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考古中國:史記遺落的1200年歷史

作者:岳南
考古中國:史記遺落的1200年歷史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五章 尋覓夏文化的迷宮 夏年斷代之始

第五章 尋覓夏文化的迷宮

夏年斷代之始

二是四三一年說。據《易緯稽鑒圖》載:「禹四百三十一年。」這裏的「禹」是指整個夏代而不是禹本身執政的年數。而《世經》載:「伯禹,……天下號曰夏後氏,繼世十七王,四百三十二歲」。這個年數比前一種記載多了一年。另一種文獻《帝王世紀》繼承了《世經》的說法,並明確指出夏代的四三二年是自禹至桀並包括羿、浞在十九位王。從以上兩種說法來看,四三一年與四三二年之間僅一年之差,專家組學者們認為這一年之差可能是傳抄導致的筆誤,因為《易緯稽覽圖》成書年代早於《世經》,故專家組認為應當取四三一年為是。
一是四七一年說。據《太平御覽》卷八二引《竹書紀年》載:「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又據《路史.後記》卷一三下注所引《汲塚紀年》載:「並窮寒四百七十二年」。由於《太平御覽》成書年代比《路史》為早,專家組成員經反覆討論、斟酌,認為應以年代較早的四七一年為準。
鄭光,四川南充市人,一九四〇年出生,一九六三年西北大學歷史系本科畢業後,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著名考古學家郭寶鈞的門下攻讀考古學碩士,一九六六年畢業後留在考古所工作。自一九七八年起,主持二里頭遺址二號宮殿的發掘工作,一九八〇年接替趙芝荃任二里頭工作隊隊長。此後的廿年裡,一直主持二里頭遺址的發掘、研究工作。
那麼,第一條研究途徑,也就是文獻所見的夏代積年是多少呢?專門負責文獻資料與天文數據準備的羅琨等專家,藉由對近四百種古籍進行和圖書普查和檢索,發現夏代積年主要有兩種說法:
面對學者們的不同意見,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之一李伯謙最後總結發言,他認為夏年代和商前期年代學課題的提出,是幾代考古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結果。就早期夏文化的探索研究問題,不能否認河南龍山文化和二里頭文化的淵源關係,但除二里頭文化之外,應集中精力到南王灣三期——龍山文化晚期中去追尋。以前工程專家組布置的豫西地區對河南禹縣瓦店、登封王城崗、二里頭等文化遺址有針對性複查和發掘的田野工作基本結束,後一階段的工作將轉入室內,重點是對出土材料的整理,尤其重要的是把各典型遺址、不同期別的測樣標本選好,準備進行碳十四定年。只有進行碳十四定年,許多疑難和爭論不休的問題才能得以解決。換句話說,如果沒有碳十四定年技術的支持,要想在夏商周斷代工程中得出可靠的結果幾乎是不可能的。
前文已經介紹,關於二里頭遺址的文化性質在到底屬商還是夏,或者是半商半夏等等問題上有多種分歧,且幾十年來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但有一點可以達成共識,就是二里頭作為一個面積十多平方里,文化內涵豐富多彩,發掘時間之長、發展規模之大、收穫頗豐的遺址,絕不是一座普通的村落,而是一座王都。要研究夏商文化的分界,就無法繞開這座都城遺址。
由於考古人員在二里頭遺址已進行了幾十年的主動發掘,積累了比較豐富的實物資料,可以比較順利地蒐集可供碳十四定年的樣品用於「工程」的測年。但是,由於種種原https://www.hetubook.com•com因,在二里頭工作隊已有的發掘資料中,對研究夏文化上限至關重要的二里頭文化一期的材料比較缺乏,不僅不能提供足夠的碳十四定年樣品,而且難以滿足分期工作的需要。因此,當鄭光接手「工程」分配的研究專題後,與青年考古學家張立東等二里頭發掘人員一起,在全面清理二里頭遺址諸次發掘資料的基礎上,有計劃、有目的的選擇與「工程」專題有關的樣品。隨後,根據已蒐集到的樣品情況,在作了綜合研究和分期、分類後,又於一九九七年三月至五月,在為期三個月的時間內,同碳十四定年專家一道,於二里頭遺址內選擇幾個主要地點,進行補充發掘和系統採集樣品。透過這次發掘,找到了清楚的地層疊壓關係和新品類陶器,在加深了對二里頭文化的認識的同時,也為碳十四測年斷代奠下了重要的基礎。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夏商周斷代工程「夏、商前期考古年代學研討會」在河南召開,五十餘名國內有關夏商研究的不同學科和單位的一流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會議期間,專家學者們來到二里頭遺址和偃師商城遺址及出土文物陳列室,進行現場觀察和討論。