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考古中國:史記遺落的1200年歷史

作者:岳南
考古中國:史記遺落的1200年歷史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八章 商代後期諸王的年代 天象甲骨文的回推

第八章 商代後期諸王的年代

天象甲骨文的回推

另外,古文字學專家裘錫圭認為,從字體上看,五次月蝕的距離不應該拉得太遠,應在卅年以內較為合理。常玉芝的五次月蝕推算,有將同一貞人拉得過長等問題。
祖庚:《無逸》無記載;《竹書紀年》記載祖庚在位十一年(今);《太平御覽》記載祖庚在位七年;《皇極經世》記載祖庚在位七年。
關於「己未夕(豆,以丷代一)(向)庚申月食」的精確時間,張培瑜的計算結果是西元前一一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廿二點五十一分。但是,甲骨學家常玉芝卻另有別論,她認為「日界」應從天明開始,並以此推算出「己未夕,以丷代一(向)庚申月食」發生在西元前一一六六年八月十四日早晨五點之後。這個結果跟張培瑜的推算相差廿六年。
張培瑜接手「工程」分配的任務後,除組織安排「武王伐紂」這個大課題的相關事宜外,並將主要精力投入到「甲骨天象紀錄和商代曆法」的研究之中。雖然張培瑜曾想透過協商或合作的方式,向英國博物館爭取到一點「乙酉夕月食」的甲骨,以進行碳十四測年,遺憾的是,這個想法最終仍未能實現。為了排除日常瑣事的干擾,他打破正常的作息規律,吃住在山上,往往一待就是幾個月,對專題中所涉及的內容、反覆研究,仔細求證,在一層又一層的迷霧中,逐步廓清歷史的真相。
儘管後來隨著下放農村勞動、「舊清」等一連串的政治災難,使他遠離了平靜的書房。「文革」結束後,裘錫圭像中國的大多數知識份子一樣,又回到自己的崗位繼續從事教學和研究。在以後的歲月裡,他超越了前輩們研究面偏窄的局限,在古代史、民族學、考古學、古器物學、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等學科都下過很大的功夫,單就古文字學而言,他對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秦漢文字等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當年他的導師胡厚宣曾經預言:「後來者居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若裘錫圭到了我這個年齡,貢獻就大了」。胡厚宣可謂慧眼識珠,裘錫圭歷經幾十年的磨難,終於在古文獻和古文字學領域成為一代名家。他對甲骨文「己未夕(豆,以丷代一)庚申月有食」中「(豆,以丷代一)」字的考釋,便是一個極其明顯的例證。
盤庚:《無逸》無記載;《竹書紀年》記載盤庚在位廿八年(古)、十四年(今);《太平御覽》記載盤庚在位十和-圖-書八年;《皇極經世》記載盤庚在位廿七年。
在夏商周斷代工程之前,據學者們推算,這五次月蝕的年代有廿二家提出的四十種不同結果。由於「乙酉夕」和「己未夕(豆,以丷代一)(向)庚申」兩次月蝕記有月名,因而將成為這次夏商周斷代工程中研究的重點。著名天文學家張培瑜、著名古文字學家李學勤、裘錫圭、著名甲骨學家常玉芝、劉一曼、曹定雲和古文字學家黃天樹、彭裕商等都對五次月蝕進行了深入研究。儘管學者們對五次月蝕發生的年代和日期存有異議,但爭議最大的則是「己未夕(豆,以丷代一)(向)庚申月有食」這條卜辭的紀錄。
