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考古中國:史記遺落的1200年歷史

作者:岳南
考古中國:史記遺落的1200年歷史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八章 商代後期諸王的年代 「三焰食日」之謎

第八章 商代後期諸王的年代

「三焰食日」之謎

這裡,董作賓把卜甲上面卜辭的驗辭後半段「乞(舀,以歺代爫),食日大星」解釋為「三焰食日,大星」。之後的許多學者沿襲其說,並認為是一次日全蝕時出現巨大日珥的紀錄。著名天文學家劉朝陽在《中國古代天文曆法史研究的矛盾形勢和今後出路》一文中,也認為這段卜辭為「三舀食日,大星」。照他的解釋,「三舀」就是「三焰」,乃為日全蝕或環蝕時在太陽邊緣可以看到的火焰,天文學上稱為日珥。當時安陽地方看到日全蝕,太陽正從光亮變為黑暗的一瞬,突有三個火焰在太陽邊緣出現,觀測者就以這三個火焰為日全蝕的主因,故有「三舀食日」的語氣。大星似指那離太陽很近,平時不易看到的八大行星之一的水星,所以這又可以說是水星的最早觀測紀錄。據劉朝陽斷定,這片卜甲是殷朝武丁時代的東西,並根據卜辭紀錄推算出這次日蝕發生於西元前一三〇二年六月五日,它發生於乙卯日,而且水星幾乎就在那被蝕盡了的日面上出現,因而可使當時的觀測者看到這顆明亮的大星而覺得非常驚奇,遂連同那在太陽邊緣出現的三焰一併記錄下來。
在此期間,他受著名甲骨學家董作賓《殷曆譜》的啟示,開始用「排譜」法對甲骨文進行整理研究,不同的是董作賓用曆法來貫串,李學勤則用地理來連貫。一九五九年,他平生第一部專著《殷代地理簡論》問世,這一年他廿六歲。值得特別提及的是,hetubook.com•com李學勤在一九五六年發表的《談安陽以外出土的有字甲骨》一文,以敏銳的洞察力,注意到殷墟以外出土的有字甲骨,如他在研究了山西洪洞坊堆的有字卜骨後認為,這些卜骨與殷墟卜辭不同,應是西周的遺物。當他研究了陝西長安張家坡出土的卜骨後,意識到可能與《周易》有關。由此,他指出甲骨並非殷人的「特產」並預料將來還會有更多的「非殷代的有字甲骨」出現。在以後的若干年裡,隨著考古事業的不斷發展,中國的許多地區都相繼發現了周代的甲骨,充分證實了李學勤的推論,西周甲骨的研究漸漸成為甲骨學中一個新的重要研究項目。
李學勤,一九三三年生於北京,由於年少時便喜愛哲學,於是在一九五一年考入清華大學哲學系。一般而言,一個年輕人進入大學並選擇了自己所喜愛的科系時,那麼他日後從事的職業和研究方向便基本定局。但是李學勤卻在主修哲學時,開始對古文字著迷了起來。一九五二年,他到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參加《殷墟文字綴合》一書的工作,這是他從事文物考古工作的發端。一九五四年初,李學勤調至歷史研究所工作。
一、賓組卜辭中的五次月蝕紀錄。
王占曰:「止勿薦,雨。」乙卯允明(念,以隹代心),乞(舀,以歺代爫),食日大星。
由於甲骨、銅器多為考古發掘而得,其中天象、曆日是當時的紀錄,而這些和-圖-書紀錄不像文獻記載,成書較晚,真偽摻雜,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在已發現的銅器銘文中,除月相外,未發現其他天象。因而,甲骨文中的天象紀錄就更加珍貴,其中的日月蝕紀錄,不僅對年代學研究尤其重要,也是夏商周斷代工程可望得出天文定年結果的重要依據。
董作賓、劉朝陽等人對卜辭的解釋,直到很多年之後,才有學者提出了不同看法,例如一九八一年出版的《中國天文學史》,即根據著名甲骨學家胡厚宣之說,對此提出異議。同年,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李學勤在考證後,於《鄭州大學學報》發表文章,明確表示所謂「三焰食日」的卜辭實際與日蝕無關。但由於董作賓在甲骨學研究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以及該版卜辭拓本不很清楚,即所謂「三焰食日」的卜辭位於腹甲上部反面,文字夾刻鑽鑿之間,且該處甲質疏鬆,在拓本上顯示了一片麻點,使字的筆劃難於確辨等等原因,在釋讀時難免出現誤解。故董作賓之說一直被大多數學者引用和予以推算。
在甲寅這一天,由觳貞問次日乙卯是否天晴,這是為了祭祀的事。武丁根據占卜的結果,判斷說:不要陳放祭品,天要下雨的。到了乙卯,天亮時果然陰天,停止陳放祭品,上午吃飯的時候天氣大晴。
