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略說中醫的學習與研究
二、學問的傳承
中醫是不是一門道器合一的學問,這一點有太多太多的證明,就以五藏而言,在五藏的心、肝、脾、肺、腎中,我們不難發現,它有一個很重大的區別,就是肝、腎、脾、肺都有一個月旁結構,而心沒有這個結構。「月」這個部首,《說文》把它歸在「肉」部,「肉」當然是有形質的東西。所以,古人對肝腎脾肺的定位是非常明確的,它屬於形而下這個範疇,屬於一個形器結構。那麼,心呢?心就不同了,它沒有這個,心的定位不「肉」部,也就是說它沒有這個「形器」,它是形而上的東西,但是對中醫五藏的這個定位,不是一個簡單的定位,也不是一個輕鬆的定位,實在的,它是對整個中醫的定位,是對整個傳統文化的定位。這個定位我們也可以從五行聯繫中去認識,像金、木、水、土這些都是有形有質的東西,這些東西都是往下走的,因為它有一個重量,都受萬有引力的作用,都屬於器的範圍。而火呢?惟獨這個火,我們很難用形質去描述;惟獨這個火,你放開後它是往上走的,難道它沒有重量?難道它不受引力作用?這就是所謂的「形而上」,這就是道。
下面談談我的從師經歷。現在,我之所以能在這裡向大家談出一些感受來,能夠在中醫這門學問裡繼續不斷地鑽研下去。從大學畢業到現在已是廿個春秋了,在這麼些春秋裡,我能孜孜不倦的學下去,從未回過頭、歇過氣,不管什麼浪潮,經濟浪潮,做官的浪潮,還是西醫浪潮,始終都沒有打動過我。為什麼呢?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我的師父。
夸克這個名字起得相當幽默,它反映了科學家們對尋找物質最終結構的一種心態。夸克原本是西方神話中的一種神鳥,這種鳥的叫聲就像「夸克」、這個鳥平常不輕易叫,它一叫太陽就要落山,大地就一片漆黑,什麼也看不見了。科學家們對現今發現的物質的最細微結構賦予了「夸克」的名字,看起來他們不願再尋找下去了,再尋找下去又有什麼結果呢?太陽落山了,天黑了,什麼也看不見了。在這一點上,大家可以想像,如果按照這樣一個模式去尋找物質的最終結構,我們什麼時候能夠找到這個結構呢?看來遙遙無期!在這個遙遙無期,難有希望的問題上,古人沒有駐足,他只講「夫有形者生於無形」,而不去追究這個最有形的東西,最形而下的東西。所以,《老子》講:「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現在我們知道了,中醫光講肝、腎、脾、肺行不行呢?不行!還要講心。所以,中醫肯定是一門既講形而下,又講形而上的學問。那麼在這兩者之間有沒有一個輕重的區別呢?這個答案也是很明確的。我們看一看《素問.靈蘭秘典論》就可以知道,《論》中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君主」意味著什麼呢?我想大家應該很清楚的。而《靈蘭秘典論》的另外一段話,也很值得引出來供大家參考:「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從這個五藏的關係,從這個十二官的關係中,我們可以看到,傳統文化、傳統中醫,雖然的確是道器合一的統一體,雖然,它強調要形氣相依,形神合一,但是,總的側重卻在道的一面,神的一面,氣的一面。所以,她是一門以道御器,以神御形,以形而上御形而下的學問。
(1)訪雨路老師
既然傳統中醫是這樣一種學問,它的確有許多有別於現代科學的地方。如果我們照搬現代科學這樣一個教育模式,那勢必就會在這個過程中丟失掉許多東西。而丟失掉的有可能恰恰是傳統中醫所注重的東西。這就使我們要思考,究竟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最適合於中醫?