裘錫圭,一九三五年生於浙江省慈溪縣,一九五二年考入復旦大學歷史系。在復旦學習期間,對著名甲骨學家胡厚宣講授的甲骨學、考古學等課業頗感興趣,並立志朝這方面發展。一九五六年畢業後,考入胡厚宣門下當研究生,並專門從事商代史和甲骨學的研究。不久,胡厚宣為編輯《甲骨文合集》事宜奉命調入北京,在中科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室任主任,裘錫圭也以學生和助手的身分跟隨導師一同來到了歷史所,直到一九六〇年底畢業後被分配到北京大學中文系漢語專業當助教。次年二月,裘錫圭在《考古》雜誌上發表了他的第一篇學術論文《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五刑》,從此在甲骨學界嶄露頭角。
小乙:《無逸》無記載;《竹書紀年》記載小乙在位十年(今);《太平御覽》記載小乙在位廿年;《皇極經世》記載小乙在位廿八年。
有了對卜辭的正確釋讀,就可對「己未夕向庚申月食」發生的具體年份進行天文推算。不過,對這個年份的推算,又牽涉到另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這就是殷代的「日界」從半夜開始,還是從天明開始?這是個甲骨學界和天文學界長期爭論的問題。「工程」開始以後,以裘錫圭、張培瑜為代表的專家,認為殷代的「日界」從半夜開始,而以常玉芝、曹定雲為代表的專家,則認為應從天明開始。一個「半夜」,一個「天明」,儘管看起來相差不大,但要以此推算幾千年的月蝕,其結果可就大不相同了。「工程」開始後,甲骨文天象紀錄中五次月蝕的推算,由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張培瑜負責。
帝辛:《無逸》無記載;《竹書紀年》記載帝辛在位五十二年(今);《太平御覽https://www.hetubook.com•com》記載帝辛在位卅三年;《皇極經世》記載帝辛在位卅三年。
從以上四種記載中可以看出,武丁在位五十九年應是可信的。由五次月蝕可大約推定武丁在位的年代:(一)如果、「乙酉夕」月蝕在武丁末年,那麼,武丁在位的年代約為西元前一二三九至前一一八一年。(二)如果「壬申夕」、「乙酉夕」月蝕下延至祖庚,那麼,武丁在位的年代約為西元前一二五〇至前一一九二年。
二、甲午夕月食;
三、己未夕(豆,以丷代一)(向)庚申月食;
古文字學家黃天樹根據對甲骨文的研究,認為「旦」之前的「夙」應該是新的一天的開始,裘錫圭也認為,一天的開始至少不會晚於夙。這就是,「日界」不會是在天亮之時。
武丁的年代範圍已經確定,利用甲骨文和青銅器銘文,還可推算出殷商最後兩個王——帝乙、帝辛的年代。所依據的方法就是周祭祀譜。
一九九三年,裘錫圭在其發表的論文《釋殷墟卜辭中的「(豆,以丷代一)」「(豆,以丷代一及以回代口)」等字》中,透過細緻嚴密的考證認為「(豆,以丷代一)」字應釋為「皿」,它「插在前後相接的兩個日名之間而構成的片語(前一日名之後有時加「夕」字,這種日名並可用「之」代替),如『甲乙皿乙丑』……都應該是表示介於前後兩天之間的一段時間」。同時指出,這種用法的「皿」應讀為「鄉(嚮)」即「向」與《詩經》『夜鄉晨』的「鄉」同義。如「甲子鄉乙丑」、可言「甲子夕鄉乙丑」,是指甲子日即將結束乙丑日即將開始之時、按同類片語的意義類推,則「己未夕皿庚申月有食」的意思是,月蝕發生在己未夜向庚申這一天過渡的一個特定時段。即這是一次在己未日夜間快要結束時發生的月蝕,該次月蝕發生的日期是己未日,不是庚申日。夏商周斷代工程開始後,甲骨學家曹定雲又將這個「(豆,以丷代一)」字釋為「敦」字,按他的解釋,「敦」字也和「向」字的意思基本相同。因此,流傳日久的董作賓的「庚申月食」說就此宣告終結。
乙酉夕月蝕:西元前一一八一年
甲午夕月蝕:西元前一一九八年