李學勤透過學術實踐,認為甲骨文的研究應當遵循考古學的方法,從分組分期入手。他於一九五〇年代完成的幾篇論文,就是利用這一方https://m.hetubook.com.com法對甲骨文進行研究。他的兩篇論文《評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和《非王卜辭》,正是對卜辭作了更縝密的整理和劃分,得出在著名的YH127坑中,除絕大部分是武丁時期的常見卜辭外,還存在有五種「非王卜辭」的科學結論。但受限於當時的材料,他當時還維護董氏的「文武丁卜辭」說,這個觀點直到一九六〇年之後才得以改變。
甲寅卜觳貞,翼乙卯易日。一。
二、賓組卜辭中一條被釋讀為「三焰食日」、並認為是日全蝕見日珥的紀錄。
根據甲骨學家嚴一萍對所謂「三焰食日」卜甲所作的摹本,李學勤經過反覆考證後釋讀為:
在已發現的十五萬片甲骨中,被學術界認為可以用來推算的日月蝕紀錄有:
甲寅日又貞問武丁鼻子有病是否神靈降禍。正貞辭附記「王占曰」卻沒有內容大概是武丁身體不適,活動中斷。反面貞辭改由王臣判斷,認為應該停止「(歷,以余代厤)首」一事,這無疑是為了照顧武丁的健康狀況。
貞,翼乙卯(乙卯)不其易日。一。
三、曆組卜辭中五條帶有干支、並且可能是日月蝕的紀錄,其中一條記「日月有食」,三條記「日又哉」,一條記「月又哉」。
李學勤在釋讀了這版卜辭之後認為:這條頗為著名的,幾乎被國際甲骨學界和天文史學界沿襲了半個多世紀的甲骨文「日蝕」材料——「三焰食日」,與日蝕沒有任何關係。因此,夏商周斷代工程www.hetubook.com.com專家組將此條卜辭排除在商年代學研究的應用、參考之外。既然殷墟甲骨文中共三條被認為是日月蝕的紀錄已連續排除了兩條,那麼只有第一條,也就是賓組卜辭中的五次月蝕紀錄可以應用了。
就在對殷商和西周甲骨文字的研究取得初步成果之時,李學勤注意力又投入到戰國文字的研究之中。一九五八年和一九五九年,他相繼推出了《戰國器物標年》與《戰國題銘概述》兩篇體裁新穎、視點獨特、論證縝密的學術論文,文中將戰國時代的金文、璽印、陶文、貨幣文字以及簡帛等進行了綜性考察研究,這種研究角度和方法在國內尚為罕見,導致了古文字學的一個新的分支——戰國文字研究的出現。
對於「三焰食日」這條天象紀錄,最早注意和研究者之一就是著名甲骨學家董作賓。作為安陽殷墟最早發掘者之一的董作賓,很早就注意到甲骨文所反映的殷曆,他在研究「大版四龜」之時,就從第四版卜旬之辭中發現了殷曆有大月和小月之分。一九三一年他發表了《卜辭所見之殷曆》,對甲骨文中的紀日法、紀旬法、紀月法、紀祀法等殷曆的基本問題作了初步研究。一九三四至一九四三年間,董作賓積時十載,潛心鑽研,終於寫出了鴻篇巨著《殷曆譜》,從而開創了以甲骨文研究殷商年代之先河。就在這部著作中,董作賓曾舉出殷墟小屯YH127坑出土的一版卜甲作為商代日蝕的例證。這片卜甲的拓本後來發表於《殷墟文字乙編https://www•hetubook•com•com》之中。其卜辭為:
前面略有介紹,任何一個民族先民的語言和文字,跟後世相比都不是一致的,中國的甲骨文和金文都與當時流行的口語無關,或許是受到原始書寫工具的影響,做為一種如「結繩記事」一般純粹的「紀錄文字」,寫起來當然愈簡單愈好。中國古文獻上曾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經人易之以書契」的記載。書契就是指刻在竹、木、骨、甲上的文字,已發現的甲骨文和最早的陶文就是用刀契刻在甲骨上或陶範、陶坯上,再進行翻鑄或燒製的。由於寫作工具的限制,一件事情不可能像現在一樣下筆千言,它需要言簡意賅,能幫助記憶就可以。如「乙卯允雨」就表示乙卯那天下起了雨。由於有些書契太過簡單,出土時有的又難以辨識,這就需要有一個正確釋讀的過程。如果對某字釋讀不準確,那就可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了。
在以上三種天象紀錄中,有關賓組卜辭五次月蝕紀錄的可信性,學術界沒有爭議。並且經學者們研究,這組卜辭屬商王武丁到祖庚時期。在三千多年前,於這一不太長的時間範圍內,竟有五次月蝕紀錄,這不能不說是世界天文史上的一個奇蹟。在曆組卜辭中,關於卜辭的時代和所記是否為日月蝕的問題,學術界一直存有較大爭議,儘管斷代工程開始後,學者們又進行了重新研究,但由於仍存異議,「工程」專家組決定,曆組卜辭的紀錄暫不用於討論商後期年代。用於「工程」討論的只有第一、第二種天象紀錄。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