有關上述這個側重的問題,我們還可以用一個更實際的例子來說明,就是醫生的等級。《內經》裡將醫生劃分為兩個等級,即上工與下工。上工指的是非常高明的醫生;下工呢?當然就是非常普通,非常一般的醫生了。上工、下工怎樣從更內在的因素去加以區別呢?《靈樞》在這方面給出了一個很具體的指標,就是「上工守神,下工守形」。神是什麼?神是無形的東西,屬於道的範疇,屬於形而上的範疇,上工守的就是這個。換句話說,就是能夠守持這樣一個範疇的東西,能夠從這樣一個層面去理解疾病,治療疾病,那就有可能成為上工。反之,如果守持已經成形的東西,從形而下的這樣一個層面去理解疾病,治療hetubook•com.com疾病,那只能成為一個下工。所以,《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守神就是治未病,未病就是尚未成形的病,在未成形的時候你拿掉它,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嗎!等成形了,甚至等它牢不可破了,你再想拿掉它,那就不容易了,那就會吃力不討好。
從現代中醫的教育,我們看到她的分科愈趨精細,有的甚至嘗試將一本《中基》劃分為數個學科,將針灸也分為經的問題、絡學、俞穴學、灸刺學。這種學科的分化是否提高了原本這些學科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呢?從規模上講,中醫教育確實步入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時期,培養出了大批專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特別是現在許多中醫院校相繼升級為大學,——規模上去了,教育的內涵上去了沒有呢?這些年都有大四的學生在實習前請我作講座,講什麼題目呢?還是講前面的「如何學好中醫」,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對中醫還是覺得困惑,還是覺得不清楚,不知道用什麼去對付實習?四年的時間應不算短,過去學醫三年出師,像蒲輔周那樣,十五歲隨祖父學習,三年後即獨立開業行醫。我們現在四年了,還困惑,還糊塗,問題出在什麼上面呢?是不是出在教育的路子上?這是我們很自然就想到的原因。前面我們提到學科的性質決定教育的模式,我們是否充分考慮了這個問題?
任何疾病的發生都是從未病到已病,從未成形到已成形。按照西醫的說法,就是任何一個器質性的病變都是從非器質性的階段發展而來。在非器質性的階段治療是比較容易的,而一旦進入器質性的階段,治療就困難多了。因此,為醫者不但要善於治病更要善於識病。疾病在未病的階段,在未成形的階段,你能否發現它,截獲它,使它消於無形。像扁鵲望齊侯之色一樣,病還在皮膚就發現了,在皮膚就進行治療,應該不費吹灰之力。而張仲景為侍中大夫王仲宣診病,提前二十年作出診斷,並提出相應的治療措施。這就是見微知著的功夫,這就是防微杜漸的功夫。等到晚期癌症了你才發現它,又有多少意義呢?
一九九九年八月,我應美國波特蘭國立自然療法學院中醫系主任付海吶教授之邀,前往雲川交界之瀘沽湖為該系的部分研究生及本科生作《傷寒論》講座。付海吶是一位漢學家,為復旦大學的文學博士。學成回美國後,哈佛大學曾聘請他去做教授,可是因為一個特殊的因緣,他迷戀上了中醫,於是他放棄了哈佛大學教授的這個職務。大家應該知道,在哈佛這樣一所大學謀到教授這個職位將意味著什麼?可是付博士放棄了這個職位,而轉過來學中醫,教授不做,反而來做學生。這個經歷對我們這些本來就學中醫的人應該有所觸動。我們許多人是被迫學中醫,是在痛苦中學中醫,而不是有幸能學中醫,這個對比太鮮明瞭。我在瀘沽湖給他們做了十多天的講座,聽講的這幫人有雙博士、有碩士、有本科生,還有幾位根本沒接觸過中醫的詩人、畫家。開始幾天只安排上午講,下午他們自己安排,可三天下來,他們覺得光講上午不過癮,要求下午連續講。十多天講座結束了,每個人都依依不捨,都豎起大拇指稱我是greatman。這些人的稱讚使我又一次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偉大,也使我感到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上,只要方法恰當,是可以超越語言文化這個障礙的。
