》不是講得非常清楚嗎?一旦木蘭決定替父從軍,馬上就得開始做各項準備了:「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為甚麼買這些呢?因為按照規定,府兵的裝備是要自己準備的。
其次,原來兵農合一,國家的負擔是輕,可是老百姓的負擔重,而一個國家要想繁榮,除了國家儲備要上得去,更重要的是老百姓手裏得有錢。當時,唐朝經過一百年的發https://m.hetubook.com.com展,再加上玄宗的勵精圖治、勤儉節約,政府已經不缺錢了,本來也該承擔起更多的責任,讓老百姓鬆一口氣。張說在這種情況下改革府兵制,實行募兵制,就叫做實事求是,順應歷史潮流。
大家可能覺得,這張說太有才了!我們這麼想,可是,古代人未必這麼想。比如《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就說,這場改革,大大地不好。為甚麼不好呢?他說:「兵農之分,從此始矣!」兵農分開,怎麼不好了?說白了就是財政負擔重了,國家得養兵了。那麼到底應該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呢?我覺得,司馬光固然是偉大的史學家,可是,他的觀點也並不都對。就拿府兵改募兵這件事來說,張說這個改革沒甚麼不好。相反,它是順應時代發展的產物。
張說擔任天兵軍節度使期間,積累了豐富的治軍經驗,所以無論是處理邊防軍過於臃腫的問題,還是改革都城兵防的問題,他都能夠手到擒來、遊刃有餘。但讓他想不到的是,身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首席宰相,有一個八品小官竟然不聽他的指揮。那麼,究竟是誰會如此大膽?張說又會怎樣對付這個「愣頭青」呢?
張說發現,當時軍事領域存在的最大問題有兩個,第一是邊防軍太多了,第二是中央的衛兵太少了。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