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南北兩翼戰場
八、井陘訪古尋戰場
據此又復原趙軍,問題就來了。井陘關的東口,在今河北省鹿泉縣土門關一帶,陳餘軍的主力,不可能駐紮在這裡,因為土門關距離背水之戰的戰場綿蔓水太遠,中間又隔了山,根本望不見。合理地推想,趙軍本土作戰,井陘關沿途設防,陳餘統領趙軍主力,由土門關沿井陘道西進,進入到綿蔓水東岸某關口處駐軍設防,佔據有利地形,以逸待勞,準備一舉殲滅沿井陘道而來的韓信軍。
由娘子關去舊關,是井陘道的西口,如今已經沒有遺址關城,只有地名尚存。由舊關走三〇七號國道去井陘縣,大體沿襲了古今井陘道的路徑,經過核桃園、小龍窩、長生口、板橋、天長鎮,一直到今天井陘縣城所在的微水鎮,背水之戰的地點,被定在這裡。實地考察前,我也作如是觀。
這些年來,我為了復活歷史,不時親歷歷史現場。腳行當下,思緒穿越到遠古,古今交錯之間,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這次我追隨韓信足跡,重走井陘道尋往事訪故跡,幾經反覆曲折,終於在威州古城下的冶水河畔,找到背水www•hetubook•com.com之戰的古戰場,攝影寫|真為歷史留念存像,筆錄記述成一家之言,拋磚引玉以吸引歷史行者。
去井陘關前,我已經寫完背水之戰。復活這一場名垂青史的戰事,唯一的依據是《史記.淮陰侯列傳》。不過,〈淮陰侯列傳〉的相關記事,是歷史故事而不是戰事紀錄,多是後戰國時代遊士們的傳聞美談,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據《史記》的記載,韓信和張耳攻佔太原以後,準備統領數萬漢軍「東下井陘」攻擊趙國,趙王趙歇與丞相陳餘得知這一消息後,「聚兵井陘口,號稱二十萬」,這是戰前的形勢。據此復原漢軍,韓信領軍由太原東去,集結在今山西平定縣,由此繼續往東進入井陘道。關於此事,古往今來,沒有異議,因為井陘道的西口,在平定縣舊關一帶,正是韓信軍東下井陘的入口。
二〇一二年六月,我隨歷史到井陘關一帶訪古。行前再次熟讀文獻,查閱古今地圖,搜索百度文庫,用谷歌衛星圖定位追蹤,心中大致有了想法路線,宛若在電腦
和_圖_書螢幕上將戰事推演了一番,只待實地目測證明,身臨其境復活。
威州古城遺址在冶河(即綿蔓水)東岸,不但控制著出井陘道北上通往中山國(平山縣)的要道,也是扼守出井陘道東去通往趙國(今鹿泉)的要塞,可謂是古井陘道東邊最重要的關口,陳餘軍的駐地,應當就在這一帶。威州古城距離冶河不遠,其間地勢開闊平坦,正是一處可以擺開陣勢決戰的古戰場。於是遙想當年,站在威州城頭的趙軍將領,望見背水列陣的韓信軍,禁不住哈哈大笑起來……
於是去青石嶺,井陘古道尚有遺存,方形石塊鋪砌修成的山嶺坡道,地勢險峻,路狹窄處寬不過三米,堪稱「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道路穿越青石嶺村而去,村東尚有閣樓,已經殘破,古老的民居,處處瀰漫著歷史的滄桑。又去威州北岸村古墓地,秦磚漢瓦隨處可見。臨近的威州古城遺址上已經建有工廠,只能在外觀望地勢大要而已。
最令人困惑的是,這些歷史故事有太多的文學色彩,描寫人物栩栩如生,音容笑貌如在眼前,敘
https://m.hetubook•com•com述戰事則簡略含混,多半無法復原。太史公太浪漫,著《史記》沒有地理志,千百年流傳下來、《史記》中交通線路、地名地理的錯亂,比比皆是。特別是重大戰爭中的行軍路線和作戰地點,不少成了歷史之謎,筆墨官司一直打到今天。
井陘北道,也由天長鎮起,渡過綿河,北上經劉家溝進入礦區,走西溝、青石嶺,抵達北固底渡冶河,東去經過威州鎮南的南溝、北平望,進入鹿泉市到土門關。井陘縣內,戰國秦漢的古代遺址,都集中在這一線,這一條道路,才是戰國秦漢以來的井陘古道。威州鎮北岸村北,有威州古城遺址,築成於戰國時代,是中山王國南部鎮守井陘道的要塞,古稱蔓萌城,在趙國與中山國的多次戰爭中,這裡都是戰場。
到冶水河邊,綠樹成蔭,流水清澈,是靈氣瀰漫的好去處,使我想起淮陰水鄉。韓信生於水鄉淮陰,地靈人傑,用兵最善於借助水勢河道。他心細膽大,用間諜瞭解敵情,遣斥候探查地形,切切實實地掌握了陳餘軍的動向後,用正面死戰和背後偷襲hetubook.com.com的方式放手搏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勝利。
於是駕車出北京,走京港澳高速到石家莊不停留,經過鹿泉市,走省道縣道,沿綿河西去到娘子關。今天的綿河就是古代的綿蔓水,源出山西平定縣,娘子關以上稱桃河,過了娘子關稱綿河,流入井陘縣與甘陶河匯合後稱冶河,北流進入今平山縣,匯入滹沱河。娘子關扼守綿河河谷,關勢險要,是一處有名的古關古戰場,不過,時代要晚得多,大概是在隋唐以後。清代學者王先謙以為背水之戰發生在這一帶,當是沒有根據的臆測,關前的桃河河谷,狹小促窄,根本擺不開大軍作戰,親歷實地一目了然。
威州古城遺址在冶河東岸,不但控制著出井陘道北上通往中山國的要道,也是扼守出井陘道東去通往趙國的要塞,可謂是井陘道東邊最重要的關口,背水之戰的古戰場,應當就在這一帶。

如今的青石嶺村,斷垣殘壁散見,古老民居寂寥,罕見人跡。
真是聞所未聞,眼界洞開。當即決定走井陘北道去威州鎮,隱隱約約有預感,背水之戰的戰場,或許就在威州古城一帶?
進一步推想,陳餘軍的駐守處,應當距離綿蔓水不遠,有城壁營壘,可以望見韓信軍的背水之陣。陳餘軍的駐守地與綿蔓水之間的開闊地,應當就是背水之戰的戰場。看來,復活背水之戰的關鍵,就是找到陳餘軍駐守的地點。
到了縣城,經文管所杜鮮明所長介紹,方知由天長鎮開始,井陘道有南北兩條,南道由天長鎮沿綿河河谷東去,渡過冶水,穿越微水鎮經過東天門、上安鎮,進入鹿泉市到土門關,有名的秦皇古驛道,就定在這一線。因為東天門關城遺址和車轍保存完好,已經開闢為觀光點。不過,這條井陘南道,開通於明朝萬曆年間,並未發現有更早的遺跡。