現在大多數人對中醫的認識,都是從已病的這個層次上去認識,都是從形而下的這個層次去認識。從這個層次上去認識中醫,當然覺得中醫處處不如西醫。我經常打一個比方,比如一個心梗的病人,心梗發生了,你會往哪個醫院送呢?是往中醫院送,還是往西醫院送?我看一百個人會有一百個人要往西醫院送,也許就是張仲景再世,他也會建議你送醫科大附院,而不送中醫學院附院。憑著這個,搞西醫的人個個挺胸抬頭,搞中醫的人個個垂頭喪氣,以為中醫確實糟糕,自己入錯了行。如果這樣比較,那中醫確實不怎麼樣,要甘拜下風。但是,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去思考,我治的這個病人,我治的這個冠心病,根本就不發生心梗,乃至根本就不發生冠心病,我是使它不發生,你是發生了以後去救治,這兩個如何比較呢?對社會,對國家,對家庭,對患者個人,哪一個更有利益?我想一百個人裡,也會有一百個人是贊成我的。如果我們從這樣一個角度去比較,也許中hetubook.com.com醫的認識我們就會有信心。中醫講究治未病,張仲景在《金匱要略》的開首就指出「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我們這門醫學的出發點,它的宗旨是治未病,是未渴而穿井,未鬥而鑄錐的,可現在許多人偏偏要在已病的行列跟西醫較勁,搞什麼中醫急救醫學,這就叫做不自量力,這就叫做以己之短擊人之長。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你怎麼可能和現代的速度相比?
中醫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在學問的傳承上有著豐富的經驗,有些經驗是值得我們借鑒的,這個經驗就是師徒相授。我想這樣一種模式比較有利於中醫這樣一門特殊學問的傳承。
傳承用現代的詞語說就是教育,我們首先來看一看現代的中醫教育。什麼是現代中醫教育呢?這個「現代」的界限應該是中醫高等院校建立以後的這麼一個年限。中醫高等院校是一九五六年開始籌辦的,那麼到現在已經四十多年了。回顧中醫所走過的這四十多年的教育,我們能夠看到她的一些利和弊。
經過上面這個從師過程,現在應用起經方來雖不能說得心應手,但比以往要自如多了,治病的把握亦與以往不同,從臨床的療效上看,也在穩步上升。前些天為一位同行看病,病的是左顴部位紅腫癢痛,已經用過西藥抗菌治療,但效果欠佳。這麼一個病擺在大家面前,你會怎麼思考呢?又是紅,又是腫,又是癢,一定是要清熱,要解毒,要祛風,要止癢吧,過去我可能會是這樣一個思路。當時我為這位病人號脈,脈浮取可見,但有澀象,不流利,這是一個什麼病呢?這還是一個太陽病,是由於表病汗出不徹,陽氣怫鬱所致。《傷寒論》四十八條就專門討論到這個問題,治療的原則是「更發汗則愈」,於是我開了一個麻黃桂枝各半湯的原方,一劑藥後紅腫痛癢消大半,兩劑藥後平復如初。麻黃湯桂枝湯本來是治療感冒的方,你為什麼用來治療我的左顴紅腫呢?這位同道感到驚惑不已。的確,要是在過去,我頂多想到左顴屬肝,紅腫屬熱,應該用瀉肝的方法。我可能會用龍膽瀉肝湯,而不會想到用這個麻黃桂枝各半湯。我想我今天有這樣一個進步,這樣一個思路,與受曾老的指點是分不開的。這一擺又把師傳的重要性擺出來了。為什麼呢?這確實是由它這樣一門學問的性質所決定的。這樣一門特有的學問確實沒有現代科學那樣的通透性,特別是在技術的應用上,它不是通過中介來實現的,而必須靠我們這個主體自身去用功。所以,這樣一門學問的教育過程,有些時候確確實實需要言傳身教。大家想一想,這樣一種言傳身教,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本質上一對一的師父行不行呢?