祖甲:《無逸》記載祖甲在位卅三年;《竹書紀年》記載祖甲在位卅三年(今);《太平御覽》記載祖甲在位十六年;《皇極經世》記載祖甲在位hetubook.com.com卅三年。
武丁:《無逸》記載武丁在位五十九年;《竹書紀年》記載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今);《太平御覽》記載武丁在位五十九年;《皇極經世》記載武丁在位五九年。
就以上兩種不同的結果,經過古文字學家和天文學家反覆論證後認為,商代的「日界」應從半夜開始,「己未夕(豆,以丷代一)(向)庚申月食」是發生在己未夜並向庚申的前夜過度的一次月蝕,天文推算結果應以張培瑜的推算為是,即殷代武丁晚期到祖庚二王之間所發生的五次月蝕在西元前一二〇一至前一一八一年,共廿年,這個時間架構之內。
壬申夕月蝕:西元前一一八九年
五、乙酉夕月食。
一、癸未夕月食;
廩辛:《無逸》無記載;《竹書紀年》記載廩辛在位四年(今);《太平御覽》記載廩辛在位六年;《皇極經世》記載廩辛在位六年。
鑑於甲骨五次月蝕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夏商周斷代工程曾幾次召集天文學家、古文字學家、甲骨學家等相關的學者進行討論。在討論中,學者們對「日界」的問題以及「己未夕(豆,以丷代一)(向)庚申月食」格外關注。在討論中「工程」首席科學家席澤宗,曾向學者們介紹了天文史學家江濤所著的《論我國史籍中記錄下半夜觀測對所用的日期》一文。按此文的觀點,在中國的史籍中,記載下半夜觀測,百分之八十五用的是上一天日期,百分之十五用的是下一天的日期,如果用的日期是下一天,則絕大多數天象出現在本地時間三時之後。席澤宗認為此文有理,並傾向「己未夕(豆,以丷代一)(向)庚申月食」是一次帶蝕而沒的月蝕;這樣,常玉芝推算的一一六六年最可取。學者范毓周也持相同的看法,並認為「日界」問題應重視民間傳統,以雞鳴為日始,春夏秋冬有差別。同時,甲骨學家劉一曼、曹定雲、葛英會等學者也主張殷代的「日界」應定在天未亮到日出之時較為合理。也就是說,常玉芝的推算結果是可取的,而張培瑜的結果不可取。
康丁:《無逸》無記載;《竹書紀年》記載康丁在位八年(今);《太平御覽》記載康丁在位卅一年;《皇極經世》記載康丁在位廿一年。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研究殷代月蝕的絕大多數學者都沿襲董作賓的說法,認為這次月蝕是庚申那一天發生的月蝕。但後來有德效騫、周法高兩位學者提出異議,並https://m.hetubook.com.com認為是己未那一天夜裡向庚申那一天凌晨過渡時發生的月蝕。很明顯,這前後二說對月蝕認識不同的關鍵點是取決對卜辭中「己未」和「庚申」兩個相接的干支日之間「(豆,以丷代一)」字的解釋。別看這個不起眼的「(豆,以丷代一)」字,卻對月蝕的推算起重大而決定性的作用,可以說是差之毫釐就謬之千里。董作賓認為這個「(豆,以丷代一)」字是祭名,或指天象,而德效騫和周法高則認為此字意味著「中夜」或「連續到」之意,且德效騫還基於商代紀日法是以夜半為始的觀點,推算出這次月蝕發生於公元前一一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到廿八日,即安陽當地日期己未日下午九時五十三分,復圓在庚申日凌晨零時四十分。
除了董作賓、德效騫、周法高等學者之外,對於卜辭中的「(豆,以丷代一)」字,學者們有多種解釋,從常玉芝教授在其所著《殷商曆法研究》中搜集的材料看,不同的解釋有十數種。對「(豆,以丷代一)」字給予正確釋讀和考證出其含義的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裘錫圭。
