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考古中國:史記遺落的1200年歷史

作者:岳南
考古中國:史記遺落的1200年歷史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八章 商代後期諸王的年代 貞人的發現與甲骨分期

第八章 商代後期諸王的年代

貞人的發現與甲骨分期

無庸置疑的是,在半個多世紀的甲骨學史上,董作賓的研究無論在當時還是對後世都產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正如著名甲骨學者嚴一萍所說:「五十年來,經過無數學者的鑽研努力,而能夠提綱挈領建立起甲骨學體系的惟有彥堂先生」,「今天的十萬片甲骨離不開這個體系,也就是甲骨有了成為一種專門學問的基礎」。這些話對於董作賓對甲骨學所做的貢獻並非謬讚。一九四九年,董作賓到了臺灣以後,受聘為臺灣大學文學院教授,後擔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他一生著作甚豐,有專著十餘部。《甲骨文斷代研究例》為其代表作,他對甲骨學最大的貢獻,是創立了甲骨斷代學。
第二期:祖庚、祖甲(一世二王);
一九七三年在小屯南地發掘中發現刻辭甲骨五千三百卅五片,其中卜骨五千二百六十片,卜甲七十五片,大版而完整的刻辭卜骨近百版。這批甲骨出土時多有明確的地層關係,並與陶器共存,為甲骨文的分期及殷墟文化分期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第四期:武乙、文丁(二世二王);
第三期:廩辛、康丁(一世二王);
自一八九九年甲骨文發現至夏商周斷代工程啟動,在長達近一個世紀的時間中,甲骨文出土m•hetubook•com.com約十五萬片,其中考古發掘出土的刻辭甲骨有三萬四千八百四十四片。一九三七年之前,甲骨文的出土地只有小屯、侯家莊南地、後崗三處。一九五〇年代以來,隨著考古研究的蓬勃發展,甲骨文出土的地點不斷擴大,除上述三個地點外,在四盤磨、薛家莊南地、花園莊東地、花園莊南地、大司空村、苗圃北地、白家墳東地、劉家莊北地等八個地點都出土了刻辭甲骨。殷墟的發掘,肇始於對甲骨文的辨識和釋讀,而自殷墟發掘之後,對甲骨文的研究在更大的範圍內科學而深入地展開。一時名家輩出,大師雲集,遂使甲骨學繼羅振玉、王國維之後,漸成為一門世界性的顯學。
在此「十項標準」中,最重要者為世系、稱謂和貞人,由世系可知稱謂,由稱謂可確定貞人屬於某一王世,此三者實為甲骨文斷代的「第一標準」。由此三者推演互證,則又有方國、人物、事類、文法、字形、書體等六標準。坑位「可以證同出卜辭之時代,然非親與發掘工作者不易用之」,故只能作為斷代的輔助標準。根據這「十項標準」,董作賓把殷墟二百多年、共八世十二王的甲骨卜辭劃分為五個時期如下:
m.hetubook.com.com九九一年秋天,在花園莊東一百多公尺處發現了一個甲骨坑,編號為花東H3,出土了甲骨一千五百八十三片,其中卜甲一千五百五十八片,上有刻辭的五百七十四片、卜骨廿五片,上有刻辭的五片,共計刻辭甲骨五百七十九片。尤其珍貴的是,此坑甲骨以大版的卜甲為主、其中完整的刻辭卜甲達三百多版、刻辭內容較集中、主要涵括祭祀、田獵、天氣、疾病等方面。甲骨學者根據甲骨出土的地層關係、共存陶器及卜辭內容判斷,此坑甲骨屬武丁前期。
第一期:盤庚、小辛、小乙、武丁(二世四王);
殷墟的發現與甲骨文的研究,把中國的信史提前到三千多年前;但甲骨文絕大多數是卜辭,是王或王室貴族占卜的紀錄,要依靠甲骨文恢復商代社會的原貌有一定的局限性。陳夢家等甲骨文學者在董作賓提出的甲骨文分為五期的基礎上,將甲骨文進一步分組,凡屬於同一位貞人所占之卜辭,都歸為一組,如賓組、曆組、黃組等,並建立了區分其年代先後的學說。新的研究顯示,甲骨年代並不完全按照王世劃分,有時可以跨越兩王,如以前被認為是武丁甲骨的賓組卜辭,實際上可以下延到祖庚之世。甲骨分期的新成果,和圖書對準確判定甲骨月蝕的順序,進而回推其年代起了重要作用。