2、形而上與形而下
所以,上面這個問題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中醫是這樣的一門醫學,它整個地是偏向於形而上的一面,是以形而上統形而下,是以治未病統治已病。而我們現在卻在完完全全地用形而下的眼光去看待它,把它當作一門完完全全的形而下的學問,治已病的學問。我們提倡科研,提倡現代化,提倡現代中醫教育,完全就是用現代科學這個「形而下」的篩孔去對中醫進行過濾,濾過去的是「精華」,是可以繼承的東西,濾不過去的東西,就是「糟粕」,就要揚棄掉。大家想一想,這個通不過篩孔的部分是中醫的哪一部分呢?必定是形而上的這部分。對上述問題我們思考清楚了,我們就會發現,原來我們所採用的現代教育方式,我們所採用的現代中醫教育路子,只是一條培養造就下工的路子!
在這次講座中,付博士的感受也非常深。出於感謝,他將他的學醫經歷告訴了我,並特別介紹了他的師父曾榮修老中醫。曾榮修老中醫不是科班出生,開始是自學中醫,以後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因為特殊的機緣得以親近成都名醫田八味。大家聽到田八味這個名字一定會感到很刺|激,真像有些像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武林高手。不過,田老師的確是一位醫林高手,田老師臨證善經方,用藥不過八味,故此得名。田老之臨證尤精脈診,因為應診者極多,日看三四百,故常無暇問病,而多以脈斷之。有是脈則定是證,而用是方,臨床療效極佳。曾老從師田八味後,也漸漸體悟到脈法的重要,加之自己的實踐琢磨,對《傷寒論》中許多方證的脈象也有了很獨到的體會,臨證往往也是有是脈用是方,療效亦多高出同道。付博士的這番介紹令我興奮不已,我搞傷寒雖然多年,在理論上已有一定的感受,但在經方的臨床運用上,總覺還不自如。搞傷寒,卻不能用傷寒方,那叫什麼搞傷寒?https://m.hetubook.com.com我感到曾老的這些正是我當時最最需要的,於是我請求付博士,一定要將我引見給他的師父。就這樣我們從瀘沽湖回到成都之後,付博士就帶我去見了他的老師。見面後我表達了這個拜師的請求,曾老是個直爽的人,也覺得與我投緣,加上有付海吶的引薦,便欣然接受了我的請求。二〇〇〇年十一月,我把曾老接到廣西,跟他抄了一個禮拜方。這一個禮拜的學習對我的幫助太大了,前面所講的那個坎,被曾老這一帶,就輕輕地邁過來了。使我再一次切身感受到要學好中醫,師父的這個意義太重要了。雨路老師送我的那兩個字,真正是他的肺腑之言。
我的先師是一位了不起的人,他曾使一些非常詆毀中醫的西醫人反過來信奉中醫。他靠的什麼呢?就靠的臨床的功夫。但,在我從師以後,先師的工作重心已經轉移,他試圖完成愛因斯坦在現代科學領域未完成的任務,企圖在傳統文化這個領域建立一個「統一場論」,因此,工作的重心從臨床轉到了理論的建立。所以,我從師以後更多得到的是理論上的熏陶,而臨床上則感到比較欠缺。先師去世後,我在理論上仍努力不斷在深入,而臨床上,總覺得思路打不開,心裡沒有底,效果不穩定。有些時候聽人說,劉力紅真神,那麼頑固的病,到他手裡,幾劑藥就好啦,有些時候卻聽人議論,劉的理論還可以,臨床卻不怎麼樣。對這些情況我內心很清楚,特別對有些遠道而來的病人,人家把全部希望寄託在我身上,可我又未能解決問題時,心裡特別感到困惑和難過。心裡明白,我又到了一個坎上了,也許還要有師父的提攜才能邁過去。前面我提到,為什麼每到一處就急著打聽有沒有「高手」呢?其實就是想解決這個問題。
大家也許不會同意我的看法,認為這太偏激。但是,我們需要解釋,為什麼用這個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對中醫沒有多少信心?為什麼臨床醫生碰到一點困難不在中醫裡想辦法,而急著上西藥?中醫裡有許許多多的辦法,不是開兩劑藥就了事。除了時代造成的客觀因素外,我們怎麼去解釋當前中醫的這個現狀?我想原因不外兩個,一個就是教育上、傳承上出了問題;一個就是中醫自身的問題。可是,只要我們回顧歷史,看一看這些有成就的醫家,我們就會發現,問題並不出在中醫身上。
