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四念處是調伏欲貪的正觀禪法
「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於受、想、行、識。厭者不樂,不樂則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四念處為原始佛教的法門,當時佛陀的聲聞弟子透過修四念處而成就者不計其數,佛陀入滅後,大約二、三百年間印度大乘佛教經典興起之後,就將四念處當做小乘法,而忽視它,中國佛教也深受其影響,因此四念處傳到中國,就變成概念式的「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簡單帶過,因此修行的方法以及細節就變成很少有人知道,可惜的將四念處的修行方法也就漸漸失傳了。
以上經文就是說觀因、緣和因緣所生法都是無常,不只是五陰無常而已,甚至五陰的因、緣和因緣所生法都是無常。經文中的「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因」是直接促成果的要素,「緣」是其它一切間接的條件,沒因有緣成不了果,有因無緣也成不了果,必須因緣具足才能完成果,但因與緣也都是無常。經云:「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云何有常?」也就是說,既然因、緣都是無常,那麼由因緣所集成之果的色、受、想、https://m•hetubook.com.com行、識亦不應有常住的。既然是無常哪有我及我所呢?
四念處是佛陀自己驗證過的一種正觀禪法,也可以說是佛教最原始的正觀禪法,直接可以通往涅槃。四念處分為四種念處,我們必須先要瞭解為什麼四念處要分為四種念處,因為這四種念處能針對的就是五陰,經過身受心法四種念處,就能獲得全部透視五陰性質的觀察智慧。
四念處是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方法,以當下生活及生命本身作為修行的對象,而且條理清楚,層次分明、目標明白、目的肯定,可以使修行者當今親身自證,不需要依靠乞求於他人的伸出援手或賜予;是否悟證也不必求問別人,自己一清二楚。佛陀說:「工作需要你自己去做,因為如來只能教你們該走的路。」根據佛陀所說的話,人類的解脫全依賴於自依、法依,才能對真理的如實知,而不是靠盲目地順從他人,甚至連佛陀也將他的自覺成就,完全歸功於自己的努力完成自覺。佛陀在《雜阿含經》二六三經中說:「不修方便隨順成就,而用心求,令我諸漏盡,心得解脫。當知彼比丘終不能和圖書得漏盡解脫。」
如果說修四念處有分為二條路,那就是對佛陀所說的四禪誤為印度本土的四禪,佛陀所說的四禪本已具備修正念、正智。《雜阿含經》三四七經:「學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具足初禪。——離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禪。——離喜捨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樂,聖說及捨,具足第三禪。——離苦息樂,憂喜先斷,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具足第四禪。」
身念處是對色陰修觀的方法,完成身念處就能正觀色陰本質是無常、苦、無我,其它受、心、法也是如此。受念處是對受陰修觀的方法,心念處是對心(意識)修觀,因為一般都會將心解釋為「識陰」,因此心念處就是對意識修觀,那麼法念處就是對想陰及行陰修觀了。也可以這樣說,想陰是包含思考、推理、判斷等心行,行陰包含身及心的行,因此法念處就涵蓋觀察整個五陰、十二處了。透過身受心法的觀察,這樣就可以如實知五陰的無常、苦、無我,所以說四念處隨觀目標就是要直接分段的觀察五陰,從五陰中如實知五陰無常、苦、無我,進一步調伏m.hetubook.com.com對五陰及五受陰、十二處的欲貪。
在「陰相應」中不只是一一經如此說而已,例如七五、七八、五七經等,也一再提出相同的問題。要正觀五陰,如實知此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沒有經過四念處這條管道是行不通的,因此也只有修習四念處,才能完成四雙八士到達究竟解脫。
苦是出自於無常不能自主掌握,因此生起苦,所以經中說,無常故苦。要完成究竟解脫煩惱痛苦,必須正觀五陰無常、苦、無我,因而厭離五陰欲貪。厭離者就對五陰不貪,不貪則解脫,完成解脫知見,到達煩惱業縛已盡,可證阿羅漢果,他已經知道自己從過去的煩惱、生死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成為涅槃自在的人。這就是經中所說的「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是指脫離愛欲而過著清淨的生活,只有正見及正行,沒有邪見及邪行。「所作已作」:是指已經完成淨戒、應知、應修、應悟、應證一切法律的義務職守。「不受後有」:是指現在已得解脫,將來不受束縛,不再墮入生死輪迴中遭受果報。以上是《雜阿含經》一一經的意思。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若因、若緣和*圖*書生諸色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云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識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識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識,云何有常?如是,諸比丘!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無常者則是苦,苦者則非我,非我者則非我所。
其實我們從《雜阿含經》「陰相應」中,就可以清楚看出「陰相應」的主題都是圍繞著「如何調伏欲貪」,還有明確地說明如何調伏欲貪。要調伏欲貪,必須先瞭解五陰是無常、苦、無我,《雜阿含經》一一經:
佛法發展到今日,可以說是體系極為龐大,理論極為複雜,加上修行方法不明確,目標、目的也不清楚,甚至嚴重到將佛陀的整個修行方法,以及目標、目的、教義被扭曲了,因此修行者多,真正成就四雙八士者少之又少。凡事必有因有果的,什麼因遇到適當的助緣就會成就什麼果,這是因緣法則的規律;這種修行者多,而真正成就者少之又少的原因,可以分成兩方面:一、是根本佛教的修行法—四念處,被誤解為小乘,因而被完全的不重視,甚至被揚棄,代之為參禪、唸佛和持咒;另一面是三法印、四聖諦、十四無記被揚棄,
和_圖_書而改為無補於實際人生滅除惱苦的形而上空理的探究和偶像的崇拜,使修行變成一場空思夢幻,因而浪費了寶貴的一生,實在太可惜了。其實原始佛教的佛法與修行都是和人類的生活相結合的,也是重視當今的成就,掌握在當下的修行,如果當今不能自利又利人的佛法,其實是末代玄學與神秘學的產物,並非是佛陀說法的本懷。
四念處的修法,一直是佛陀時代及上座部和佛教徒尋求自證緣起(開悟)、自證涅槃(解脫)的主修法門。四念處即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及法念處。當今有人將四念處分為兩條路,其實四念處不是兩條路,只有一條路,沒有分路,因此佛陀稱四念處是一乘道,是修行成就的唯一解脫之道,而且也是完成八正道不可缺的修法。只有在佛陀的教法中才可見到這種四念處禪法,沒有其它的宗教能指出這條修四念處的道路。因此也只有在佛陀的教法中可以找到證得須陀洹(初果)、斯陀含(二果)、阿那含(三果)、阿羅漢(四果)聖者,所以說四念處對一位修行者,是非常重要的不二法門,也就是直接通往涅槃的道路,所以說四念處是一條直路,沒有分為二條路,當然也不是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