第五期:帝乙、帝辛(二世二王)。
一、世系,二、稱謂,三、貞人,四、坑位,五、方國,六、人物,七、事類,八、文法,九、字形,十、書體。
第三次殷墟發掘的第二階段,即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十二日、在著名的「大連坑」內出土了「大版四龜」。董作賓對這十分難得的材料進行了長時間的細心研究,並於一九三一年發表了在甲骨學史上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論文《大版四龜考釋》,奠定了甲骨文斷代體系的基礎。他指出,甲骨文在二百餘年間,「經過了七世十一王,這七世十一王的卜辭,必有許多不同之處,因此斷代的工作,也就應運而生。倘若能把每一時代的卜辭,還他個原有的時代,那麼,卜辭的價值便更要增高,由籠統的殷人二百年間的卜辭一躍而為某一帝王時代的直接史料了」。在這一研究基礎上,他進而提出甲骨文斷代的八項標準:「斷代之法,應從各方面觀察而求其會通,大要不外下列的數種:一、坑層;二、同出器物;三、貞卜事項;四、所祀帝王;五、貞人;六、文體;七、用字;八、書法。」
一九三三年,董作賓又將其甲骨文斷代研究的最新成果——《甲和*圖*書骨文斷代研究例》公諸世。這篇洋洋十萬言的宏文,是甲骨學史上劃時代的重要著作,它標誌著甲骨文的研究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董作賓在《大版四龜考釋》的基礎上,經過深入而嚴謹地研究,創立了科學而縝密的甲骨文斷代體系,這就是通行半個多世紀的「十項標準」和「五期」說。所謂「十項標準」,即:
郭沫若對董作賓的斷代體系給予高度評價:「驚佩其卓識,如是有系統之綜合研究、實自甲骨文出土以來所未有。文分十項,如前序中所言,其全體幾為創見所充滿」。對其貞人說尤為推崇:「多數貞人之年代既明,則多數卜辭之年代直如探囊取物,董氏之貢獻誠非淺鮮」。
當時正在日本進行甲骨文研究的郭沫若,從董作賓的貞人說中受到很大啟發,他說:「曩於卜貞間一字未明其意。近時董氏彥堂解為貞人之名,遂頗若鑿破鴻濛,……凡是同見一版上的貞人,他們差不多可以說是同時。如上列第四版,貞人共有六個,在九個月中,他們輪流著去貞旬他們的年齡無論如何,必須在九個月內是生存著的,最老的和最少的,相差也不能過五十年。」透過同版共見的貞人間的聯繫,再結合其他斷代標準,就可能把數以萬計的甲骨卜辭分列各個王世和-圖-書之下,使殷墟二百多年的甲骨卜辭各歸其主。董作賓的這一發現,為甲骨學的研究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在甲骨刻辭的前辭中,經常看到有「干支卜某貞」的字樣。對於卜和貞之間的某字,以前的研究者有疑為官名者,有疑為地名者,有疑為所貞之事類者。董作賓根據「大版四龜」中的第四版卜旬之辭,論定卜貞之間的某是人名,而非地名或官名。這個發現,不僅使甲骨卜辭能夠順理通讀,而且為甲骨文的斷代提供了一條非常重要的線索。
綜觀安陽殷墟自一九二八年科學發掘以來,甲骨文不斷發現,其中較為著名的除一九二九年的「大龜四版」與一九三一年在小屯村北發現的卜甲二八五片、卜骨四片外,一九三六年六月,在小屯東北地發現了H127坑,坑內出刻辭甲骨一萬七千零九十六片,其中卜甲一萬七千零八十八片,卜骨八片,完整的有字卜甲近三百版。據研究,這是武丁時代埋放甲骨的窖穴。甲骨文的內容非常豐富,對甲骨文與商代歷史等的研究有重大意義。
事實上,早在殷墟發掘之初,董作賓也開始系統研究甲骨文,不斷地推進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一九二九年,董作賓發表了《商代龜卜之推測》一文,首次提出要對殷墟出土的龜甲作系統的分析與研究。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