現在回過頭來想想跟師父的這個過程,感受是很深的。這個世間的人無不是厭苦求樂的,你說光是苦沒有樂,誰都不想幹。所以,光是講「學海無涯苦作舟」這一句話,已然將很多人嚇在學問門外了。實際上,學問一旦做進去了,一旦進了門,並非全都是苦,至少是苦樂參半,甚或樂多苦少。所以,《論語》的開首句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而不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古來都說「窮學富商」,做學問的必定是窮,做生意才可能富。但,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人搞學問呢?就是因為有這個「不亦說乎」。搞學問是精神上的富有,搞生意是物質上的富有。能夠給人真正帶來安樂的,到底是物質還是精神呢?大家可以思考這個問題。但是,上面這個「不亦說乎」並不是輕易就能得到的,我想這個正體現了「師傳」的意義,師父可以指引你找到這個「說」、這個「樂」。而在傳統文化的其他領域,「師傳」的這個意義就為什麼要講更為突出了。這是我在傳統文化,在中醫領域裡,經歷過的一個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所得到的上面這個感受,值得大家參考。
1、現代中醫教育的模式
我是一九八三年畢業後,於一九八四年元月八日拜於我師父門下的。師父名叫李陽波,現今已經去世十年餘。我跟師父整整八年多的時間,前面的兩年半是跟先師同吃一鍋飯、同睡一鋪床,有時甚至是通宵達旦地討論學問。八年的從師生活,使我在中醫這個領域裡開了些竅,也就是師父把我領進門了。常言道:「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的確是古今過來人的行話。門確實是需要師父領進的,沒有領進門,你始終是在門外兜圈子,這一點非常重要。有的人為什麼努力一輩子還是摸不到「火門」,有的人為什麼在學問之道上堅持不下來,很可能就是因為缺少這樣一個關鍵的環節。
3、師徒相授
這裡我先講個故事,一九九八年上半年我到北京開會,到京以後,就向朋友打聽,有沒有中醫方面的「高手」?當然,我打聽「高手」並不是要跟他「過招」,而是想找個地方討教。因為自己感覺自己中醫的火候還太欠缺,而我的恩師又m.hetubook.com.com在一九九〇年去世了,所以,每到一個地方都很迫切地想找一位高人指點。這個心情有些像金庸武俠小說中描述的那樣。朋友給我介紹了北京中醫藥大學的雨路老師,雨老是搞溫病的,他是某位著名老中醫的開門大弟子。某老是我國老中醫裡非常了不起的一位,他的父親、祖父、曾祖三代皆為朝廷御醫,所以,家學淵源很深。雨路老師是個悟性很高的人,而且勤於表達,隨師三年,深得某老家學三昧。但,由於其他各方面的因素,以後的師生關係處得並不融洽,甚至到了見面都不打招呼的地步。我在拜訪雨路老師的時候,他給我談到許多學問上的見解,我也請教了不少問題。在臨送我出門的時候,雨老師語重心長地說:「劉老師,中醫這個東西要想真正學好來,只有兩個字,就是要有『師傳』。」
近現代科學的這些特徵,也充分體現在西方文化的各方面,比如繪畫藝術,我們看到西方的一幅油畫,它給我們一種什麼感受呢?它給我們一種實實在在的感覺,比如畫人體,它是裸|露的,整個人體充分暴露在你的面前,有時甚至每個毛孔也清晰可見,而反過來看中國畫呢?中國畫不畫人體,展開一幅通常的國畫山水畫,總給人一種煙雨濛濛、飄飄渺渺的感覺,就像《老子》說的「恍兮、惚兮,其中有象」。用行家的話說,西洋畫重寫實,中國畫重寫意。一個一目了然,一個朦朧可見。這就構成了中西文化的差別,亦正是這樣一個差別,促使我們去思考,中西文化的教育,中醫西醫的教育應不應該有所區別?