此次討論和以往不同的是,大家暢所欲言、取長補短,既反映了考古學與物理學、天文學、古文獻學等不同學科的結合,也體現了不同單位幾個相關專題的協作。經過反覆比較和鑑別,取得了比較一致的意見,專家、學者們普遍認為二里頭文化四期的劃分是正確的,二里頭文化與偃師商城的文化大不相同,偃師商城的文化基本和圖書上同於鄭州商城的文化,即商文化。而二里頭文化絕不是商文化,只能是另外一種文化,早於商文化而又與商文化中間無隔隙的文化只能是夏文化。因而,在這次會議上,專家、學者們普遍取得了一種共識,二里頭文化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自此,一個在學術界爭論了廿多年懸而未決的疑案終於得以冰釋。這個結果無疑成為夏商周斷代工程關於夏文化研究探索的重大收穫之一。
從夏商周斷代工程的課題設置來看,關於「夏代年代學的研究」這一課題中,分設了四個小的專題,即:早期夏文化研究;二里頭文化分期與夏商文化分界;《尚書》仲康日蝕再研究;《夏小正》星象和年代。如果要落實這四個專題,其研究主要遵循下列三條途徑:一是文獻中對於夏代紀年的記載;二是對夏文化探討的主要對象即河南龍山文化晚期和二里頭文化的碳十四測年;三是參照文獻中有關天象紀錄的推算。只要將這三項研究成果加以匯總,再對比、交叉、考證,夏代紀年的框架就能相應建立了。
當然,在這次研討中有學者指出,二里頭文化一期還不是最早的夏文化,早期夏文化應往嵩山南北的河南龍山文化晚期遺存如瓦店遺址、王城崗遺址等地區去尋找。因為二里頭文化是由河南龍山文化晚期發展而來,後者已經發現了城址、使用了青銅器並出現反映禮制的遺物,應是夏文化的初期。但是,以往的二里頭文化所有碳十四定年,均不超過距今三千九百年。按歷史文獻記載,夏王朝初年應在西元前廿三世紀或廿一世紀,應該超過距今四千年以上。因此,二里頭https://m•hetubook•com•com文化又只能是夏王朝的後期。有相當人數的學者在全面分析文獻記載和考古實物資料的基礎上,經過反覆思考、推理之後,認為二里頭遺址就是夏都斟鄩。其主要理由和根據是古本《竹書紀年》稱「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亦居之」。另有《逸周書.度邑》、《國語.周語上》和《戰國策.魏策一》等文獻記載,太康、羿、桀諸王之都斟鄩的具體|位置應在洛水附近。從地理位置上看,二里頭遺址和文獻記載相吻合。故有專家推斷這個文化內涵極其豐富的龐大遺址應是夏都斟鄩。另一些專家意見正好相反,認為二里頭文化屬於夏文化,儘管距今時間不到四千年,但要尊重科學。龍山文化晚期與二里頭一期文化差別很大,沒有淵源關係,所以不必到龍山文化晚期中去尋找。另有學者提出,如果二里頭文化距今時間近,還應再尋找比二里頭文化一期更早的二里頭文化,尋找的具體線索應放在河南駐馬店地區……。
據文獻記載,當夏王朝的歷史進展到禹之孫太康帝的時候,發生了著名的太康失國事件。太康相當荒淫,經常帶著家眷到洛水北岸打獵,有時一連幾個月不回朝聽政。有一位叫后羿的遺族酋長利用夏民對太康的怨恨,出兵奪取了太康的帝位,號稱有窮氏。後來后羿的親信寒浞收買羿的家奴殺死羿,霸佔羿的妻妾和全部家產。再後來,太康的後代子孫少康又糾集人馬,滅了寒浞,奪回太康失去的帝位,史稱「少康中興」。關於太康失國、后羿代夏、寒浞篡位、有窮覆亡、少康中興的故事,在《楚辭》中亦有記述。而且,在殘存的《汲塚竹https://www•hetubook.com•com書》中也可找到「羿居斟鄩」之類的印證,可見后羿、少康故事真實地反映了夏王朝軍事民主制向國家過渡時期部族間鬥爭的情形,遠非漢代人的觀念所能偽造。有鑑於此,在關於夏代紀年的最終取捨中,專家組學者們在反覆論證後,決定採取四七一年說,即整個夏代紀年自禹起,終於桀,其間包括羿、浞代夏的「無王」階段。
夏商周斷代工程啟動之初,專門設立了「二里頭文化分期與夏商文化分界」這一專題,其目的是在充分吸收以往學者們研究成果的同時,進一步確定二里頭遺址的文化分期,以此建立比較詳細的考古編年序列。在此基礎上,詳細比較二里頭文化與鄭州商城、偃師商城的文化,初步制定夏商文化的年代分界。最後,根據碳十四定年資料,大體確定夏王朝的終止年代。這一專題由正在主持二里頭發掘工作的考古學家鄭光負責。
文獻記載的夏代總積年的問題已經解決,接下來應該是在實際中驗證,也就是國學大師王國維早年提出的文獻與發掘材料相結合的「二重證據法」。只有如此,得出的結果才更符合歷史的真實。於是,學者們面臨的第二個重大任務,就是對幾十年來爭論不休的二里頭文化問題作一個了結。
縱觀四七一年和四三一年兩種說法,中間相差了整整四十年。對於這個不算太小的差距,中國歷史上無數學者進行過研究與考證,大體上分兩種解釋:一是四七一年包括羿、浞代夏的「無王」階段,而四三一年不包括「無王」階段。二是四七一年自禹的前輩舜開始起算,四三一年則起自禹執政的第一年,中間四十年的差距出在舜與禹之間。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