癸未夕月蝕:西元前一二〇一年
因武丁在位的年代不會超過西元前一四〇〇至前一一六〇年的範圍,而在此範圍內,「己未夕(豆)(向)庚申月食」只有西元前一一九二、一一六六年兩種選擇,「甲午夕」月蝕最早為西元前一二二九年,所以,張培瑜等研究者認為,即使不採用根據新的甲骨分期分類得到的五次月蝕順序,武丁在位的年代範圍也不會有大的變化,確為西元前一二五〇至前一一九二年應該是較為合理的。
根據對卜辭的分期分類,「工程」專題人員對五次月蝕的先後順序取得共識。從字體分析,五次月蝕屬於殷代武丁晚期到祖庚之間無疑議。由於文獻記載,從盤庚遷殷到商代滅亡,其間不足三百年,在天文計算中,將這段時間再前後延長二百年。於是,如果以「日界」從半夜開始,那麼在西元前一五〇〇至前一〇〇〇年間,便可排出在中國全境,包括安陽在內的四十四個城市可見的情況和月蝕表。月蝕表詳列出安陽的見蝕情況,結果發現,在安陽可見的月蝕中,自西元前一四〇〇年到西元前一一〇〇年的三百年中,只有一組年代既符合卜辭干支,又符合月蝕順序,且這個結果正好在武丁中晚期的卅年之內。具體數據如下:
小辛:《無逸》無記載;《竹書紀年》記載hetubook.com.com小辛在位三年(今);《太平御覽》記載小辛在位廿一年;《皇極經世》記載小辛在位廿年。
文丁:《無逸》無記載;《竹書紀年》記載文丁在位十一年(古)、十三年(今);《太平御覽》記載文丁在位三年;《皇極經世》記載文丁在位三年。
己未夕向庚申月蝕:西元前一一九二年
張培瑜,一九三五年生於青島,自少年時代起對天文學就極為愛好。一九五三年他和同班的另外兩名同學一起報考南京大學天文學系,結果均被錄取。一九五七年畢業後被分配到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從此開始了他的天文學研究生涯。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他的主攻方向漸漸轉向天文曆法和年代學這門天文學領域中的分支學科,並取得了極其豐富的研究成果,他積幾十年刻苦研究之經驗,相繼完成推出的《中國先秦史曆表》和《三千五百年曆日天象》兩部著作,填補了古代天文曆法和年代學研究中的空白,並成為歷史年代學家、考古年代學家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書籍。張培瑜也因為這兩部名著的問世,奠定了他在這門學科中的重要學術地位,正因為如此,他才被任命為「武王伐紂年代的研究」這個極其重要和關鍵課題的負責人,並兼「甲骨文天象紀錄和商代曆法」這一專題的研究者。
按張培瑜的解釋,月蝕的時間計算,涉及地球自轉改正值的取值,他的蝕甚在夜裡廿二點五十一分的推算結果,採用的是過去和地球自轉改正值。如果採用現在新的地球自轉改正值,月蝕時間應該推後二個小時左右,這樣就更符合月蝕發生在兩天的分界之時。以此推算,常玉芝所主張的晨五時之後已成為晨七時或八時左右,已經是天大亮且太陽升起了。很難說是上一天和下一天的「過渡」階段了。
武乙:《無逸》無記載;《竹書紀年》記載武乙在位卅五年(古、今);《太平御覽》記載武乙在位卅四年;《皇極經世》記載武乙在位四年。
帝乙:《無逸》無記載;《竹書紀年》記載帝乙在位九年(今);《太平御覽》記載帝乙在位卅七年;《皇極經世》記載帝乙在位卅七年。
按前文所列的第一種月蝕紀錄可以看到,這五次月蝕最獨到之處是都記有日名和干支,分別為:
四、壬申夕月食;
那麼武丁的在位年代到底在哪一個時間帶呢?根據《尚書.無逸》、古本與今本《竹書紀年》、《太平御覽.卷八三》、《皇極經世》等文獻可以看到下列紀錄: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