目前現代醫學的診斷技術從總體上來說還是處於診斷已病的水平階段,也就是說這個診斷技術再先進,也只是診斷出那些已成形的病,對於未病,對於尚未成形的病,現代的診斷還無能為力。但是,到了基因診斷,檢查嬰兒,甚至胎兒的基因,就能發現將來的疾病,到了這個階段,就應該是知未病了。所以現代醫學從總體上說,還是向傳統中醫這樣一個方向發展。
以下我們從內涵結構的角度繼續上面的問題,現代文化明確地將世界劃分為兩個,一個是物質世界,一個是精神世界。現代科學研究的範圍主要限於物質世界,對精神世界的東西涉及並不多,所以,唯物主義肯定物質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那麼,這個物質世界又是屬於一個什麼範疇的東西呢?這一點我們可以暫時放下,而先來看一看古人對這個世界的劃分。在古代有這麼一個「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區別,「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注意:這裡就分一個形而上,一個形而下,一個道,一個器。什麼是所謂的器呢?器就是有形質的東西,有結構的東西,所以叫做形而下。很顯然,現代科學所探討的物質世界,就是這個形而下的器世界。所以,現代科學所探討的範疇就是這個「形而下」的範疇。那麼,什麼是形而上呢?有形之上的東西,那當然就是無形的東西了。這個無形的「形而上」的東西,就稱之為道。道世界的東西是否就是精神世界呢?這個問題還有待三思。但,至少在範疇上有相近的地方。
這次造訪,給我最深的一個感受就是臨別時雨老師送我的這兩個字。什麼是「師傳」呢?師傳是個傳統的字眼,就是要有師父的傳授。大家想一想,在我們現在這樣一個教育規模裡,在我們這樣一個教育模式裡,有沒有「師傳」呢?可以說沒有師傳!這個模式裡只存在工具式的老師,卻不存在師父。雨老師與某老的關係有這樣不愉快的經歷,可是他還是要送這句話給我,這就說明了師父對他的影響之深。我想雨老師的這句話對中醫的學習、中醫的傳承,應該是很關鍵的一個環節。這是我有同感的。
上述的這個區別,關鍵在於「形」。《素問》裡面對這個「形」有很具體的描述,那就是「氣合而有形」,或者說「氣聚而成形」。形是怎麼構成的呢?氣聚而成形,氣合而有形。氣聚合以後就可以構成有形質的東西,形而下的東西,器世界的東西。那麼,氣還沒有聚合以前呢?這是一個什麼狀態呢?顯然這就是一個無形的,形而上的狀態。所以,按照上述的這個劃分,現代科學討論的領域,實際上是氣聚合以後的這個領域。比如物理學,她探討物質的結構、物質的組成。因此,就有基本粒子這樣一個概念。物質是由什麼構成的呢?由分子,分子又由原子,原子又由原子核、電子,後面又有質子、中子、介子,介子後面又是什麼呢?是夸克!夸克是現代科學目前所發現的物質最微細的結構,儘管它很微細,但它仍屬於形而下的這個層面。
教育也好,傳承也好,它有www.hetubook.com•com三方面的意義:一是知識的傳授;一是知識的運用;再一個就是創新。我們說知識,實際上就是指的這一剎那前,已經知道的這些見識,這些常識。因此,知識實際上是已經過去的東西,我們學習這個已經過去的、舊的東西,總是會感到厭煩;所以,人總是有喜新厭舊的一面。但是,這個厭舊的一面是必須克服的,你不學習舊的知識,你怎麼可能利用它去開創新知?因此,搞學問必須做到「喜新而不厭舊」。《論語》中提到做師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溫故而知新」,「溫故而知新,乃可以為師」。「故」是什麼,「故」就是舊有的東西,就是知識;「新」呢?新就是創造。有創造就有新,有新就有樂。所以,你是不是一個稱職的老師,就看你有沒有這個東西,你的學問做不做得下去,也要看你有沒有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是什麼呢?就是學樂!有了學樂,學問之道就會(苟)日新,日日新,你的學問就能深入下去,就能堅持下去。沒有它,學問總是枯燥的,你就會轉而去求物質財富,這就轉學為商,下海了……學樂從哪裡來呢?從師處來!為師者能夠「溫故知新」,必能使你也因故知新,這也是一種克隆。學問傳承應該是更值得研究的克隆。
中醫既是形而上與形而下二合一的學問,它的教育,它的傳承就應該圍繞這兩方面來進行。前面我們已經談到過,我們現今所採用的這套教育模式只能適應形而下的部分,那麼,形而上的部分呢?這就要依靠真正意義上的師傳,就要依靠師徒授受這樣一種古代的模式。所以,中醫的教育應該包括這兩種形式。本來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恢復應是一個可喜的苗頭,導師就有點像是師父。但是,現在看來隨著眾多名不行了,這個制度已經流於一種形式。加之具有師傳經驗的導師相繼退位,老的謝世,而代之以完全科班出身的。這批人少有中醫這種真正師傳的法脈,他們很難體會師傳,亦不知道何以授徒。現在意義上的研究生,不管是碩士這個層次,還是博士這個層次,管導「師」還會叫什麼呢?叫老闆!為什麼叫老闆呢?這應該不是偶然,應該事出有因。老闆與師父怎麼樣都想不到一塊來。
(2)師者,人生之大寶
(3)在瀘沽湖的意外收穫
接下來我們要談一談學問的傳承,具體地說就是中醫這門學問的傳承。我們在這裡用「傳承」這個詞,可以說比較的古典,一門學問要流傳下去,它靠的什麼呢?靠的就是這個傳承。所以,學問的傳承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下面我們分兩部分來討論。
首先從形式上來說,大家在這麼一個高等學府裡學習,我們所採用的教育形式、教育方法,基本上與醫科大學沒有什麼差別。大家現在同時學兩套,既學中又學西,從在中醫傳承形式上大家想想有什麼區別呢?沒有什麼區別。所以,所謂的現代中醫教育,實際上是模仿了現代醫學的一種教育。現代教育有些什麼特色呢?教育這個問題是與學科相關的,學科的性質決定了教育應該採用一種什麼樣的模式。前面第一部分,楊振寧教授曾談到現代科學有別於傳統文化的一個很特殊的方面,就是它的數理邏輯體系,它的推演體系。這個邏輯體系是很嚴密的,而且公理性很強,透明度很大,所以,在教育的時候就有很容易趨於接受的一面。另外一個有區別的方面,就是現代科學是一門中介性科學,它是現代科學的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中介具有儲存的功用,具有複製的功用。人類的思維,人類的智慧都可以聚集在這樣一些中介體上,如電腦這樣一個中介體。然後再由中介來認識事物,改造事物,服務人類。所以,我們把現代科學叫做中介科學。有了這個中介,就有了複製的可能。我們的電腦從「板塊」設計出來以後,就可以批量生產。這就是複製的過程,而不再需要我們一台一台地重新設計,重新製造。所以,它的複製性很強,複製性就決定了它的規模性。現代教育之所以有這樣大的規模,就是與現代科學這個特性相應的。還有另外一個方面,就是現代科學的分科非常精細,這也決定了現代教育的分科性極強的特性。
前面我們談到現代科學的研究領域大概屬於「形而下」的範圍,也就是「有」的範圍。那麼,中醫呢?中醫屬於一個什麼範圍呢?很顯然,她既有形而上的成分,又有形而下的成分。她是道器合一的學問。所以,《老子》也好,《內經》也好,都強調要形神合一,形氣合一,要形與神俱。所以,中醫所探討的,既有夸克以前的東西,又有夸克以後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